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 第二百六十二章 什么?陕西要守不住了?

回到东宫,朱慈烺还沉浸在送别时的场景中,一时间思绪万千。

可突然就在这时,马宝匆匆跑来,手中紧紧攥着一封密信,气喘吁吁地说道:

“太子爷,这是左良玉左大人八百里加急从河南发来的紧急军报,请您过目!”

马宝说着,将手中的军报递到了朱慈烺面前。

八百里加急?

从河南发来的?

听到这话的时候,朱慈烺心中顿时不由得咯噔一声,一股不好的预感瞬间充斥在了他的内心。

因为他知道,河南肯定是出事了!

朱慈烺接过密信,指尖触到信纸的瞬间,竟感觉有些发凉。

随即他缓缓拆开信封,就连手上的动作仿佛都变得格外沉重。

果然,只是一眼,朱慈烺的心跳不由得便加快了几分。

他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握着信纸的手不自觉地收紧。

和他预想的差不多,确实是河南那边出事情了。

在经历了之前的那场大战之后,左良玉的军队在当地休养了十天,然后再度踏上追击农民军的征程。

可就是这短短十天,局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毕竟大灾之年,饿殍遍野,流民们如同风中浮萍,只要能给他们有饭吃,他们自然愿意卖命,只求能活下去。

张献忠抓住这个机会,在短短十天的时间,他的部队就像被吹胀的气球,再次从数千人迅速扩充到十万人之众。

但即便如此,左良玉也没什么好怕的,毕竟之前都打败了张献忠二十万大军,如今怎么会怕这十万大军?

可是等他好不容易追上张献忠,却发现对方变得狡猾无比。

只要探听到左良玉的大军逼近,张献忠便立即下令撤退,只留下小股部队骚扰拖延。

而且这些留下来拖延的农民军也被刻意训练过,他们就像山间的狐狸,在树林间、村落里神出鬼没,不断骚扰着左良玉的军队。

这就导致左良玉始终无法找到张献忠的主力部队。

就在左良玉一筹莫展之际,他突然又得到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

那就是张献忠居然带着军队去投奔李自成了!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左良玉当然是又惊又怒,因为一旦张献忠和李自成汇合的话,那他可就无可奈何了。

因为这两者会合的话,双方的兵力超过了六十万。

而且李自成可不比张献忠,他的嫡系部队、也就是所谓的老营之前从未经历过什么残酷的大战,所以兵力和战斗力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

如果这个时候左良玉再带兵去追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他绝对会死无葬身之地!

因为两万朝廷兵马,是绝对打不过整整六十万农民军的!

三十倍的兵力差距,任谁都不敢拿性命开玩笑。

左良玉只能无奈地在南阳扎下营寨,将这紧急军情写成密信,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于是就有了眼下这幅场景。

朱慈烺看完信,只觉得后背一阵发凉。

因为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此前,他用尽手段想要将张献忠和李自成这两股势力分隔开来,然后想办法各个击破。

可没想到,阴差阳错之下,这两人还是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支更为庞大的农民军。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事情似乎又很合乎情理。

毕竟在张献忠眼里,如今的左良玉就像一条死死咬住自己不放的疯狗,每一次交锋都要从他身上撕下一块肉。

他要是不想办法摆脱左良玉,迟早要被他消灭殆尽。

这个时候,投奔李自成似乎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毕竟李自成拥兵五十多万,麾下精锐如云,而且还是他的老熟人,若能与之联手,不仅能摆脱左良玉的纠缠,还能保存实力。

事实证明,张献忠赌对了。

当他带着十万大军投奔李自成时,左良玉便再也不敢往前一步。

想到这里,朱慈烺又是一件头疼。

虽然他大概了解这二人的脾性,知道他们都野心勃勃,这种合作注定也不会长久,毕竟在原本的历史上,张献忠就曾投奔过李自成。

不过最后却因李自成试图吞并他的部队,连夜逃往四川。

但如今伴随着他的穿越,历史的轨迹已经改变,谁也说不准这两人会不会摒弃前嫌,真的拧成一股绳。

真要这样的话,那可就麻烦了!

更让朱慈烺忧心的是如今陕西那边的局势。

李自成的大军近三个月来一直在潼关外虎视眈眈,孙传庭凭借潼关天险和几万兵力勉强守住防线。

可如今张献忠带着十万人马加入,潼关那边的局势瞬间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六十万农民军一旦全力攻城,潼关还能守住吗?

