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夫君是个大反派 > 第626章 王妃的疑阵

天!夫君是个大反派 第626章 王妃的疑阵

作者:刹时红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2:39:23 来源:小说旗

同怡里,这日是数十载难见的热闹。

因为葛时简开堂公审了这起令人震惊的儿媳呕亡翁父的不孝案,还当堂审询了马氏——虽然说审讯马氏时允许她这外命妇带着帏帽遮挡住面貌,且并非将她当作同案犯,而是证人要求应询,并后来也审理清楚了马氏只不过是为梁氏一面之辞蒙骗,同情她的遭遇,才建议了梁氏和离改嫁,对于梁氏的其余指控,因没有真凭实据,葛时简并没有判决马氏为共犯。

不过大卫自建朝以来,还没发生过世族妇为人命案所牵上公堂受询的稀罕事。倒并不是说世族妇就没有犯过杀人的罪行,只是多半都会私下判决法外处刑,不至于闹上公堂,在众目睽睽之下辩对。

更兼马氏也并不是多么能言善辩,应对时有些吞吞吐吐,一度还差点气急败坏得对梁氏恶言相向,梁氏还一口咬定马氏就是同谋,甚至是马氏给她出的阴谋诡计,没有真凭实据另说,在不少围观者看来,马氏多少是做贼心虚的,择不清身上的嫌疑。

律法宣判马氏无罪,然而民众却判决了马氏有罪。

因此便有不少并不住在同怡里的人,自发去那里打听这件案子的细枝末节,不是个个人都有幸能往临安府衙围观公审的,衙堂就那大点地盘,容不下这多好奇的群众,事后才听闻消息的群众,也只能往同怡里打听。

李氏这一日异常的忙碌,她却也不顾自己已经口干舌躁,面对着一拨又一拨的群众,仍是慷慨激昂:“我早就说了,元大官人是孝子,元老安人也是善心肠,才听说闲言碎语讲元大官人宠妾灭妻,元老安人姑息侄女苛虐儿媳妇时,我就料定这话不真,果不其然,原来是那心肠恶毒的儿媳妇,呕亡了翁父还不甘心,竟还企图把元大官人陷于死地!”

接下来就有不少邻里附和,这些人多半都曾受过元母的恩惠,有的是家里一时周转不开,问元家借贷,元母一口答允不说,并不让写借据,也没另收利钱,说是一点小钱,便真没法子还偿了,出点力气抵消也就是了。

也有的是瞅着家里的小子还算聪明,起意让小子求学,没有钱送小子去学堂,打听得元紫东心善,抱着些微的希望去求元紫东教他们家的小子识字,元紫东就真答应了,现如今他家的小子已经能诵什么“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是多么高深的学问啊,普通人听都听不懂。

还有的讲他自己就是个不孝子,被一个娼妓勾了魂魄,拿屋契抵押出钱来,借个娼妓“周转”,结果人财两空,老父老母都眼看要被他连累得上街乞讨了,元紫东听闻,拿他一顿教训,却替他赎回了屋契,还荐他去了一家商行做工,他现在总算能靠勤劳致富,说谁不孝他都信,唯独不信元紫东会不孝。

“远道而来”的热心群众最关心的却并不是元家母子行了多少善事。

一个扯着李氏问:“听大嫂子刚才讲,之前就听闻了闲言碎语,究竟是听谁说的?难不成是元家那儿媳亲口讲的?”

“哪里会听她亲口讲,我们跟元大官人做邻里已经有些年份了,见过元翁,见过元老安人,元大官人也时常逛来里弄里,跟我们说说笑笑,问问家里的人事,有什么艰难处,唯独就是那梁氏,她倒不是不出门,是出门不是乘轿就是坐车,从来不跟我们这些人交道,我们也只是听老安人说,梁氏出身显贵,不是看不起邻里布衣,是习惯了这样的规矩。

要说这话从哪里传出来的,刨根问底的,也就只能察到一个闲汉身上,他昨日生怕被官衙追究,自己去坦白了,说是收了别人的钱,才散播的谣言,却也不认识给他钱的人,只咬定那人是个生面孔,绝对不是元家人。”

“这样说来,还真有人跟梁氏串通,意图嫁害元大官人了?”

“这还用说!”李氏义愤填膺:“梁氏不是都已经招供了么?就是尚书公的儿媳马氏,我们还听说了,马氏为了帮着把元大官人置之死地,不仅买通了御史,而且还把谎话说到了太后跟前儿!”

“对对对,听说太后还真被马氏蒙蔽了,多得元大官人再难容忍梁氏的恶行,才把实情告诉了老安人,老安人悲愤难忍,把恶毒儿媳状告了,要不然指不定就被那恶妇得了逞。”

“太后也真是太容易被蒙蔽了。”

“太后本就青睐马氏,却不识得元老安人,这才信了马氏的一面之辞,好在是官家圣明,任用葛少尹这等铁面无私的清官,才让这起案件真相大白。”

“只是那马氏未被定为共犯,竟一点惩罚都没有,多少让人不服。”

一个妇人就道:“话不是这样讲的,官衙断案要讲真凭实据,马氏不认罪,梁氏又拿不出证据来,葛少尹只能这样判决,不过马氏虽未受刑究,她这回上了公堂,脸也是丢大了,不但临安城的官眷今后必不肯再和她来往,就连太后娘娘,恐怕再是青睐马氏,都不会再召她赴应宫宴了,这对于外命妇来说,可也算是惩责了,葛少尹故意让马氏上公堂应辩,其实就是认可了梁氏的口供,知道凭律法无法惩治马氏,用这样的方式,也是一种教诫了。”

