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452章 温室试验,马皇后想听倚天【求追订】

今年冬天比去年明显要冷一些,京师温度都到了零下好几度,长江边水都结冰了。

刘宽一路骑马而来,虽然穿的厚实,却依旧感觉冷得很。

此时随朱植(前文写错,已改)进入大棚中,顿时便觉得仿佛进入了府中暖室般,暖和了很多。

事实上,用来实验的温室大棚确实用到了大明如今建造暖室的技术。

如眼前这座大棚有五分之二位于地下,而地上部份,则是以钢铁为骨架和透明玻璃建造的透光大棚。

而为了保证大棚内部的温度,研究所除了以水泥、橡胶、三合土等材料对大棚各个衔接部位进行适当密封外,还通过地龙、暖气管、炭盆等方式进行人工升温。

当然了,既然是进行实验,肯定是建造了多座温室大棚,好进行对比。

刘宽当前所进入的大棚,便是以地龙为主要升温方法。

“老师请看,这辣椒、黄瓜、茄子,还有这边的空心菜、苋菜、香菜,明显都快不行了。”走在前面的朱植指着一垄垄蔬菜道。

年初他跟朱允炆、朱栴、朱权四人一起领了组建温室大棚种植研究所的任务,之后四人便带着一批工匠,在这片申请来的田地上建立起多个温室大棚。

然后他们便一人负责好几个大棚,通过给大棚营造不同的条件,来进行温室种植实验。

而眼前这个大棚中的蔬菜都是他带人种下的,有不少甚至是他亲手种植,一点点培育长大的。如今看这些蔬菜因气温条件达不到将死,就好像看着亲手养大的宠物将要病死,自是心疼得很。

刘宽并不会种菜,只是在网上看过一些相关知识而已,大概还不如此时的老农。

他摘了手套,感觉了一番,觉得这座大棚温度并不算低,便问:“这大棚平时都保持在什么温度?”

朱植直接拿来了大棚内置的温度计,给刘宽看。

“老师请看,现在棚内温度是9度,但到了晚上,就会降低到4、5度的样子,也即是说,这几日棚内温度只能保持在4度到9度之间。”

历史上,温度计是伽利略在十六世纪末发明的,而摄氏温度计则是在瑞典人在十八世纪中叶发明的,主要是利用水银和水的沸点、冰点不同来进行温度划分。

以大明如今的技术水平,虽然还制造不出后世常用的温度计,但制造粗大些的原始温度计却是可以的。

因为很多试验都需要测量温度,所以早在好几年前,刘宽便指导天工院的工匠制作出了摄氏温度计。

之所以还采用摄氏温度,自然是为了方便大明研究人员、工匠参考刘宽所提供后世资料中的温度相关数据。

不过如今肯定不称之为“摄氏度”了,而是直接称为“度”。

就如朱植手中这根温度计,看着就像一根手指那么粗的玻璃棍子,一端有手柄和基座,另一端还有个圆球,造型怪里怪气。

刘宽辨认了下,发现温度确实如朱植所说,便道:“如果你想拯救这座大棚里的一些蔬菜,可以考虑加建一根暖气管道,继续提升大棚的温度。”

“不过,我注意到最近连续多天都是多云或雨雪天气,或许光照不足也是这些蔬菜萎靡的原因之一。”

朱植稍稍思考便道:“那学生给这座大棚加挂一些电灯?”

“可以尝试。”刘宽点头,随即又道:“其实实验品大多数时候都是失败的,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为研究提供数据。所以,即使这些蔬菜瓜果死了,你也不必往心里去,因为它们的死是有价值的。”

朱植听了若有所思。

接着,朱植又带着刘宽去逛了逛另外几座条件不同的温室大棚。

有的大棚埋入地下二分之一还多,有的则只埋入了三分之一;有的大棚完全以炭盆升温,有的则完全以暖气管道升温。

条件多种多样。

逛完后,朱植得知刘宽随后直接回府,还带着人摘取了一些已经长成的新鲜蔬菜、瓜果,让他带回去给家人品尝。

虽然这些都是实验品,但并非进行化学或基因实验,只是更改了蔬菜栽培环境而已,所以不用担心任何污染问题。

大冬天能吃到这些心想蔬菜瓜果可不容易,又是学生孝敬的,刘宽很开心地收下了。

当刘宽回到府中时,天都快黑了。

“爹爹!”

当刘宽进入中院,最先迎接他的却是正在院子里带着弟弟妹妹们堆雪人的刘若雪。

作为洪武十六年出生的孩子,按大明计算年龄的习惯,她都九岁了,过完年就十岁了。

“父亲回来了。”

刘平安、刘定安以及刘长安、刘若月、刘乐安也来向刘宽行礼问候。

刘平安只比刘若雪小一岁(其实只晚出生两三个月),如今八岁了。实际上,两人都在京师第一小学上三年级。

刘定安洪武二十年出生,今年才五岁,正上学前班。

刘长安、刘若月则又要小一岁,还没上学呢。至于刘乐安就更小了,还不满三周岁。

刘宽笑呵呵地将年纪最小的刘乐安抱了起来,然后装模作样地检查几人堆的雪人,最后道:“堆的不错嘛。”

刘若雪得意地道:“那是,咱们可是堆了一个多小时才完成的呢。”

“那我要不要奖励你一朵小红花?”

