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气吞大明 > 第一百五十八章 辽东大略

气吞大明 第一百五十八章 辽东大略

作者:官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20: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进内廷的时候是两个,出来的时候是一个。

黄立极一个人,独自走在回内阁的路上,枯瘦的脸上,出现丝丝凝重。

他现在已经清晰的认识到,这位新陛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以及对朝臣清晰的判断。

想要用以往的方式应对,已经不可能。

施鳯来,来宗道,钱龙锡,以及今天的冯铨,都不无一说明,这位与天启,与泰昌,与万历,是迥然不同。

他强势,霸道,独断,目的明确,不容糊弄,杀伐果断,不拖泥带水。

这样一个君主,真是应了那句话:伴君如伴虎!

“元辅,”

黄立极正走着,突然间,身旁出现一个人喊他。

黄立极连忙收回思绪,转头看去, 不由皱眉,道:“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周道登微笑, 道:“刚刚回京, 正准备去面基陛下。”

黄立极看着他, 心里一动, 道:“其他人, 是不是也回来了?”

周道登道:“应该是,我知道的,次辅在回京的路上,其他诸位,应该会在年底之前回京。”

黄立极面色不动,目中思索。

现在朝野风波动荡,不止是朝臣之间斗来斗去,由整顿六大转运司而引起的震动,还在持续中。

崔呈秀,周应秋,杨景辰等人在年底前回京,是不是预示着,朝局还会变动?

六部已经全数换了人,内阁呢?

黄立极想到了魏忠贤,曾经威风八面,煊赫无比的九千岁,会束手就擒吗?

周道登看着黄立极的侧脸,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道:“元辅,我听说, 建虏那边,要遣使议和?”

黄立极又怔了下,这件事,他并不知道!

这些阁臣回京他不知道,这建虏遣使,他也不知道!

他眉头皱了皱,继而面无表情的道:“陛下在御花园。”

说着,他就大步向着内阁走去。

周道登看着黄立极的背影,面露一丝疑惑,却也没有多想。

……

冯铨的下狱,很快就惊动了朝野,整个京城都在议论。

这位三十出头就位列阁臣的阁老,全是魏忠贤一手提拔,以往无功无绩,从七品官,成为二品阁臣,真的就是那么轻轻一跃。

现在,冯铨被下狱,不知道多少人拍手称快,更有很多人惴惴不安。

刑部。

倪文焕送走了传旨的钦使,迅速叫来了缉捕司的员外郎。

他双眼闪烁着冷厉的幽光,道:“四件事,第一,立刻提审冯铨,可以用刑。第二,抄没冯家,捕获冯党党羽。第三,关于李尚书的事,全部都是冯铨构陷,这点要坐实。第四,对于京城里肆意散播流言的,尤其是关乎朝臣,关乎陛下的,先抓回来再说!”

经过上次的整顿,倪文焕已经完全控制了刑部,上上下下,都是他的人。

缉捕司的员外郎更是,他看着倪文焕,犹豫了下,道:“堂官,其他的都好说,这冯党党羽……”

这员外郎话没有说透,但脸上都是你懂得表情。

倪文焕登时沉着脸,深深拧眉。

冯铨的党羽,如果是冯铨一个人还好说,最为关键的是,他是魏忠贤的干儿子,是人都知道,他是阉党的铁杆,被魏忠贤‘破格’提拔入阁的人。

魏忠贤,现在是一个十分特别,敏感的人,朝野都避讳不及。

冯铨的朋党,魏忠贤得排第一个。

倪文焕神色变幻再三,道:“涉及魏忠贤的先别动,将冯铨的党羽尽数抓了,一个都不准露。”

“是。”

员外郎抬手应着,继而道:“那,孙尚书的事,是否要先知会一声,免得出岔子?”

