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娱乐大丈夫 > 第十三章 昆仑

娱乐大丈夫 第十三章 昆仑

作者:书之贤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9 13:18:3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昆仑》,作者凤歌,新时期新大陆崛起的武侠新写手,风格以注重实际,情感基调沧桑,历史背景宏大为特征。他对历史、古典文学、古代民风民俗均有较好的理解,并能极好融于作品之中。这使他所撰写的历史的厚重感、沧桑感,多有对历史、对侠义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凤歌笔力遒劲,语言古朴有力,所写作品兼顾了大局和细节的描写,宏大而不失细腻,流畅而不失严谨。其以沧桑为主,兼顾侠义与柔情,在这个充满喧嚣的时代里,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可以说,凤歌吸取了金庸,温瑞安,梁羽生等众多武侠高手的优点,同时寄托了新时代青少年内心深处的某种理想!

《昆仑》以宋末元初为历史背景,通过主人公梁萧由一个江湖浪子成长为一代英雄的传奇经历,给读者展开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江湖画卷。全书浩浩荡荡百万字,情节起伏跌宕、波澜壮阔,出场人物数百,个个神韵丰满、活灵活现,通篇旁征博引、神采飞扬,是一部直追金庸实力的武侠巨作。其内容包涵江湖侠义、爱恨情仇、家国天下等诸多元素。其中《天机卷》中的天机宫之变、《破城卷》中的襄阳之战等篇章读来均是荡气回肠,堪与光明顶之战等经典段落比肩。整部作品神完气足,容量极大――涉及天文地理、机关数术、排兵布阵等诸多方面。通篇读起来直叫人拍案叫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武侠

前世江城未出国前,《昆仑》正在《今古传奇-武侠版》上连载。那时江城学业繁忙加诸事过多,可还是每两周便会买一本《今古传奇-武侠版》,只为了追看《昆仑》,直到其连载完毕。

那时江城真是被《昆仑》所迷住了,在他看来,尽管这本书上还有太多金庸古龙的武侠痕迹,尽管也有一些不可忽略的硬伤,但却是近年来武侠可多得经典之作。断抛弃了金庸古龙经被用烂了的“少林武当丐帮”等门派设定,武林门派、武功完全都是自己创造。

而且就像金庸写事,古龙写人,凤歌在多的是在探讨个人成长路程和生命的价值。江城记得最深的,就是主角梁萧远赴西域,到埃及时所解的大祭司留下的最后一道问题――与生命等价的物品是什么?

最后梁萧的答案是,与生命等价的物品只有生命,表现出作者认为生命至高无上的观点,这是在金庸古龙等武侠大作中也难得一见的新奇观点。不同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那样的高大全,梁萧更贴近于新时代青少年心目中的武侠形象,有明显的性格缺陷没有让其失色,反而更像个人。

当然《昆仑》虽好,但也有为读者诟病的地方。诟病最广的地方应该是梁萧助元攻襄阳,违背其父遗愿。其实细究之下,梁萧此举也有其合情合理之处。梁萧自幼便失去父母,又经历多重磨难,未能培养成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多的是依靠直觉来处理问题。参军只是为了保护和照顾被强迫从军的几个好友,真正让他助元军征战襄阳是因为他无辜的义妹遭义军掳走后毫无人性的毒打险被杀害,再加上有身边的好友死在南宋人之手这令梁萧对整个宋军产生的仇恨彻底趋于水火不容之势。梁萧跟云殊之间个人的恩怨,无疑也是促成他这样选择的重要原因。为了报仇,他必须站在蒙古人这边,帮助他们攻打襄阳。其实梁萧并非爱好杀戮,他只是凭着一种简单的直觉进行战争。而在看到襄阳如同人间地狱的惨状,梁萧也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大错。无关乎宋元,他给整个天下带来了无穷的杀戮和痛苦。

在读这里的时候,江城真的为梁萧感到痛心。梁萧做错了吗?在宋人看来当然是大错特错,身为宋人却助元灭宋,大节有亏,实在是大奸大恶。可宋人就对吗?不论青红皂白,一味的以杀止杀,一味的从自身立场出发,所有与自身理念不合的人就是奸邪,就该死,这又怎么能称得上“正义”?

尤其是遍观梁萧整个人生,又有几个宋人真心待他?却要他站在宋人的立场上,这样的强迫实在是让人反感。

可能是那时江城还处于叛逆期,他完全站在了梁萧这边,谴责那些说梁萧坏话的人。之后随着剧情发展,看到梁萧被人逼得不得不远赴西域,背井离乡,心情随之凄凉;看到他与柳莺莺相遇相知却彼此错过,心里也为之惋惜;看到他为了见花晓霜一面,不惜身陷险境,却又惊闻花晓霜早已身陨的噩耗,看到他悲愤欲死,那种凄婉孤寂之感,直让人潸然泪下;最后,看到他为了昔日的爱人、敌人不惜自绝生路,高唱着昆仑山歌,慷慨赴死的英雄豪迈,几乎不让于萧峰赴死那段,都是一样的气壮山河,都是一样的让人凉透心底。

不过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对《昆仑》又有了新的认知和看法。其实就像九如大师说的那样,名利也好,恩怨情仇也罢,不过人世间的一场虚幻大梦,到头来不过都是一场空。王侯将相、帝王霸业,最后不过是黄土一杯,千百年后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罢了。

不管怎么说,在他看来《昆仑》所蕴含的意义都要远高于《诛仙》,所以江城现在已经决定了,接下来的一个月他要把《昆仑》写出来!

