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454章 火烧庆功楼?朱标问允炆【求追订】

刘宽道:“还有两件事传的比较广,都是污蔑陛下滥杀功臣的。”

刘宽虽决定要说,但多少有点担心被老朱怒火波及,所以提前用上“污蔑”一词。

但朱元璋依旧沉下了脸,道:“说,哪两件事?”

刘宽道,“第一件事就是魏国公之死——民间传闻,陛下在一次诸将庆功后对魏国公心生猜忌。”

“恰逢魏国公在北方主持战事时得了背痈,原本经大夫治疗后有了好转,但需要禁食发物。”

“魏国公凯旋后以养兵为由不上朝,陛下得知后便让宫人送去一只烧鹅,并附上一封信,上面只有八个字‘绝世神鹅,灵丹妙药’。”

“魏国公见到后涕泪俱下,吃完烧鹅,没多久就背痈发作死了。”

“因此便有民间野史传说,说是陛下故意用烧鹅害死魏国公。”

大约是因为如今徐达还活着,且还是经刘宽提醒,由朱元璋亲自嘱咐,让其注意身体,徐达才能活到现在,所以朱元璋并没有之前那么生气。

可他依旧气得拍了下桌子,大声道:“荒谬!徐达是咱的好兄弟,更是与汤和一起被咱视作左膀右臂,咱为他续命都来不及,又怎会加害于他?!”

朱标也摇头道,“这满清当真是无耻。”

刘宽摇了摇头,道:“太子殿下,据微臣所知,这个也是传闻在弘治年间就诞生了,最先出自与唐伯虎并列的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徐祯卿所著《剪胜野影》。”

“后来到了嘉靖年间,江南士绅王文禄又写了一本《龙兴慈记》,都在书中记述了这则传闻。后来清朝将之加以传播、扩大化,才使寻常百姓信以为真。”

朱标道:“这两部书一听就是野史嘛——没想到咱大明的臣子竟也如此抹黑父皇。”

朱元璋哼道:“这两个都是江南士绅,多半是念及洪武朝之事,对咱心怀怨恨。也怪弘治、嘉靖两个不孝子孙不作为,对士绅们太过宽纵,才让他们敢如此抹黑咱。”

马皇后不想事情聊到朝局、政治上,便插话问:“那第二个谣言是什么?”

“火烧庆功楼。”刘宽言简意赅地道。

“火烧庆功楼?”

老朱父子跟马皇后对视了眼,都觉得听着很像是一出戏曲的名目,听刘宽一讲,果然如此。

“明末曾有一本《皇明英烈录》,主要是讲述主动对大明有功的文臣武将忠烈之事迹。”

“后来清廷为了抹黑大明,便让人搜集《皇明英烈录》焚毁,并改编为《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又专门让人以评书、戏曲的方式大肆传播。”

“而其中很有名的一篇故事,便叫做‘火烧庆功楼’。讲的是陛下建立大明后,对开国功臣们起了疑心,怕他们谋反、恃功夺权,便命人建造了一座庆功楼,说是为诸将庆功之用。”

“后来庆功楼建成,陛下便在楼上摆下宴席,邀众开国功臣前来赴宴,暗地里则让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火烧庆功楼,以除后患。”

“事情虽然做的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了。于是庆功宴当天,刘伯温便特意坐在陛下旁边,还用屁股压住陛下袍子一角。”

“这样,等开国诸将都喝得酩酊大醉,陛下却偷偷离开时,刘伯温便因衣角牵动察觉了,于是跟着一起下了楼。”

“而在陛下和刘伯温下楼后没多久,庆功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之中,赴宴的功臣和侍卫、宫人等数千人,皆葬身火海。”

刘宽讲完“火烧庆功楼”后,发现朱元璋、朱标都瞪着眼睛——朱标也就罢了,朱元璋竟然罕见地没发怒。

随后马皇后便似是忍不住一般,扑哧一声笑出来了,还用一只手拍了拍大腿,“重八呀,看来帮满清胡编乱造之人很懂老百姓的喜好,才会编出这么离谱却戏剧性的故事,安排在你的身上。”

朱元璋也笑了。

并非怒极而笑,是真觉得这件事很可笑。

他笑着道:“咱建一座楼,专为一把火烧死众多开国功臣?还他娘的让刘伯温知晓了,刘伯温还跟咱坐一起,还敢坐住咱的衣角?”

