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华娱之黄金年代 > 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四大名著

华娱之黄金年代 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四大名著

作者:慎思量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9 12:53: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我没什么好说的,拍摄《三国演义》,我没怎么参与,要是非让我说,我也只能向王导,任主任,剧组的主创表示感谢了,各位都是前辈,相信一定比我更清楚,从1979年,广电总局决定要改编四大名著开始,所有人都知道,改编拍摄《三国演义》,比改编其他三部名著的难度都要大得多。”

易青说的是实情,当初广电总局研究改编拍摄四大名著的时候,首先被排除的就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演义,战争场面太多,而当时国内根本就没有拍摄这种大场面众多的战争题材电视剧的经验。

当然了,当时也曾有人提出,要武戏文唱,将改编的视角对准人和历史事件,对于战争场面一笔带过,可这种提议,立刻就遭到了众多反对。

三国最有魅力的是什么?

就是那些著名的经典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火烧连营,还有七擒孟获,金戈铁马,纵横沙场,要是将这些都一笔带过的话,那拍的还是三国戏吗?

所以,在反复的研究之后,《三国演义》就第一个被剔除了,最后率先拍了《红楼梦》和《西游记》。

“现在历时四年,《三国演义》已经完成了全部的拍摄工作,这在世界电视剧史上,也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了,而现在,这个大工程是由我们中国人来完成的,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其中,虽然只是一点儿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足够我自豪了,另外,还是感谢,感谢所有主创的辛勤工作,让我们中国也有了自己的史诗剧。”

如今在场的众人或许还不知道,他们完成的,是一项怎么样的工作。

前世,当《三国演义》在海外播出之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因为像这样的史诗巨著,在国外是还从没有出现过的。

宏大的战争场面,让一向对中国抱有歧视态度的老外也不得不惊声赞叹,同时,剧中所展现出来的身后历史底蕴,更是让外国人大开眼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易青说完就坐下了,在场的众人沉默了一会儿,蔡小清第一个开始鼓掌,紧接着其他人也纷纷拍手,这掌声当然不是给易青的,而是,给他们自己。

的确,正如易青所言,历时四年,他们这些人完成了一项看似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要知道,在当初《三国演义》刚刚立项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看好他们,因为《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

该如何呈现出那些战争场面?

该如何塑造那些深入人心,耳熟能详的三国英雄?

该如何考证东汉末年那段历史背景下的风俗习惯?

这些全都是问题,而且都是不容糊弄过去的问题。

为此,连他们这些主创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大到一场决定天下走势的战争,小到一个镜头一扫而过的道具,每一样,都要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才最终做出决定。

比如剧中火烧连营之后,陆逊带领人马追赶刘备,误入石头阵后,出场将陆逊带出来的黄承彦,当时这位老汉拄着的那根手杖。

在黄承彦手杖的顶端,有一个小鸟造型的雕刻,那是斑鸠,而这手杖,在古代也被称作鸠杖。

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早在西汉时期,朝廷就有给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赐鸠杖以示尊老的制度。

鸠杖又叫王杖,因杖首为鸠鸟而得名,因鸠鸟食道畅达,是不噎之鸟,所以以鸠鸟的形象刻在手杖上赐给老人,寓意着长生不老。

淡然了,不可能紧紧因为年纪大,就能被赐予鸠杖,还是要看地位。鸠杖一般是不会颁给庶人的,在国家稳定时,鸠杖代表一种高贵的荣誉,总是以天子、国家的名义颁给有贡献且地位尊崇的长者。

后来,到了东汉末年,规矩宽松了,鸠杖制度向基层延伸,受杖人也是非富则贵,凭黄承彦的身份,在郡县的地位,自己持一柄鸠杖也是毫无问题的。

可就是这么一柄手杖,在当初拍摄的时候,就引起了一番讨论,有的人坚持认为,黄承彦不曾出仕,是没有资格持鸠杖的,但是也有人认为,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而当时荆州是在刘备的势力范围之内,就算是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黄承彦拿个鸠杖也是理所当然的。

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方为了这个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王福林在请教了一帮史学家之后,拍板做了决定一一给他!

就这么一个小问题,等到电视剧播出的时候,或许根本就不会有多少人注意到,结果剧组愣是超了两天,才最终得出了结果,就这份严谨的态度,又有哪部电视剧比得了?

后来人们都说美剧如何如何制作精良,对历史的考究如何如何严谨,全都是狗屁。

美国人除了美化战争,胡编乱造自认为的历史之外,还会干个球?

不说别的,就说出现在美国拍摄的关于古罗马题材的电视剧当中的马镫,要知道,欧洲最早的马镫,出土于公元6世纪的匈牙利阿瓦尔人的墓葬中,以窄踏板直柄金属马镫为主。

而阿瓦尔人是来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后代,柔然人的重点活动地区是阴山以北的草原,在与鲜卑人及北魏王朝发生多次战争被打败之后,柔然人于6世纪沿欧亚草原之路西迁到匈牙利定居。

因此,就连西方考古学者都承认,是柔然人从中国北方把马镫传播到欧洲,甚至认为阿瓦尔人的马镫就是中国传统的直柄横穿金属马镫,或者有中国工匠直接参与到为阿瓦尔人制做马镫上来,因此,马镫被称为“中国靴子”。

结果,连特么斯巴达三百勇士都用上马镫了,温泉关战役发生在什么时候?

公元前480年!

扯不扯淡啊!

