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529章 整治孔府,天下人心!(二)【求追订】

原来成纪的这份秘奏上讲述了一件关于孔氏血脉的秘辛。

一百多年前,忽必烈入主中原,最初是看不起投靠金国的“北孔”衍圣公的,便下令征召衢州的南孔孔洙为衍圣公,但孔洙拒绝了征召。

于是忽必烈又重新封北孔嫡脉为衍圣公。

后来到了元朝中期,北孔因为内部争夺衍圣公名头互相戕害,以至于嫡脉绝嗣(没了男丁)。

按理讲,当时本该从北孔支脉挑选子弟继承嫡脉香火,进而继承衍圣公的爵位。

但当时元室却来了个骚操作,便是命一蒙古贵族少年改姓孔,入主曲阜给孔府嫡脉承续香火。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如今的北孔嫡脉便都是蒙古人之后——倒不是说大明容不得蒙古人,而是孔氏本就是一个讲究血脉纯正的古老世家,历朝历代封孔氏嫡脉为衍圣公,也是因为他们拥有孔子血脉。

可若是北孔嫡脉如今不仅不是汉人,甚至都没有一点孔子血脉,那朝廷封所谓的“北孔嫡脉”为衍圣公岂不是个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

看完后,朱元璋便肃容问:“此事可查到了实证?”

成纪道,“这是七八十年前的事,当时了解此事的人都已死绝了,如今这秘辛还是末将等审讯孔府那些家生子时问出来的。”

“末将等又遍寻孔府内的各种文卷、书信,都未曾找到任何实证。”

“倒是得知,元室曾挑选蒙古贵女嫁入北孔。也即是说,如今北孔嫡脉的血脉中至少流着一半们蒙古人的血。”

朱元璋沉吟着道,“孔氏嫡脉拥有蒙古人的血脉并不能说明什么——历朝历代为招揽孔氏,多有嫁宗室女与孔氏的举动,元室也不过是依例为之。”

“对于孔氏嫡脉来讲,是否拥有孔子血脉,才是最主要的。”

朱元璋作为一个统治天下二十多年的皇帝,视角、见识皆与寻常人不同。

他知道,自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之后,北方汉人与羌、胡等少数民族血脉多有融合。等到元末,便是南方汉人血脉之中,也有不少混入了游牧民族的血脉。

而如今大明拥有天下,治下百姓虽以汉人为主,却也有蒙古人、女真人、苗人、彝人、藏人等少数族裔。

所以,大明朝廷不可能拿孔氏曾在元朝时与蒙古人联姻之事来完全否定北孔嫡脉的孔子血脉。

除非能找到成纪所奏蒙古人直接替代孔氏嫡脉的实证。

事实上,根据朱元璋所查到的北孔相关信息,早在唐末五代之时,孔氏血脉就有可能出了问题,也即是“孔末之乱”。

当时孔府中有一批原本外姓的人因被皇室赏赐给孔氏为奴仆,被改姓为孔氏,为与真实的孔氏相区分,被称为“外孔”。

这些外孔之人生生世世都是孔府奴仆,不得翻身。

后来一个叫做孔末的奴仆因对孔府心怀怨恨,便趁着乱世,勾结了一伙匪军,杀入曲阜,屠尽孔氏嫡脉、近支,以外孔身份入主孔府,霸占了孔氏家产,还自称孔子嫡系子孙。

据说当时惟有一个尚在襁褓中名叫“孔仁玉”的孩子,因被乳母带回了家中,逃过一劫,后在官府的帮助下夺回孔府,恢复了孔府嫡脉正统。

但也有人说,“孔仁玉”其实也并非真正的孔家人,而是那乳母的亲生儿子···此事若是真,那么不论是如今的北孔还是南孔,便都不是孔子之后。

不过,这事就跟成纪所禀奏的蒙古人入主孔氏嫡脉秘辛一般,并无实证,只是人们的猜测、流言···

朱元璋回过神来,见成纪还在面前站着,便道:“北孔血脉之事锦衣卫可以继续追查,但要尽量保密,也不必耗费太过人力。”

“能查到什么实证固然好,查不到也没什么——你可明白了?”

成纪虽然不懂朱元璋为何不甚重视此事,但还是应道:“末将明白!”