倪文焕道:“用不着,很快就会回京了。”

员外郎登时知道这不是他该问的,肃色抬手道:“下官领命。”

倪文焕看着他离开,又看了身前的‘刑部改革摘要’,这是他拟定的,要在年底之前上呈。

不止是他,六部尚书都有‘改革摘要’。

倪文焕认真的看着,拿着笔,开始写,不时的修修改改。

刑部的动作很大,满京城的抓人。

冯铨身为阁老,尤其是曾经的九千岁的铁杆亲信,朝野不知道有多少人。

京城里,几乎是陡然间,全部在流传着冯铨贪赃枉法,构陷李邦华的消息,各种流言,真真假假,充斥每个角落。

朝野上下,对于冯铨,李邦华一系列事情的反应,自然是激烈的,各种非议之声甚嚣尘上,弹劾的声音冠盖京城。

在京城这里沸沸扬扬的时候,河东,福建等转运司已经被锦衣卫接管,正在强行整顿。

盐政早就被渗透的干干净净,朝廷强行收回,不说太多人恐惧不安,就是动了这么多人的奶酪,没人会答应。

针对李邦华,毕自严等人的弹劾,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无处不在。

但是在崇祯的刻意保护下,这些弹劾,根本不起一丝作用。

到了十二月中,不止是阁臣,李邦华等相继回京,魏忠贤,周延儒等人也回到了京城。

乾清宫,东暖阁。

登莱巡抚袁可立,天津卫巡抚孙传庭,两人站在崇祯身前。

孙传庭一脸的木讷,躬着身,不言不语。

袁可立身形高大,脸角瘦长,眉目如剑,给人十分刚烈,严厉的感觉。

小圆桌前,崇祯审视着两人的表情,笑着道:“二位卿家坐,曹化淳,上茶。”

袁可立还是第一次见崇祯,不明白这位新君的脾性,见着孙传庭应声坐下,这才跟着坐。

曹化淳上完茶,崇祯将茶杯抱在手里,微笑道:“传二位卿家入宫,不是为了别的,就是聊一聊辽东。主要有三件事,第一,建虏遣使议和。第二,朝廷关于‘撤辽’与‘平辽’之争。第三,就是辽东的方针大策,需要定下来,不能无休止的争论,内讧下去了。袁卿家,你久履边事,见识广著,经验丰富,你先说说看。”

崇祯说完,就低头喝茶。

袁可立已经猜到崇祯会询问这些,却没想到这么直接,坐在椅子上,面色俨然,心里思索一阵,道:“陛下,臣认为,建虏议和,包藏祸心。他们既想要暂且拖住我大明,蓄力增强,同时,与我大明议和,就等于我大明承认了他们立国,我大明将再无平辽的道理,是丧地国。臣,坚决反对撤辽。平乱交战,岂有不战自溃,弃地千里之举?贼我士气转换,我大明堪守,贼焰嚣张,长此以往,我大明将再无平辽之望!对于辽东的策略,臣认为,当以固守辽东为基,内整武备,外策用谋,等待时机,一战而定。”

崇祯听着微微点头,袁可立的想法,还是比较冷静,务实的。

“孙卿家。”崇祯看向孙传庭。

孙传庭躬着身,道:“陛下,臣赞同袁中丞之意。我大明武备废弛,内讧不断,平辽须自强。对于建虏,臣认为,可联蒙,联朝,加以辽东,三面合围,以疲敌之术,拖延时间,既自强兼耗敌,待万事俱备,我强彼弱,平辽方可定。”

崇祯抱着茶杯,神情不动,心里却笑了。

这两人,说的正合他的心意,自然,也是符合国情,极其务实的策略。

崇祯放下茶杯,看着两人,道:“朕之前,与辽东督师孙阁老聊过,他的看法,与二位卿家大差不差。既然这样,那辽东大策,就这么定下,朕会命内阁发文,今后不得再争论。”

孙传庭与袁可立都是一怔,这样的国政大策,就这样定下了?不应该朝议讨论吗?

崇祯没管他们想什么,道:“接下来,说说你们三处的具体政策。”

辽东,天津,登莱,是一个三角,自努尔哈赤成势以来,朝廷便一直着力打造。

但因为党争,这三处是起起伏伏,纷乱不堪。

袁可立,孙传庭都躬身,作聆听圣训状。

崇祯神色沉吟,道:“辽东的话,以固守,安民为要,防御工事要继续打造,目前来说,基本问题不大。天津卫,朕考虑,将山海关以南的永平府,河间府以东等划归天津卫,作为京畿的重要屏障。登莱……朕打算,将在朝鲜的毛文龙划归登莱巡抚节制,并且,登莱水师要扩建,在旅顺,皮岛,要建造水师基地,随时支援辽东、朝鲜……对于朝鲜的毛文龙,朕觉得,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但不能完全依赖他,侧面牵制建虏是定策,但一个毛文龙还不够……”