所以,就冲这份对历史的严谨,《三国演义》不成为经典,那简直天理不容。

掌声过后,有的主创人员的眼眶不禁湿润,没有真正参与其中,没有人能明白,这四年的时间,他们过的有多难,超过四十万人参与拍摄,总投资接近一个亿,可剧组的主创当众,身为总导演的王福林,每集的片酬只有200块钱,片酬最高的几位主要演员也只有225块钱,每顿饭吃着一块五毛钱标准的盒饭,睡着硬板床。

最难的是在拍摄诸葛亮南征的那一段戏,整个剧组被拉到了云南边陲,每年过的风餐露宿的日子,饰演诸葛亮的唐国墙被蚊子咬得高烧不退,依然坚持拍戏。

在拍摄渡泸水的那场戏时,一帮群演更是在水里足足泡了一天的时间,好些群演上来之后,都出现了严重的腹泻。

至于在拍摄过程当中坠马,受伤什么的,更是家常便饭,饰演司马懿的魏棕万更是在拍摄一场骑马的戏时,直接从马上掉下来,肩部着地,差一点儿连命都丢了。

可就是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他们愣是把《三国演义》给拍完了,说是奇迹,一点儿都不过分。

要知道,所有的剧组成员在此之前,可是一点儿的经验都没有,成千上万人的战争场面,该怎么进行调度,马上厮杀该怎么拍摄?

这些谁也不知道,不光他们不知道,就是从香江请来的专家也是一头雾水 ,因此,他们也只能摸索着拍,效果不行,就重新来过。

单单是一场长坂坡,王福林和蔡小清就带人在内蒙足足拍摄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才算是把这场戏给拿下了。

“不容易,不容易啊!”

阮若林也不禁发出了感叹。

“好了,总局和台里也知道大家都辛苦了,可是,我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剩下的还有后期制作,大家可不能松劲儿,另外就是宣传工作,大家都有什么想法,尽可以畅所欲言!”

现在已经不同于往日,关于如何宣传,现在国内已经有了很多路数可以参考,而这些办法,其中有好些都是易青当初在京台电视剧制作中心首创的。

有奖竞猜,让主创参加访谈节目,剪成片花在电视上播,或者干脆在报纸上开辟专栏,这些都是办法。

不过······

“阮主任,还有诸位前辈,我倒是有个想法。”

阮若林看向了易青,笑着说道:“都说了可以畅所欲言,有什么想说的尽管说。”

易青考虑了一下,开口说道:“我觉得,现在宣传不是最重要的,三国的故事早就已经深入人心,就算是不宣传,只要公布了播出的时间,相信到时候,全国得有超过80%的观众会做在电视机前面等着看,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可以接着这个机会,普及一下历史知识,比如剧中的一些道具,礼节,这些都是咱们的传统文化,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什么不借助《三国演义》的影响力,来一次大的知识普及呢!?”

听到易青这么说,王福林率先眼前一亮,在拍摄的过程当中,他们研究,考证,不就是为了让这部戏更加严谨嘛,电视剧本身严谨了,可普通的观众却不知道,好像这些工作专门是为了给那些专家做的了,实在不划算。

“主任!我觉得小易的这个想法很好,普及一下咱们传统的文化知识,这个很有必要。”

现在的人们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福利,却一个个都在全面朝着西方看,极度推崇西方的文化,反过头来鄙视自家的,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了糟粕,应该被摒弃,这不是本末倒置嘛!

“嗯!这个想法很好,我看可以宣传普及两不误,等到电视剧播出的时候,每一集都挑出里面的历史文化知识,在报纸上开辟专栏,让更多的老百姓学习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小易,你的这个想法好,太好了!”

其他人也是纷纷点头,他们付出那么多的辛苦,拍摄《三国演义》,要做的可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他们也想要通过电视剧这种艺术呈现形式来宣传中国文化。

这件事很快就被确定了下来,后面的讨论,易青就没有再参加,可是等到散会的时候, 他又被阮若林给留了下来。

阮若林的办公室内,易青坐在沙发上,和他一起的还有王福林,任大会,他实在是摸不着头脑,阮老太到底找他还有什么事。

“小易!这份文件,你看过吧?”

阮若林说着,递过来一张纸,易青只扫了一眼,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这份文件还是三年前看过的,上面的内容是关于拍摄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立项报告,只不过当时看过之后,央视这边也就没有了下文。

当时台里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三国演义》上面,哪里还顾得上其他的,就算是有心,也没钱。

《三国演义》的总投资达到了将近一个亿,再拍《水浒传》?

钱呢?

今天阮若林又把这个拿出来,是想要干什么?

“主任?上面又把任务给拍下来了?”

阮若林点点头:“四大名著已经拍摄了三部,现在只剩下一部《水浒传》了,做事讲究要十全十美,剩下《水浒传》不拍,全国的电视观众怕是也不答应啊。”

易青听着,道:“可是山东台那边的《水浒人物志》到现在也没几年啊,现在央视这边就拍《水浒传》的话,是不是太匆忙了。”

“不挨着,山东台那边是按照人物本纪拍的,而且,最终也只拍到了梁山排座次,现在央视既然要拍,就打算拍全它,小易,你脑子活,跟着一起讨论讨论!”

得!

这怎么又被抓了壮丁了!

易青心里也是无奈,可是还没办法拒绝,下意识的朝着王福林看了过去。

不会又是这位老先生领头吧?

1秒记住顶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