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岳父关羽,我开局劝刘备奇袭襄阳 > 第365章 刘备:孤就是要让你当帝师!打造海军,乃为开创旷古绝今之盛世!

萧和一愣。

这什么情况,老刘要他给几个儿子当老师?

还随便他挑,想选谁当学生就选谁?

萧和眼眸如梭飞转,瞬间就想明白了老刘的“如意算盘”。

老刘这是看他不肯明言立谁为世子,就拐着弯的想曲线套他的想法呢。

正常人谁不想让自己的学生做世子?

将来学生继位,自己就是帝师啊。

天地君亲师,能为帝师,乃是身为臣子无尚之荣耀!

“老刘啊,你也学滑头了,竟然想套我的话…”

萧和心下暗自苦笑,于是便找了一堆借口,想要推掉这个差事。

刘备这回没有让步,再三坚持,一定要让他挑自己一个儿子做学生。

到最后,刘备甚至站起身来,郑重其是的揖身拜请。

刘备把礼做到了这个份上,萧和就没办法再拒绝了。

君王都揖身拜请了,你再推脱,那就是不懂为臣之道了。

“能做几位公子的老师,实乃臣之荣耀,那臣就多谢大王给臣这个机会。”

萧和只得恭敬不如从命,尔后一拱手:

“几位公子身份贵重,岂有让臣来选择的道理,还是请大王择一位公子让臣来教授吧。”

萧和决定退而求其次。

这王家老师我可以做,可谁做我学生,却得由你老刘来定。

如此一来,我依旧能回避态度,对储君人选不做任何表态暗示。

刘备先是一喜,听得萧和后半句话时,却又眉头一皱。

略一思索后,刘备神色郑重道:

“伯温此言差矣,那几个小子虽是孤之子,却对孤平定天下的大业没有半分功劳,皆不过是坐享其成而已。”

“你萧伯温,却是孤再造大汉的第一功臣,论身份贵重,他们怎么及得伯温你贵重?”

“以伯温你之身份功劳,他们能做你的学生,乃是他们的荣幸,自然得由你来选他们,岂有他们选你的道理?”

“伯温,还是由你自己来选,谁做你的学生吧。”

萧和语塞。

刘备是把他的小心思摸了个透啊。

就是不许他和稀泥,变着法的也要逼他做选择。

看来这一关是糊弄不过去了…

萧和思绪飞转如梭,蓦的眼中一道精光闪过,心中已有应对之策。

于是佯作思索一番后,萧和一拱手:

“既然如此,那臣就选择四公子来做臣的学生吧。”

“裕儿?”

刘备一愣。

除刘禅之外,他虽还有四子,可唯有刘永和刘理二子年纪稍长,适合做世子。

原本刘备以为,萧和会从老二和老三中选一个做学生。

他已笃定了主意,萧和选谁做学生,他就立谁为世子。

却不料,萧和竟选了老四刘裕。

老四刘裕虽天赋异禀,可毕竟才五岁啊。

现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怎么可能立一个五岁小儿为储君?

倘若哪天突然去了,一个几岁的孩童,如何担得起这江山社稷之重?

主少国疑,取乱之道啊!

“伯温,你,唉~~”

刘备会意了萧和用意,不由摇头一声苦笑。

萧和这是明知刘裕年幼,没有被立为世子的资格,所以才故意选了刘裕做学生。

如此则既没有辜负他所托,又不必在立储之事上表态,依旧是置身事外。

“伯温能选中裕儿为弟子,当真是那孩子的莫大福气,那孤就在此代替裕儿,谢过伯温了。”

刘备起身向萧和代行了个拜师礼。

萧和忙起身还礼。

眼见萧和置身事外的决心如此坚定,刘备也就不好再勉强逼问。

至于立储之事,老刘自己确实也拿不定住意。

刘永和刘理两个儿子,年纪相仿,品行资质似乎也相差无几,优点缺点也是各有千秋。

其实照萧和的意思,既然两位公子相差无几,要么你就立年纪稍长的刘永,这也符合立长的传统。

要么你就干脆掷铜钱,掷到谁就立谁为世子。

各方面条件差不多,那就拼运气嘛。

对于一个成功的君王而言,运气也是不可获缺的因素之一。

比如老刘前半生屡战屡败,几次九死一生,偏偏命硬就是死不了。

比如官渡一役袁绍虽败,却并未改变袁强曹弱的局面,袁绍却偏偏病死。

运气的作用,有些时候是大过于实力的。

不过这些话,萧和终究还是忍住,没有对老刘说。

立储这种关乎国本之事,想也知道老刘不可能用掷铜钱这种近乎“儿戏”的手段来决定。

有太多的前车之鉴,老刘是太害怕选错了储嗣,将百战开创的基业断送,将眼看已中兴的大汉拱手葬送于自己的不肖子孙之手。

正是这份担心害怕,使老刘在选刘永还是刘理这件事上,不得不慎之又慎,迟迟拿不定主意。

“立储之事暂且放一放,伯温,咱们还是说一说眼前战局。”

“今曹贼已放弃冀州,率余部退往了易京,分明是想仿效公孙伯圭,依据于易京及易水,据保幽州。”

“以伯温之见,孤当如何用兵?”