“这不是什么不合理,就这么编造吗?无知小民或许会相信。但只要稍稍读过些书,了解过一些史事之人,便绝不会信。”

“咱都不知道,那奉清廷之命改写《皇明英烈录》的文人是真心想抹黑咱,还是有意偷偷帮着咱大明了。”

听朱元璋这么一说,刘宽也觉得这件事不简单,便道:“也许真是那负责编书之人既不敢违抗清廷命令,又不想做的太过份,才编造出如此过分荒诞的故事来。”

朱元璋此时却是看向东北方,哼道:“满清···咱已经想好了,如今大明局势虽然跟历史上大不相同,但那建州女真却不能不管。”

“咱已经留下祖训,今后大明要陆续向彼处迁徙汉人,再将部分女真迁到安东行省去,将来再迁徙一部分到日国去。”

“总之要让他们尽量分散,然后再用儒家教化慢慢的同化。还要让后世大明君主,提防东北少族势力以及拥兵自重的将领。”

刘宽觉得朱元璋这么做未必有用。

因为从历史来看,东北这地方确实天然条件适合诞生割据势力,而且是那种武力比较强悍的割据势力——一战之后,都还有张大帅依靠东北称雄一时呢。

不过这话刘宽没说出来。

他觉得朱元璋心里应该清楚,一个王朝想要国祚长久,最重要的还是修炼好内功,或者说拥有一套足够稳定且又能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制度。

至于这套制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刘宽也不知道。

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回答。

随后,几人又谈论了一些《倚天屠龙记》中的事。

比如朱元璋就说,如果世上真的有武功,真的有武林,那么他必然会收集九阴九阳等世间顶级武功,让皇室子弟修炼。

甚至还会建立“武道学院”,成批地为大明朝廷培养武功高手,培养会武功的将士。

最后还会设计一套制度,像约束僧道一样,约束所谓的武林门派——凡是不听朝廷号令,都将被视为邪门魔道,予以消灭;即便是听从朝廷号令,却违反律法的,也必须接受朝廷有司的处罚。

刘宽听完,心想真要有武功和武林,你老朱怕不是要建立一个武道王朝?

不过几人都知道,现实中并没有里那么厉害的武功,所以只是说笑,图一乐而已。

聊完,眼见太阳都偏西了,刘宽便告辞。

临行前,朱元璋专门嘱咐道:“这离过年不到半个月了,初二又要观影,你小子可要准备好,别太糊弄了。”

刘宽无奈一笑,“是。”

马皇后则嘱咐朱蕙兰,“虽然你已经生过三个,有了经验,但怀孕毕竟是大事,平日里还是须得仔细着点,照顾好自己。”

朱蕙兰点头,“女儿记住了。母后也照顾好身体。”

朱元璋、马皇后又跟刘长安、刘若月说笑几句,这才放一家子回府。

大善殿内。

马皇后又感慨道:“这眼瞧着都快要过年了,可檀儿那边却还是没有消息。前日宁妃(郭氏)来见我,眼睛都是红肿的,说是想起檀儿就要哭一场。”

“她就朱檀这一个孩子,去了海外本就心里难受,如今又遭了海难,生死不知,日子都没法过了。”

朱元璋也一叹,道:“再过几日,郭兴(巩昌侯)、郭英(武定侯)便到京师述职。到时候,咱让他们兄弟俩看望下宁妃,跟她说说话。”

“等到明年开春后,若老十再没有消息,我便让郭英率领一支舰队去那边寻他。”

马皇后点头,“如此也能让宁妃稍稍安心。”

却说朱标回到春和宫,晚间跟吕氏和几个儿女一起吃晚饭。

如今朱标跟历史上一样,已育有五子四女。

年龄最长的自然是朱雄英,今年虚岁已十八了。不过朱雄英前几日才从对马岛启程,要过几日才能回到京师。

其次便是长女,年已十五,已经与耿炳文之子耿璇议定婚事,后年便会嫁过去。

再次就是次子朱允炆了,虚岁也十五了。

春和宫如今吃饭时的规矩是,要么各院自己吃;若在一起吃时,分开两大桌,朱标、吕氏跟儿子们在一桌吃,其余几位侧妃则带着女儿们另坐一桌,不过菜色倒是一样的。

晚饭后,有宫人奉上太医院专门配制的养生茶。

朱标边喝茶边跟几个儿子闲聊——主要是询问课业及“工作”上的一些情况。

听刘宽讲了朱棣一脉那么多不肖子孙的事迹,朱标自不会没有感触。他也担心自己的子孙出现些更不靠谱的,所以除非太忙,每天晚饭后都会抽出一点时间,跟几个儿子聊一聊。

至于女儿们,自是由吕氏和几位侧妃教育,不用他操心。

小儿子朱允煕今年才出生,尚在襁褓中,并不在此处。所以,此时能在朱标身前的只有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三兄弟。

或许是知晓原历史的缘故,三人中朱标又最重视对朱允炆的教育。

“允炆,近几日军工厂也很忙吧?可适应得了?”

朱允炆去年便从大本堂毕业,今年除了参与温室大棚种植研究外,还在京师军工厂兼了一份差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