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华娱之黄金年代 > 第二百九十七章 邵氏

华娱之黄金年代 第二百九十七章 邵氏

作者:慎思量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9 12:53: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陈养正说的那个人,易青只需要想想就知道是谁了,邵氏的掌权者,香江真正的影视大亨邵一夫。

易青对邵一夫自然不会陌生,事实上,至少稍微关注一下香江的娱乐圈,甚至看上几本港娱,总有一个名字,是怎么都绕不过的,那就是邵一夫。

这位可是真正的传奇人物,他的人生经历足够一帮导演,作家取材了。

本身出生于颜料世家的邵一夫在家排行第六,后来被人称“六叔”即源于此,邵氏兄弟几人自20年代踏入电影业,一路几经沉浮,终将邵氏电影王国打造成“东方好莱坞”,风头一时无两。

只不过再辉煌也终归有退场的那一天,自从进入了80年代,曾经辉煌的邵氏,也不免开始没落了。

如果不是有易青这样神奇的经历,怕是怎么都不会相信,曾经的巨无霸竟然也会有不支的这一天,要知道当年的邵氏电影公司,是敢打着“邵氏出品,必属佳片”八个大字,LOGO满天飞的。那江湖地位、那辉煌状态,说是亚洲电影文化中心都不为过。

可再怎么牛,也照样禁不住风水轮流转,总被人说“吃得太肥腻了”的邵氏,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到如今早已是穷途末路,甚至可说已经快死掉了。

不过即便英雄迟暮,辉煌不在,可当年邵氏的风光无限,还是足够一大批电影人憧憬不已了,邵氏能以一个小成本公司,在弹丸之地强势崛起,一度笼占华语影视过半的市场份额,着实让人惊叹,可仔细研究一下就能看得出来,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港片与邵氏的成功,说起来有很偶然的因素,主要得益于世界变局,中国电影,其实早在港片崛起之前,就已经很繁荣了,民国时代的上海,一度号称亚洲电影之都。

可是后来的政局变动,犹如德国内乱时期,大批欧洲艺术家逃往北美,使得好莱坞暴起一样,那时太多优秀电影人也是流落到了香江。

香江电影乃至邵氏公司,其人才、规模、制作、形式、格调、资本,实际上很大成分上是承续了老上海电影工业的衣钵。

加上那边相当长一段时间,市场相对自由很多,又是资本掌握话语权的社会环境,香江电影产业必然会兴起。

当时的邵氏,尤其是邵一夫,年轻、钱多、敢闯、思维敏锐、无比敬业、商业天才,天生就是混这行的。

据说,邵一夫本身就是个电影狂,年轻的时候,一天要看十几部电影,不管好片烂片,无论哪国出的,有拷贝就要看,这个习惯甚至一直保持到了年过耄耋。

整个香江,没有一个业界老板会做到他这程度,因此邵一夫最能掌握电影市场的趋势,说白了,他最熟悉观众喜欢看什么。

像他这样的人,不冒头做大都没道理。

所谓邵氏兄弟,其实早没了“兄弟”,完全是邵一夫一人当关,自始至终,邵一夫几乎就是庞大的邵氏公司唯一的精神领袖,说一不二。

但是,问题也出来了,随着他步入老年,精力、状态、判断力等方面衰退,邵氏公司也太容易跟着走下坡。从这一点看,邵一夫自然是无比成功,但是邵氏从公司治理层面而论,则未必有多厉害。

所以,自80年代中期,邵氏就已经有了没落的迹象,很多决策都陷入极大的失误,理由是邵氏自己内部出现了很多问题。

邵氏最辉煌时期,在1950年末至1970年代尾,差不多有接近20年,华语片独霸,号称全球范围内唯一可与好莱坞抗衡的力量。拍出过1000多部电影,风靡东南亚,甚至远销西方,连昆汀·塔伦蒂诺这样的国际巨星都曾是邵氏武打片的粉丝。

但是,邵氏的问题也太明显了,一旦有竞争对手出现,或者外部环境有变动,很容易低迷,落入自我捆绑的泥泞中。

比如,邵氏的片场制度对演员限制太严格,整体风格过于套路与雷同,根本极少能拍出体系外的作品。

为了商业利益,就知道疯狂拍片,底线无限放低,品质参差不齐。吵吵闹闹、装神弄鬼、打打杀杀,几十年如一日都是这些素材,观众审美也会疲劳。

旧时观众对视觉艺术还要求不高,一家独大还可以保持着。但是,一旦有了竞争对手,弊端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例如,韩国电影开始兴起,分羹东南亚市场,好莱坞咄咄逼人,邵氏就全面处在被围剿状态了。