刘备只得将立储之事先搁置,将注意力拉回到眼前的灭魏之战中。

老刘不再征问立储之事,萧和自然也松了口气,遂道:

“幽冀一体,我们既然已拿下冀州,当然不可能放任曹贼再据守幽州。”

“不过眼下已过中夏,离秋收已近,即刻就挥师北上的话,势必会耽误农时。”

“此外我军先围黎阳再围邺城,前后近有一年有余,将士们休力精神消耗已近极限,现下休整不过半月,确实也不宜再度兴兵北上。”

“臣的意思是,让将士们再多休整两个月,待秋收结束之后,再提兵北上,一举收复幽州不迟。”

刘备深以为然。

人非草木,皆不过血肉之躯,长期征战谁也受不了,休整是必不可少的。

何况数十万大军所需,粮草日耗乃天文数字,必须得有一个强大的国力支撑。

国力的根本,便为农桑。

几十万大军北征,不光是这几十万府兵要脱产,所要征调的民夫也得数以十万计。

这么多人脱产,势必会耽误了秋收,致使秋粮大减。

秋粮大减,国力就要受损,国力受损反过来就无法支撑几十万大军攻取幽州。

这之间的关联利害,老刘这个君王还是清楚的。

“伯温言之有理,易京壁垒可非浪得虚名,当年公孙伯圭依托此壁垒,硬生生抵挡了袁绍两年猛攻。”

“曹贼之能,还在公孙伯圭之上,若其决心死守易京,只怕这一战又将是一场鏖战。”

“如此看来,确实得让将士们好好休整,更不能耽误了今年秋收才是。”

刘备连连点头。

“易京防线是坚固不错,不过臣以为,曹贼想学当年公孙瓒却未必能如他所愿。”

萧和话锋一转,别有意味一笑:

“大王不要忘了,我们除了实力远胜于袁绍之外,我们比袁绍还多了一支海军…”

刘备先是一怔,眼中旋即迸现惊喜。

他想起来了。

早在收复青州之时起,萧和就进献了一批海船图,并奏请他调集船匠,于青州沿海大造海船。

且萧和说过,他进献的海船,与水军平素所用的平底江船不同,采取的乃是尖底构造,吨位更大,吃水更深。

这种海船,不必贴着海岸线航行,而是可以远海航行,无惧海上风浪。

先前萧和是数度献计,由海上奔袭敌军港口城池,取得了不菲的战果。

可当年出海的战船,多还用的是平底江船,走的航线也只敢贴着海岸线,不敢离岸太远。

哪怕如此,每次至少也得损失三成左右的战船。

无他,只因江船扛不住海浪而已。

所以萧和才穷数年之功,凭借着已有的相关知识记忆,再加上多次的试造,终于是造出了一艘稳定可靠的海船。

于是在攻取青州之后,有了可以停靠海船的优良港口后,便又奏请老刘开始批量打造。

而为区别于普通水军,萧和将之取命为了海军。

“伯温,莫非你的意思是,孤用这支水…海军,自青州北上走渤海,于易京以北登陆幽州,直插幽州腹地,令曹贼的易京防线无用武之地?”

刘备满面惊喜,立时推算出了萧和用意。

萧和一笑,微微点头称是。

“海上登岸幽州,让易京防线无用武之地,妙啊,此计当真乃是神来之笔!”

恍然明悟的刘备,不禁啧啧大赞,一脸敬佩道:

“伯温,莫非早在孤未过黄河前,你就已经深谋远虑到为海上登陆幽州做准备,叫孤提前数年打造了这支海军?”

萧和轻咳几声,笑道:

“臣还未深谋远虑到如此地步,只能说是有往这方面想过吧。”

“其实臣奏请大王,打造这海军的初衷,并非是为海上登岸幽州。”

刘备一怔,奇道:

“不是为海上登陆幽州,那又是为了什么?”

萧和站起身来,抬手向着东方一指:

“家师曾说过,自我大汉青徐向东入海,越过茫茫大洋,另有一番天地。”

“那里有几样神奇的作物,若将之推广种植于我大汉,足可养活比我大汉鼎升时再多十倍的人口。”

“臣奏请大王打造海军,就是想有朝一日请大王派兵远渡重洋,将那几样作物的种子带回我大汉,以造福我大汉百姓,助大王开创旷古绝今之盛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