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红楼之穿成林海 > 第四十二回

红楼之穿成林海 第四十二回

作者:Fahrenheit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19 17:14: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从当年太上皇登基那会儿算起,军中就山头林立。qiuyelou想想这天下的宗室和勋贵们,多是因为军功起家。

这群人哪个在军中没几个亲戚故旧?

太上皇不是“马背上的皇帝”,因此面对这群杀气腾腾又桀骜不驯的功臣们,他奉行拉一批打一堆的策略,拉着一众文臣以及亲近他的宗室和勋贵,压制那些心比天高或者死守地盘一步步退的将门武官,十余年过去,果然卓有成效。

不过太上皇这收拢兵权打压宗室与勋贵的举动,再怎么极力避免牵连太多,也难免落下“重文轻武”的结果。

翻翻史书,看看宋太宗的生平就知道了。太上皇此举必有后患,现在……只是露出冰山一角罢了。

因为太上皇的嫔妃,乃至于太上皇的父皇留下的几位老太妃,那都是出身勋贵,其中更有数位的娘家败在或者干脆毁在了太上皇手中。

太妃们出身名门,自是心高气傲之辈,若有机会定会报仇雪恨――皇权至高无上这话也就糊弄糊弄老百姓,见识多学问大之人就难以洗脑……那些老太妃们会忍气吞声绝非畏惧皇权,不过是因为暂时打不过而已。

圣上早就看透这些弯弯绕绕,最初的愤怒已然烟消云散,如今剩下的念头就是该如何冷静应对:父皇这就是您用尽全部心力手段,甚至为了保住帝位,平衡当时关系连二哥都能舍了的结果?

当年爱若珍宝的嫡长子都能丢开,牺牲妻妾,还有别的儿子孙子只怕也不在话下。

圣上摇了摇头,更忍不住笑出声来,只是脸上的嘲弄之意溢于言表。

屋里有地龙,窗边还点着炭盆,贤妃却觉得有点冷,圣上脸上的笑容绝非“得色”,更不是什么“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的欣慰之感。

太上皇与圣上,反正不像看着这么父慈子孝。

作为早早就伺候圣上的贤妃,对此自然心知肚明:把持朝政这么多年依旧不放手,圣上的心情可想而知。圣上几次三番想收回兵权,要动肃端王和忠顺王,若非太上皇……

贤妃不由腹诽:换做那些世家,若是老一辈恋栈不去,还时常掣肘……那还怎么温情脉脉?

须知肃端王身边那些宗室全占着好位子,甚至到了皇子们都眼热的地步。

此时圣上忽然问道:“确实是西边那几位老人家出的手?”

贤妃回神郑重应道:“已经盯了好些天。”她抬手轻点,指向角落里垂头不语的心腹,“亲见那几个嘴碎的小子跟老太妃们的心腹往来过好几回,才拿的人,借口……”贤妃微微一笑,“自是孝敬没给够。”

以贤妃名义拿人自然比圣上出面要合适许多。

圣上颔首笑道:“你做得很好。”

老太妃们的所作所为,父皇只怕早就有所察觉,然而父皇就是装作一副不知情的模样,想必对那几位老太妃也颇为忌惮。

老太妃们深居宫中多年,没准手中握有杀手锏,若真是什么都不顾拼死一搏,父皇恐怕也要“晚节不保”……所以父皇他老人家乐得有个孝顺儿子替父分忧。

他若出手,让人拿出把柄,他这皇帝的名声还能要吗?君王失德自可令宗室与百官言废立!

此时贤妃的心腹上前,在贤妃耳边说了几句。贤妃点了点头,这才转向圣上问道,“那几个小太监已然料理好了,圣上这会儿要不要瞧一回?”

