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577章 下有苏杭,老朱逛夜市【求追订】

两个小时后,刘宽夫妻三口和老朱一行坐上了从京师开往苏州的火车。

其实以朱元璋的身份,完全可以让铁道局安排个专列给他坐。但朱元璋并没有动用这个权利,只是跟刘宽一家般,包下了几节车箱。

在被当做客厅的车厢中,刘宽与朱元璋相对而坐,看着车窗外飞逝的风景,品茗交谈。

朱元璋问:“这趟车需要多久可以到达苏州?”

刘宽道:“而今大明火车速度已经达到了70至80里每小时(相当于20世纪初水平),京师到苏州大概有400余里。”

“算上中间火车靠站停留的时间,大概六七个小时后,咱们就能到达苏州了。”

朱元璋砸吧了下嘴,道:“四百余里,居然都要跑六七小时,虽然跟以前乘车马乃至乘船相比,确实快了不少,可跟后世相比,还是很慢吧?”

刘宽心想:你这不是你明知故问吗?

但他还是答道:“如果坐高铁的话,一两个小时就能到。如果自己开汽车走高速,大概需要两三个小时吧。”

“至于说坐飞机,这么点距离一般不至于——不过在臣来大明前,苏州是没有机场的,如今还有没有就不清楚了。”

朱元璋对后世交通已经有相当的了解,闻言奇怪道:“苏州在后世也算是大城市吧?怎会没有机场?”

刘宽笑道,“回太上陛下,苏州在后世确实是大城市,但它周边的城市更大,如上海、南京、杭州。”

“这三座城市都是有机场的,而从苏州不论是驾车还是坐火车,到这三地都很快。”

“所以国家考虑到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便一直没在苏州建造机场。”

朱元璋回忆了下记忆中的舆图,发现苏州确实处在上海、南京、杭州三大城市之间,且周边还有一圈小城市,地理位置比较特殊。

回过神后,他又问:“你怎想着去苏州游玩?”

刘宽道,“后世有句话,叫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杭州都是江南景色秀美之地,又多小镇、园林,气候宜人,很适合游玩。”

“除此外,据臣了解,苏州丝织、棉纺等轻工业一直很发达,如今更称得上是咱大明的轻工业中心,便想趁着休假,去见识一番。”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朱元璋听了这句话觉得很新鲜。

因为这句话出自元曲《蟾宫曲·咏西湖》,在大明中后期才流行起来,至清代方成为世人所熟知的话语。

不过朱元璋很快就转移了注意力,笑道:“你小子出来游玩居然也想着体察民情,倒是不枉咱和标儿给你高官厚禄嘛。”

刘宽微笑。

若说他对高官厚禄不感兴趣,那绝对是假的。

但他做这些事的主要原因,还是出自于本心——随着大明各种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工业化不断提高,他很好奇如苏州这种京师之外的大城市发展如何。

六七个小时的车程,老朱倒是没一直赖在刘宽这边闲聊,午饭之后就去休息了。

剩下的几个小时,基本上就是刘宽跟朱蕙兰、苏采薇在一起的时间了——不论是朱蕙兰,还是苏采薇,对这种不带孩子只跟丈夫一起出门游玩的体验都颇为兴奋,也颇为享受。

等火车在苏州站停下,刘宽与老朱一行下来时,天色已经擦黑。

不过苏州火车站却是灯火通明——苏州城过去几年也修建了火电站并通了电,虽然如今灯泡功率还不大,却有工匠将多个灯泡如花朵般结合在一起,发明出一种既美观又相对较亮的路灯。

如今苏州火车站的站台及外面广场周边,便都是这种花朵状路灯。

再加上火车站广场周边的客栈、酒楼、茶肆等商铺都挂着灯笼,甚至是亮着电灯,竟已有种不夜城之感。

虽然京师夜里比此处更加的灯火辉煌,可刘宽、朱元璋等初至苏州,乍见此景,仍一阵意外。

走出火车站,望了望广场周边诸多摆摊的小贩和游人,朱元璋便笑道:“仅从这火车站周遭情景,便知苏州商贸很是繁荣啊。”

刘宽点头——他也感觉到了。

“臣准备先和蕙兰、采薇在火车站附近逛一逛,待家仆安排好住处,再过去。不知太上陛下这边是如何准备的?”

老朱道,“既是微服私访,你就不必再称呼为什么太上陛下了,叫岳父便是。”

刘宽笑着一拱手,“小婿拜见岳父大人。”

朱元璋笑道,“咱的住处自是早就安排好了,你若不介意,咱想跟你们一起去逛一逛。”

刘宽心道:我们介意有用吗?

