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458章 极限运动,种田的神!【求追订】

讲完曲靖铜业的发展史后,视频又提了一次当地的宣威火腿等特产,并且用特摄镜头,拍得是让人垂涎欲滴。

随后视频进入最后一小节内容。

“就这样,两千年来先民开拓四方,带来地利、人和,而接下来登场的是一支来自天空的‘军团’,它们将带来天时,将这场改造推向云端!”

随后视频画面一变,出现一片厚密犹如棉花铺就的云海。

“看到了吗,这条明显的云带就是准静止锋。”

“由于乌蒙山在曲靖境内最高海拔超过四千米,当冷气团从贵州方向一路爬坡而来时已精疲力竭,但它还要和另一团从西南而来的暖气团顶峰相见。”

“僵持下,便形成一个移动十分缓慢的交界面···”

视频配着俯拍的壮阔景象,辅以电脑特效,讲述了准静止锋的形成原因,以及两侧截然不同的气候环境。

随后又讲述了乌蒙山及周边生活的各种野生动物,以及曲靖的人文历史、地方风俗等——虽然都是用几个镜头、几句话匆匆带过,可那镜头中的人、物、景依旧令老朱一家子印象深刻。

‘这难不成又是一个以宣传地方、招揽游客为目的的视频?’

朱元璋脑海中忽然冒出这么个念头。

视频也在此时进入尾声。

“这就是云南曲靖的乌蒙山改造计划——是六百万人的坚韧和勇气,硬生生从大山里走出一片广阔天地,从此逆天改命···”

等视频播放完,谢了幕,老朱一家子才回过神来。

随后,朱标最先开口问:“妹婿,视频中那些人为何要从山崖间跳伞?还有后面那什么翼状飞行,也太危险了,所求为何?”

其余人闻言也看过来,几乎都是一副不解的神色,连老朱都不例外。

刘宽就知道必然有人会问这个。

他微笑道,“太子殿下可记得视频中怎么称呼那些人所做之事的?”

“极限运动?”

“不错。”刘宽点头,“视频中那种跳伞,是跳伞运动的一种,称之为速降。后面还有翼状飞行、攀岩等,微臣先不一一列举。”

“至于他们为何要这么做,目的虽然较为复杂,但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在这种极端冒险的行为中追求刺激,以及超越自我心理障碍,进而获得巨大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讲到这儿,刘宽一看,发现老朱一家子几乎仍是一副迷惑的样子。

想想也是,极限运动在后世都有很多人难以理解,更别说在明代了。

果然,朱元璋也开口道:“在极端冒险行为中追求刺激?那些人难道不怕死吗?若是孤儿还好,有家人的话,可曾想过他们死后父母妻儿等该如何伤心?又有何人照顾?”

刘宽道:“陛下请听微臣慢慢解释——极限运动在后世其实也没诞生多少年,可以说是科技发展、物质丰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诞生的一大类运动。”

“即便在后世,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这类运动者,就全世界而言,也将其称为‘未来体育运动’——也即是在后世都是非主流、很小众的运动。”

“这么说吧,后世很多人生活条件很好,在物质方面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追求的了,也因此难以从物质及正常社会活动中获得多少愉悦感和成就感。”

“所以,他们才会选择这种极具冒险性的运动,以寻求刺激、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至于说那些人是否怕死——微臣虽非极限运动爱好者,但在微臣想来,是人都会怕死,那些人只不过更有勇气一些。”

“另外,那些极限运动,在后世各种科技装备的加持下,危险性其实降低了很多——当然,依旧是危险的,事实上每年都有一些因各种原因死亡的极限运动者。”

老朱一家子人彼此望了望,仍是一副很难理解的样子。

朱标则摇着头道,“就算为了寻求刺激、超越自我,也不该做那么危险的事啊,好好活着不好吗?”

朱雄英则不解地道:“物质生活太好了,就非得用命去寻求刺激?后世人命也只有一条吧?”

刘宽道,“有些道理不是理解就能让自己行为符合的——就好像总有些豪富家子弟,喜欢做一些荒唐事,如沉湎酒色。”

“他们难道不知道那么做不好吗?当然知道,但还是有人控制不住,因为那样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

“当然,极限运动跟沉湎酒色肯定是不同的——它追求跨越心理障碍、超越自我,同时还体现人类返璞归真、归回自然的美好想法,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朱标还想再询问什么,朱元璋却打断道:“行了——这后世人的极限运动咱们理解不了就不理解,咱老朱家的孩子反正不能去做那种事。”

“命是父母给的,若非不得已,或者有一定的必要性,岂能拿去冒险?刘宽,播放下一个视频吧。”

见老朱依旧难以理解极限运动者的想法,刘宽也没强求——他其实也只是普通理解而已,自己是没有做那些危险之事想法的。

除非能保证他的安全。

第二个视频开始,其标题也映入朱元璋等人的眼帘。

“中国人,东方掌管种田的神!”

