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522章 朱元璋暗访曲阜(二)【求追订】

“黄员外讲的这些,俺倒也听几个游商讲过,可村里教书先生说天下间没有那般好事,多半是忽悠人的,难道竟是真的?”

老农先是对朱元璋的话表示了怀疑。

这让朱元璋既意外,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很显然,老农口中的“教书先生”多半出自孔府,不仅对佃农们进行了不合理的“思想教育”,甚至还故意隔绝了一些外界信息。

事实上,大明如今因为铁路、官道修建得越来越多,虽然电报机尚未供给民间使用,可信息的传递已经因为商贸、报刊的兴盛而比以往快速很多。

这老农居然不知道方才朱元璋所说的那些,本就是件很奇怪的事。

至于说曲阜县衙作为地方官府,似乎没有在宣传、教育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个朱元璋很快就想明白了。

大明此时对曲阜知县的任命沿袭了元朝时的习惯,是以孔家支脉之人担任曲阜知县。再加上孔府宗族庞大,作为宗主的孔家嫡脉对孔氏宗族之人拥有执行宗法的权利。

孔氏在山东实际上等同于一个拥有半自治权的“土司”!

以前朱元璋不是不知道这些,而是觉得孔子后人不论是本性如何,只要不是太蠢,为了维持孔子后人的名声,总不至于为了那点钱苛待百姓。

在朱元璋看来,孔氏嫡脉就算奢糜享受,只要不提过分,其拥有的财产也绝对够了,没必要通过压榨佃户去赚些租子。

以田产来论,他在洪武初年便赐给孔府祭田两千大顷(明代一大顷等于三市顷,等于一百亩,也即是一公顷),后来因孔府掌管曲阜学校教育,又赐予了一些学田。

祭田所得虽需要供祭祀孔子之开销,但却不需要缴纳田赋。

学田亦是如此。

更不用说,自汉朝始,历代王朝便一直在赏赐孔府田地,而在唐玄宗赏赐孔府一千大顷田地后,更是带起了历代皇帝赏赐孔府的习惯。

除田地外,还有粮食、布匹等赏赐。

比如他在位时,每年便要按惯例赏赐孔府五百匹丝绸——注意,是价格颇贵的丝绸而非廉价的绢布。

朱元璋虽未让锦衣卫做过具体调查,却也能想象得到,拥有这么多财产的孔府多么富裕。

这么富裕的孔府,靠着孔子名声获取这些财产的孔府,理应格外珍惜名声才对。

可看这孔府佃户的生活状况,显然并非如此。

念及此处,朱元璋没心思再跟着老农多聊了。

他道:“老弟,咱说的都是真话,迁到别处日子确实会好过很多。”

老农将信将疑,随即就叹道:“就算是真的,俺们也不好迁走啊——想要迁走,就得去衙门办事,俺们草民一个哪里敢进衙门?”

“况且,俺们若真迁走了,大宗长那边便要将俺们从宗谱里除名哩——这是对不起先人的事,俺要是做了,多半要让后人戳脊梁骨的。”

听了这番话,朱元璋便知道,这老农差不多完全被孔府那套说辞忽悠傻了。

所以,想要帮助孔府的这些佃农,靠他们自己怕是不行,得朝廷出手才可以。

于是朱元璋不再跟老农多聊,而是去了附近的村落。

正如田地间那些农夫大多体瘦、气色不如其他地方的人一样,这个村落中除了少数几座大院子,大多数人家都是用土坯、茅草盖的房屋,且多破旧。

倒是村里“小学”建造得不错,也是一处不小的砖瓦院子。

朱元璋并未走进去,在院子外便听见里面传出稀稀落落的读书声,所读不是别的,正是论语。

“时而学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村落是北方的大村落,估摸着有两三百户。可朱元璋听里面读书的学生至多十几个,不超过二十个,这就很奇怪。

可念及方才那老农反应的孔府种种问题,朱元璋便觉得这孔府代管的“学校”有问题再正常不过了——滁州那边算半个天子脚下,学校教育都出了一系列问题,又何况这“孔氏土司”治下的学校?

“学校”门口有个老人当门卫,朱元璋并未进去,免得打草惊蛇。

他也没心情在这个村落吃饭,只是随便询问了几户人家,得知这个村落大多都是孔氏远支佃户,便离开了。

回到马车上,朱元璋让车队继续向曲阜县城驶去,他则沉默着思考。

刘长安道:“外公是不是觉得孔子后人对农民不好,所以才不高兴?”

朱元璋点头,“是有些不高兴。”

“那外公准备帮助刚才那个农民爷爷吗?”