另外,在公司治理上,邵氏对下面的人过于抠门,导致新人不进,高人出走,人才流失过于严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加重了邵氏的没落。

了解邵一夫的人都知道,邵一夫搞电影是极其精明的,别看他邵氏家大业大,旗下明星无数,实际上不仅拍片图省钱,对那些再牛气、再风光的明星、演员、导演也是很刻薄的。

邵氏这套苛刻的利益分成机制,做行业垂直垄断型企业时还行得通,一旦对手出现,就会大量人才跳槽。

1970年后期,一些优秀的导演与演员都开始集体出走,或自立门户。比如分出来的邹文淮、何贯昌等人,给邵氏的冲击是重大的。

加上随着邵一夫慢慢老去,后期的邵氏,主心骨缺乏,投资不断失败,主业陆续转移,更是让这个公司前景迷茫,处境雪上加霜。

事实上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邵逸夫对于中国电影,其实就有了错误研判,认为电影必然没落,电视才是王道。

那时,港岛的本埠市场已支撑不住,大陆市场尚未成形,更谈不上开放,邵一夫似乎有意放缓。自那时起,邵氏的电影业务就不断收缩,后来更是卖出全部院线,两年后直接宣布电影停止生产。

邵氏是以电影起家,以电影辉煌,也以电影为标签的一个公司,轻而易举就放弃最大优势,状况可想而知,结果,电影停顿了,电视又不温不火,邵氏转型没有成功,1980年代后,辉煌已经不再。

接着,邵氏为了在资本市场更轻松圈钱,解决困扰,资金盲目转向海外,大量投资,经验不足等原因,都让邵氏亏空了大量的钱财。那种资金缺乏带来的负面效应,完全是摧古拉朽式的。

毕竟,那时的影视制作,早就不是早期搭了棚子就能开搞的时期了,成本提升一日千里,缺乏资金的邵氏自然捉襟见肘。

因为没钱,邵氏搞不出大制作、精良制作,而大量的债务危机,又反过来加速邵氏的没落。邵氏的天堂日子,那时起就是走向了末路。

还有一点,邵一夫长期执掌邵氏,生前没有很好地栽培接班人,加上其人好.色,内顾不及,家族矛盾不断,分裂之举蓄势待发,这无形中也是给了邵氏最后一重拳。

邵逸夫专断,是天下闻名的,六叔风流,那也是众所周知的。他是以强人姿态,管理公司,处理家庭。这两项下来,既让公司职业管理人才后继乏人,家族内部也是祸起萧墙。

邵一夫与原配婚姻维持了长达50年,生育有二子二女。而他最钟情的红颜知己,却是方易华。

据说,正是因为方易华在从中用力,不仅弄得早期邵一夫兄弟不合,搞得邵氏兄弟分家,后来也让四个孩子竟无一人愿意继承邵氏,只希望分割财产了事。

如此一来,邵氏实际自己都会名存实亡,分崩离析。

可叹邵先生如此精明一商人,又如此有胸襟有眼光之大才,还是不免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人生的盛世繁华,会急速地转入孤寂与落寞。

只不过,像他这样的,都是“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的人,也许也无所谓吧。

易青在感叹邵氏辉煌过后的落寞,也在感怀邵一夫这位传奇人物人生的起起伏伏,不过也仅此而已,如果没有此间种种,他又哪来的机会染指邵氏院线。

“陈经理!你和邵先生见过面了吗?”

陈养正摇头道:“还没有,一直到现在和我对接的都是邵氏院线的一个经理,不过听他的语气,好像邵氏只是打算租赁,并没打算出售,而且,还有德宝公司在和我们竞争。”

德宝?

潘廸生!

易青知道这个人,还是因为他是华语电影第一女打星杨子琼的前夫。

“既然他们不打算出售,邵先生为什么还要和我见面呢?嘴上说着不卖,不过是为了卖个好价钱罢了!”

这种虚张声势的套路,算是阳谋,毕竟有两家公司在竞争,价高者得。

“这边音乐公司的事先交给贺经理办,我们明天就去香江。”

能和这位传奇的资本大佬见面,易青本身还是非常期待的,邵六叔,以前只是在新闻,或者网络当中见识过,真人如何,易青还真是有些迫不及待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