贤妃会暗中把人弄到自己这儿里,正应了她那句“拿人”,但她却不会越俎代庖,抢了慎刑司的活计,在自己宫中对太监行拘禁拷打之举。

之所以说是“料理”,是因为贤妃的心腹来了次“神兵天降”,那两个太监当时就吓尿了……不收拾擦洗一下换件衣裳,哪里能面君。

圣上忽然笑了,“闲着也是闲着,传吧。”

这就是跟他二哥混久了惹上的毛病,偶尔会那么不正经一下。

话说这群伺候主子的宫女太监,也就分那么几种:忠于一个主子的,找不到门路的,双面间谍两家通吃的,以及给钱就干的……

贤妃弄来这两个正好是最后一种。既然拿钱办事就不用期待这俩小太监能有什么气节――在贤妃眼里,这两人是小太监,实则也都上二十好几人了,比九皇子还大上那么一两岁。

这两个小太监也就是因为年纪轻,不知旧日秘闻,又贪财才因为谣传林海药方一事而露了行迹:他们如何受人收买的行迹。

二人为被带到圣上跟前时,莫说手软脚软几乎摊在地上,光是额头上流个不停的冷汗就在各自眼前汇成一小滩水。

而自打这二人进来,圣上的心腹大总管就眼皮子一跳,等这两个小太监五体投地,这位大总管也砰地一声跪下了,叩头不止,“奴婢知罪。qiuyelou”

原来这俩小太监正是圣上这位心腹总管太监的徒孙。

圣上又笑了:这才对嘛。不牵到他身上,就不是久居宫中什么都见过的老太妃应有的手笔了。

跪在地上的大总管在这温暖如春的房中,见圣上一笑却遍体生寒。

圣上素来沉得住气,但是一旦他不愿再忍,那手段……也是一等一的:当年圣上还是皇子之时前往西北大营,营中有人阳奉阴违,险些让圣上吃了大亏,然而若干年后此人不仅畏罪自杀死于大牢,其家族无法在京中立足,连姻亲都无人做官了。

贤妃端了杯茶过来,轻声道,“咱们不发作自己啊,”说着也无奈一笑,“横竖都是牵扯得上。”

说穿了人家老太妃打得就是个投鼠忌器的主意,若真是顺着那条谣传往深处挖,圣上闻听到若干真想,震怒之下都不好重罚那些宫人,不然他的大总管就得先倒下。

老太妃这边甭管是为了自保还是干脆让太上皇与圣上父子反目……反正她们的目标达成了大半。

最后圣上让贤妃从贵妃宫中请走,用过晚饭才回到乾清宫……贵妃也得到了圣上的安抚和赏赐,一直关心宫中这点动静的德妃和淑妃暗地里也松了口气。

三妃早已不再争宠,而是争儿子的前程,可儿子的前程则大家齐心协力襄助圣上,让太上皇放手。

德妃淑妃虽然不知当年除了圣上,全家都在宫中中了招,但也猜得着这次绝不是什么小事,而且圣上好像忍不住了……

宫中之事,尤其是圣上今日下定决心治标又治本,林海自然一概不知。

送走了便宜小舅子王祉,闺女黛玉则赶在晚饭前回来――她到荣府做客去了。

黛玉一进门就扑到林海怀里,“还是爹最好。”见王禅在侧,也不忘补上一句,“母亲也好。”

林海一瞧:这是怎么了?看着不大开心啊。

王禅立时瞄向了紫鹃。紫鹃一缩脖子,目光就往黛玉身上飘。

林海与王禅就都明白了:估计是姑娘之间的小事,若真是受了委屈,紫鹃不敢瞒着。

荣府固然捉襟见肘可也要脸要面,黛玉邀请小姐妹们一次,王夫人那边势必要凤姐儿做主回请。

宝玉稀罕黛玉阖府皆知,这回就拿了元春赏下来的歙砚送给黛玉。

黛玉喜滋滋地把玩了一会儿,才吩咐紫鹃收好,更对宝玉嫣然一笑,“这个我瞧着真好,多谢二表哥。”

黛玉当众称呼宝玉可不那么亲昵。

黛玉给个好脸,宝玉就很满足,又取出早就预备好的一套湖笔,“再看看这个。”

自打黛玉亲爹回京又多了个继母,荣府这边从表哥嫂子再到一众姐妹,包括宝玉在内,都鲜少有人再给黛玉送首饰衣料当礼物,而是转向书画加笔墨纸砚,若是囊中羞涩,最不济也会送个精巧的摆件或者亲手绣制的帕子。不过林海和王禅的回礼也都十分给力,连王夫人都挑不出理。

林家送来的礼物荣府上下都看在眼里,袭人看着宝二爷猛显殷勤,倒不是心疼那些好东西,而是嘀咕二爷这片痴心,哪里瞒得了人?!

