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一品驸马爷 > 第一六八章

一品驸马爷 第一六八章

作者:春溪笛晓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9 13:10:4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使者无功而返的消息很快传回京城。

谢则安面色沉郁,担忧起端王的安危来。

要是刚收到端王消息时全力营救,应该还能把端王抢回来,可那时情势太急,燕冲权衡之下按照端王的意思先在西夏布置“人道主义救援工作”。

这是燕冲自己的意思。

燕冲是用谢则安的计谋控制了西夏没错,但那是钝刀子割肉,一点一点来,没丧心病狂到把西夏无辜百姓统统祸害掉。那批逆党烧的一场大火,几乎毁了西夏建-国以来攒下的根基。一个国家要兴盛起来很难,要毁掉,却只需要那么一批奸猾自私的内贼、凶悍无情的外敌。在这些人眼里,这个国家被糟蹋了就糟蹋了,反正与他们无关,他们照样痛快地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日子过得要多滋润有多滋润。

燕冲并不是多有同情心的人,毕竟他的好友死在西夏人手里。若不是为了平西夏,他也不会自动请缨来到边关。

可他要拿下西夏,是想堂堂正正地拿。

这一场火烧得太狠,苟延残喘的西夏自那场大火之后闹起了饥荒,哀鸿遍野、饿殍遍地。不少无辜的西夏百姓纷纷往东边迁徙,对着这些年畏若鬼神的大庆关防乞求援助。

西夏的局势已经彻底崩盘,西夏小皇帝誓发得再狠,也变不出粮食和钱。

谢晖两个月前回了潼川守孝,长孙老将军来接替他的位置。长孙老将军是个粗人,脾气比燕冲更豪迈。看到第一批流民聚集在关防外,长孙老将军还觉得挺痛快。没办法,他儿子死在这儿,看到西夏人过得不好他哪能不开心?

等局势渐渐失控,流民越聚越多,长孙老将军终于皱起眉头。

光是放几把火,烧不成这模样。能让流民下定决心离乡背井,试图投奔相互厮杀了几十年的敌国,绝对不仅是因为一把火。

长孙老将军不同谋算,满心都是迷惑。

燕冲深吸一口气。

他知道这是收网的时机到了。

一把火当然烧不出这种局势,西夏如今的惨状有他们一份功劳。青苗法已经推行两年,第一年还算平顺,第二年西夏朝廷将青苗法纳入“政绩考核指标”,许多地方官员脑子一热,直接将青苗钱分摊入户。

百姓傻眼了。

我不需要啊!而且要还利息,不还得去坐牢,还不上怎么办?百姓只能将田地抵押给当地大户,向大户借高利贷先补了这个缺。

大户们也愁啊,他们地儿多,摊到的青苗钱也多,借个小半年,得还官府三成利息,这不是直接把手伸进他们钱袋子里掏钱吗?

大户出了血,只能变本加厉地加大利息。百姓还不上高利贷,抵押的田地眼看要拿不回来了,家和粮食还被一把火烧光了,眼前还有希望吗?

百姓彻底没了希望,后果很严重。

亲眼看着一个国家因为一个“新法”落到这种地步,燕冲的感触比谁都深。

燕冲在城墙上看了许久,回到屋中将自己数年来的体悟写在奏疏里,差人快马送回京城。为了能尽快做出决断,燕冲还动用飞奴先把基本情况送回去,询问赵崇昭的意见。

赵崇昭接到信时谢则安也在。

谢则安和赵崇昭的意见很一致,这个网当然是要收的。都已经做到这个地步,再悲天悯人已经没什么意义。

两个月后,西夏小皇帝再一次来到京城。

身为一国国主,却只带着寒酸的护卫来到敌国国都,可见西夏境内已经彻底失控。

西夏小皇帝这一次来,是正式让权于大庆朝廷,求大庆朝廷伸出援手,救西夏百姓于水火之中。

这一次燕冲依然随行归京,一回京,他立刻入宫见赵崇昭。

燕冲的奏疏早送回来了,赵崇昭看过,政事堂那边也看过。新法的种种弊端,在日益衰落的西夏浮出水面。

姚鼎言面色难看至极。

燕冲是武人,本来不应参与朝事,但燕冲和谢则安、赵崇昭的关系都不一般,他的话赵崇昭肯定会记在心里。

在姚鼎言看来,新法确实不太完善,可要是不去执行的话永远都不可能让它完善起来。燕冲这次上书无疑是把西夏的败落都归咎于青苗法,真能一样吗?西夏那种局面,即使没有青苗法也撑不了多久。

朝中因为西夏小皇帝俯首称臣而一片欢欣鼓舞,姚鼎言回到家中却神色阴沉。

姚清泽比他更愤怒:“又是他!爹,我早说了,新法迟早会毁在他手里!他根本不相信爹你做到――”

姚鼎言怒气难抑:“闭嘴。”

沈存中、方宝定入制置三司条例司,是他和谢则安之间各退一步的结果。这两个人进来之后果然不怎么听话,好在他们能力不错,把市易法执行得很好,还趁热打铁地建议他把趁势《免役法》推行开去。

他与谢则安在这一次妥协之中找出了平衡点,大家都消停下来,蓄力等待下一次交锋。

没想到谢则安会这么快反戈相向。

姚鼎言脸色变幻不定。

姚清泽说:“爹,为了以防万一,我们还是把沈存中和方宝成换走吧。”

姚鼎言看着姚清泽:“你觉得该换成谁?”

