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仙侠玄幻 > 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 392.百工暴动?淇水大刑?(万字)

朝歌之中迅速传播着一个消息,纣王在变法之后,又要变礼。

乃至竟是将刀子直接悬到了贵族头上,比着他们的脖子,说要收贵族的田赋。

朝歌贵族感到了震惊,纣王也太大了吧!

变法弄得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全都一视同仁就算了,不犯法就没啥问题,也有一定通融操作空间,但你还想重新制礼,再顺便收个田赋?

重新制礼,推行短衣短袖,各种奇装异服,甚至还下了诏令,着装可以随心所欲,只要不嫌麻烦,便是平民百姓,也可以穿贵族阶级的宽袍大袖。

收取田赋,针对贵族阶级所收取的田赋竟还比百姓的田赋高出三成,美曰其名为百姓减负,可你他妈倒是给百姓减赋税啊!一分不减不说,还加了,说的冠冕堂皇,实则用心险恶。

贵族的反对声很大。

经过两次叛乱,朝歌贵族其实已经没什么硬茬子了,可以说,如果继续朝着商业方向转型下去,对大商几乎造不成什么威胁,反而因为缴纳的大笔商税而大有好处。

但是,他们的名声却在不断抬升,这个冬日,更是因为大规模生产羊毛衣,让无数百姓有了毛衣度过寒冬,从而得到了大量褒赞。

最早向贵族传出这个消息的,是朝中的御史姚中。

这个姚中,是通过招贤馆入仕的新官,三十来岁,颇有才能,但他被贵族之中的傅家买通了。

朝歌贵族也不傻,不仕官不插手干涉朝政,不代表不探听消息。

朝中有人探探口风,消息灵通比什么都重要,不然还得像去年一样,啥都不知道就去赴那所谓的腊祭宴,被纣王算计得死死的。

其实群臣也知道朝中已有贵族安插的眼线,但纣王不加以处理,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傅、甘这两家贵族起源于武丁时期的两名贤臣,傅说、甘盘。

这两人同样出身于微末,是武丁的左膀右臂,因而交谊甚厚,有通家之好。

两名贤臣功成身退,辞官退隐后,子孙后代便成了世交,渐渐又因为祖辈的功劳成为了贵族,百年以来代代结好,姻缘互通,是朝歌之中有数的大贵族,混的风生水起。

两家家主在得知此事后密会,由于关系亲的穿一条裤子,所以说话也没有任何顾忌。

甘盆愁眉不展,道:“傅兄,纣王欲重新制礼,还要向贵族收取高额田赋,此言当真?”

傅言点头应道:“朝中御史所言,应当不虚。”

甘盆忧虑道:“可否请兄长详言?”

傅言道:“纣王有意将不缴纳田赋的贵族,驱逐出贵族阶级。”

身为贵族,哪怕不仕官,不立功,不缴纳田赋,也依然是高人一等的贵族,有着华服骏马、高门府邸等各种特权。

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他们是贵族,“贵”这一字,就代表了他们所享有的一切,贵不可言。

可是,纣王却偏偏不满意,还声称田多地多的贵族就应该多缴纳田赋,看看,这是什么道理?

更是说不缴纳田赋者,就要除去贵族籍,一旦除籍,贵族就是平民老百姓,原由祖辈封赏传承下来的田地一律没收。

不仅如此,纣王还不断提升百姓的待遇,让庶民也有和贵族住同一种规格的府邸,乘同样大小的马车、穿同样华丽的衣物、吃同样精美食等,当然,前提是你有能耐弄到。

这也就是说,只要有能耐,出身低微也能享受到贵族待遇。

这谁能接受?

这在所有贵族看来,都是匪夷所思的想法!

也不知道群臣喝了什么迷魂汤,竟然没有反对。

听傅言说完,甘盆眉头紧皱,结结巴巴道:“三皇..五帝以来,贵族纵然无功,却也不曾被驱逐,何曾...何曾有过不缴纳田赋,就会被开除出贵族阶层的怪事!”

他的手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显得极为震惊。

“这是蔑视!定是纣王在报复!因为羊毛衣不能继续打压贵族,让部分贵族死灰复燃,就想借着这种荒谬事来刻意限制,荒唐啊!”