刘若雪道:“我都上三年级了,才不要小红花——爹爹要真有小红花,就给定安弟弟吧,学前班的孩子才喜欢这个。”

刘宽笑道,“小红花没有,不过有黄瓜和西红柿!”

随即让小厮从带进中院的保暖箱中拿出黄瓜、西红柿来——保暖箱也是朱植送的,其实就是给竹箱包裹了一层棉衣。

大冬天里看到夏天才有的瓜果,几个孩子还是很惊喜的,当即一个个吵着要起来。

刘宽道:“人人都有,不过得洗干净了才能吃。”

这时朱蕙兰、苏采薇一起从屋子里出来了。

朱蕙兰直接让侍女过来将刚分到孩子们手中的黄瓜、西红柿拿去洗,口中则道:“大冬天的让孩子们吃这些东西,着凉了怎么办?不如留着做菜。”

刘宽道:“做菜这边还有白菜、苋菜等蔬菜呢,瓜果可以放屋里一会儿,等它们不那么凉了再给孩子们吃。”

朱蕙兰笑了笑,算是同意了。

吃过晚饭,一家人又坐在偏厅,看书的看书、闲聊的闲聊——倒不是其他房间不暖和,而是刘宽府中已经养成了这种饭后家人们聚在一起待会儿的习惯。

“今日我进宫看望母后,她身体似乎不如去年冬天而了,前阵子还感染了风寒,好不容易才治好。”

刘宽微微沉默。

过了年,明年是马皇后的六十大寿,或者说明年她就六十岁了。

历史上,马皇后是洪武十五年离世的,如今已经比历史上多活了近十年。

虽然这些年大明医学有进步,但毕竟进步有限,马皇后身体越来越差,也不知道还能活几年。

也不知这一时空,马皇后先一步去世后,朱元璋会是什么反应。

想到这里,刘宽道:“后日休沐,我随你一起进宫看望一下皇后娘娘。”

朱蕙兰微笑道:“那我随夫君一起——我看出来,母后也想跟你多聊聊呢。”

说完,朱蕙兰便要喝茶,结果茶杯才送到嘴边,便觉得一阵恶心。

刘宽关问道:“娘子怎么了?”

一旁苏采薇道:“夫人这个月例假可是还未来?”

刘宽有点惊讶,没想到朱蕙兰、苏采薇关系都好到知晓彼此例假时间了。

随即他才恍然醒悟什么,握住了朱蕙兰的手问:“娘子,难道你又有了?”

朱蕙兰俏脸微红,点头道:“应该是。”

朱蕙兰今年已二十七了,在普通人家,如果结婚早些,可能过几年都能当奶奶,自称老身了。

再加上过去几年她都未能怀上,便以为后面不会再有了,谁知道竟然又怀上了,一时竟颇为娇羞。

刘宽却毫不意外,朱蕙兰才二十七岁,如果是在后世,好些女生才大学毕业没几年,风华正茂呢,正是怀孕的主力军。

他当即命人去找京师医院找妇科大夫来。

府中仆从带着最新款的四轮马车而去,不到半个小时,就将大夫请来了。

大夫给朱蕙兰把了把脉,断定是喜脉,当即便恭喜起刘宽来。

刘宽自是高兴得很,让人给诊费和赏钱,便是府中仆婢也是人人有赏···

···

两日后。

刘宽跟朱蕙兰带着刘长安、刘若月一起来到了皇宫见马皇后——没办法,刘宽几个孩子中,马皇后如今最喜欢这对儿龙凤胎兄妹。

见面地点依旧是在大善殿。

如今大善殿被改造过,通了暖气,即使在寒冬腊月,里面也温暖如春,倒不怕马皇后和孩子们冻着。

“参见皇后娘娘(母后)。”刘宽、朱蕙兰先向马皇后行礼。

刘长安、刘若月则在后面跪拜道,“外祖母万安。”

“长安、若月也来了?快快起来,地上凉。”马皇后满脸笑容,下来亲手拉起了两个孩子。

刘宽想起以前每次来,马皇后口中都是“宽儿如何”,不禁心里笑了笑:我果然是失宠了呀。

因为刘宽、朱蕙兰是以家人身份拜访,马皇后为人又宽善,当即便让宫人搬来座椅,让刘宽一家子都坐下聊,甚至上了热茶和温好的饮子。

马皇后先跟两个孩子聊了会儿,然后才跟刘宽聊。

“到年尾了,天工院的事务应该多了不少吧?好不容易休沐,宽儿不在家休息,怎还来看我这个老婆子?”

刘宽道,“听闻您前日子染了风寒,我一直没抽出时间来探望。如今休沐,当然要来看看。”

马皇后道,“人老了,不中用了,动不动就生病,不能总叫人来探望吧?你们都是有正事的人,蕙兰来看过就行了。”

刘宽微笑道,“我也是想来跟您聊聊天。”

“你跟我这个老婆子有什么好聊的?”

刘宽道:“我给您讲讲后世的影视故事吧?”

马皇后点头笑道,“你既然来了,讲讲也行——就讲去年你提过一嘴的那个有明教的武侠剧吧,当时听着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