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华娱之黄金年代 > 第三百五十二章

华娱之黄金年代 第三百五十二章

作者:慎思量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9 12:53: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前世,陈小二和赵丽荣老师曾一同出演过一部非常经典的喜剧电影。

1993年上映,当时的成绩早就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即便是过去二十几年,回过头来再看这部电影,自然不会觉得过时。

虽然因为年代久远,这部电影看过的人不多,但这真的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佳作,更是喜剧片中绝对是上乘之作。

影片阵容说是豪华都差了点,用奢华来形容可能更加贴切。

男主角陈小二,尽管有人批评他的喜剧风格太过夸张。但是,在易青的心中,陈小二绝对当得起喜剧大师这个称号。

女主角赵丽荣,观众们对赵丽荣老师的最初印象,都是她在春晚小品舞台上的表演。神态、口音、一举一动都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

易青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赵丽蓉荣老师,第一个感觉就是很奇妙,既像是在看小品,又仿佛她就是自己身边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她没学过表演,但是当她开始表演的时候,任谁也没法在她的表演中感觉到丝毫的匠气,那么自然。

丁佳丽,可能会有一些人不熟悉她的名字,但绝对不会有人不认识这张脸,许多经典影视剧都不乏她的身影。而她也就兢兢业业的演着戏,让人记住了她的经典角色,而不是个人姓名。

魏综万,被誉为中国现代电影黑色幽默巅峰的,谁人不知?这,又一个老戏骨。

此外,这部剧还有年轻时候的倪大洪。装神弄鬼,仅露一面的“容嬷嬷”李明起老师。在中饰演阎王的刘姜老师。

一部电影聚集这么多老戏骨,看他们互相飙演技,本身就已经是一大享受。

更难得的是故事也很精彩,情节紧凑,一个笑点接着一个笑点,全程让人笑不拢嘴。

而笑过之后,影片所讽刺的内容,放在几十年以后来看,也依旧很让人感慨。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地点是北方的农村。

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国家开始推行火葬政策,但对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来说,土葬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陈二小是当地民政局红白理事会的工作人员,他依然是支持火葬的。

二小的老舅则坚决维护土葬,对土葬的风俗门儿清,当地只要有人土葬,老舅都能从中获利。

二小和老舅,新旧观念的对决,一触即发,故事一开始甥舅两个就发生了一次交手,二小略占上风,老舅自然不甘心认输,因为一旦认输,他吃饭的本事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矛盾的爆发点集中在了二小的老母亲身上。

老母亲年近古稀,信奉的是“入土为安”,生怕自己死后二小把自己给火葬。关于土葬还是火葬,母子两个也时有摩擦。

这个时候,老舅又设下计谋,请来了个骗子算命先生,说是老太太今年会有血光之灾。

又说老太太早年去世的丈夫在阴间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老太太再不去阴间登记,老头子就被狐狸精勾走了。

唯一破解的办法就是在重阳节之前假死。

重阳节是阎王爷普查户口的日子,这个时候假死就能赶上登记户口。

错过了重阳节,去世的老头子不仅会娶了狐狸精,老太太还会变成孤魂野鬼。

老太太一听,这还得了,立马决定要假死。

这听起来很荒谬,但对一脑子老观念的老人来说,可谓一箭三雕。

一、避免成为孤魂野鬼。

二、避免正妻变成妾室。

三、顺便测试一下孩子的孝心,看看他会不会大逆不道把自己火葬。

老舅作为始作俑者,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拿“死去”的老姐姐来施压,逼着二小来土葬。

老舅盘算的明白,二小作为公职人员,他如果都开始土葬的话,政策的口子一开,之后的白事就好办了,自己的财路也不会被火葬给断了。

一出荒诞的乌龙,就这样上演。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物都有戏,每个细节都值得咀嚼,让人忍不住发笑。

比如,算命先生给老太太算命的时候手里拿个游戏机,游戏机滴滴响,这就是电脑算命的结果,反正老太太也看不懂。

这玩意儿现在已经在南方出现了,北方也偶尔能见到,这个梗倒是不用改了。

还有老太太的大女儿,性格莽撞,特别彪悍。

弟弟不实行土葬?

打!

