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娱乐大丈夫 > 第六十八章 家族秘史

娱乐大丈夫 第六十八章 家族秘史

作者:书之贤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9 13:18:3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苦丁茶全名为大叶冬青茶,名为茶,实为药,具有“药”的特点。

据《中华本草》记载,其味苦、甘、寒,功能主治: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用于头痛、齿痛、目赤、热病烦渴、痢疾。消食化痰,除烦止渴,利二便,去油腻,散肝风,治耳鸣耳聋,活血脉,凉**。肠炎,水火烫伤,耳脓,乳痈初起,风热,齿痛,肝火上炎,头胀目眩,耳鸣等。

苦丁茶的药用效果非常明显,中医认为,它具有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的作用,可用来治疗头痛、牙痛、目赤、热病烦渴、痢疾等。现代药理研究则证明,苦丁茶中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锌、锰、铷等微量元素,还具有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肌供血、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头晕、头痛、胸闷、乏力、失眠等症状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因此备受中老年人的青睐。

苦丁茶的泡制方法非常简单,直接用刚烧好沸水冲泡就行。不过冲饮苦丁茶也有几样要点,一是水要开,二是水质要好,最好是矿泉水、泉水或纯净水等优质水。三是选用瓷器或陶器做茶具,味道更佳。四是放的量要少,苦丁茶有量少味浓、耐冲泡的特点。虽然喝茶的浓淡因人而异,难以一概而论。但对于初次接触苦丁茶的人来说,如果以250ml的沸水来泡2-3支茶芽,也许就会觉得太苦了。一般而言,一支一芽二~三叶的“椰仙牌”苦丁茶芽通常为0重,以之配1000ml的沸水,随泡随饮。对于初饮者而言,也丝毫不会显得味道很淡。即使几个人喝同一壶茶,也不能放大量的苦丁茶来冲泡,而应该一次放一两支,直至喝到其味道变淡后,并嚼食茶芽,效果更佳。五是热饮,尤其对有胃寒疾病都则更是如此,但对于没有胃病的人来说,清凉的苦丁茶水更是甘洌爽口,沁人心脾。

苦丁茶在冲饮时,有单独冲泡和与其他茶叶、药材混合冲泡两种泡法。单纯以苦丁茶冲泡,原汁原味,清甜爽口,也不失为一种享受。而当其与其他茶叶,如乌龙茶、绿茶、龙井、毛尖、花茶等混合冲泡时,则既有这些茶的香味,又有苦丁茶回甘和润喉的优点。苦丁茶在茶叶中素有“茶胆”的名声,即无论什么茶,苦丁茶在味道上都能与之相配,而且拼配苦丁茶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一般而言,苦丁茶与其他茶叶相配的比例为1:9,最高最好不超过2:8,否则,苦丁茶就会把其茶叶的味道盖住。所以,古今岭真一带的百姓泡茶时总喜欢加一两片苦丁茶做调味品,把苦丁茶当作“茶中味精”来使用。

不过,一般喜喝苦丁茶的老茶就还是只喜欢单纯以苦丁茶冲泡,而且一杯茶就要放至少3片苦丁茶芽,专门去体味那股纯粹的、浓浓的苦味。刚刚姜成皱眉原因就是因为这种茶量少味浓,泡制方法极其简单,完全表现不出他的茶艺功底。

而且他也很惊讶,以老人的权势地位,居然会喜欢这种相对来说较为低廉的茶叶。

老人抽了抽鼻子,闻到了茶香味,感叹道:“还是这股清香味最喜人!”

一旁的陈伯连忙将茶杯拿起,放到老人嘴边上,老人费力地向前探了探头,嘴唇靠在杯沿处,慢慢地嘬了一口,然后吧嗒吧嗒嘴,“嗯,味如甘泉,回味无穷啊!”

说着,看了姜成一眼:“你怎么不喝呀?”