待成纪离开后,朱元璋来到了随行电报组所在的房间,准备发报跟朱标交流下关于如何整治孔府。

虽然目前孔府的案子还未查清,但孔讷的衍圣公肯定是当不了了,甚至孔讷这一脉都必然被废除嫡脉名头。

至于将衍圣公从北孔转到南孔去,朱元璋得看大明朝廷是否需要——事实上,当年他建立大明时,便对北孔多有鄙夷,而敬重南孔之气节。

但他还是将衍圣公的名头封给了北孔。

原因很简单,他做出这个决定是以大明开国皇帝的身份,而非一个普通人。

在当时而言,南孔虽然有气节,血脉也更加纯粹,但因为随宋室南渡,后来在元朝时也并非衍圣公,甚至处于半隐居的状态,在儒林乃至整个天下影响力远不如留在曲阜的北孔。

此外,当时北方土地沦落胡尘数百年,他想要尽快收拢北方汉人之心,就必须利用北孔的号召力——当时北孔在北方儒林及金、元两个朝代官宦之家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这是南孔所没有的。

最后,他当时还有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考量。

北孔是没有气节,是血脉不够纯正,甚至历代衍圣公多半德行有问题。可正是如此,衍圣公才能好好的当做一块朝廷安抚儒林、归拢儒生之心的招牌。

若是衍圣公真是道德完人,甚至拥有很强的能力,令天下儒生敬仰乃至遵从,那置大明皇帝于何地?

所以,即便锦衣卫真的查到了北孔曾由蒙古人入继嫡脉,并无孔子的血脉,他也不会直接曝出来,而是会选择将其当做一柄针对北孔的悬顶利剑,留给历代大明皇帝。

不过,随着这些年大明宣扬、发展科学,儒学受到打压,这衍圣公于朝廷而言既没有以往那般重要,同时可能的威胁也大大减小了。

若没有科学与儒学分庭抗礼,此番即便换了孔府嫡脉,朱元璋也还是会选择从北孔远支中挑人封为衍圣公,而非给南孔。

但既然衍圣公名头没那么重要了,倒不如趁此展示朝廷整顿孔府的态度,将衍圣公封给南孔。

此事还可以顺带震慑一下那些不遵守法纪的勋贵二代、三代,也算一举多得了。

朱元璋将曲阜孔府目前的情况,主要是孔公辙等人的罪行,都让电报组编写成电报,又将自己处置孔府的初步想法填上去,然后便耐心等待京师那边回电。

以他对朱标性子的了解,还以为朱标即便不持与他相反的意见,也会斟酌很长时间。

谁知不过一个小时,电报组便收到了朱标的回电。

电报内容如下:

“孔府嫡脉诸人恶行昭昭、道德沦丧,属实令人失望,有损孔圣后人名头。父皇所言废北孔衍圣公继承之权,改封南孔宗主为衍圣公,儿臣赞同。”

看完,朱元璋笑着自语道:“看来标儿也被这孔府(北孔嫡脉)诸人给气到了呀。”

与此同时,朱元璋忽然想问问刘宽对孔府之事如何看的。

可惜刘宽如今并不在曲阜,他也不好因此事就专门发一封电报。真那么做的话,估计一来一回得花费不少时间,没什么必要。

走出电报组所在的房间,朱元璋问:“邹怀身体恢复得如何了?”

负责此事的李贵道:“陛下放心,他一直在曲阜最好的医馆接受疗养,目前皮肉伤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就是内伤还需要调养一段时间。”

朱元璋点点头,“走,咱们去看看他。”

李贵领路,朱元璋很快就来到了邹怀养伤的医馆,也是曲阜最大的医馆,有点小型医院的意思了。

事实上,如今大明很多大城都借鉴京师经验,兴办医院。

但目前官办医院还止于省城及府城、州城,曲阜城池虽然不小,却并未有官办医院,能有这种私人的小型医院也算是不错了。

朱元璋到来时,邹怀正在医馆里帮忙干活儿,可见身体确实恢复得不错。

邹怀如今虽不知朱元璋的真实身份,却认为朱元璋确实是很大的致仕官员,认为正是朱元璋的帮助,才让朝廷严查孔府的种种罪恶。

因此,他心里早已将朱元璋视作大恩人。

见到朱元璋后,他直接跪下磕头,红着眼眶道:“多谢黄老员外帮俺报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