丈夫说了二话?

打!

就连碰上民政局的干部,她也有办法把人家折磨成白面煞星。

白事需要买纸扎,阳间的玩意儿都要带往阴间去。

楼房,汽车,家用电器,连小蜜都给考虑到了,服务真可谓贴心的很。

还有老舅主持礼仪时的说辞,又是如来佛祖,又是玉皇大帝,还有耶稣基督,不管是哪里的神都能拉过来,就连贴的对联,横批都是“早得绿卡”。

白事还需要请和尚念经,这群和尚呢,又是假和尚。

平时跳着disco,遇到白事就不分男女戴上发套冒充和尚。

不会念经咋办,那就拖着嗓子喊”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别说,还真像那么一回事。

外边闹得鸡飞狗跳,老太太躲在棺材里也并不安宁。

人有吃喝拉撒,饿的时候她趁人不注意偷偷吃东西。

着急去厕所,憋的她在棺材里俩腿打转。

其实,闹剧发展到这里,许多事情已经一目了然。

许多地方的农村讲究个土葬,谁家白事办的风光,谁家儿孙就孝顺。

但其实呢,葬在地下的人早已没了意识,风光对离开的人没什么意义。

活在世上的人呢,吹吹打打,大办宴席,出钱出力。

说到底,都是为了个面子。

老太太这通假死,一辈子坚持的观念逐渐瓦解。

女婿因为出钱太多,已经颇有怨言。

二小骑虎难下,不得不借高利贷把丧事办下去。

街坊邻居围观着家里的鸡飞狗跳,也颇有怨言。

老太太一辈子与人为善,求个儿孙平安,眼看着自己把儿孙折腾成这样,心里着实难安。

她所信奉的那些习俗,到头来也是各种骗局。

亲弟弟劝她假死,借机坑骗着她孩子们的钱。

请来的假和尚,男男女女,戴着发套,只为了挣钱。

亲朋好友哭哭啼啼,但红烧肉一上桌,立马止住了眼泪。

自己孩子受苦受累,别人中饱私囊,这何尝不是一个笑话?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在讽刺陈旧的土葬思想,易青更愿意认为这是在讽刺大操大办的行为。

红白喜事,总有一些人要面子,要风光,为此不顾个人实力,不惜任何代价。

但其实,有什么必要呢?

红事重在新人心灵相通,白事重在给活着的人一个念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去操办就足够了。

整部电影虽然是现实主义的讽刺喜剧,但在看过之后,也不难在这荒诞之中,辛辣讽刺背后,体会到那股浓浓亲情。

孝子贤孙伺候着。

这句话本是老舅主持白事时的一句说辞。

但是,老太太在家里确实是被孝子贤孙伺候着。

女儿知道她想要一口好棺材,就给她买好棺材。

二小知道母亲的腿脚有病根,常常给她揉着腿。

许多事情上,他们的观念都不一样,但每个人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孝敬着老太太。

孝顺父母,不在于给多少钱,也不在于对父母言听计从,只在于一片心。

只可惜因为年代久远,看过的人不多,这部电影的影响力也小了一些,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这部电影本身成为经典。

一部电影是否够资格成为经典,还有一个判断条件,那就是能否在后来者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例如,前世冯裤子拍的无疑就参考了这部。

不过学的不像也不好,冯裤子对这个假葬礼的故事改头换面,却极大地破坏了原故事反讽的力度,从而使得影片形神俱散,虽然靠着各种桥段仍然非常可乐,但主题的力度被削弱了,根源在于观众的共鸣被破坏了。

贴近生活,不但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敏感问题,更能在讽刺之余,让观众感受到其中浓浓的亲情,至于,一个外国老头神经质的念头,两个小人物异想天开的胡闹,谁关心?

