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89章 真正的文治武功,一僧一道一太监【求追读】

御陛之后,朱标、朱棣也面面相觑。

万万没想到,他们老朱家子孙一两百年后竟然会沦落到讨饭的地步。

朱棣想到削藩之事主要是他这一脉完成的,历史上大明也是在他子孙治理下发不出宗室俸禄,不禁有些羞愧,再度低下了头。

亏他先前还为有两个好儿子、一个好圣孙洋洋得意,甚至以为天命在身呢。

如今想来,什么好儿子,一个短命,一个造反,一个竟然想毒死他!

好圣孙没打几次仗,甚至丢失他打下的南北大片土地,竟然被文臣夸为好圣孙——历史上的他怎么就信了那些文臣的邪呢?

武不成,文也不成,给大明留下一堆问题。

且听那刘宽说,好圣孙似乎才在位十年,又是个短命鬼。

这特娘的···真是造孽呀!

另一边,刘宽见老朱息了火气,便继续道:“晚明很多宗室穷困潦倒,等到农民军起义,不少穷困宗室甚至投奔农民军,为推倒大明江山流血出力。”

“那些高高在上的藩王,因为养尊处优,什么也不会,农民军来了只能等死。”

“他们就藩时,朝廷会拨给许多田地、庄园、产业,又因为下面管事的王府官吏、奴仆常瞒着藩王作威作福、欺压百姓。”

“所以后来大明藩王几乎个个臭名昭著,没几个有好名声。”

“农民军多是被朝廷逼得活不下去的百姓,自是对藩王深怀恨意,所以明末时无论是哪支农民军攻破城池,都会狠狠屠戮大明宗藩。”

“例如福王,其为万历郑贵妃所生,就藩洛阳。因得万历之宠,就藩时被赏赐了数万顷田地,河南不足便从湖广划拨。”

“造福王府邸花费了几十万两白银,又将扬州、太平等州府杂税及数千盐引划给福王府作为花销,福王府因此富得流油,财富超过诸多老资格的藩王。”

“后来农民军攻打洛阳,城中缺少钱粮,官员请福王拿出些钱粮激励将士,福王却一毛不拔。”

“于是洛阳被围不久,便有守军反叛投靠农民军,攻破洛阳城。”

“福王府的财富都被农民军获得,福王也被杀掉——甚至有传言,福王因名声太臭,又生得一身肥肉,让农民军跟府上梅花鹿一起烹杀,做成了福禄宴分食···”

说到这里,刘宽意识到他又说秃噜嘴了,不禁停了下来。

抬头一看,便见朱元璋皱着眉头又拍了下御案,道:“那万历自私庸碌,生的儿子也是个自私的蠢货,就算真被人活烹,也是该!”

听此,刘宽松了口气。、

还好老朱气的是万历和福王,没有怪到他头上。

接着便听朱元璋道:“你的意思咱明白,明末宗藩之事就不必多讲了。”

“封藩海外之事咱会考虑——回头你也将相关想法梳理好,写一份奏本呈上来。”

刘宽虽然不喜欢写奏本,但封藩海外这件事他却是很感兴趣。

而且这里面也涉及到他的利益——他将来也想封到海外去。

只有先让藩王就藩海外之事成了,他才可能有机会,不然想也别想。

“是。”刘宽恭声答应了,又瞅了下老朱脸色,道:“陛下,若无别的事,微臣就告退了啊。”

朱元璋本来点了点头,却忽然想到今日叫刘宽过来的本意,于是道:“老四的文治武功你还没讲呢,说完再走。”

听此,刘宽更加确定朱棣就在奉先殿内。

未来之事不好说,刘宽不想得罪朱棣,于是道:“永乐的文治武功在大明历代皇帝中仅排在陛下之后,甚至被称为唐太宗第二。”

“武功方面,微臣之前已经说过了,主要是五征漠北,不仅打得蒙古及后来崛起的瓦剌不敢南下,更大大扩张了北境领土,还收服了不少游牧、渔猎部族。”

“向南除打下了安南,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外,在云南也大有所为,征讨缅甸等国,设立了数百里羁縻区域。”

“此外,还承继陛下之政策,令乌斯藏彻底归附大明。”

“文治方面,设立内阁、东厂,继续削藩,加强中央集权。”

