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气吞大明 > 第一百六十四章 朝臣对立(求订阅~)

气吞大明 第一百六十四章 朝臣对立(求订阅~)

作者:官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20: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天启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这是天启年号的最后一天,本应该年假朝休的朝臣,却十分默契的,没有一个人提及此事。

内阁。

原本十分平静的各个班房之间,走动忽然间的频繁起来。

杨景辰班房。

杨景辰正在审阅一份文书:崇祯新政革新纲要。

这是简略的大纲,涵盖了吏治、经济、军事、学政、对外等多方面,言语简赅,但从这上面,基本看不出什么具体内容。

杨景辰粗略看了一遍,落在了最后的批注上。

黄立极,张瑞图,周道登,崔呈秀,周应秋的名字赫然在列,阁臣中,就差他一个了。

杨景辰没有犹豫,拿起笔,在上面署名,而后拿起来,递给不远处的小吏,道:“送去司礼监吧。”

小吏应着,刚走出去,一个小吏又进来,抬着手,急匆匆的道:“阁老,出事情了,陛下传召,即刻乾清宫面圣。”

杨景辰一怔,道:“是所有人吗?出了什么事情?”

小吏道:“陛下传召了所有阁老,还有六部尚书,具体的不清楚。”

杨景辰点点头,没有再问,起身前往乾清宫。

杨景辰出了班房,就看到其他阁臣相继的走出来。

不等杨景辰开口,张瑞图就看着他道:“元辅还有点事情,我们先走吧。”

因为六部的架空,阁臣原本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悄然的缓和,不像以前那么紧张,至少不会再相顾无言。

杨景辰看了看崔呈秀与周应秋,见他们面色有些不好看,情知他们知道了,便没有说话。

一众人出了内阁,跨过会极桥,直奔乾清宫。

他们还没到,转身看去,身后不远处,一众六部尚书与都察院左都御史齐齐出现,目的地自然也是乾清宫。

还不等六部尚书走近,他们停下了脚步。

一众阁臣疑惑,倒是杨景辰会意,瞥了眼会极门。

果然,黄立极出来了。

六部尚书见礼后,跟在他身后,向乾清宫走来。

阁臣们对视一眼,站着不动,等候着黄立极过来。

黄立极毕竟是首辅,没有出现还好,一旦出现了,他们必须要等,这是规矩。

黄立极面无表情的走过来,穿过中间线,径直迈步上台阶。

阁臣,六部尚书不少人是知道崇祯召见的原因的,是以相对平静,杨景辰等少数人则心怀疑惑。

一众人出现在东暖阁外,等内监通报,待听到那声平淡的‘进’后,才鱼贯而入。

黄立极等人进来,抬头就看到了东暖阁有个身形偏瘦,面色漠然,眼角眉梢都是生人莫近的中年人。

这个人,在场的很多人都认识,包括杨景辰。

但杨景辰还是很疑惑,这位‘前辈’为什么出现在这里?陛下又为什么召见他们?

“臣等参见陛下!”黄立极领头,内阁六部的高官,齐齐向崇祯见礼。

崇祯坐在书桌内,看着这十几人。

这十几人,是大明的最高级官员,是决策层!

崇祯的目光在这众人脸上扫过,微笑着道:“众卿免礼。”

“谢陛下。”一众人放下手,躬身立着。

王永光,毕自严等人悄悄对视,余光瞥向那个站着的孤傲的中年人——温体仁。

这位入京的速度,比他们预想的要快,原本以为,他会在年后入京,却不想,现在就到了。

‘或许,他之前就已经在京城了。’毕自严等人心底暗想。

这样想来的话,他是有所图谋,或者说,东林党已经忍不住了。

崇祯将一众人的表情尽收眼底,微笑着拿起一道奏本,递向黄立极,道:“黄卿家,温卿家给朕上了一道《崇祯新政十八疏》,你看看。”

黄立极神色不动,上前接过来,退后打开看去。

张瑞图等人看着黄立极手里的奏本,目光都在温体仁身上。

这位是韩癀的门生,是东林人。

皇帝见这个人,还将他们同时叫过来,这种情况,绝无仅有!

‘东林,真的要复来了吗?’