傅言连连摇头,他们在两次叛乱中都站在纣王这边,但这事一出,却不能继续保持阵地了。

缴纳田赋倒是小事,纣王所透露坚定打压贵族的意图,却是大事。

而且他们深知,田赋是不可能收到的。

能从贵族之中收取商税,是因为经商有利可图,而且经商也是个纣王一步步引导他们开发出来的新兴行业。

大多贵族都抱着舔一把纣王,令其安心的心态,商税交了也就交了,而且大家都交,面子上没什么过意不去的。

但这田赋无疑是得寸进尺,太过分了,好比西岐贵族,西岐贵族来朝歌经商要缴纳商税,可西岐贵族需要交纳田赋吗?

这事儿一传出去,朝歌贵族就要沦为笑柄,看看,他们哪有半天贵族的风度?!

而且傅言与甘盆都清楚,即便这一代贵族捏着鼻子被强行征收了田赋,下一代也做不成。

和他们的先祖一样,傅说、甘盘为国出力,荫护子孙后代,从而使其家族形成了新的贵族,这是他们的福利,是朝廷对他们奉献的认可。

那么往后商容呢?鲁雄呢?这些功劳之臣呢?

未来的商家、鲁家,该怎么缴纳田赋?岂不是寒人心吗?

傅言、甘盆想明白后,便连夜去宫中求见纣王,其他贵族不会在这时候求见,但他们是大商功臣之后,关系相对近一些。

“不见。”

没啥好说的,子受一口回绝,已经决定好的事肯定要办,越多阻挠,不就代表着怨言更多?!那就更没道理不干了!

而且他当下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给流民转个职,让他们当民夫。

扩建朝歌和修桥都是大工程,战俘已经不够了,之前搁置的征调流民当做民夫来做工,完全可以顺理成章的启用。

凡是有业不操而游手好闲的流民,一律征调为民夫,强迫其参与工事,工钱当然和之前设想的一样,一分不给。

白吃白喝还想要钱啊?没戏!

升米恩斗米愁,朕缺的就是你们这样的人!

至于朝中大臣倾力阻止也没用了,如今和刚提出这件事的时候不一样,子受已经联合费仲把国库做空。

户部尚书之位一直悬空,备选一号赵公明同志现在依然只是负责着钱庄与货币发行,他就是个大商银行行长。

所以户部实权全都落在了侍郎萧升、曹宝手上,而这俩修仙的太老实,太容易被忽悠,玩不过费仲。

何况两个工程是真缺人,国库也是真的没钱,不能这么做也必须这么做!

子受很清楚,其实对于这种征调,流民中那些憨厚老实,知恩图报的人们,不会反对,自然也不会有怨言。

但这些人他们憨厚老实啊!

老实人不说话,影响力很小,反而是那些大发怨气的刁民,即便是流民,也会发出极大的声音。

这些人都是刁民,骂骂咧咧乱上一阵,或是摇唇鼓舌搬弄是非,或传播道听途说的各种流言,或是直接开骂刻薄尖酸,轻轻松松便能带动一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昏庸值就这么来了!

如果再有西岐或是敌对诸侯掺上一脚,暗戳戳搞些小动作加大流言,那就真成了人言可畏,万民相责!

不过傅言与甘盆却不知道子受早已跳过了田赋,开始研究流民转职的事儿,在第一次求见被拒绝后,又求见了数次。

然而每一次,寺人回告给他们的都只有一句话:“朕身体不适,不见。”

其实子受倒也没说谎,自从阿房宫皇家养生会所办起来之后,他没事就去坐坐,看起来确实是一副疲惫到骨子里了的样子。

傅言与甘盆也只能摇头叹气。

回到府中,傅言沉吟道:“甘兄,觉得田赋不妥的,并非只有我们两家,其他贵族更甚,早有应对。”

甘盆心中一跳,谨慎问道:“傅兄,莫非....”

傅言小声道:“今日去宫中求见,你也听到了些风声吧?”

甘盆惊到:“听闻纣王欲征调流民充作民夫,是想在这件事上做文章?”

