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一品驸马爷 > 第一三四章

一品驸马爷 第一三四章

作者:春溪笛晓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9 13:10:4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谢则安听到京城那边发生的事时已经是几天之后了。

他把这件事当笑话一样和端王说起。

端王也和谢则安一起笑了起来。笑完后他又认真起来:“从以前的事看来,这个耶律衍不是那么简单的人,应该不会这么鲁莽才是。”

谢则安说:“我阿爹和大郎就是这么认为的。”他望向端王,“大郎发现耶律衍好像在京城呆过挺长一段时间,也不知他当时是怎么躲着的,明明他长得挺显眼。”

端王微讶:“你还知道他长什么样儿?”

这年头消息不发达,画画技术又参差不齐,有时画出来的画像连亲妈都认不出来!听谢则安这么言之凿凿,端王哪能不吃惊。

谢则安说:“当然能。”他可是训练过一批“写实派画师”的。

谢则安取来耶律衍的画像递给端王:“瞧,就是这个,你看他是不是长得特别显眼!”

端王接过谢则安手中的画像,手指微微一紧,面色却没有丝毫变化。他甚至露出一丝微笑:“确实很显眼,到哪都藏不住。”

谢则安没注意端王的变化,径自说道:“所以才奇怪啊……”

端王回到自己占的院落中,摊开从谢则安那要回来的画像。画像上的人明显只比他要年长几岁,北方人少年时长得快,那会儿这人已经比他高很多,像个可靠的兄长。

难怪怎么找都找不到,原来什么“无亲无故无家无业”、“生于中原长于中原”全都是谎言,不过是想骗他让他藏身于京城罢了。只是当初他年少无知,又渴望有人能陪伴自己,才会信了那空口无凭的“身世”。

所谓的要去立军功回来帮他离开无情宫苑,根本就是想借机金蝉脱壳。

这可真是他这辈子听到的最可笑的笑话。

端王把画像放在火上,看着画上的人一点点被火苗吞噬。

烧掉那陌生又熟悉的眉眼。

烧掉那陌生又熟悉的唇鼻。

心上那只剩一点点的惦念,终于彻底烟消云散。

是他让那人能藏身于京城,窥探到京城许多重要机密带回狄国。

他惹出来的祸,总要想办法收拾掉才行。

接下来的日子里,谢则安敏锐地发现端王变了不少:端王做起事来更为利落了,有很多事他还没想到,端王已经把章程都做好。

这样的状态一直维持到天气转凉,从京城那边来了几位行色匆匆、面色沉凝的客人。

那是孟丞相的亲信。

谢则安一激灵,忙问是怎么回事。

来人语气发沉:“陛下要罢相。”

谢则安说:“理由是什么?”

来人说:“地龙翻身。”

地龙翻身,其实就是地震。每年其实都有大大小小的地震发生,根本不是人力可控的东西。可赵崇昭要收拾人,用得着什么理由?他只要透露那么一点意向,自然有人会帮他做好。

谢则安说:“孟相肯定不止是因为这件事而让你来找我的。”

来人说:“陛下不仅要罢相,还想收六部之权,建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

“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是大庆最高财政机构。三司使的权利很大,又称“计相”,如今是徐君诚管着。

也就是说这个制置三司条例司是准备越过六部、越过政事堂,直接拿过定夺大权!

谢则安在姚鼎言的万言书中看过这玩意儿,还安排西夏那边设置过一个类似的机构,结果是西夏经济如今大半都落入他们这边的掌控之中。

权利越大、越集中,越容易出事儿。

谢则安没想到姚鼎言会行动得这么快。

谢则安问:“是姚先生的意思?”

来人叹息着说:“对。”

谢则安说:“孟相要我回去吗?”

来人说:“是的,孟相说事到如今,只盼你能阻止这件事。”

谢则安苦笑说:“我说不定也没有办法。”

来人掏出了赵英的旨意与一把长尺。

谢则安一顿。

来人说:“这是孟相让我带来。”

谢则安正正经经地接了旨,看着那玉色长尺,不由又想起了赵英和晏宁。赵英临去前的殷殷嘱托仿佛还在耳边,可他虽然好好地送走了晏宁,对赵崇昭却并不算好。

谢则安说:“你再等一天,我完成这边的交接工作再和你们回去。”

交接并不轻松,好在谢则安平时没少让戴石在旁协助,他可以把戴石暂时留在这边,等新知州上手后再回京。谢则安处理得很快,第二天一早便和京城来的人踏上归途。

赵英的遗旨中将他升为太常寺少卿兼中书舍人,太常寺少卿这职位实权不大,意义却不小,因为太常寺是掌管宗庙礼仪的地方――礼乐、太医、占卜、祭祀等等都归它。中书舍人则是侍于君前,负责起草诏书、传递政令,原本已经分权给翰林学士那边的知制诰,不再设置这个职位,赵英却把它拎了出来。

太常寺少卿和中书舍人都是正五品,知州是从五品,表面上看来这道旨意堪堪让他升了半品,实际上却是硬生生把他拔高了一大截。

京官大三品!