既然决定了,姜成就不再迟疑,全速再次发动起来。这次不再是明史,而是宋末元初时的历史,其间还会夹杂一些当时西域诸国的历史,资料查阅量更大了。

不过这正是姜成的兴致所在,既能用于写书,还能充分增长知识,深厚自己的底蕴,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姜爸爸姜妈妈本来以为姜成忙完了这么多事,至少得休息一段时间吧,没想到这小子只歇了不到两天,就又开始忙碌起来,听说要在开学前再写一本书出来。

姜德均因为事先知道了,没有多吃惊,只是有点讶然这小子居然这么快就有决定了。而高琳兰却是有点心疼儿子了,不止一次的唠叨让他别写了。

姜成嘴上答应,不过手上还是没停,但是心理却倍感温暖。于是就还是像以前一样,一天只写八个小时,之后就休息,高琳兰看他这么自律,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每天还是四五万字左右,也不累,一边查资料,一边打字。比《明朝那些事儿》好一点,《昆仑》因为印象深刻,原版情节内容基本上都记得。

不过因为习惯,姜成还是做了一定的改变,因为他坚信还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是最靠得住的,即使是记忆中的东西也不行。于是他便在小节上有了一定的修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曲折紧密,冲突更加合理。于战争苗描写也更生动具体,又多刻画了一下战争过后那满目疮痍的悲凉景象,更加突出主题思想。

在创作过程中,姜成很是庆幸自己之前创作了《明朝那些事儿》,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现在写起历史、战争画面来,那就一个得心应手、举重若轻。钓鱼城之战、襄阳血战、崖山之战……这些战争场面以前写的时候还力有所不逮,现在完全是信手拈来,而且活灵活现,只短短就几句话就能把整个画面描述出来。

尤其是那崖山之战,大宋宰相陆秀夫怀抱幼帝,跳海自尽,姜成完全把那种山河破碎风飘絮、国破家亡人无依的感觉描绘出来。王朝衰亡,江山不再,人无可依,唯有一死以报旧国、以证忠良。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先后写了这两个朝代的灭亡,姜成完全感受到了那种山河不复、文明无继的无限哀思,也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期间,姜成也有一些问题请教了父亲姜德均,让姜德均得知自己正在写一本与宋末元初历史相关的武侠

姜德均很惊讶,没想到姜成居然真的选择写了武侠于儿子的这个决定,姜德均还是致以鼓励,并对他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姜德均不愧是多年从事文学研究的,这些问题回答的都很有深度了,让姜成受益不少。

在此期间,姜成还接到了易中天教授的电话,言唐人公司已经找过他商谈改编《书剑恩仇录》剧本的事,他对此很有兴趣,已经答应了。帮了唐人的忙,同时感到易中天对这份兼职很满意,姜成也对他报以祝贺。

得知姜成又在写书了,惊讶姜成高速高产的同时,易中天也不禁动了出书的念头,询问姜成有什么好建议吗。对此,姜成自然举双手赞成。当下,便引导易中天出一本品鉴“三国”的书。

对这个提议,易中天怦然心动。研究《三国》多年,却只向亲朋好友、学生们讲解过,他有太多东西想与其他人分享了。

谢过姜成,易中天便匆匆忙忙的挂了电话,想必很快《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就要出现了,而南方人出版社又可以多一本畅销书了。

撂了电话的姜成,心中不由的感叹:这大概就是穿越者的蝴蝶效应了,不但能改变自己,还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他人,改变这个世界。

如此过了一个月,《昆仑》成书了。

写完后,姜成第一时间把《昆仑》交给了姜德均,让其观看。姜德均也在感叹,没想到这小子真的在一个月又写了一本武侠,只是不知内容怎么样。

拿起打印稿,只见上面首页大大地写着两个竖列大字――昆仑,下面又写了一行小字:当年明月著。

翻看首页,却见前言写着出自《庄周.逍遥游》的一句话:“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下面还有一首山歌:“草木青青,远来友人,山花绽笑,明月开怀;春光过眼,只是一瞬,你我情谊,可传万载;白云悠悠,只是须臾,你我情谊,千秋如恒;草木青青,远来佳宾,心如金玉,振振有声,佳人绽笑,少年开怀,友人是谁,说与你听,西方巍巍,大哉昆仑!”

一见之,便感一股大气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果真犹如面前出现了那巍峨耸立的昆仑山一般!

“这小子,好高的心气!”姜德均自言自语道,一见这书名、前言便感觉不同凡响,使人犹生阅读**。知识也让人摸不到头脑,不知作者想讲的是什么。

带着疑问,姜德均翻开书页,从《昆仑前传-铁血天骄》开始看起。

一看便入了迷。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