随即便带着老朱、朱蕙兰、苏采薇往火车站广场外走去。

这可苦了负责保护他们的大内侍卫、锦衣卫、仪鸾司亲军等人——这些护卫都换上了便装,需要提前潜入人群,在能及时保护刘宽、老朱的同时,还不影响他们正常游玩,难度可以说颇大了。

如今大明各处的火车站依旧遵循刘宽最初定下的规矩,即非乘客不得进入火车站广场,更不得进入火车站。

所以,不论是游人还是摆夜摊的小贩,都是在广场周边,那些商铺自然也在广场之外。

当刘宽、朱元璋一行走出广场,便感觉进入了闹市之中,周围多是苏州话的叫卖声,但偶尔也会人喊官话。

“小笼馒头!”

“生煎,哑巴生煎咧~”

“蟹粉汤包,虾仁烧麦!”

“枣泥麻饼,豆糖粥喽!”

“···”

本就是该吃晚饭的时候,刘宽闻着各种小吃的香气,听着叫卖声,顿时肚子都开始叫唤了。

老朱、朱蕙兰、苏采薇亦是如此。

刘宽没管那么多,当即掏出宝钞,买了几个虾仁烧麦吃。

另一边,老朱见状不甘示弱,也要买,李贵及另外一位千户侍卫官见状连忙帮老朱买,并且李贵还先尝了一个,这才将买来的小吃给老朱品尝。

接下来,刘宽便带着老朱边吃边逛。

“咱真没想到,苏州竟有如此多的美食,怪不得当初张士诚赖在此地不肯走。”

刘宽笑道,“苏州美食是不少,但广州、成都、西安等地方美食同样出名,岳父大人有机会可以去品尝一番。”

“咱会的。”

逛了一会儿,一行人在一个以卖粥为主路边食肆棚内坐下,边喝粥边聊。

朱元璋道:“没想到这些摆摊的竟有不少女子,游人之中亦多女子,看来苏州风气要比京师更为开放呀。”

刘宽注意到,游人中还有些年轻女子,看发髻明显还未出阁,却来夜市游玩,在明初这个时间,确实称得上风气开放了。

原本,刘宽跟老朱准备吃完粥就去住处,洗漱一番休息了,毕竟坐了半天火车。

谁知就在一行人快要吃完时,三个青年走了进来,为首一人脸上长个大痦子,却身着锦衣。

来了后直接寻到老板娘那边,道:“温四娘,今夜的头钱该交了。”

温四娘是个三四十岁的半老徐娘,有两三分姿色,粥也做的好吃,因此生意看着很不错。

她见大痦子青年要钱并不惊讶,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宝钞递过去,笑道:“刘三爷今夜怎来得晚了些?”

痦子青年道,“头钱涨了,那些摊主不肯交,免不了费些手段和时间——温四娘,你这头钱也涨了,从今夜起要交八十文。”

温四娘听了神色一变,叫道:“哎哟,怎么又涨了?上个月不是才涨过吗?而且刘三爷看,我这小摊子,一晚上都未必能赚得到八十文,若交这么多头钱,可就开不起来了。”

痦子青年道,“温四娘当我不识数?我也是读完了小学的。你这买卖我叫人看过了,一晚少说能赚一两贯,交八十文头钱保平安怎么了?”

温四娘则继续倒苦水,“瞧刘三爷说的,我这摊子也要本钱呀,官府那里每月也要交上百文,真赚不了多少的呀。”

痦子青年冷下脸来,道:“好说不听,那就别管我们几个妨碍你做生意了,搞不好教你今后都做不成!”

“哎呀,这,这···”

温四娘露出害怕之色,稍稍犹豫,还是又拿出几张宝钞给了痦子青年。

三人这才离开。

临走时,经过刘宽一行人旁边,还多瞧了好几眼朱蕙兰、苏采薇——或许是看出刘宽一行人身份不凡,并未做什么。

刘宽神色古怪,老朱的脸却已经黑了下来。

他招呼了声老板娘,问:“方才听那几个人收头钱是怎么回事?”

温四娘也看出刘宽、老朱身份不凡,但她犹豫了下,却笑道:“就是要几个钱,也没别的事。”

老朱皱了皱眉,却也没再追问。

但他却跟李贵低声说了句什么,随后人群中便有个便衣锦衣卫,悄摸摸地去跟上了那痦子青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