就算同样是知府,在京城当和在凉州这边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难怪孟丞相这时候才肯把旨意拿出来,这旨意放出去准会炸开锅。

谢则安已经可以料想自己回京后会是什么局面。

真没想到最后他还是靠走后门升了官啊。

谢则安往京城赶的当口,赵崇昭早已知晓赵英的遗旨。孟元绍虽然心中急躁,却也不能越过赵崇昭行事,谢则安回京任职的事当然经了赵崇昭之手。

赵崇昭没想到逼急了孟元绍,这位温和派的丞相居然会拿出这样的东西。

想到谢则安会拿到赵英留下的“劝君尺”,赵崇昭心头的火又烧了起来。他倒要看看谢则安回京后敢不敢真的拿它来“劝君”,谢则安要是真敢的话,他绝对奉陪到底!

无论如何,孟元绍暂时安全了。赵崇昭终止了罢相和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决议,等待谢则安带着劝君尺归京。

十日之后,谢则安带着赵英遗旨抵达京城,求见赵崇昭。

大半年不见,谢则安看起来成熟了不少,晏宁的去世仿佛已经把最后一丝稚气从他脸上带走了。他朝赵崇昭行了一礼:“陛下。”

赵崇昭看了谢则安许久,直至左右都忍不住频频望向他,他才抬手免了谢则安的礼。

赵崇昭说:“谢卿一路上辛苦了,回去好好休息,明日再上任吧。”

谢则安说:“谢陛下。”

久别重逢,他们只说了这么三句话。

太常寺卿由参知政事徐延年兼任,徐延年是个万年小透明,虽然和徐君诚一样姓徐,却不像徐君诚那样有家族在背后支撑。他是寒门出身,一路跌摸滚爬挤进了政事堂,平时却总是处于隐身状态,基本不上线、不发言――连谢则安这样的活泛人,以前都没和徐延年说上过话。当初赵英将徐延年定为顾命大臣之一,许多人都吃惊不已,大部分的心理活动都是:卧槽这谁啊。

谢则安见完赵崇昭后并未立刻回家,而是去政事堂拜见徐延年、姚鼎言和徐君诚。

姚鼎言和徐君诚都是他的老师,可如今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势同水火。姚鼎言要搞的制置三司条例司等于要夺徐君诚的权,徐君诚再怎么大度都不会高兴。再加上前面秦老太师一系遭贬的遭贬,流放的流放,徐君诚不少同门和知交都被波及了,徐君诚对姚鼎言已不复是当初的欣赏与期许。

徐君诚开始犹豫。

他在自己是否真的应该继续对姚鼎言的种种行径坐视不管。

而姚鼎言一点都没变,不管是对自己的新法还是对谢则安的态度都一如往常。

谢则安见完两位老师,心中微沉。姚鼎言和徐君诚意见相左,将来的反目似乎是注定的,到时他可能连去见他们之中的某一个都得慎之又慎。

谢则安去拜见徐延年。

徐延年长得白白胖胖,脾气也像团棉花,怎么揉捏都可以恢复原状,从来不和人生气。见了谢则安,徐延年笑呵呵地招呼:“谢状元回来了?你还没到,我就听不少人说到你了。后生可畏啊,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谢则安说:“徐参政可千万别这么说。”他认真地行了个晚辈的礼,“太常寺的事务我不太熟悉,以后还得徐参政您多指点。”

徐延年说道:“谈何指点,别人不知道,我可是知道的。七八年前你已经跟着姚参政处理大理寺和刑部刑狱案件,协同徐参政和陛下整改过太医署、弘文馆,这两年来又在地方任职,什么事能难得倒你?”

谢则安说:“每个职位的只能都是不一样的,做得好这些,不一定做得好太常寺的事。”

徐延年对谢则安谦逊又恭谨的态度很满意,原以为谢则安少年得志,肯定会是个趾高气昂的家伙,没想到谢则安远比朝中许多人要成熟稳重。

难怪姚鼎言和徐君诚都对他另眼相看。

徐延年说:“你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先问问同僚,实在拿不了主意的你再来问我。”

谢则安再三拜谢,才离开政事堂回家。

谢府上下都洋溢着喜气。

一来是谢则安回来了,二来是谢大郎的婚期近了。谢则安原以为自己没法赶回来,如今回京任职,心情也特别高兴。

这可是谢府这几年来的第一桩喜事,谢则安非常上心,托张大义将金玉楼腾了出来,准备大操大办,好让二娘风风光光地嫁入谢家。

若是以前谢季禹肯定不会赞同,可今时不同往日。以前谢季禹是不想出头,现在谢季禹却不能不出头,大郎婚事办得大一点儿,也等于是对许多人发出一个讯号。

潼川谢家要回归了。

谢则安既忙正事又忙家事,回京小半个月,竟没有与赵崇昭见过几面,更别提与赵崇昭说上话。直至太常寺的交接平稳完成,孟元绍才向赵崇昭提出谢则安应该尽快接手另一个职务:中书舍人。

赵崇昭听到孟元绍的建议时并不言语,过了两日,他才把谢则安召进宫。

本应是世上最亲近的两个人,如今终于有机会朝夕相对,却谁都没有多说半句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