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460章 老朱惊疑,科技源头【求追订】

刘宽略感意外,没想到朱元璋竟然会注意到视频中的这句话,实在是敏锐。

他想了想,道:“回陛下,后世新朝建立之初便有5.4亿人口,而十年后人口更是逼近7亿。”

“但后世的杂交水稻却是在新朝建立差不多25年之后才研究培育出的,推广更是等到了28年之后。”

“另外,清代人口虽然突破了四亿大关,可实际上从清朝中叶时,中国便经常出现饥荒,到了晚清时期内部吏治**、外有西夷勒索,民不聊生到了极致,即便清末已经开始向近代工业国转变,仍旧弄得饿殍遍地。”

“到了新朝,纵吏治清明并积极发展工业,促进农业,可养活七亿人口差不多已经到了极限。”

“更何况,彼时国家内部稳定,正是人丁滋生之时,可以预见再过十年、二十年,人口必然更多。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到新朝建立三十年后,人口已逼近十亿大关。”

“陛下不妨想一想,倘若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以及新朝对诸多原本不适宜耕种之地的改造等农业成功,届时背负十亿人口重担的国家将会面临何等局面?”

“更不要说,那时国际局势复杂之极,国家可以说在毛熊与白头鹰的夹缝中求生存了。”

听刘宽这么一说,朱元璋、朱标、朱雄英等人想象了下后世农业若在新朝建立后停滞不前的场景,不禁毛骨竦然。

随后,朱标便吸了口凉气,道:“外有强敌、强邻,内有十亿人口重担,若是没有农业上的一系列突破与成就,只怕中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啊。”

刘宽神色复杂的微笑了笑,又忍不住道:“微臣在后世出生较晚,彼时百姓虽贫穷,但已经解决了口粮问题,故而从小并未感受过真正的饥饿。”

“不过新朝建立前三十年中,饥饿感其实一直笼罩着全国百姓,以至于深深刻入骨髓。”

“像微臣的父母辈还好,爷爷奶奶辈大多都十分珍惜粮食,哪怕后来家中粮食多得吃不完,可以顿顿吃肉,他们仍旧对粮食珍惜无比。”

“至于比微臣更晚出生几年的人,更是完全不知饥饿为何物了。不过,这或许是一种幸福吧。”

朱元璋、朱标没想到后世新朝那般强大,竟然都有二三十年笼罩在饥荒的危机之中。

同时,朱元璋也算是明白,为何视频中说后世的农业成就不是顺风局,而是逆天改命了——在那种危急局面下,最终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可不就是逆天改命?

而且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逆天改命!

随后,老朱一家子又谈论了几句视频中的其他事物,朱元璋这才示意刘宽播放下第三个视频。

这个视频标题是——“人类是如何迈出科技发展第一步的?”

科技有多重要,如今别说老朱、朱标等人,便是常年处于深宫中的嫔妃、宫女都知晓。

因此,看到这个标题,众人注意力都从前一个视频上抽离,期待起这个视频的内容来。

“科技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

“因为科技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且它涉及的时间跨度也非常大。从人类先祖第一次用石头敲开坚果,到今日最前沿的人工智能,都属于科技范畴。”

“在人类上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每一次飞跃几乎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或者说,正是由于科技的进步,才反过来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因此了解人类的科学发现、科技发明究竟是如何演化、如何进步的,是了解人类历史的重要一环,也是指引我们看清未来大陆的重要一环。”

“因为在当今世界,科技的更新速度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人更新知识的速度。”

“虚拟现实、无人驾驶、基因编辑、大数据、区块链、核聚变、人工智能等不断出现的科技新名词让人们眼花缭乱···”

虚拟现实?无人驾驶?基因编辑?

自认为对后世科学、科技已经有颇多了解的朱元璋看得直瞪眼,心想:别说后世人眼花缭乱,咱也眼花缭乱啊。

他偏头看了眼朱标,见朱标也皱着眉头,面有惊疑之色,心里这才舒坦了点。

‘看来标儿也不了解这些名词啊。’

‘咱以为这些年应该把刘宽脑子里关于后世科学、科技的知识掏得差不多了,可如今看来,只怕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这些后世前沿科技,就算咱大明现在摸不着,也可以记在《皇明祖训》(秘册)中,留给后代当做指引嘛。’

视频开始用各种后世科学发现、科技成果诞生的场面,配合解说,来说明人类认知科技本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更新很快的当代。

“···实际上,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科技成果,从始至终都有一条很清晰的发展线索,那就是更有效率地获取能量,和更快速的传递信息。”

“可以说,正是不断追求这两个目标的过程,才持续地推动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以及文明水平向前发展。”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从176万年前说起,一起走进波澜壮阔的人类科技史!”