一旦潼关失守,关中平原落入敌手,农民军据险而守,想要再夺回来,谈何容易!

想到这里,朱慈烺再无一次犹豫。

“马宝!”

朱慈烺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冷冽和严肃。

“去宣几位内阁大臣和兵部尚书李邦华前来晋见!”

马宝也知道事情非同小可,连行礼都顾不上,转身就急忙跑了出去。

没过多久,内阁几位大臣和兵部尚书李邦华匆匆赶来。

众人鱼贯而入,见朱慈烺正背着手在房内踱步,脚步急促,脸上满是焦虑,心中也知道应该是发生了大事。

紧接着,没等他们开始行礼,朱慈烺便道:

“不用多礼了,马宝,搬几张凳子过来,让几位大人坐着说话。”

马宝赶忙带着几个小太监搬来了凳子。

等众人落座之后,朱慈烺才将左良玉的密信递了过去。

“诸位先看看这个。”

众人们依次传阅,原本还带着几分疑惑的表情,在看完信后瞬间凝固。

很明显,他们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太子殿下。”

内阁首辅薛国观率先打破沉默,声音里带着忧虑道:

“如今这局面,是否要将原本的计划提前?”

他口中的计划,自然是朝廷筹备已久的针对农民军的计划,就是在明年开春之后集结大军,一举荡平李自成和张献忠。

可现在看来,若不提前行动的话,这潼关可能就要失守了。

要是真能到农民军在陕西站稳脚跟,后果将不堪设想。

李邦华也忍不住开口:

“太子殿下,陕西万万不能有失!关中平原乃天下形胜之地,一旦落入敌手,他们据险而守,我军再想收复,简直难如登天!”

“就算我们到时候真的成功收复了陕西,保不齐农民军又会经陕西入四川,真要这样的话,事情可就更加麻烦了。”

紧接着,其他几位大臣也都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初秋的阳光穿透东宫的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光影,外面的蝉鸣声此起彼伏,却驱不散殿内令人窒息的凝重气氛。

朱慈烺就这么静静的站在那里,听着眼前几位大臣们的议论,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思绪早已飘向千里之外的战局。

其实早在马宝匆忙去传唤众人时,他的脑海中便不断推演着破局之策。

其中最直接的,便是提前实施计划,即刻调遣大军直扑河南,围剿张献忠与李自成的农民军。

然而,这个念头刚一浮现,就被他生生掐灭。

这是因为朱慈烺深知战争绝非儿戏,从各地抽调兵力、筹备粮草器械、整合军备,再到大军长途奔袭至陕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时间。

细细盘算下来,至少得耗费一个月以上的时间。

如今虽是初秋,可西北的天气变幻莫测,待大军赶到,河南一带极有可能已被皑皑白雪覆盖。

想到这里,朱慈烺在心中无奈的叹了口气。

下一秒,他抬手打断众人议论。

“诸位,稍安勿躁,本宫有话要说!”

在场的众人听到这话,随即便安静了下来,然后目光都看向了朱慈烺。

朱慈烺这才缓缓说道

“其实本宫并非没考虑过即刻出兵河南围剿张献忠和李自成,不过最后还是放弃了。”

“各位不妨仔细想想,从筹备到抵达河南,至少要一个月,而到了那个时候,河南一带必然大雪纷飞。”

“在那冰天雪地中,道路冰封,士兵寸步难行,粮草运输更是难如登天,到时候士兵们又能有几分战力?”

“古往今来,冬季作战本就艰难,稍有不慎便是全军覆没。”

“况且河南陕西一带的大雪,历年来皆是凶猛异常,届时只怕仗还未开打,我军便已损兵折将,冻死冻伤无数。”

朱慈烺说完这话,殿内瞬间陷入死寂,唯有偶尔从窗外传来的蝉鸣声,更是为殿内的添了几分压抑。

短暂的沉默之后,李邦华站起身来上前一步,拱手道:

“太子殿下,既然大军远征不可行,那可否调动河南周边的兵马,先行对抗农民军?您此前布局,已在河南周边省份囤积了粮草与兵力,如今周边几省兵力加起来,也有十万之众。”

朱慈烺缓缓摇头,道:

“此计不可,如今局势微妙,在没有十足把握之前,本宫不愿轻易暴露计划。”

“一旦出动这些兵力,李自成与张献忠必定察觉,以他们的狡猾,定会集结全部兵力突围河南。”

“若他们逃往安徽,或是窜入湖北、江西,届时流寇如散沙入江,再想将他们聚而歼之,谈何容易?”