有的人不知道这妇人的身份,李氏忙道:“齐婶子过去也在富贵门第当过管事,见识比我们这些人多,她说的话准没错了。”

芳期自是不会来同怡里凑热闹的,只不过煽动了煽动针对太后、马氏的舆情而已,这天她还专程去了王老夫人跟前儿显摆:“其实说起这事件,也是巧合联着巧合,元翁被梁氏给呕亡那日,元紫东正和邀约了大王去赏秋叶,元紫东刚登游舫就闻变故,我是听大王讲的,起初也没放在心上,没想到发展着发展着,居然又和马娘子相关了,听说现下啊,虽说葛少尹没有判处马娘子共犯之罪,但马娘子游说梁氏和离,改嫁她的族兄,马家人还意图贪吞元家的钱财却是确凿了。

马娘子千不该万不该,居然还把太后娘娘的话给传扬了开去,现下民众可都知道了太后娘娘轻信佞言,马娘子损王、马两姓的声誉就罢了,连累了太后可真是……唉,我都不知道马娘子日后,还出不出门见不见了人。”

话刚说到这儿,徐娘突至,当着王老夫人的面,显然的犹豫了一番,才道:“殿下让奴婢来,请王妃快些回去。”

这可是从来没有的稀罕事!!!

王老夫人自然是堪不破徐娘无非受了芳期的嘱令,配合登场表演而已,她被今日的变故搅得心头疑窦丛生,且怒且惊,思来想去之后,嘱咐下去备车,就要赶去兴国公府见兴国公夫人,刚出冠春园,就撞见了覃逊,覃逊一个字都没来及说,王老夫人就满脸坚决地撂下一句话:“我今日必得去兴国公府,谁都拦不住!”

覃逊刚张口的嘴巴就又闭紧了,无奈地目送着老妻踩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径直往外,半晌才摇了摇头,三孙女是成精了,这个鬼丫头,把她的老祖母这是当傀儡耍着玩呢。

王老夫人往兴国公府去,自是为了跟郑氏澄清,担保马氏绝对没有四处散布太后对元家一案的说辞,把“罪行”全都扣到了芳期的头上,而且还言之凿凿,这一回晏迟也被芳期的行为给惹火了,应当是芳期自作主张,晏迟竟然是被瞒在鼓里毫不知情。

郑氏本就是个没主见的人,这段时间且还烦恼着司马修这小儿子为了淮王的事正在闹绝食,她根本不耐烦理论元家事案,只听王老夫人讲似乎关系到太后的声誉,才把这事告诉了司马权,司马权这天刚好又和宋国公碰头,就把这件事案拿出来探讨,宋国公险些没有直接翻个白眼给司马权看。

“大相公也该抽空好生劝劝大娘娘了,别总用妇人家的心思揣度朝堂权场,哪怕湘王起初真有心提拔元紫东,元紫东的爹一死,别管是怎么死的,元紫东丁忧三年至少是难免的吧?大相公觉着一枚三年派不上用场的棋子,湘王会花大力气去施恩么?

我倒是听说了,葛时简之所以插手此事,其实是他的妻室和元紫东之母刚好相识,彭氏还去元家吊唁了,听元母哭诉,心生同情才跟元母出谋划策,湘王妃肯定是凑巧知道这事儿,妇人家见识短,想着趁机打压打压洛阳王氏,湘王知情后,才告诫湘王妃别在这关头横生枝节,这才是合情合理吧,如今什么才是要紧事,我们得跟湘王通力合作,为了个元紫东,不那个什么梁氏……这些妇人可真能裹乱的。”

司马权被抱怨得眼睛眨了又眨,很想反驳:这不是你招纳的王烁王尚书搞出的麻烦?怎么就成了妇人裹乱?要说妇人裹乱也是湘王妃、马氏之类的行径,怎么能连太后也一并抱怨上了?

宋国公不愿再和司马权继续就此事理论,司马权也深觉和宋国公话不投机。

所以兴国公夫人郑氏就进了一回宫,按照司马权的授意,主要强调了芳期的“恶行”,只是有关宋国公对湘王态度的判断她也还是没有隐瞒。

司马芸倒也没有立时发火,沉着冷静的一番自以为是的分析,脸上反而添了几分喜色:“宋国公这回倒说得没错,王烁的确高估了元紫东的威胁,我那天听马氏讲了元家事案后,也打听了打听元紫东其人。

是个寒微出身,在岭南外放多年,妻族还衰颓得不成样,他根底原就浅,担任实差时结交的还多是跟他出身没两样的同僚,连捞足油水使家境富足的胆量都没有,迂腐得只要靠施予小民一粥一饭的恩惠博求美名,相比起沈炯明这样的晏党,根本不值一提。晏迟对他能有多看重?且他生父这一死,丁忧三载,三年后能不能起复都是两说呢,晏迟又哪里会为了这么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再跟我司马一系加深矛盾呢?

那晏覃氏,以为这回抓着了马氏的把柄,牵连上我,我就会迁怒马氏,以至于埋怨洛阳王氏,她却没想到晏迟终究是要谋大事的人,她这回的心计,可不是为了晏迟,纯粹是为了她和洛阳王氏间的私怨,晏迟再怎么宠惯她,此番也得敲打敲打了。”

更让司马芸高兴的是,枣玉昌随后禀知的一件消息,又是有关于芳期疑似被敲打得不轻的证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