作为农户出身的朱元璋知道,农业始终是大明稳固的基础,是最最需要注意的大事,顿时提起了精神。

“谁是这个星球上最会种地的人?”

黑幕背景下浮现一个问题,随即就给出了答案。

“本视频用十分钟,带你了解下中国人如何用一万年逆天改命!”

又是逆天改命,后世人可真爱逆天改命啊。

朱元璋心里如此感叹。

但想一想,其实他也是个不屈于命运,喜欢逆天改命的人。或者说,中国像他这样的人从来不在少数。

视频出现画面,却是星空下的地球,随即镜头下沉,给到后世的中国大地——从这个开头看,视频的风格倒是与那【星球研究所】颇像,明显又是一部精良之作。

“当我们潜入地球远古先民的记忆深处,将会看到一场毁天灭地的大洪水。灭世洪灾席卷一切,如何逃出生天?”

“苏美尔人、古巴比伦人、希伯来人、古希腊人的答案是,成为神灵选中的幸运儿,丢弃家园,登上大船,逃生避难。”

“只有中国,前有女娲炼石补天,后有大禹浚川治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绝不听天由命!”

刘宽曾在大本堂讲过原故大洪水发生后,中国与其他几大古文明应对方法的不同,以此告知众皇子、皇孙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而这些皇子皇孙又将此事告知其他人,所以老朱一家子对视频中所讲之事并不陌生。

但此时听了仍有种荣耀、骄傲之感。

视频中再次出现地球,并扩大到中国区域,随即变成三维图景。

“你问,如何逆天?”

“放眼望去,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山河,南北纵贯五千五百公里,东西横跨五千两百公里。温带、亚热带占比72%,由西向东三层阶梯层层伸展。”

“于是,雪岭西横,春水东流,风行漠北,烟雨江南。行星与太阳合力,塑造了地大物博的中国,造就了这颗星球上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视频上一幅幅山河美景掠过,讲述了中国在地理环境上的一些优势,但接着也讲述了其一些不足和劣势,以及这片大地从古至今的诸多天灾。

“同时,这片大地又是如此多灾多难,水灾、旱灾、蝗灾、风灾、霜灾、雪灾、瘟疫、地震···”

“中国曾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率最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商汤十八年到公元1937年止,3703年间,有史记载的自然灾害就发生过5258次!”

“平均每六个月就有一次灾荒,这其中旱灾出现1074次,水灾1058次···”

视频虽是主要以图画展现各种天灾场景,可那夸张的数据仍让朱标、朱雄英等人看得一阵吃惊。

年纪越小的越是惊讶,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大明并没有那么灾害频发,尤其是在刘宽到来后的这十年中,能让朝廷紧张的灾害越来越少了,议论自然也就减少,给人的感觉就仿佛是灾害本身变少了一样。

但如朱雄英这种对朝政有足够了解的便知道,不是这十年天灾减少了,而是天灾造成的危害变小了。

“···因此,西方学者曾称古代中国是‘饥荒的国度’。”

“那么,中国人是如何在这样命途多舛的大地世代繁衍生息,又是如何击败众多对手,创造地球上最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呢?”

到此,视频进入第二小节,开始讲述中国人的农业发展史。

“一万两千年前,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的先民将沼泽边的野稻驯化为栽培稻。”

“八千年前,内蒙敖汉旗兴隆沟的先民,从狗一把草中发现了粟(小米)。”

“中国是毋庸置疑的三大农业文明起源之一,以此为开端,约公元前四千年,人们开始播种黍···”

看着视频讲述中国如今各种农作物的来源,上至朱元璋下至刚读了些书的孩子,都一阵惊讶。

他们中很多人都下意识以为,如今大明的各种农作物即便不是原本就有的,也该传承数万年了。

没想到其中被先民驯化最久的稻子,也才一万多年的历史,其他的更是只有几千年历史。北方主粮的麦子,也才由中亚传入中国两千余年。

不过,想想自大明找到美洲大陆后才传回来的红薯、玉米、土豆等美洲农作物,众人又觉得这样倒也合理。

如果这么多农作物不是先民们一点点向天地“争夺”来的,又如何称得上逆天改命?

“在工业革命开启前,根深叶茂的中国农耕文明代表着地球上农业水平的巅峰。”

“如果将时空展开,你会看到数千年间中国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始终高于同时期的欧洲,最高时粮食总产量更是欧洲的二十倍!”

“即使是遥远的秦朝,亩产量也达到了同期欧洲的六倍以上!”

看到此处,众人皆为之自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