姜成摇了摇头,道:“这茶味道太苦了,我喝不惯。”

“呵呵,喝下去是苦的,可回味就甜了,茶越苦,回味就越甜。”

姜成耸了耸肩,“我更希望茶喝的时候也是苦中带甜,所以我个人最喜欢产自海南的雪茶。”

“可世上的事莫不都是先苦后甜,想要得到多少就要先付出多少,从古自今,凡是莫不都依此理。”老人缓缓说道。

姜成摇摇头,正色道:“我相信‘得到前要先付出’这句话,但我更喜欢一边付出一边收获,这样才更有动力,不至于盲目的付出而致使收支不对等。”

意味深长的看了姜成一眼,老人停了停,又喝了几口茶水,忽然说道:“想来你此时心中定是有很多疑问,你的疑问我自会为你一一解答,不过你需要先了解一些事情。”

“什么事情?”

“有关我姜家的一切!”老人缓慢而有力的说道,眼中的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哦,愿闻其详。”此次前来,所有人都透着一股子神秘,而这些神秘中最核心的就是关于自己家族的秘密。因此对于自家的辛秘,姜成自是极想知道清楚。

“听说你写了一本有关历史的书,想来也是研究过历史的,那你知道这‘姜’之一姓最早源自何时吗?”老人没有直说,而是先问了姜成一个问题。

姜成想了想,说道:“‘姜’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源自上古炎帝神农氏,因炎帝生于姜水,故以姜为姓。以此为源流,姜姓有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在《百家姓》中排第32位。不过这只是源流之一,除此之外,姜姓的起源还有三个源流。

这第二个源流是源于桓氏,出自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桓庭昌是东汉经学大师桓荣的后裔,在唐朝高宗李治上元二年为大司徒,准制改为姜姓,其子孙后代世代称姜姓至今。

这第三个源流是源于各民族变姓。宋朝时期,西南地区有羌族人改汉姓姜姓。今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姜姓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姜氏,世代相传至今。

这第四个源流是源于女真族,也就是满族中的姜佳氏,其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宁古塔、杏山地区,隶属正黄旗满洲。明崇祯十七年,姜佳氏部落随清军入关;清康熙二十六年,其族第三世祖姜佳·哈什太、爵瑚图、胡什布三人奉命调驻奉天,后调丹东凤凰城南老虎洞一带驻防。其后代改取原姓氏的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称姜姓,世代相传至今。”

归功于写了《明朝那些事儿》,姜成虽然不是历史通,但很多东西还都懂一些。

“嗯,了解得很详细。那你可知姜姓在历史上有多少名人?”老人又问。

“这……”姜成犯了难,这他还真不太清楚。摊开手,姜成直说道:“我只知道最早有周朝的姜子牙,再后来就是三国的姜维,其他人就不知道。”

“呵呵!”老人笑了,“知道他们就足够了,因为咱们家这一脉就是源自于子牙先祖!”

“啊!”姜成大惊,他姜家的祖先是姜子牙?!他是姜太公的后代?!没搞错吧?!

“很吃惊?”老人问道,见姜成老实的点点头,老人缓缓说道:“你不相信是应该的,毕竟是三千多年前的事,很难确定真伪。不过咱们姜家这一脉源自于子牙先祖是肯定的,因为有家谱为证的!”

姜成撇了撇嘴,心中不以为然。那家谱是最没有公信力的,概因古时人们把出身看得甚重,一旦穷人家脱贫致富,必要修家谱,找人帮忙上溯先人,为的就是给自家找一个撑得起门面的先祖。君不见那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为了不让人说自家是“八辈贫农”的事,特意找人修了家谱,把自家先祖的名头按到了南宋大儒朱熹头上。一国之君尚且如此,可见当时民间对出身看得有多重。

姜子牙的事迹他还是知道一些的。其名望,字子牙,为炎帝之后,本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为尧帝四岳,在舜帝时为秩宗,典朕三礼,佐大禹平水土功劳很大,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为吕侯,被赐姓姜,封于吕地,并建立诸侯国吕国。为吕氏始祖,后世从其封氏,故曰吕尚。

据史书记载,姜子牙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他的事迹还被人写成了就是那本著名的《封神演义》。

其后代甚多,而且姓氏也杂,有姜姓、吕姓、丁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亲族早已不可考究。现在老人竟然说他是姜子牙之后,自然不能令其信服。

“你先别不信,听我慢慢道来。”老人又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先祖的生平我就不多说了,想来你也知道不少,我要说的是有关他的子嗣的事。”

见老人要讲真东西了,姜成连忙正襟危坐,竖起耳朵用心倾听。只听老人说道:“古书没有记错,先祖的确是活了一百多岁。他因助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于齐,因而留下了齐国姜姓一脉。不过后来齐国姜姓的王位被田姓取代,这一脉就流落民间四散开来,而且这姓氏也乱了,其中有恢复祖姓吕的,有继续姓姜的,有改姓丁的,还有改姓故国名齐的……不过其实这些都不是先祖真正的子孙。”

“哦?为什么?”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先祖的血脉!”