现在的辽东,是地广人稀,很多地方是无主之地,建虏鞭长莫及,明朝也无力管控。

毛文龙在朝鲜,活动范围很大,要是能继续做大做强,遵守命令,不肆意妄为,立敌侧翼,必然是一大助力。

孙传庭与袁可立听着,神情异样,忍不住的对视一眼。

这样的变动,确实很合乎辽东现在的情形,以往不是没人提过,但都在党争中不见浪花,久而久之没人提起。

却没想到,新皇帝会记得。

袁可立思索再三,还是顾忌朝局,忍不住的问道:“陛下,此事重大,您,真的能乾纲独断?”

明朝的皇帝,大概只有太祖与成祖是那种乾纲独断的人,后代都极其尊重朝臣,这种尊重在嘉靖,尤其是万历以后发生了变化,那就是——皇帝被朝臣左右。

尤其是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皇帝根本做不了主,朝臣习惯抱团,以大道理压皇帝,长期对抗之下,往往是朝臣胜利。

这也是嘉靖,万历,天启不喜欢上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崇祯听着袁可立的话,顿了下才明白他的意思,笑着道:“首辅,六部也是同意的。”

袁可立会意的心头一松,起身抬手道:“臣领旨!”

孙传庭还在思考,连忙跟着道:“臣领旨!”

崇祯摆了摆手,道:“待会儿,户部,吏部,兵部的三位卿家说是宴请二位,到时候,你们与三位卿家说,明年登莱与天津卫的军饷,各五十万两,国库不够,内库补足。”

五十万两!

袁可立严肃的脸上越发严肃了。

登莱过去三年的军饷,总共不超过二十万!其中大部分,还是地方筹措的,来自朝廷的只有五万两。

孙传庭倒是不怎么意外,因为他今年已经收到了五十万两,到现在还没花完。

这时,曹化淳悄步进来,站到崇祯身后,低声道:“皇爷,王在晋求见。”

崇祯神色不动,看向袁可立,道:“卿家对王在晋怎么看?”

王在晋,就是‘撤辽’的主要发起者与坚持者。

袁可立道:“陛下,此人与高第等人不同,有能力,有见识,只是与孙督师等意见不合。”

崇祯笑了笑,拿起茶杯,道:“这辽东地方不大,不合的人还挺多。”

辽东不合的人特别的多,之前的王化贞与熊廷弼,满桂与赵率教,王在晋与袁崇焕、孙承宗,祖大寿与邱禾嘉等等。

袁可立闻言就没有再说。

辽东的情况,相当的复杂,一言难以蔽之。

崇祯喝了口茶,道:“袁卿家,你德高望重,找时间,与他谈一谈,看看他能不能体会朝廷的用心,朕就不见他了。”

袁可立知道崇祯这还是想用王在晋,抬起手道:“臣领旨。”

崇祯招了招手,让他们坐下,道:“现在来说说,建虏遣使的事。孙卿家,你说说看。”

孙传庭神情木讷,双眼却精光闪动,道:“陛下,臣认为,不妨先让人见一下,看看建虏想要做什么,谈什么,或许可以探知到些东西。”

崇祯闻言,忽然看向不远处的王承恩,道:“骆养性什么时候回来?”

王承恩连忙上前,道:“回陛下,算算时间,应该刚过山海关。”

崇祯点点头,与孙传庭,袁可立道:“建虏的人先晾着,等朕好好再想想。”

孙传庭,袁可立不知道骆养性去做了什么,躬身不语。

崇祯看着袁可立的表情,心里想了想,道:“对于魏忠贤与阉党,朕的的态度还是,暂且不要动。诸位卿家也不必担心什么,有朕在,他们翻不起浪来,我们君臣,只管按计划行事。”

其实,袁可立是东林人,他遭到了阉党的疯狂攻击,在天启三年就愤然辞官。

也就是他辞官的早,否则可能同样是身死族灭的下场。

这些朝臣对魏忠贤忌惮很深,崇祯需要给他们定心才行。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