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协律郎 > 0181 难辅东宫

大唐协律郎 0181 难辅东宫

作者:衣冠正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9 20:20: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皇帝虽然贵为天下之主,但对于天下事也并不能完全了然于心,反而因为久处禁宫之中,必须要有人进奏才能对外事有所了解。

能向皇帝当面陈奏事务的,除了日常能够接触到皇帝的内宫宫人和禁军将士之外,首先便是宰相。宰相作为百官之首,代表着整个官僚系统与皇帝进行国家大事的对接与磋商。

其次便是中书、门下两省的供奉官,他们承担着上通下达、侍奉进谏、拾遗补漏等等职责,也是皇帝了解天下事务的最主要窗口。

再之后便是御史台了,御史台自御史大夫以下、群僚俱是天子耳目,监察百官、纠弹不法违宪诸事。

这几个便是外朝当中向皇帝进奏事宜的几个渠道了,而这几个渠道各自又有其限制之处。

就拿宰相来说,因为处于官僚系统的终端,所以也很难主动去获取讯息,必须要等到下属诸司进奏之后再酌情考虑是否要奏告于上。

这件事情今天刚刚发生,如果从司法流程角度而言,自然还没有进入到需要奏闻于上的程度。但是由于事涉北衙,甚至就连万骑军士都有出动并被拘押在了金吾卫衙署中,自然不可能再按照寻常的程序去处理。

所以除了河南尹孟温礼匆匆入署告事之外,执掌左金吾卫的信安王也在午后便有奏状进于省中。

但是孟温礼在到了门下省之后便被源乾曜打发去了刑部,刑部作为尚书六部之一,通常要在第二天才会将前一天的事务奏于中书门下。

至于金吾卫所负责的城卫事宜通常不是剧要事务,所以信安王的奏状入省之后也并没有第一时间进呈中书门下。

所以眼下除了回家休息养病的源乾曜之外,宰相们也都还不知道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国朝初期,政事堂是宰相们的议政场所,通常宰相们上午在政事堂讨论政务,下午返回各自官署处理事务。

但是随着数年前时任宰相的张说将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使得中书门下成为直接的政事决策机构,并且分列五房以对接尚书六部,宰相就开始常驻中书门下了,各自省务只是兼理,或者干脆放由下属处理。

如今的中书门下气氛有点微妙,三个宰相当中,源乾曜虽然资历最老、官位最高,但却也最不爱出风头。

至于两个新晋的宰相性格则都比较强硬,也热衷彰显自己的权威,而想要彰显权威,就莫过于决断国家大事,决断的越多,权力自然也就越大。

想要决断国家大事,总得待在中书门下,所以两个宰相的权斗方式就是最朴素的拼身体、比加班,就看谁待在中书门下的时间更久。

今天中书门下的情况与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两位宰相仍然留在署中加班到深夜,而且看样子都要继续睡在这里。

只不过两人的加班内容有所不同,李元纮在朝多年、久历诸司,因此对于朝廷人事也都非常熟悉,眼下正在埋头处理各类卷宗。

至于杜暹则因为常年不居朝堂之内,而且去年年末才拜相归朝,眼下还在熟悉朝廷人事的阶段,因此频频召集诸司官员交谈垂询。

两人各有各的忙碌,而当内官奉命入此询问事宜的时候,他们却是不免面面相觑:“什么时候发生的事?”

他们对此完全不知,可圣人垂问又不能不应,彼此对望一眼后,全都不约而同的往官署外走去。

无论事情具体内情如何,留在中书门下的官署中显然是没有什么答案的,两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赶紧返回他们各自所司扩大问询范围,然后再返回来向圣人进奏。

于是整天大眼瞪小眼守在中书门下的两个人总算是离开这里,分别又往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去。

李元纮回到中书省后立刻翻看省中所纳奏章,很快便翻找到了信安王的奏状,在将奏状翻看一遍后,他也不免暗抽一口凉气,这才知道情况竟然这么严重,怪不得大半夜的圣人还直接让内官前来询问。

他拿起信安王奏状来,当即便准备要返回大内去奏告圣人,但在想了想之后还是停了下来,询问属员道:“今日御史台谁人当直?崔大夫在不在?”

“当直的乃是宋中丞,崔大夫母病告假。”

属官略作思忖后,连忙又垂首说道。

御史大夫崔隐甫也是一个劳模,且权欲极强,自担任御史大夫以来便长期留直御史台,大小事务俱要亲自裁断,只是因其老母年后染病,这才归家侍奉。

听到崔隐甫不在御史台,李元纮眼中暗露喜色,旋即便又吩咐道:“速将宋中丞请入省中来!”

属员应声而去,又过了一会儿才匆匆返回,身后正跟着御史中丞宋遥,宋遥入堂后便神情紧张的询问道:“相公何事夜中进奏?”

李元纮也并没有开口回答,只是将信安王的奏状甩给了宋遥并询问道:“中丞可知此事?”