但袭人心里怎么想都无济于事,因为宫里娘娘赏赐给宝二爷和林姑娘的东西,那都是成对儿的!所以她无论人前人后劝一句“二爷得顾及林姑娘名声”都不敢。

与原著之中的情况不同,母贾政自始至终都把黛玉看成是宝玉的良配,而王夫人在挑选儿媳妇的时候稍微在宝钗身上动了点心思,随后跟妹妹外甥女斗了几次心机,她也无奈默许了黛玉……

在贾母与贾政看来,若非得亲上加亲,宝玉迎娶黛玉不成,湘云的排位可都在宝钗之前。

只是贾母并非全无自知之明,直到三品官之女配五品官之子……女婿只怕轻易不能同意,因此在议亲之前说什么也得逼着宝玉上进。

至于宝钗……也明显志不在此:她的心思不在宝玉身上,她要为自己谋一门好亲。

远的不说,宝钗去过舅舅家和林家,亲眼见过什么是真正的高官门第,像荣府这种只有贵妃支撑,鲜见诰命夫人往来的普通官宦人家,可不是她能放在眼里的好选择。

湘云此时也有心事:她叔叔要她跟着婶子一起调任西南……她不大想离开京城。于是宝玉跟黛玉相处,甚至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宝钗和湘云也都不曾理会。

因着前次宝钗拉着湘云自去结交宗女,黛玉跟她俩面上没什么,心里却一直稍微不自在……直到今天。

话说黛玉如今可是货真价实的“小公举”脾气,她倒不想谁都时刻围着她,却觉着作为好姐妹你越过我去认识旁人,不管你们是不是存着别的心思,事后总得给我解释一下吧?

然而她等了几天,这两个姐妹的来信就像没有这回事儿,今日见了面……看宝玉跟她说话说得投机,她俩就更不往她这边凑。

黛玉有点失望。想想小姑娘的家境和她的年纪,就知道“喜怒不形于色”这一条距离她太远了……

于是大于这点小情绪不仅让一心一意只关注她的宝玉瞧了个正着,连探春和惜春也没错过。

想要宝玉探春惜春为这点小事儿跟宝钗翻脸……那不能够,但偏心什么的确实不在话下。

虽然宝钗“启迪”了探春,让这位素有才智的庶出三姑娘开始为自己的前程谋划,但论亲疏远近,在探春心里,就说实诚这一条,宝钗就不能跟黛玉比。

总之,宝玉探春和惜春看见黛玉不高兴,总得问问为什么,之后还得劝上几句。

被表哥表妹们哄得差不多的黛玉回家,看见她爹,就想再多嘀咕一会儿。每天她都能跟她爹嘀咕一堆乱七八糟的……反正没什么正经事,她爹都一直笑眯眯地听她说个没完,今天她确实需要父亲给她解惑。

不过在开腔之前,黛玉瞄了眼继母王禅。

王禅也很大方,扶着座椅的把手就要起身,黛玉见状连忙道,“母亲,您不要走,我……一会儿您不许笑我。”

王禅一听,就坐稳了:继女示好,说什么她都不能不给面子。

黛玉苦恼的正是她这些姐妹们:为了八字还没一撇的夫婿,就能不顾姐妹的感受了吗?

至于宝钗和湘云,尤其是宝钗的心思,还是探春给她的剖析的呢。夫婿什么的,黛玉一听就得脸红……好吧,其实这些话探春也是红着脸往外说的。

黛玉跟父亲几乎无话不谈,稍微抱怨了一下小姐妹,又迟疑道,“这么早就得谋划她们的前程了吗?”顿了顿又问,“凡是高门第,都讲究门当户对吧?”