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反讽故事,观众都知道二小的妈是假死,然而除了当事人和舅舅知道实情外,片中人物都不知道这个事实。

于是导演在这个非常经典的反讽结构中可以大展手脚,让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台展现一派时代的荒诞。

而作为知晓一切的观众,看着二小一家在孝子和国家公务员的双重重负下挣扎,同时经济压力也让家庭濒临崩溃,忠孝不能两全,活人让死人憋死,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人子,为人亲的观众非常容易体会小二的感受,感同身受的过程非常自然。

另一方面,二小儿子这条线索用得非常巧妙。

这条线在我看来起了两个作用,其一在于通过孙子和奶奶的互动不断强化“母亲还活着”的这个事实。

这些互动让观众不可能忘记母亲的存在,既强化了反讽的力度,又在这些互动的同时,交代了母亲作为局中人的感受。

也就是说,作为和观众享有同等信息的母亲,她个人的感受,也通过这些互动传达给了观众,但也困于局中不敢退出,让观众感受到了更多的挣扎,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观众的共鸣。

“死人”奶奶与懵懂的孙子交流,显得那么自然,一方面家庭的温暖得以展现,另一方面荒诞感也体现出来。

到了冯裤子的这里,这个反讽的故事被破坏了。

一方面来自于故事设定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于创作者的自作聪明。

首先的故事中葛尤和泰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亲情友情都谈不上,动机不足导致了共鸣的困难。

这一条冯裤子在影片中用经济原因勉强地解决了,钱把葛尤赶鸭子上架,对于这个说法,作为观众勉强可以接受,但是,共鸣也就不再自然,也不够强烈,故事的最后,给观众的感受也是如此,荒诞感,滑稽感,但再也没有感同身受的触动了。

其次,冯裤子在中对反讽的运用显得非常生硬。

一开始他丢出了泰勒死定了的信息,然后在中段又变成了惊奇,泰勒被救活了,之后影片转向了反讽。

早知道,在一个故事里面,反讽的优势就在于观众比角色知道的信息多,观众眼睁睁地看着局中人在危险或荒诞中挣扎而不自知,同时由于共鸣,感同身受的观众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急迫感和焦虑感。

但在中,影片中段的惊奇显得非常廉价,既然是荒诞,自然是采用反讽而不是神秘的方式更合适,冯裤子显然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只过了不到二十分钟就急急忙忙地交代了泰勒被救活了的事实,在之前观众也不知道这个事实,因此,葛尤之前的行为对观众而言就毫无反讽的意义了,近二十分钟的戏的荒诞感就被削弱了。

其实这个惊奇完全是毫无意义的,不如像的故事,一开始就交代是假死,从而反讽也就能顺利地展开了。

故事本无高下之分,讲故事才有优劣之别。

两片对比,无疑是高出一大筹,质朴动人的亲情保证了与观众的共鸣,老实直接而不自作聪明的故事展开,让反讽的故事能顺利进行,是相对于的成功原因。

而到最终的效果上,的政治宣传效果无疑是达到了,观众看完之后很难不像赵丽荣一样说出“火葬,再也不土葬了”。

而除开政治效果,为人子不易,为人父母也不易的深层次情感也展现出来,二小和母亲的一段灵堂对话,虽然说的是政策宣传话语,但创作者显然让这直白的政治动员有了一丝为人之难的弦外之音,观众看后也是念念不忘,感同身受。

反观,冯裤子似乎想体现商品经济下唯利是图的众生相,但如此现代而暧昧的主题,显然没有让观众体会到他臆想中的东西。

虽然各种精妙俏皮的台词,一直到很多年之后是依然是流行语。

但作为影片而言,观众在看过之后,好像只留下各种段子,尤其是李承儒的地产狂人形象,甚至比男女主角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

尤其是故事结局的设置简直令人作呕,葛大爷和大眼美女莫名其妙的就在一起了。

闹毛呢!

前面铺垫了吗?

这神奇的感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难道是因为葛大爷给泰勒的葬礼设计的好,关大美女觉得也许以后有能遇到葛大爷的地方,比如她哏儿屁了,让葛大爷也帮着操持一把?

莫名其妙嘛!