“疏浚大运河;在北平建立新都,迁都北京;以及让人编纂《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朱元璋觉得这个词很新鲜,不禁追问。

刘宽想了想,道:“就是将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理、阴阳、医卜、佛道及各种技艺之书都进行校对、整编,汇于一部,以方便文化传承,彰显文治之功。”

朱元璋眼睛一亮,道:“听着倒是不错。”

同时心想:咱回头或许可以弄个洪武大典。

刘宽则接着道:“还有件事在后世很著名,那就是派太监郑和率领船队六下西洋。”

“六下西洋?”朱元璋听了好奇,“老四为何这么做?莫非他那时已知晓了澳洲、美洲,有意移民新大陆?”

刘宽没想到朱元璋想法如此天马行空,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接话了。

犹豫了下,他还是据实道:“陛下,后世关于永乐派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存在争议,有人说是为了寻找逃亡海外的建文帝。”

“也有人说或是为了剿灭前元在南洋的残余势力;还有说是为了给朝廷搜刮金银财宝,以充作北征钱粮的。”

“但不论其真实目的为何,郑和下西洋都大大宣扬了大明国威。”

“另外,其次下西洋也令大明的造船业变得更为繁荣,航海技术也得到提高。”

“据后世史料记载,郑和船队最远甚至抵达了非洲东海岸,这无疑说明,哪怕是没有微臣帮助,大明也拥有开辟通往非洲乃至欧洲航线的能力!”

听刘宽转述了后世对下西洋的赞赏之语,朱元璋莫名开心,不禁露出笑容。

但他口中却道:“以咱对老四的了解,他派人下西洋多半没安好心思,不是想搜刮钱财,就是为了寻找允炆,甚至二者兼有之。”

“不过如你所言,此举确实是大大宣扬了我大明国威。美中不足的是,只到了非洲,没到达那西夷所在的欧洲。”

御陛之后,朱棣听到老朱这番话,不禁满脸冤枉。

他看向朱标,想要解释什么,却又不知如何解释。

好在朱标正笑盈盈地看着他,并不像生气的样子···

朱元璋道:“这郑和能六次率领船队下西洋,应该是个有能力的,虽是宦官,却也可以找来协助建设水师?你可知此人现在何处?”

刘宽道:“回陛下,郑和原姓马,此时应该还是个孩子,据说是在朝廷平定云南时为军队所掳,遂进宫成了宦官。”

“至于其何时被调入燕王府中,微臣便不知道了。”

听此,朱元璋皱了皱眉,道:“倒是可以让傅友德、沐英、蓝玉他们留意一番,别让这人再受腐刑做了宦官。”

刘宽听了心中一动,当即赞道:“陛下圣明,此人若非残缺之躯,或可培养为水师名将,取得比后世历史上更大的成就。”

朱元璋笑了笑,又问:“永乐时可还有其他名臣?”

闻言,刘宽倒是想起两个人,于是道:“燕王靖难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曾有一僧一道两位重要谋士。”

“一僧法号道衍,熟读儒释道三家典籍,擅长谋略,算是燕王靖难的谋主,后来得赐俗名姚广孝,民间则又称之为黑衣宰相,此时应在天界寺中。”

“一道名为袁珙,据说精于识人、相面,在前元时便颇为有名,靖难之后被任命为太常寺卿。此人如今在何处,微臣便不知道了。”

朱元璋听了点头,“既知法号、姓名,咱会派人找这两人的。可还有别的人?”

刘宽为难道:“剩余的微臣只记得几个武将名字,如:张玉、张辅、朱能、丘福?”

“没了?”朱元璋问。

“陛下恕罪,微臣只记得这个几个名字,其中张玉、张辅似乎是父子,丘福其名是否有误也不确定。”

朱元璋有些失望——刘宽所说这四个人没一个他认识的,只怕如今都是籍籍无名之辈,想要找到并不容易。

回过神,他便道:“行了,今日便讲到这里,你退下吧。”

“是,微臣告退。”

刘宽退出奉先殿后,朱标、朱棣便从御陛后走了出来。

朱棣往御陛方向一抬头,便见朱元璋正面无表情地看着他,

“设内阁、东厂,削藩、迁都,五征漠北,取安南、征缅甸,六下西洋,老四,你做的好大事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