“如此一来,这场战事恐怕永无终结之日。”

“再没有把握能一举解决他们之前,本宫不想打草惊蛇!”

众人听闻这话,皆是愁眉不展,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因为他们也明白朱慈烺的担忧。

朱慈烺想要的是一举消灭所有的贼寇,所以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之前,他不愿意出手。

从大局来看,这其实也没错,毕竟总不能这么永无止境的一直打下去吧?

可是话说回来,陕西那边的问题也要处理啊!

万一从潼关真的被贼寇攻破了,那么现在考虑的这些又有什么用?

一时间,大殿内再次陷入了沉默之中。

突然就在这时,朱慈烺似乎想到了什么,目光投向李邦华问道:

“李尚书,孙传庭最近可有向户部奏报军情?”

“回太子殿下,确有军情传来。”

李邦华赶忙说道:

“不过,他在信中只言陕西局势平稳,农民军不足为惧,并未详述其他事情。”

朱慈烺听到这话并没有太过于惊讶,反而是松了口气。

因为在前不久孙传庭给他的密信中,差不多也是这般说的。

紧接着,他这才开口道:

“孙传庭不是第一次去陕西了,也不是第一次和李自成交手了,他对陕西的局势应当是了如指掌。”

“他既说无事,本宫便信他。”

“有他坐镇潼关,想必肯定能抵挡住农民军的攻势。”

“所以,无需再调用兵马来对付农民军了,一切按照原本的计划行事即可!”

尽管朱慈烺这般说,但是眼前的几位老臣心中仍是担忧不已。

毕竟这天下哪有攻不破的关隘?

更何况对面足足有六十万人啊!

而孙传庭在潼关部署的兵力也不过三万而已。

三万大军想要挡住六十万人的攻击,这是不是有些太不可思议了?

有人忍不住暗自思忖,太子殿下对孙传庭是否太过信任了?

可转念一想,若陕西真的危在旦夕,孙传庭又怎会不紧急求援?这其中虚实,着实难以判断。

就在众人陷入沉思时,内阁大臣范景文突然上前一步,拱手道:

“太子殿下,若暂时不出兵,臣有一策,或许能扭转局势,既能拯救更多的普通百姓,同时也能削弱农民军的力量。”

此话一出,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范景文,朱慈烺也来了兴致,赶忙说道:

“范阁老请讲。”

随后只见范景文清了清嗓子,神色严肃的说道:

“诸位都清楚,流寇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便在于他们扩充兵力太过容易。”

“如今正逢大灾之年,百姓饥寒交迫,只要有一口饭吃,他们便甘愿追随。”

“除此之外,贼寇每攻下一座城池,城中百姓也会被裹挟其中,成为他们的兵源。”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

“所以在下有个大胆的计划,那便是由朝廷下令,将河南境内的百姓尽数迁移至周边省份,由朝廷负责粮草供给安顿这些百姓。”

“等到彻底解决完流寇之后,再让百姓返回河南。”

“如此一来,贼寇便失去了兵源,也断绝了粮草补给,因为百姓迁徙之时,定会带走家中的财物、粮食、牲畜,留给农民军的,不过是一座座空城而已。”

“到时候贼寇没了粮草,又无兵员补充,势力必定会不断减弱。”

范景文的话音落下,大殿内顿时就陷入了一片死寂,安静得众人仿佛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不得不说,范景文的这个提议实在太过大胆了。

不仅要耗费巨额钱财,更关乎无数人的生死。

要知道自古以来,迁徙百姓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民怨,甚至激起民变。

更何况是一下子迁徙整个河南省的百姓呢?

虽说到了明末这个时候,河南省的百姓已经从之前的六百万锐减到了如今的七八十万,但想要成功把他们迁移到周边的省份,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再者,朝廷此前对农民军的态度一直模棱两可,从未想过赶尽杀绝,如今若实施此计,那么六十万农民军恐怕要饿死十几万。

如此狠辣的手段,绝非仁君所为。

若是拿到朝堂之上商议,恐怕九成以上的大臣都会极力反对,就连崇祯皇帝为了自己的名声,也定不会同意的。

薛国观等人心思各异,朱慈烺虽然也没有说话,但是当他的目光落在范景文身上的时候,眼中却是闪过一丝赞赏之色。

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个极为狠辣的计策。

原以为只有洪承畴这样的人才会想出如此狠辣的计策,却没想到范景文也有这般手段,这倒是给了朱慈烺一个惊喜。

不过朱慈烺并未着急开口,而是将目光转向其他大臣,缓缓开口:

“诸位大人,对此计策,你们意下如何?”