朱元璋郑重点头,“咱既然知道了,当然要帮。”

刘长安毕竟还年幼,也并非天才,只是普通的聪明,见识比寻常孩童多些罢了。因此并未能从朱元璋方才的访问之中看出更深、更多的问题,也就没继续问。

俩孩子开始谈论一些相对幼稚的话,倒是让朱元璋的心情略微轻松了些。

没多久,车队就来到了曲阜县城前。

为了避免过于引人注目,朱元璋让便衣侍卫们分几批进城,三辆四轮马车也各自分开。

然而就在朱元璋所乘坐的马车即将进城时,城门内忽然传出连声高喝。

“闪开,都闪开!二公子出行,挡了驾有尔等好果子吃!”

随着高喝声同时传来的,还有响鞭声,也不知是否抽到了哪个倒霉鬼的头上。

朱元璋当即道:“让咱们的车也让到一边。”

坐在车外的李贵没有问为什么,直接执行。

就这样,朱元璋看到了所谓的二公子出行阵仗。

只见一辆镶金嵌玉、装饰奢华的加大加长型四轮马车,由两匹白马拉着,从城门洞中不疾不徐地行驶出来。

车前有八名背负着弓箭、腰挂长刀、手执长鞭的骑手,车后更是有几十名随从人员,有抱着热水壶的,有举着遮阳伞的,还有牵着狗、驾着鹰的,更多则是背着竹木箱框的。

官道上原本要入城的百姓,不论贫富,都识趣地让到了路边,不少人甚至弓着腰低着头,不敢直视那加长款四轮马车。

倒是没有出现戏文中那种小孩忽然跑到路中间挡住的狗血事件,这位二公子的队伍就在众人的避让中离开了。

“哼,除了护卫少些,倒是比咱的儿孙出行时排场多了。”朱元璋通过车窗望着远去的车队哼了声,“李贵,派人去问问方才是谁的车架。”

“是。”

李贵应了声,吩咐锦衣卫去办。

待朱元璋的马车交了城门税入了城,李贵便进入车内,禀报道:“皇上,问清楚了,那是衍圣公嫡次子的车架。”

朱元璋冷笑道,“倒也不让人意外。”

曲阜县城颇大,足以比得上一些州府城池了。又因为是孔子故乡、孔府所在,因此街面上看着倒也颇为繁华,行人众多,马车也不少,朱元璋所坐的四轮马车外貌普通,倒也不显眼。

“外公,我肚子饿了。”刘若月摸了摸肚子道。

朱元璋笑道,“临近中午了吧?是该吃午饭了。李贵,寻一家酒楼,要个包厢,咱们吃午饭。”

“是。”

不多时,朱元璋的马车便停在了一家看着还不错的酒楼前,部分便衣侍卫则先一步装作食客进去了,朱元璋只带着俩孩子、李贵和四名侍卫入内。

初次到山东吃饭,虽然之前有孔府的事,但朱元璋还是兴致勃勃地点了几道曲阜的招牌菜,如著名的泗水豆腐、六艺羹、烤花篮桂鱼、带子上朝等。

朱元璋眼见点多了吃不了,便叫一旁伺候的李贵一起吃——以前他倒是很在乎尊卑礼仪,如今退位了便没那么在乎了。

当几人吃得差不多时,旁边包厢忽然传出了声音不小的议论声。

“真是可笑,那胶州王氏不过是靠着朝廷开海,才在这十几年发达起来,居然也敢号称世家。”

“要我说,当今天下只有三大世家,山东孔、江西张、凤阳朱,其余各家皆不足论。”

另一个相对低了不少的声音当即捧哏道:“七老爷,在下没理解错的话,这山东孔就是贵府吧?江西张应是天师府张家,凤阳朱必定是皇家了,只是皇家竟排在最后?”

听到这里,李贵不禁为旁边包厢里的人捏了把汗。

朱元璋和俩孩子却都竖着耳朵听。

那声音颇大的八爷笑道:“江西张,道士气,未免穷酸了些;凤阳朱,不过一朝得势的暴发户,未免小家子气,哪里比得上我孔府上千年的底蕴?”

“你信不信,我孔府库存财富哪怕比不上天子内帑,但绝对比那些个亲王的财富多得多!”

“八爷,小声点。”捧哏之人大概胆小,忍不住劝了句。

八爷道:“怕甚?这酒楼是我们孔家的,曲阜也是我们孔家的,教人听了去又能怎滴?”

“八爷,您尝尝这道‘带子上朝’,似乎比往日里好吃了些。”捧哏之人见状只能转移话题。

八爷道:“带子上朝,鸭里藏鸽,我在家都吃腻了,嗝~”

听到这里,朱元璋顿时觉得还没吃完的“带子上朝”没刚才初尝时那么美味了。

他放下筷子,问:“长安、若月吃饱了没?”

“吃饱了。”两个小家伙儿满足地点头——他们以前在府里可不被允许这么大吃大喝。

朱元璋起身道,“走,外公带你们去逛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