一众朝臣,不少人心里惴惴,尤其是崔呈秀,周应秋。

东林复来,恐惧的不止阉党。

在朝的,几乎都不安。

除了担心东林复来,与阉党恶斗,党争再起之外,还在担心东林党的‘非我既邪’。

东林党与阉党,本质上其实是没有区别的,都是朋党,朋党最大的特点,就是,唯我独大,排斥异己。

现在的阉党成员,绝大部分是以前的其他朋党,在天启三年,遭遇赵南星利用京察的强力打击后,为求自保,才投靠魏忠贤,由此形成的阉党。

是以,不管是阉党也好,东林党也罢,任何一个朋党,都想要独霸朝堂,容不得朋党之外的人。

一个强大的朋党,将令所有人感觉到畏惧!

众人心思各异,静候着黄立极看完。

黄立极枯瘦的脸上不见情绪,他在认真的看着温体仁这道奏本,久久不言。

温体仁躬着身向崇祯,见他不吭声,余光悄悄注视着他。

崇祯好整以暇,并不着急,拿起茶杯,悠悠的吹了一口。

黄立极这才慢慢放下奏本,道:“陛下,臣认为,这道奏本不宜公开。”

崇祯刚要喝茶,闻言一顿,抬头看向他,道:“为什么?”

黄立极面色沉吟,道:“一来,为保护朝臣;二来,一旦公开,影响太大,与‘崇祯新政’不利;三来,有些过于急了。”

崇祯听完,轻轻喝茶。

黄立极这话,倒是说的中肯。

温体仁这道奏本,主要有几个意思:第一,严禁结党。第二,驱邪用正。第三,清查弊案。第四,追缴两京十三省所欠赋税。第五,开边屯田,任将用能。第六,取缔全国社团。第七,收天下之学于朝廷。第八,重塑纲纪,律法在严……

这些,哪一条拿出来,都会掀起轩然大波,要是全部推行,大明得瞬间乱套。

黄立极说的‘保护朝臣’,自然是保护温体仁。要是这道奏本公开,温体仁不知道会受到多少弹劾。

张瑞图,周道登等人听着黄立极的话,面露疑惑,又忍不住看向温体仁,不知道他在奏本写了什么。

但在他们想来,无非是求直邀名的那一套。

“温卿家,你怎么看?”崇祯放下茶杯,看向温体仁。

温体仁浑身头上都透着‘卓尔不群’,有些婴儿肥的脸上,不见丝毫动容,躬着身,一脸坚定与决然,道:“陛下,若是臣这道奏本公开……会造成巨大影响,那说明,本身的问题就很严重……那么,就应该更早,更快,更重的整治,重病须猛药,不可拖延,否则将积重难返……”

黄立极见温体仁这么说,少见的皱了皱,反驳道:“重病须猛药?温侍郎就不怕用药过猛,适得其反吗?”

温体仁转过头,与黄立极对视,不卑不亢的道:“凡事有度,即便是猛药,也不会动摇我大明根基,只要遏住反弹,有序推进,必可消除弊政,中兴大明!”

黄立极拧眉,温体仁的话看似有道理,实则真要去做,必然会激起朝野剧烈动荡。

现在本就民不聊生,地方各种民乱纷呈,朝廷这边不思维稳,反而大动干戈,这是嫌死的不够快吗?

他注视着温体仁,见他目光坚定,没有丝毫退让,心里厌烦,转向崇祯,道:“陛下,新政伊始,当以稳为要,若是动作太多,臣忧群臣惶恐,民无所从,天下不安,不利于新政推行,请陛下三思。”

张瑞图,周道登,崔呈秀,甚至毕自严,王永光,曹于汴等人见黄立极与温体仁对上,不禁觉得意外,更加好奇温体仁的奏本内容了。

崇祯的目光在温体仁,黄立极脸上流转,心里忍不住笑起来。

温体仁的奏本,自然是为了‘邀直’以求上位,奏本里的内容看似是在迎合他,契合时弊,却也是哗众取宠,好高骛远。

而黄立极的态度,其实就是一个字:稳。

他想要稳,只有朝局稳,他这个首辅之位才稳。

但有乱事,作为首辅,责任必是第一。

崇祯面色不动,道:“卿家的意思,朕知道了。诸位卿家,也看看温卿家的奏本,说说看法。”