只见视频画面一变,一队只用简单兽皮包裹着屁股蛋,拿着简陋木制长枪的人行走在大草原上。

“几乎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都只能依靠自己的身体去获取能量,而只有人类和人类的少数几种近亲,如黑猩猩等,拥有使用工具的能力。”

“但是,关于人类是何时学会使用工具,以及怎样学会的,时间太过久远,学者们已经难以给出确切的答案。”

“一种合理地猜测是,早期人类可能意外用石头敲开过坚果,或是砸死过野兽,于是渐渐便学会了使用石头。”

“这一过程中,人类又逐渐发现,一些石头上的棱角可以划开动物的皮肤或砍断树木,于是石头的用途开始变得多样。”

“不过由于此时石头都是从自然中得来,而非制造,所以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已经完全掌握石头这种工具。”

“直到某日,人们发现经过摔打,石头可以变成某种其他形状,拥有新的用途,人类便迎来了一个伟大的时刻···”

视频中,先是用猴子用石头砸坚果、猩猩用木枝掏蚂蚁为例,猜测人类先祖最初使用工具的景象。

然后便是各个时期的人类先祖使用石头的场景,一直到人类先祖开始通过摔打、砸等方式主动制造石头工具的场景。

这些场景中,人类毛发茂盛,面容明显与现在的人不同,倒是与猿猴略像。

亏得老朱一家子早就听刘宽讲过,人类是由猿猴演化而来的,不然此时免不了要大惊小怪一番。

接下来,视频讲述了人类先祖直立人因学会使用和制作石头、木棍等简单工具而进化为能人。之后又学会了使用后,并在经历百万年后,演化成为智人的过程。

“熟食对于人类的进化至关重要——在人类还在吃野果的时代,每天差不多要花十个小时寻找食物和吃食物。这样人类就很难长途迁徙,更不用说改变周围环境了。”

“但有了熟食后,人类获取能量速度大大加快,寿命也得以延长,于是拥有更多时间做干饭、休息以外的其他活动。”

“另外,熟食让人类的牙齿不再锋利,这就为大脑的发育留出了空间,而其他活动又促进了大脑发育,熟食中更容易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则为大脑的进化提供了基础。”

“于是,人类才渐渐由能人进化为智人···”

视频接着讲述了人类先祖从最初借用自然火种,再到学会保存火种,直至学会以燧石、钻木取火,也即是制造火种的过程。

火不仅让人类能吃到熟食,还能帮助人类驱赶野兽,探索洞穴,进而住到洞穴之中,获得一种较以前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

接着,便是讲述人类是如何开始造房子,以及如何学会制造衣服的···

老朱一家子看着视频中展现的人类一步步演化、学会各种技能的历史,都不禁心生感慨:人类能演化到今天这一步,当真是不容易,又有着一种极大的运气。

“一个有趣的问题,人类究竟是在穿上衣服后才走出的非洲,还是走出非洲后才因为寒冷穿上衣服的呢?这个问题同样困扰了人类学家很久。”

“不过后来学者根据人类褪去体毛的时间推测,人类大约是在72000年前就已经穿上了衣服,而这个时间恰好是现代智人第二次走出非洲大陆的时间···”

再接着,视频又讲述人类走出非洲后,与尼安德特人为主的其他人类发生争战,最终通过武器、语言这两大优势获得胜利的过程。

而讲完这段,这个视频也播放到了尾部。

“回顾史前人类发展史,可以知道,工具与火的使用让人类获取能量的效率大大提高。”

“房屋和衣服的发明则可以让人类有效减少能量的消耗,并将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进而主动改变周围环境。”

“武器的发明则让智人与其他人类的竞争中占据上风,而语言的出现则让智人更有效的与同类沟通,并组织起来完成一些大型任务···”

视频放完了。

相较于上一个视频,这个视频制作水平显然不如,没让老朱一家子怎么震撼,倒是让他们对人类起源和演化史更清楚了。

朱元璋道:“依咱看,这个视频最值得咱们记住的一句话,就是‘人类科技的发展都是为了更有效的获取能量,以及更快速的传递信息’,算是直指人类与科技发展关系的本质了。”

“父皇所言甚是。”朱标点头。

朱雄英此时则忍不住道:“老师,人类真的都是从非洲迁徙出去的吗?那为何非洲大都是黑人,而欧洲是白人,我们则是黄皮肤?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

其余人也都看过来,期待着刘宽的回答。

显然,他们同样有点难以接受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