傅言勉力笑笑:“我等是贵族,而不是朝中大臣。”

甘盆拱手道:“是小弟错了,我们所站的不是大商,而是家中老幼。”

傅言叹息道:“我也想行先祖之事,但今日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便明白纣王已铁了心,也只能和所有贵族一样,发出些反抗的声音。”

甘盆迟疑道:“纣王...纣王素来仁中带狠,若是真狠起来,我等家族会不会....还请兄长容我等静坐一个时辰,稍作考虑。”

“不必考虑。”傅言摇头晃脑:“思来想去,纣王都不会不理解收纳田赋的阻力,兴许只是想大胆尝试一番,一旦生阻,便会瞬间退去,今日回避,也理应是心中矛盾纠结,只是不便于明说,我等只要表明态度,纣王定会息了这个念头。”

甘盆茅塞顿开:“是这个理!天下人皆知不可为,纣王偏偏倒行逆施,多半只是想尝试一番,不过这表态应该多加慎重,不能让纣王太过难堪,正好利用那些充作民夫的流民行事,既不让贵族为难,又给了纣王面子。”

两人同声大笑,觉得心情特别舒畅,当即便温酒,开怀痛饮。

整个十一月,流言飞走,无论是贵族还是流民,皆是怨气弥漫。

忠厚老实的流民本来觉得帮朝廷做工也没什么,不给工钱就不给吧,国库紧张能理解,但是在无边流言与怨气面前,也渐渐改变了想法。

哎呀,大家都这么说,那我也这么觉得,明明做了事,却又不给工钱,真是太过分了!

心念及此,这些老实人也觉得不妥,纷纷跟着埋怨起来,竟是忘记了早前朝廷收纳他们,又给他们吃,给他们穿的恩德。

刁民自然不用说,哪儿闹事哪儿就有他们。

老实人不自在,刁民们不服气,各种怨言便漫无边际的传扬开来,纷纷埋怨着提出这一切的纣王,偏偏朝中大臣又要负责一年中最重要的腊祭与田赋,忙的食不暇饱,根本没时间处理。

一时间,子受竟是陷入人人侧目千夫所指的奇妙境地。

那就一个字,爽。

.............

子受让黄妃给自己做了个全身推拿,便起身上朝。

姜后没什么力气,妲己老是舍不得,龙吉则与妲己截然相反,没个轻重,推拿完之后,子受浑身就跟遭了家暴似的。

因而宫中正妃,只有黄妃与邓婵玉适合按摩,一个手上有力,推拿捏肩,一个大长腿踩背,齐活儿。

来到殿上,朝臣正在议论,这时候他们也反应过来了,纣王竟趁着自己政务繁忙的机会,下令征兆流民为民夫。

万年也被忽悠了,他还以为国库富裕了,就没多想,谁曾想国库更空了,便是想发工钱也发不起。

收取贵族田赋不利,流民之中又怨言四起,难啊!

子受压了压手,让群臣安静,做都做了,还能当没做过吗?

这锅我背,我来背,背得稳稳的!

姚中大义凛然的站了出来,他是御史,有风闻奏事之责,而且也得了傅言授意,到了这时候,就应该提醒下纣王,田赋这事儿做不下去,快些放弃吧。

姚中耿声道:“陛下,臣有一事启奏。”

子受颔首:“但言无妨。”

虽然是个生面孔,但是是御史台的人,这群喷子出列,多半是喷自己的,子受自然乐得听谏。

姚中直言道:“臣听说,陛下征调流民做工,臣认为,朝中缺少人手,此举也不是不可,但不发工钱,却十分不公平,有所付出便有所得,这是不变的道理,臣知晓陛下心思急切,但也不可操之过急,如此反而适得其反,坏了事。”

他这话,其实也是在暗指收取贵族田赋一事,一意孤行,反而会将贵族逼的铤而走险,之前跟着娄云衢叛乱的贵族,就有不少是因为商税太重而愤而叛乱的。

子受砸了个核桃,塞进嘴里,天真道:“这样不可以吗?”

姚中愣了愣,纣王连这都看不出来?

“不可,正是如此,才不能服众,导致了今日流言。”

“有什么流言?”