黄立极神色犹豫,还是将奏本递给了身旁的张瑞图。

张瑞图接过来一看,只看了前面两条:‘严禁结党、驱邪用正’,就明白黄立极为什么少见的开口怼人了。

这两条,不管是哪一条,朝野都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

‘朋党’历来是一种禁忌词汇,越是位高越是避之不及。但大家又心照不宣的结党,心知肚明,绝口不提。

是一种公开的又不能宣之于口的秘密。

朝野至少得有七成人是朋党,不管主动或者被动,与‘朋党’二字终归脱不了关系。

而‘驱邪用正’,是东林党人一向的思路,当年东林党横扫朝野,众正盈朝,用的就是‘驱邪用正’这四个字。

张瑞图默默无声,将奏本递给周道登。

周道登神情恭谨小心,扫了一眼,就递给崔呈秀。

崔呈秀接过来,面无表情看去,双眼厉芒一闪,只看了一半就递给周应秋。

周应秋将前面几人的表情看在眼里,打开看去,脸角微抽了一下,递给最后的杨景辰。

杨景辰目光扫过两行,喉咙耸动了一下,抬起眼皮悄悄看了眼温体仁。

‘这道奏本要是传出去,朝野得炸开,这温体仁,是真不怕阉党报复吗?’杨景辰心里暗暗想着。

现在,朝廷里最大的朋党就是阉党,这前两条,严禁结党、驱邪用正,摆明就是针对阉党!

杨景辰思索着,猛的惊醒,将奏本递给身后侧的王永光。

王永光等了好一会儿了,见几位阁老都有些失态,他好奇拿过来。

只是打开扫了眼就明白了,不动声色递给身旁的礼部尚书王恰。

王恰向来谨慎小心之,接过来看去,神色立变,转给了兵部尚书李邦华。

李邦华神情坚毅,目光如剑,看完之后,很是淡然的递给了毕自严。

毕自严貌状憨厚,先是看了眼李邦华,这才打开,看后,稍稍沉吟,递给了倪文焕。

作为刑部尚书,倪文焕既有野心也倍加提心吊胆,看着温体仁的奏本,第一感觉心头发冷,汗毛竖起。

他绷着脸,将奏本递给了曹于汴。

曹于汴接过来,认真看去,双眸骤然灼灼发光,有厉芒跳动。

曹于汴深受阉党迫害,性情如火,在一片安静中,他抬手向崇祯,沉声道:“陛下,臣认为,温侍郎此奏,言辞恳切,切中时弊,是一道治国良方,臣赞同。”

不少阁臣忍不住回头看向他,而后又转回来。

曹于汴是崇祯从大牢里捞出来的,是亲信心腹。

有人已经开始怀疑,他的话,是不是代表了崇祯的态度?不禁暗惊,心里开始惶恐不安。

崇祯转头看了曹于汴一眼,笑着道:“曹卿家,那你认为首辅的话是否有道理?”

曹于汴抬着手,道:“回陛下,元辅的话,也有道理,不过,国政疲极,厄需整顿,不能一直求安,当勇于用事,披荆斩棘,消除弊政……”

一些人闻言,心里顿松,他们听出来了,这不像是事先有预谋。

崇祯微笑,目光在这些朝臣的脸上转动,来来回回,落在张瑞图身上,道:“次辅?”

张瑞图连忙抬手,道:“回陛下,臣认为,凡事有轻重缓急,重则重来,轻则轻来,不可盲目行事,须从长计议。”

崇祯点点头,道:“有理。周卿家?”

阁臣中,有两个姓周的。

周道登迎着崇祯的目光,没有任何犹豫,道:“臣赞同次辅之议。”

“崔卿家。”崇祯看向崔呈秀。

崔呈秀道:“臣赞同次辅之议。”

“周卿家?”

“臣赞同次辅之议。”周应秋道。

“杨卿家?”

杨景辰紧跟着道:“臣附议次辅。”

崇祯打量着这六个阁臣,一个个赞同张瑞图,张瑞图的话与黄立极大差不差,这阁臣态度就这么容易统一了?

温体仁同样没想到,外面一直传言阁臣间关系错综复杂,明争暗斗,却没想到,他的一道奏本,就让阁老们团结了。

崇祯目光微动,歪了歪头,看向王永光,道:“王卿家?”

王永光抬起手,道:“陛下,次辅之言,有其道理。臣认为,凡事须重务实,而非虚夸,不能一句从长计议,就搁置不提。”

崇祯眉头一挑,笑着道:“有理。毕卿家?”

毕自严道:“臣附议,当有详细规划。”

“工部?”崇祯看向张瑞图后面,道。

杨鹤抬手,道:“陛下,臣附议。”

“兵部尚书?”

李邦华沉声道:“臣附议。”

崇祯没有再问了,双眼微微眯起——有意思了。

内阁是一个态度,六部、都察院的七卿是一个态度。

不知不觉,内阁与七卿,隐隐对立了起来。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