姚清泽说:“敬卿就可以。”

姚清泽说的是沈敬卿,他的大舅哥。姚鼎言听后摆摆手:“别说了。”

但凡姚清泽能举出半个像样的人来,姚鼎言都会好好考虑。听到姚清泽一张口就是沈敬卿,姚鼎言懒得和他多说了。姚清泽和沈敬卿的妹妹在孝期内有了私情,本就已经让姚鼎言不喜了,再听姚清泽也不管是不是真适合,巴巴地把沈敬卿推上来,姚鼎言心里的失望何止一点半点。

姚清泽见姚鼎言不予置评,心中忿忿,咬牙离开书房。

姚鼎言揉了揉眉心。

如果谢则安真的和他是一心的,那事情无疑好办多了,可谢则安总有自己的想法……

吕宽下狱之后,积极向新法靠拢的人已经少了许多。如果燕冲的言论再外传,那青苗法无疑会胎死腹中。

姚鼎言绝不会眼睁睁看着这种事发生。

这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京城这边还好,没什么流民,穷苦的地方可惨了,饿死的、冻死的人都不少。西夏小皇帝在京城看到这场大雪,整颗心都凉了,心里最后一丝终于彻底拔除。

他年纪还小,是非荣辱都辨不清,但知道“人命”两字有多重。即使将来会有无数人唾骂自己卖国求荣,他也盼着更多百姓能熬过这个冬天……

很快地,赵崇昭下诏建“陇西府”,西夏皇族仍可封王,整个西夏却得由陇西府管辖。西夏小皇帝手中的权力和普通的王族差不多,能拿点税,管管闲事,大事却是不能掺和了。这等丧权辱国的诏命被带回西夏后,西夏百姓却欢腾不已,因为一车车的粮食由大庆军队押送着来到了西夏,解了西夏燃眉之急。

西夏小皇帝看着百姓脸上喜极而泣的神色,回到皇宫时抱着身边的人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陇西府未建成,燕冲先领军入驻西夏,和蔼可亲地给西夏百姓派口粮,建房子。粮食不多,房子也不是也别解释,毕竟边境打仗这么多年,地主家也没余粮!这分过来的都是大庆百姓从口粮里省下来的。你看看我们的士兵,吃得比你们还寒掺,大家都是苦日子过过来的!他们还得在这天寒地冻的天气里给你们造房子,容易吗?不容易啊不容易,都不容易……

经过大半个月的相处,“军民一家”的概念很快深入人心,宛如春风般吹遍西夏大地,每个人看到大庆士兵都觉得格外亲切。

燕冲:“……”

他向赵崇昭禀报西夏这边的青苗法施行情况,也考虑过谢则安的处境。可他最后还是说了,他怕不说的话,赵崇昭还是会听姚鼎言的话!谢则安知道他上禀的内容后找过他,对着他唉声叹气:“我就知道燕大哥你是个良善人,要不然我借了你的钱这么多年不还,你早来催我了……”

燕冲当时就揍了谢则安一顿。

谢则安明白他秉性正直,这次没再给他出难题。谢则安一脸腼腆地说:“这次我们要做好事,大大滴好事,要让新朋友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放心吧,保证不会再让燕大哥你做任何事会有罪恶感的事。”

谢则安没说谎,还真是让他做好事,虽然这好事打了点折扣,说借粮吧,没真让他们吃饱,只能保证他们不饿死;说建房吧,没真帮他们建好,等他们体力恢复之后就靠他们自己去修整了。总的来说是没让他们闹出人命,真正对他们特别好的事还真没做。

没想到这么一点小事,却让风向彻底倒向大庆这边。

谢则安收到燕冲的来信,心情稍微轻松了一点儿。地盘不是越大越好,地儿大了不好管啊,耶律衍那把火不小心把“西夏国”变成了“陇西府”,狄国那边头疼,他们也头疼。以前西夏不是自己的地方怎么折腾都没关系,如今西夏成了自己的,百姓必须好好安抚,烂摊子必须好好收拾,要不然这块肉是没法彻底吃进嘴里的。

谢则安把燕冲的信呈给了赵崇昭,没有说半句多余的话。

谢则安不引导,赵崇昭却还是想起了一句以前他只当是书上之言的道理:“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西夏小皇帝不通世事,眼看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却一无所察,或者察觉了却无计可施,民心尽失。于是这时候大庆军队入驻,百姓竟欢呼迎接,拍手相庆。

当好一个国家的主宰者,似乎没有那么容易。

赵崇昭若有所思:“我们的士兵,平时会做燕统领手下那些兵在西夏做的事吗?”

谢则安说:“有些会,有些不会。”

赵崇昭拍板定案:“那就让他们全都做起来!遇灾遇雪,他们必须去帮助百姓!必须也做到军民一心!”

谢则安当然支持:“这件事可以与徐先生他们讨论。”

赵崇昭点点头。

有西夏这个前车之鉴在,他没再跟以前那样兴致勃勃地直接下令。他想了想,又说:“上次你提的那个免役法,我觉得也可以一起拿出来,那对百姓也是有好处的。”

谢则安笑了起来:“陛下英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