子受假装一副啥也不知道的样子,其实比谁都关心,要是周围没人,他甚至能笑出声来,当前这样的局面,可不正是他最期待的吗?!

倒是商容等朝中重臣十分着急,这可不是什么小事,那些流民本就身份不明,又性格暴躁,但凡有人扇动,是会出大乱子的!

姚中正色道:“臣有数份民间发行的报纸,报纸中有所登载,陛下可遣人念出。”

民间有办报纸能耐的只有贵族,姚中此举,自然是表明流民的怨言是贵族的手笔,从而示警。

此举无非两个目的,一则是说明收取贵族田赋和做工不发工钱一样,不能做和人们意愿相违背的事,二则是表露贵族即使式微,屡遭打压,仍有一定力量,借助流民一事与万民之口,就能整出这幅局面,你纣王还是好好思考思考,想明白了就将此事揭过,大家当什么也没发生。

“陛下,臣以为....”鲁雄脾气不好,听出了姚中的意思,流民的工钱暂且不说,收取贵族田赋是朝中大臣都认可的,容不得你说七说八。

子受却微笑一笑,摆摆手:“不必动怒,这位...嗯...御史的话也不无道理,既如此,先听听百姓的声音便是,也不用找人了,你直接念吧。”

子受极为大度,流民的怨言,贵族的反弹,全都来了,昏庸值还会远么?

“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衰,以民为镜可以知得失,朝中诸卿是民,诸侯贵族是民,流民亦是民,但念无妨。”

说完子受在心里补了一句,知得失归知得失,改不改那就是我的事情了。

姚中入仕为官是为了富贵,所以贵族伸手招揽,他便答应了,但也不能说他毫无为国出力的心思,听到这句话后,他微微愣神。

“愣着干什么,念啊!”

姚中也不知道在什么,好一阵才回过神来,取出第一份报纸,开始念诵了起来。

他那并不大的声音在殿中回响:“三日,有一西岐流民在淇水河畔称陛下大贤,言陛下收纳流民,赈粮安之,民心所向,而此正合尧舜之道,仿若古之圣王……”

姚中念了一通,把子受惊掉了下巴。

不是说好怨言的吗?你这来一句尧舜之道,古之圣王是什么意思?

你他妈要刺我?

子受很清楚,凡是搬出尧舜之道都是耍流氓,大家都知道他们贤德,都知道他们圣明,实际上具体做了什么事,也就只有少数人知道,而正是这样,才更适合脑补,管你什么功绩,全往尧舜上靠就行了。

提出这几个字,那就是红果果的拍马屁!

群臣也一阵错愕,这展开不太对劲。

姚中继续念道:“七日,有一老汉上山采野果,酿成酒水,赠于城门守将,以报收纳之恩。”

好吧,这次不仅仅是拍马屁吹捧一番,直接干起实事,都军民鱼水一家亲了。

你该不会拿的是朝廷刊印的官方报纸吧?

子受面上已经有些不自然。

姚中继续念:“十日,有人言伊尹以尧、舜的仁政来劝说夏桀,希望夏桀体谅百姓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不听,而有时日曷丧。”

一下子,九间殿内就沉默起来了。

子受也沉默起来了,这一手欲抑先扬不错啊!

这个还挺狠,前头还是尧舜,后头就变夏桀,明里是在说伊尹劝夏桀体谅百姓疾苦,暗里说的是纣王强迫流民做工还不给工钱,百姓苦啊!

啥意思?

说白了,就是指责纣王,和夏桀类比。

李靖微微皱眉,觉得有些过份了,他最清楚城外的流民都是些什么刁民。

而且很明显,报纸上的这些内容绝不是没啥文化的流民能说出来的,就是那些因为收取田赋而不满的贵族,借着流民的嘴巴说出来的。

子受心里暗喜,贵族很配合啊!不仅自己不爽,还煽动流民,完美!

这报纸上,直接都说时日曷丧,拿夏桀做典范了,这还不是昏君吗?

他之前还担心挨刺,现在想来,根本不必要,田赋触动了贵族的根本利益,他们就全是败家子,也不可能屈服!

姚中见上首的纣王脸上喜一阵静一阵的,不由得悬起了心,完全捉摸不透的君王,才是最危险的。

他试探着问道:“陛下,岂有此理啊!这报纸上是在说陛下与夏桀同等啊!”