宋遥在将奏状快速浏览一番后,先是摇了摇头,旋即便又怒声道:“这些北门官当真嚣张跋扈、目无国法,是应当惩诫一番!相公以此示我,是要我明日奏弹?只不过崔大夫并不在署,某等若贸然奏弹,恐为所厌啊!”

崔隐甫同样性格强直、掌控欲强,在其担任御史大夫之后,便勒令一众御史们凡欲奏弹人事,必须先进言于他,只有得到了他的准许才能继续弹劾。若不经过他的审核同意便弹劾官员,则就要遭到严厉的惩处。

去年初任御史大夫不久,崔隐甫便直接将张说弹劾罢相,整治这些御史们自然也手拿把掐,过去大半年的时间,御史台中近半御史都遭其黜免。

如今的御史台中,除了出使于外的宇文融并其麾下群使之外,其余人等俱需仰其鼻息,甚至就连宋遥这个御史中丞在其居家侍母的时候都要每天前往奏告事务,不能私自处决。

李元纮摇了摇头,旋即便沉声道:“你尽量拖延,不要让崔大夫太早知事。”

北衙军士哗闹左金吾卫官署外,加上王守贞还有一个太子仆的官位,御史台必然也是要有所表态的,否则便是失职。

眼下圣人都已经对于此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御史台对此却仍无动于衷,那情况自然更加的严重。御史台本是天子耳目,结果却因崔隐甫的强硬而阻断了御史们的发声,那接下来自然就要深刻纠察一番!

宋遥闻言后连忙也点头应是,他在崔隐甫这样的长官麾下也是憋屈得很,如果能借此搞走崔隐甫,那自然再好不过了。

李元纮交待完宋遥之后,当即便又持奏状匆匆返回大内去了。

相较于李元纮这里,杜暹了解情况的过程则就要曲折一些。他入朝时间仍短,并没有自己的心腹党羽,原本还想归省询问一下侍中源乾曜,结果却被告知源乾曜因病回家了,而且是在河南尹孟温礼到来之后不久。

“孟大尹入省做什么?”

杜暹一边翻看直堂记录,一边皱眉询问道。

他虽然早在开元十二年便任职门下省副长官黄门侍郎,但随即便外任安西都护,并没有在门下省任职。归来后又一直待在中书门下与李元纮较劲,对省事关注不多,这会儿也不知该要向谁询问。

留直属官对此语焉不详,直堂记录也没有具体的事务内容,只写着孟温礼被源乾曜指点去了尚书刑部。

“老物可恨!”

杜暹心知这极有可能是源乾曜故意安排的,既是为了给自己下绊子,也能减轻其人明哲保身这一做法的罪责。

他这里任何有用的讯息都搞不到,自然不能就这么返回奏报,于是便又连忙走出门下省,再往尚书省而去,希望能够获知全貌。

得亏杜暹久事戎旅、身强体壮,一路上健步如飞,倒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就来到了尚书省官廨。

大概是为了奖励他多走了这么一段路,当其来到这里的时候,正遇见归署复命的裴宽。

裴宽这里不只有相对完整的卷宗,还有刚从河南府悲观搞到的当事人的供词,并又向杜暹进言道:“杜相公,下官在坊中时,见太子家令王守廉入馆强引其兄往太子仆寺而去,河南府群僚不能阻。”

杜暹闻听此言后,脸色当即一变,旋即便冷哼一声,但他也不便再继续逗留,拿着裴宽这里取得的资料,便又匆匆返回大内。

因为多了这么些波折,当杜暹返回中书门下时,李元纮已经先一步入奏其事了,他也不甘落后,拿着更加详细和更有实效性的消息请示入禀。

圣人又返回宣政殿侧殿接见宰相,当看完李元纮进呈的奏状后,神情并没有太大的的变化,只是说道:“信安王处置尚算得宜。”

可是当杜暹入奏其他情况,当听到源乾曜、孟温礼都先后因病归家时,圣人眉头顿时一皱,刚待开口发表自己的看法,杜暹却又继续说道:“东宫僚属本应端庄得体,王氏诸子轻薄无行,实在难堪辅弼春宫,臣请另择良选以代之!”

闻听此言,圣人目光顿时变得深邃起来,他夜召宰相除了询问事情,也是想做出一些吩咐,然而在听到杜暹这话后,他却改变了心内初衷,沉默片刻后才沉声说道:“夜召二卿,辛苦了,便且归去休息吧。”

杜暹见圣人并不正面回应其言,还待再作争辩,但一旁的李元纮已经作拜告辞了,见状后他也只能一并告退。

而在退出侧殿后,他便有些不满的望着李元纮说道:“李相公方才何不置言?难道你也觉得王氏诸子堪辅东宫?”

李元纮本来跟杜暹关系并不友善,但在听到这话后却只是叹息一声,旋即才说道:“圣上自有宏计,若能借此整肃一下北门官已经算好,杜相公方才进言太急切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