几位内阁大臣们面面相觑,神色尴尬。

若说这计策不好,那分明是违心之言,因为从战局来看,此计确实能极大地削弱农民军的实力。

可若说这计策好,又显得自己太过残忍,不顾百姓死活。

一时间,众人不知该如何作答,大殿内的气氛愈发凝重,每个人都深知,这看似简单的回答,却关乎着无数人的命运,也将深刻影响着大明王朝未来的走向。

很快,内阁首辅薛国观最先有了反应。

只见他在众人的目光中缓缓起身,然后对着朱慈烺拱手道:

“太子殿下,老臣以为此计虽然狠辣,但却不失为一个妙计!”

“虽然需要筹措大量的钱粮用以安顿百姓,所需耗费难以估量,但相比于让他们成为贼寇,老臣倒是觉得这完全是值得的。”

“毕竟若放任农民军继续壮大下去,待来年开春,恐怕农民军的人数有可能突破百万。”

“老臣斗胆断言,只要此策施行,待寒冬到来之时,六十万农民军至少锐减十万,甚至二十万!”

说出这这句话的时候,薛国观的后颈早已渗出冷汗。

事实上如果可以的话,薛国观也不愿意做这个出头鸟,但他身为一个帝党,又怎么能不主动站出来呢?

他早已经看出来了,朱慈烺虽然什么话都没说,但却是认同这个计策的。

既如此,他也有什么好考虑的?

身为一个坚定的帝党,他要做的就是在关键时刻毫无保留的站在皇权这边。

而眼下,朱慈烺代表的就是皇权!

朱慈烺依旧没有说话,只是目光在其他几位大臣脸上扫过,然后突然落在了张志发脸上。

只见此时此刻,张志发的神情有些怪异,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朱慈烺再次开口问道:

“张阁老,你意下如何?”

张志发的胡须微微颤抖,抬起头时眼中满是不忍,道:

“殿下,河南百姓何其无辜!强迁之举,与驱民于水火何异?”

“年轻力壮的百姓还好说,可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稚子,又该怎么办?”

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怜悯,在寂静的大殿里显得格外清晰。

朱慈烺还未答话,一旁的李邦华却在此时重重地叹了口气:

“张阁老,恕本官直言,若不如此,这些留下来的百姓大多数最终都会成为新的农民军,到时候河南只会更乱。”

“与其如此,倒不如直接从根源上解决此事。”

“毕竟长痛不如短痛!”

张志发听到这话,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就在这时,朱慈烺也终于开口了。

只见他缓缓说道:

“其实本宫也明白,此计确有不妥之处,但是为了彻底解决贼寇之祸,目前也只能如此了。”

“到时候朝廷会派遣河南周边的兵马帮忙迁移这些百姓,所需的粮草全部由朝廷拨付。”

“若是有人不愿意迁移、或者因为身体原因无法迁移的,就算抬也要把他们抬过去!”

“总而言之,不能给李自成和张献忠留下一个人、一粒粮食!”

顿了顿,朱慈烺又道:

“你们放心,本宫知道你们好名声,所以此事便以父皇的名义昭告天下吧,父皇那边本宫自会去说!”

“本宫有把握,父皇一定会同意的!”

几位大臣听到这话,先是面面相觑,但很快还是拱手应道:

“臣遵命!”

当他们抬起头时,看向朱慈烺的目光已全然不同。

原本以为这位太子会将这个责任推给内阁,自己和崇祯落个从善如流的美名。

却不想,他竟是要将这千古骂名安在崇祯头上。

如果是在以前的话,他们肯定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一般的事情。

毕竟古往今来,哪个君王不是将‘仁君’二字看得比命还重?

崇祯更是如此!

崇祯要是能答应的话,那简直和见鬼没什么区别了。

但现在嘛

他们却觉的崇祯一定会答应此事,毕竟如今的崇祯,早就不是以前的崇祯了。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朱慈烺倒是真想把这口锅扣在几位内阁大臣身上。

可想了想又觉得不妥,毕竟这些人以后自己还是要用的,要是他们的名声坏了,对自己可没什么好处。

反倒是崇祯,名声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

所以他才打算让崇祯背这个锅,毕竟崇祯就是专门干这个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