子受端坐不动,心里很开心,尽力保持表情严肃,不敢出声,生怕笑出来。

商容却是出言辩解道:“陛下虽不敢比之尧、舜,却也不是夏桀那等亡国之君,大商有此繁荣之景,皆赖陛下之功,尧舜相隔已久,那时天下虽定,今日却无几人知晓,而今日天下虽未大定,但有小治,人人皆知陛下之功。”

“征调流民却不予工钱,兴许有些小过,但过不至于夏桀,便是尧舜,便能保证自己从无过错?”

“莫非,这千年来的君王,除了尧舜之君,便是堪比夏桀?陛下虽然称不得太好,却也不差。”

“这些言论实属谬论,还得速速彻查,将报纸封禁,严惩祸首。”

这一番话,简直让子受想给商容拔个罐再加套全身刮痧,让他卧床十天不能起,好好调理身体。

听听,这话反驳的多有道理,多有力度,核心概念不就是那一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吗?!

群臣倒是深以为然,不说别的,纣王功大于过。

子受也知道自己功大于过,毕竟昏庸值是负的,可那功是怎么来的?

那是我干的吗?

是我吗?

别说这些,你一个封禁报纸,那就是在断我赚取昏庸值的路子啊!

子受皱眉,道:“朕向来不以言论治罪,类比夏桀又如何?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若是现在人们不明白,十年后,百年后,人们也会明白,天下有万民,便有一万种不同的想法,这不足为奇,朕看,这报纸不必封禁,也不需彻查,任由它去罢了。”

这么一说,群臣却不愿意了。

他们不会捕风捉影,像费仲尤浑一样阿谀奉承,尽吹捧些有的没的,却也不会让纣王无端挨骂,背负些莫名其妙的骂名。

有人道:“陛下不以为然,却要顾及朝廷,陛下就是我大商的颜面,这些言论若不加以管制,任由其谣传,实是不可!”

又有人道:“陛下乃一国之君,平民百姓可言,却不可妄言,臣斗胆要说,将陛下与夏桀相比,无异于是在侮辱陛下名声,臣以为,理当严惩,不以言论治罪,却也得掌握一个度,不然,那就是蛊惑他人,霍乱天下!”

子受颇有些头痛起来,这还一个屎盆子扣上去了。

他如何不知这是群臣在为自己站台,表明和贵族对抗的坚定态度?

可群臣只用在冲突加剧的时候兜个底就行了,要骂就任由他们去呗!挨骂又不会少块肉!

子受很是苦恼:“卿等所言,都皆有道理,此事,三日后再议。”

这时候只能用拖字诀,一直捂着不处理,直到昏庸值结算,赚他一笔再说。

继续和群臣僵持,显然不智。

.................

朝堂上的事很快就流传了出去,百姓不以为然,就当听个乐子,贵族却不同。

傅言匆匆夜会甘盆:“甘兄,纣王打算将此事带过,一直拖下去。”

甘盆道:“拖下去,麻烦的是我们。”

傅言点头:“等到腊祭与田赋事毕,朝中公卿便有空闲针对我们,到时候若是朝臣倾力,确实是件麻烦事。”

甘盆问道:“该如何是好?”

傅言沉吟片刻,道:“既然纣王想捂着,不想面对,那我们就逼着他面对,流民闹事,总得处理吧?”

甘盆犹豫道:“会不会有些过了?”

傅言摇头:“我们不过是加一把火,做工不发工钱,那些流民早有怨气了,不然谣言也不会传得这么快。”

甘盆不解:“做到这种地步,到底是为了什么?”

傅言道:“让纣王看明白贵族的底线,我们没有参与子启与娄云衢的叛乱,又乖乖缴纳了商税,这已经足够了,不能再做让步,纣王也太过激进,不过是让出了羊毛衣的利益罢了,就想收取田赋补足,难道想彻底与贵族阶级开展不成?”

“那...”

“甘兄,你知道,我是个有情怀的人,虽然不能像先祖一般为大商出力,却也不会在这时候推他一把。”

“那该如何?”

“只需这般这般.....”

............

