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573章 欲治西南先修路,大明进军中南之策【求追订】

虽然如今大明有九千多万人口,并且百姓生育力很强,可能没几年人口就会破亿。

但对已经开启大航海,在全球各地垦荒、开拓的大明来讲,人口仍存在极大的不足。

这个时候,以汉人为主体,团结周边受到汉化较深同时又对中原朝廷威胁不大的少民部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西南诸多少民部族显然是很好的团结对象。

其实之前大明对西南少民部族就是以招抚为主,比如说朱元璋在位时,封彝人女土司为奢香夫人,安抚贵州彝族之事。

不过,对于那些不愿臣服大明的少民部族,大明朝廷也会坚决打击。

最主要的是,西南多数主政官员,尤其是镇守地方的武将,哪怕对于已经臣服朝廷的少民部族,也是延续之前历朝历代的习惯,以打压、削弱为主,又或是故意让彼此争斗、相互羁縻。

于此同时,不断向少民部族生活的地区移居汉民,当达到一定条件后就会改土归流,甚至在条件不成熟时强行改土归流。

历史上,大明万历年间的播州杨应龙之乱,以及天启到崇祯前期的奢安之乱,都是与地方官为了政绩强行改土归流有一定关系。

而在刘宽来到大明后,朱元璋在位时期,对西南少民部族的治理政策已经有一定改变,由镇压、削弱、羁縻,向带领少民部族致富、以真正子民待之这个方向转变。

如今朱标这个大明皇帝既然说朝廷还需对西南少民部族更加友善,那么接下来,朝廷必将会出台部份有利于开发西南、改善西南少民不足生活条件的政策了。

刘宽也希望大明尽快真正掌控西南地区。

听完朱标的话,他当即道:“朝廷要治理好西南,最好的办法就是修路——道路修通后,不仅可以让朝廷的政令更快通达地方,也可让西南与外界产生更多交流,让西南百姓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当然,以目前大明的科技水平,想要在西南那种穷山恶水之中修建铁路,只怕还需一些年的技术积累。”

“但要修建普通的官道乃至水泥路、沥青路,只要肯花费钱粮,还是可以做到的。”

目前,大明的化工业虽然基础仍很薄弱,但已经有了一定发展。

比如说煤炭炼焦技术就发展的不错,除获得了较高质量的焦煤外,还获得了煤焦沥青,并由此进一步研发出了修建沥青公路的技术。

当然,目前这种技术还不算成熟,仍在改善之中。

故而大明如今主要官道除以传统方法修建外,便是修建水泥路,其次才是修建沥青路。

但刘宽相信,以大明如今的科技、工业发展速度,再加上有他从后世下载的资料指引,要不了多久就能修建较好的沥青路。

相较于水泥路,沥青路无疑更适合作为行车的公路,而且使用寿命寿命也更久。

朱标听了刘宽的话先是点头赞同,随即却感慨道:“钱粮如今对朝廷来讲倒不是问题,问题是缺人呀。”

刘宽笑道,“陛下,大明缺人,难道不可以从海外获取吗?原历史上,白头鹰国为了修建西部铁路,从中国招去数万名劳工,最终有一两万人都成了其西部铁路下的累累白骨。”

“而欧洲列强在开发海外殖民地时,更是将当地人当做奴隶使用,不知累死了多少人。”

“当然,臣说这些历史上欧洲列强的做法,并不是让我大明全部效仿——大明不需学他们将人往死里用,但以较低薪酬招募海外之人来大明修筑道路却是可以行的,至少可以弥补大明所缺少的部分人力。”

听了刘宽的话,一时间不论是朱元璋、朱标、朱雄英,还是徐达、沐英等人,都思考起来。

因为对大明来讲,招募外国人做工是很少见的——历朝历代招募外族为军队,乃至入朝做官的倒是有不少例子,但招募外族人来搞基建,就很少有了。

一则,中国历朝历代都不缺少基建的人力,并且是以征发民夫为主。

二则,即便用外国人,也是因为其成为了俘虏,才被当做苦役用。

所以,像刘宽所讲的招募外国人来打工,绝对属于新鲜事。

很快,朱元璋就有了决定,道:“大明若想以更快的速度修建道路,招募国外之人确实算一个办法,可以一试。”

朱标道,“若如此,只怕就需要海外藩国多发力了。另外,那些来打工的外国人将来如何安排也是个问题——是遣返回原地,还是允许他们留下来,归化为我大明百姓?”