虽然继母提醒过她人各有志,但是黛玉还是很难想象素来端庄大度的宝钗会甘于做妾……

她父亲虽然也有妾室,但那时她还太小,记忆不深,但在外祖母和舅舅家亲眼见到舅舅的几位姨娘,在太太面前畏畏缩缩的姨娘……宝钗愿意成为这样的人,黛玉简直难以置信!

这些话虽然难以启齿,但是黛玉还是向她爹问了出来。

林海压根没那么多忌讳,当着闺女媳妇哪有什么不好说的,“薛家大姑娘进京原本是要入宫待选的,薛家就是想让她走你大表姐贵妃娘娘那条路。”

下面那句不用说,黛玉都明白,“可是入宫没有提携可怎么成?”

贵妃娘娘和宝姐姐都是隔壁王大人的外甥女,王大人已经把其中一个推到了贵妃之位,下一个……必定心有余力不足了!

林海又及时道:“你想想,自小就有人告诉你,你将来要入宫做娘娘,风光无限,全家都要指望你,若是再能生个小贵人,更是前途无量……结果一朝梦碎,你怎么想又怎么办?”

黛玉脱口而出,“那怎么能甘心?!”

难怪宝姐姐要自谋出路!

王禅此刻又补了一刀,“薛大姑娘也是可怜,若非家人自小边对她这样‘寄予厚望’,她哪会生出这番心思?”

说起来宝玉何尝不是如此?因为生带异象,就被祖母和父母一起看作家族中兴的关键。

林海一直都挺好奇:贾珠若非早死,必是响当当的青年才俊,从这位二房大公子以及入宫且逐渐站稳脚跟的元春看来,荣府的家教其实挺不错的,但不知为何,贾母和王夫人到了宝玉这儿,好像忽然间就不会教导孩子了一样。

思来想去,林海也只能归因于“通灵宝玉对众人的震慑力太大”了。

林海摇了摇头,忽然觉得媳妇这补刀不够狠,“闺女,薛家刚进京时薛大姑娘模样如何?是不是颇为从容有志气?”

黛玉立时恍然大悟,“难不成隔壁王大人乃至于舅舅舅母应允了什么,可是大表姐封妃之后就变了卦?”

林海颔首道:“不然薛大姑娘缘何信心满满?你这宝姐姐像是……”他指指太阳穴,“这里不好使的?”

说到这个,黛玉略有沮丧,“她好生精明,我可不如她会来事儿。”

当时父亲在南边病重,消息传回来她哭得不行,荣府里不少下人待她的态度也有微妙的变化,那个时候除了外祖母,就是宝玉和宝钗安慰过她,她知道那时候宝玉和宝钗都是真心,十足的。

宝钗还甚至拿她自己的经历来劝说,最后二人一起痛哭了一场。

那时的那份情意黛玉始终不能忘,借着她结识些名门闺秀压根不是事儿,宝钗所为也称不上过河拆桥,但她已经发觉她对宝钗和宝钗待她……并不对等。

这才是导致黛玉一直不大自在的根本原因。爹娘的意思她明白,每人的出身成长都不同,宝姐姐又心怀大志这般言行也是常理,黛玉理智上能理解,但感情不那么容易接受。

看闺女扑在他胳膊上耷拉着脑袋,半天都没言语,林海则心中感慨:这丫头能懂得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报的道理就好。

他揉揉闺女的小脑袋,直接把她的发髻就弄歪了,“等你悟透了,你也就长大了……一半吧。”

黛玉智商够高,但情商至少小时候实在不太行,尤其在荣府时身边还有个贴心又大度的宝钗,黛玉本就有点小脾气,这一比较,在下人的口中名声可不就差了,再加上王夫人对此有意纵容……