三日后,淇水河畔。

淇水河畔其实是一处著名景点,闻名四海的戏曲麦云刺纣王中,开幕便是淇水送别,更留下了风萧萧兮淇水寒这等脍炙人口的名句。

不过现在淇水河畔却不适合游玩,想玩的话只能费力走到下一段去,因为离朝歌最近的一段淇水,已经被划在了扩建范围之内,无数由流民转业的民夫,就在此地如火如荼的劳作着。

这些流民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早在北狄各部族臣服之前,从北地跑来的牧奴。

他们对目前的状况倒是没什么抗拒,不发工钱也没什么,属于憨厚老实的那群人,最多也就是吐槽几句,仍旧卖力干活。

毕竟他们以前是牧奴,牧奴的生活比大商奴隶还惨,现在的生活哪怕只是管吃管住,也不知道比之前强出了多少个档次,不过他们也是平日里最容易招惹麻烦的群体,狂野好武,即使当了一年流民,骨子里的桀骜不驯和剽悍好斗的风气却没有丝毫的减弱,火气大。

另一部分则是从西岐逃来的流民,有的是孤身跑路,自己吃饱全家不饿,有的是在跑路途中被追上,丢了妻儿,勉强来此,心怀抱怨。

这些人抱着各式各样的情绪,在朝歌住了一年,大多对生活不抱有期望,勉强活着,甚至还觉得自己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变作贵族家中的奴隶,基本属于混吃等死的群体,因而做工也不卖力,属于出工不出力,升米恩斗米仇,整日埋怨的那群人。

世间百相,流民组成如此杂乱,自然少不了恩怨纠葛,哪怕没什么事,只是西岐百姓与北地牧奴之间的文化差异就足以造成私斗。

往小了,只是三五人斗殴,往大了,则是三五十人大打出手,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即使有新法禁止私斗,这些人也没停手,让李靖极为头疼。

流民在城外啊!难以管制,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溜走,还能怎么处理?

要抓,要逮,那就得大费周折,实在没有那么多人手,如果提前走漏了风声,人家更是一走了之,反正流民本来就是流动的。

以往只是小打小闹还能想着法儿处理一番,可现在不同,兴许是做工拿不到工钱,催生了更多的怨气,总之两个群体之间的摩擦越来越激烈,隐隐有了聚众斗殴的倾向。

流民民夫有去年的临时住所,也有时不时赈济的粮食,吃住倒是不愁,但水只能自己打。

这时候的水倒也好说,没有污染,喝不死人,直接在淇水取用就可以了。

今年不知怎得,不仅粮食丰收,水源到了冬日也不减少,所以并不会有抢水的困扰。

但不抢水,可以抢道,两个互相看不顺眼的人有一百种挑衅对方的理由,哪怕只是擦肩而过,互瞪一眼。

北地牧奴发挥正常:“你瞅啥?”

西岐流民听不太懂:“牛给你卸咧!”

“你再瞅?”

“你得贼列狗咧,这么瓜皮!”

鸡同鸭讲,又早看对方不爽,北地牧奴不由得大怒,吹了个口哨,便喊来了几十人,抡起袖子便打。

西岐流民自然不甘示弱,但这时候他们终于明白前阵子纣王为什么会推行短袖短衣,中原服饰着实碍事,空手搏斗落了下风,再加上本就不如牧奴们壮硕,连着最开始那人,一共死了四个,余下的人人带伤,只得狼狈逃走。

逃走的人自然不会就此罢休,本就是从西岐逃来的流民,对生活都不抱有太大希望了,还能不争一口气?