“刘宽,你怎么想的?”朱元璋问。

“臣以为,在用完后可以大部分遣返回原籍,但也可以给他们一个变成大明百姓的希望。”

“可以设置一些较为苛刻的条件,唯有符合这些条件,才能成为大明百姓——这也算是大明吸收世界各地人才的一种手段吧。”

朱元璋、朱标都点头,显然是觉得这主意不错。

蓝玉对于内政方面的事不感兴趣,见几人所聊之事告一段落,他便忍不住道:“太上陛下、陛下,咱大明究竟什么时候进军中南半岛?”

朱元璋:“既然凉国公想知道,标儿你就讲讲。”

“是。”朱标应了声,便道:“中南半岛的国家目前主要有安南(其自称大越)、暹罗、南掌(澜沧)、占婆、阿瓦、勃固,以及一些小的邦国。”

“目前安南、暹罗、南掌、占婆四国国力都还算强盛,但若不算缅甸的阿瓦、勃固两国,安南是离咱大明最近的。”

“因此,咱大明若要拿下中南半岛,必然先发兵安南——安南目前是陈朝,但实为外戚权臣胡氏秉政。”

“根据安南光明卫密报,自一年多前陈朝太上皇去世后,陈朝再无人能压制胡氏,因此胡氏目前已在秘密准备谋朝篡位。”

“这对咱大明来讲是一个好机会——安南此前毕竟为大明藩属国,若无好的由头,咱们还太好出兵。”

“可若是胡氏篡位,咱们便可以助陈氏剿灭叛逆为由,进军安南,然后再效仿当年高丽之事,让陈氏上表请求内附即可。”

蓝玉听完,很想说以大明的实力根本不需要估计什么名正言顺,直接出兵,无人敢不服——谁若不服,那就打到他服。

但他到底也四五十岁了,不至于冒失地将这些话讲出来,只是在心里嘀咕罢了。

这时,刘宽则忍不住道:“原历史上,大明便在几年后以胡氏篡权为由,进军安南。据史书记载,明军平定安南之乱后,因胡氏屠尽陈氏子孙,故寻不到陈氏继承王位。”

“再加上当时有陈朝旧臣,以安南本为中原王朝之交州,遂请求置郡县直接统治。”

“于是大明朝廷才在安南设立三司、及州府县,命名为交趾,派官吏照中原治理。”

“只可惜不过十年左右,到了宣德年间,因大明北疆边患严重,朝廷在交趾的能将被调走,且调走了不少兵马,遂给了安南豪族反叛机会。”

“其中以蓝山豪族黎氏影响力最大,最终率领反叛军队,击败了明军,建国号‘大越’,并自称大越皇帝。”

“当然,最后迫于大明这边的压力,黎朝依旧选择派人来京朝贡,为大明藩属国,对大明这边称王,对内则称帝。”

听了刘宽这番话,如徐达、汤和、沐英、蓝玉等不知道宣德皇帝是何人的,都不禁看向朱雄英。

因为按照他们的推算,大明不是朱标在位时拿下的安南,便是朱雄英在位时拿下的,那么失去安南的就是朱雄英的子孙了,并且很有可能就是朱雄英的儿子。

朱雄英被看的很不自在,也有些郁闷。

心想,那都是四叔一脉干的好事,又不是我?都看我作甚?

朱元璋看出朱雄英的郁闷,笑了笑道:“既然知道历史上咱大明失去安南,乃是豪族作祟,那么今后咱大明进军安南后,灭尽豪族便是。”

朱标则补充道:“即便不能名正言顺地灭尽安南豪族,也可效仿在高丽、日国的做法,将当地豪族、世家尽数迁徙出去,以免其成为祸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