“啊?真的假的啊!”姜成大惊,连忙问道,这可是上古秘辛啊!

老人神色有些古怪的说道:“你想想,在《封神演义》中,先祖出山时已经八十岁了,虽然真实的历史中先祖出山时并没有这么老,但确定的是,先祖的确是暮年方才出仕,效力于周文王,后来被封为齐国国君时已经**十了。虽然先祖保养有效,身体依然康健,但一位**十岁的老人,你还能指望他有生孩子的能力吗?”

姜成听了脸色一囧。

是啊,就算姜子牙身体再好,但那时已经**十岁的年纪了,你还真能相信他可以“一树梨花压海棠”不成?再说了,那时可是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医疗条件都不达标,姜子牙能活一百多岁已经够逆天了,还能逆天到**十岁时还有那能力不成?

“所以,真实的历史是,那齐国一脉实际上是先祖过继了他徒弟武吉将军的孩子。而先祖真正的血脉实际上早在他年轻时就留下了,而后一直留在民间,根本就未曾与齐国那一脉相溶!”老人缓缓说着这一段秘辛。

“哦?这是为何?”

“这就是先祖的智慧了。”老人眼中再次散发出精光,“先祖早就看清了参与政治的最大弊端,那就是一旦失败就会危及一族的性命。因而他早早留下血脉,暗中保护起来,怕就是万一有一天,他败亡后会祸及子孙。而后其飞黄腾达了,也没有让这一脉与齐国那一脉融合,而是让这一脉的人继续隐与民间,低调存世。而这一脉也一直秉承他老人家的思想,轻易不会接触政治,就算接触了,也要改姓而为,而且绝不触及皇权。所以这一脉一直存于民间,并多以商贾持家,因而少为人所知,但却也出了不少大人物。”

“嗯?都有谁啊?”

“最有名的莫过于战国末年改为吕姓的吕不韦,东晋时期改为谢姓的谢安,还有隋唐时期改为卢姓、崔姓的两脉族人。”

“啊?他们都是这一脉的?”

“当然!”

姜成暗中犯了嘀咕:有没有那么夸张啊!

看着姜成的神色,老人就知道他还没有全信,不由得又笑了:“其实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我们姜家的正统。”

“什么证据?”

“知道《六韬》吧。”

“知道,不过听说不是子牙公编著的,而是后人依托其名写的,但其中的战略思想的确与子牙公的思想不谋而合,算是历史上第一部兵法书籍。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同也。’《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据说汉时留侯张良所持的《太公兵法》就是黄石公以《六韬》为蓝本写的。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嗯,那你可知《六韬》可分为哪六韬?”老人又问。

“知道,《六韬》共分六卷,即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呵呵,这是世人的分法,只因传承几千年,《六韬》多有缺失。但实际上,最原始的《六韬》正是由我姜家这一脉的一位先祖编写的,而且并不是只有六卷,而是有八卷存世,应当称为《八稻》,分为文、武、兵、器、阵、法、商、易。其中《文韬》为治国用人之道没错,《武韬》实际上是为练武杀人之道,《兵韬》才是为练兵用兵,军事理论之道;《器稻》为器械、兵刃制作之道,其中还包括各种机关陷阱制作方法;《阵稻》才是行兵布阵之道,讲究天时地利相合;《法稻》纵观前五卷,是一切之综合,一切之核心,是战术、战略的理论之道;而《商稻》自是讲究经商之道,《易稻》则是脱胎于周文王的《周易》,为易理之道。不过其中《商稻》和《易稻》都是我姜家嫡传的,未曾流传在外,而其余六卷也都扣除了最精华的一部分,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六韬》。”老人侃侃而谈。

姜成挑了挑眉,“这可有证据证明?”

“呵呵,你自己不也学过吗?那《六兽形》就是《武韬》中最精华的东西。”老人轻轻说道。

“什么?!”

注:姜姓真的很牛逼,不信的人可以上百度查一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