西岐流民们立即聚众而动,举着木棍、柳条、石块等物,冲着河畔边的牧奴而去。

北地牧奴一见对方人多,也不含糊,口哨一吹,咱们摇人。

随后就来了千百人,喊杀声大起,他们都是从北地一路逃来的,胆子不小,从来没怂过。

打着打着,火气就上来了,真就往死里打,一点都不留手,历史上头一回大规模民间斗殴就这么诞生了。

西岐来的流民团结,他们在羌人的追逐下互相扶持逃来此地,会互相照应,是不是还有些配合。

而北地牧奴则都各自为战,他们身体更壮一些,但勉强温饱,也只壮的有限。

两拨人相遇,五五开,新仇旧怨一起算,红着眼打大打出手。

拳拳到肉钝器相搏的场面,比两军对垒一刀两断更为骇人。

一时间呼喊声连连,惨叫不断。

双方也不知道打了多久,等到工部官员发现的时候,已经迟了。

换做姜文焕可能一个人把这万把人都给打爬打,但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工部官吏,面对打出血气的两拨人马无能为力,只能匆匆报入宫中。

而那些撕扯殴斗的流民,则你挡着我,我绊着你,死死揪住对手,谁也不肯先放开,甚至有许多直接滚入淇水之中,就看谁憋气憋得时间更长。

棍子打死的,伤口痛死的,淇水淹死的,泥巴呛死的.....

流民充分展现了人类利用工具的能力,各种尸体死法不一,尸横遍野,无法计算。

即使后来玄鸟卫与执金吾来人,抽出刀拉开阵仗,两拨人马还在打骂不止。

“什么禁止私斗?这瓜怂打老子老子还不能还手?”

“就是,等老子被他打死了你们破烂玄鸟卫再出来收尸?”

“这叫你妈的新法!”

“北狄异族就该打,我们才是大商子民!”

“放你妈的屁,俺部族首领就在朝歌当侯爷,虽然俺跑了,他能不照拂些?你是什么东西?”

消息传到宫里的时候,子受没有在砸核桃嗑瓜子,而是迷迷糊糊地打瞌睡补觉。

“陛下,万尚书求见。”

当驾官传到,上首的子受打了个哈欠:“宣。”

估摸着因为一直不发工钱民怨又上了一步,万大包工头这才离了宫殿特意上奏,看来黑心房地产商效果很不错。

万年疾步走进,拱手道:“陛下,流民暴动,死伤无数,还请陛下明示,该如何处理。”

子受一下就不困了,暴动?

这让他想起了春秋时期的百工暴动,卫庄公蒯聩不恤民政,奢侈腐化,对奴隶们残酷剥削,虐待工匠,使他们不得休息,贵族石囿引导奴隶暴动。

自己这边也差不多,流民民夫没有工钱,心有怨言,贵族也因为收取田赋而不满,有引导流民暴动的动机。

昏不昏?昏啊!

子受期待道:“为何暴动?”

万年答道:“西岐流民与北地牧奴早有矛盾,今日不知怎的,大打出手,伤及无数。”

子受沉默了一下,好像不是百工暴动的剧本,是商鞅渭水大刑的剧本,据说商鞅变法之后,在渭水杀了七百个聚众斗殴的人,把渭水都给染红了。

这渭水大刑不知真假,但的的确确留给了所有人秦法严厉的印象,也让人战战兢兢,不敢犯法。

子受看向李靖:“李卿家准备如何处置?”

李靖道:“新法禁止私斗,治国之道,一刑,一赏,一教也,刑赏不举,法令无威,私斗流民均乃刁民,理当除之。”

子受问道:“那依据新法,私斗之人,应该如何判处?”

李靖拱手:“陛下,民间私斗,首恶与主凶斩立决,从犯视其轻重。”

“涉众者几何??”

“千人不止,恐已近万。”

子受沉默一阵,怎么处理,还真是个难事。

按这个数目,主犯只怕也得有一千个,杀得怕是比渭水大刑更凶。

但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杀得多了,可以是新法严厉,陛下圣明。

杀得少了,可以是仁心仁术,陛下圣明。

子受:“.....”

他倒也不是没反过来想,杀得多了就是残暴不仁,杀得少了就是妇人之仁,可依照过去发生的一切,事实情况不允许他保持乐观。

这个选择题好难啊....

想了好一会儿,子受才道:“诸卿随朕出宫,往淇水一行。”

还是实地看看该怎么做,而且事关千条人命,他也不会随意做决定。

话音刚落,费仲就拜下道:“朝堂之上如何能判处淇水之罪?遥坐数里之外,又如何一言定得千人生死?躬身察看,方能明察秋毫,陛下圣明啊!”

尤浑附和道:“费尚书说的极是!”

子受眼皮跳了跳,怎么开头就是个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