林海自觉一个大老爷们背后说人是非,还是女人和小孩儿的是非,也忒掉价,所以宝钗、凤姐儿、王夫人乃至贾政的本性,都要黛玉自己有个亲身体会并问出口,林海才会给出他的答案。

林海不能命令女儿说谁谁是坏蛋,你不许再跟他亲近……这对黛玉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黛玉听了她爹的话,就撅了嘴,“我不小啦。”

林海拍拍闺女的后背,“可在爹爹眼里,你永远是我的宝贝小闺女。”

黛玉抱着她爹的胳膊,“这还差不多。”我本将心向明月,你不珍惜那就算了,反正爹爹始终疼我就好。

实力哄过一波闺女的林海目送闺女离开,就听他媳妇小声道,“老爷,薛家大姑娘这些日子对咱们大姑娘有所疏忽,估计是她一时顾不过来了。”

林海顿时来了兴趣,“怎么说?”

宝钗应该不是目光短浅之辈,虽然她也没有远见到哪里去,但是忽然就对给她牵线搭桥的小姐妹不闻不问,也不大对劲儿。

王禅不紧不慢道:“前些日子我不是请我那些姐妹们过来做客吗?薛家大姑娘主动跑去结识的就是宣平郡王家的二姑娘。”

宣平王在一众宗室之中也是混得很不错的那一类。不过此人林海的确不熟,于是他静听媳妇解释。

王禅继续道:“宣平郡王妃按辈分,得喊我一声表姑……她嫁进王府二十年就生了个姑娘。如今宣平王那几个儿子都是两个侧妃所出。”

说到这里,林海就懂了,“两位侧妃正为了世子位不消停呢?”

郡王按礼法只有两个侧妃。郡王妃没儿子,为了儿子的前程,两位侧妃自然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王禅又道:“薛大姑娘出身不成,但皇商家里有银子,又不奢求正室之位,宣平王那两位侧妃似乎都有点动心。”

原来如此,如果一切顺利,将来宝钗也能捞个郡王侧妃当当……你还别说,林海都觉得这事儿靠谱。

不过两位侧妃对王禅心高气傲不起来,但指定不会让薛家来挑选她们的儿子。但愿薛家别因为局面不错而错出昏招。

其实宝钗以及薛家实在心气太高,非高官门第根本看不上,导致之前碰壁不少。不然在五品以上的官宦之家挑个夫婿一点不难,若是眼光不凡,直接挑了个寒门贵子或是青年才俊,将来一样能捞个诰命。

不过薛家必然觉得这样不保险,而且宝钗也不甘心先跟这样的夫婿过一段苦日子。

可见薛家倒是自始至终地目标明确,意志坚定。

王禅也笑道:“求仁得仁,也是好事。但薛家大姑娘若真是给宣平王府哪位哥儿做了妾,咱们家她就不能来了。对了,”她又想起来一件事儿,“宣平王府其中一位侧妃跟史家大太太似乎是表姐妹。”

黛玉若还在这里,必然明白为何这段时日宝钗和湘云走得近。

林海听了点了点头,“京城可真小。”

他也不会过于关注宝钗,横竖这丫头成功给自家闺女上了一课,对于他们家来说,宝钗的“使命”也就圆满完成了。

却说第二日王禅进宫跟贤妃说话,林海早早回府:他想看看闺女自己考虑得如何,是不是已经想通……黛玉的确比较大方,但性子真说不上豁达。

可他刚回家换好衣裳,管家便来报:义忠王驾到……

林海莫名觉得今天的事情只怕不简单,义忠王进门都没寒暄,直接给他来了个大消息:西南恐生~民~变。

须知西南是忠顺王的地盘,即使这位老王爷回京养老,他的故旧亲眷在西南亦是编织出了一张大网。

林海转念一想,便笑了:肃端王步步为难……这就是圣上酝酿良久的应对了。这一招釜底抽薪若是成了,当得起一声“妙”,但若是弄巧成拙,帝位不稳。

林海冲着义忠王拱了拱手,“愿闻其详。”

义忠王笑得意味深长,“我那好弟弟终于憋不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