或许别人能在这个故事里看到精彩的地方,易青的欣赏水平不够,总之,他前世看过这个戏之后,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赶紧把陈小二和赵丽荣老师的翻出来又看了一遍。

同样都是荒诞讽刺,整个故事完全脱离生活,不着边际,很多地方完全就是为了搞笑然后强制制造出来了笑料,另外悬念的设置也不当,不知所云,最终是讲故事的失败。

大腕中段,冯裤子借制片人之口说出“后面怎么样,只有上帝和希区柯克知道”,也许他是想起了希区柯克的,同样是神秘转反讽,转折的过程也是一个惊奇。

但前半段和后半段都极为精妙地展现了Scoti的复杂人性,最终结局给观众的冲击力也是非常强烈的。

冯裤子想要向大师致敬,却偏偏选择了乡土气息很浓的来模仿,最后弄了一个四不像。

好在当时拍这个片子有哥伦比亚公司托底,不然的话说不定华谊兄弟都得黄了。

其实在易青看来,拍电影,故事什么样无所谓,怎么选择对的方法来讲,这个才是关键。

老老实实地选择经典方法,而又不自作聪明的致敬另类神作,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当时,正如易青要给陈小二和赵丽荣老师说的这个故事。

故事其实不长,关键在于桥段的设计,将很多喜剧点连接在一起,彼此之间还要关系紧密。

易青只是给陈小二和赵丽荣老师讲了个大致的情节,俩人随着易青的描述,就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

陈小二本身就是个段子王,听着易青说,他很快就想到了很多可以揉进去的段子,其实喜剧很简单,关键就是得有一个好的点子,也可以说是好的平台,然后往这个平台上加佐料就行了。

至于赵丽荣老师,老太太就是觉得挺有意思的。

假装死了,让儿女给办丧事,啥样的老太太能这么缺心眼儿啊。

等会儿,和我说不会是打算让我演那个缺心眼儿的老太太吧?

“小易,你是打算让我跟着一块儿演啊?”

赵丽荣老师长这么大,除了演过一集之外,还没干过和评剧无关的事呢。

以前也拍过评剧的电影,可这不是一码子事啊!

易青一愣,接着笑了,敢情他说了半天老太太刚反应过来啊。

“对,我觉得您来演的话挺合适的。”

里面的这个老太太,除了赵丽荣老师之外,易青还真想不出来,别人谁能演。

“可我这也不会演戏啊,还是喜剧,我哪知道咋演啊。”

易青忙道:“您不用想着怎么演,就按照您平时生活当中那样来就行了。”

赵丽荣老师心里还是没底:“我这也不认字,别等到时候再耽误了你们的事儿。”

“您拍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时候,不是让人给您念台词,您再背嘛,到时候还按着这个来就行了。”

赵丽荣老师怎么记台词,真的应该让后来那些数字小姐们好好了解一下。

易青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赵丽荣老师也不好意思拒绝。

再说了,刚才听易青说这个故事的时候,她也觉得挺有意思的,要不就试试。

“那行吧,不过咱们可得说好了,到时候要是觉得不行,你们就提早换人,别耽误了正事。”

赵丽荣老师这边算是说定了,接下来就看陈小二的了。

“小二哥,你怎么说?”

陈小二刚才在听得时候,其实心里已经有主意了,这是个好故事,剧本要是弄好了,拍出来绝对受欢迎。

“我肯定没话说,不过咱们这个剧本大概其多长时间能出来?”

易青一愣,这怎么个意思?还打算让他写啊?

这剧本大纲都给了,陈小二本身也不是一点儿创作能力都没有,之前在央视春晚表演过的几个小品,剧本的创作,他都参与了。

“我这能说的都说了,怎么写,你自己来呗,这还能难得住你了?”

陈小二一听,连连摇头:“我?我不行,我这个小品,捏鼓几个段子还行,让我写电影剧本,我可来不了,还是你来吧,你写出来京影厂的孟总才能放心。”

卧槽!

易青现在觉得自己是挖坑自己往里面跳。

写这个剧本的确用不了多长时间,可他来年的活已经很多了,这还不算易青正在计划,还没和李虹说过的,和香江亚视合拍电视剧的事呢。

“这个念头你趁早打住,我现在可没时间,这样吧,回头我再把剧本的大纲完善一下,台词创作,还有怎么往里面加佐料我可就不管了,你自己来。”

陈小二听着,他也知道,易青现在是单位的红人,负责着好些事情,不然的话京台领导能放心把他这样一场晚会全都交给易青?

“行吧,我试试,不过最终定稿,你得帮着看看。”

这个自然没有问题。

“小品做好准备,马上要彩排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