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413章 三年生聚挥师欧洲,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求追订】

人间四月芳菲尽。

大明京师却依旧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

皇宫,奉先殿。

朱元璋看着下方正在读电报的朱标,笑道:“老三口气真是不小,才占据了整个马木留克不过几个月,便喊出‘三年生聚,挥师欧洲’的口号。”

“岂不知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他若是便将藩国内部利益关系梳理好,别说安安生生练三年兵,现有的这些地盘都未必稳固。”

朱标此时也看完了电报,笑道:“三弟虽无治理地方的经验,可幕府中不乏贤才。”

“且那马木留克城池不足三十座,也就相当于大明两三个州府,相信三弟能治理得好。”

去年秋收后,晋藩与西海卫便拿下了马木留克红海以西的所有城池。今年开春后又挥兵向东,拿下了地中海东岸那一片原属于马木留克的狭长地盘。

到目前为止,便只剩下两座偏远的小城,及被其他国家趁机占去的三座城池没能拿下,因此朱棡说拿下了整个马木留克倒也不为过。

按照约定,晋藩将把后世苏伊士运河到大马士革,这一片宽百里左右、长一千里左右的狭长地带划分给西海卫。

至于后世的叙利亚、约旦大部分区域,依旧为晋国所有。

当然了,目前有些领土被东边由伊尔汗国分裂的几个国家占领了,估计需要晋国武力征讨,才能拿到手。

而这次,朱棡发的电报中不仅透露了他“三年生聚,挥师欧洲”的想法,也提了下晋国如今的情况。

目前为止,晋国编入黄册的人口仅一百五十多万——就这,还是朱棡将部分奴隶都去了奴籍编入黄册为民的结果,否则还要少三分之一。

去年,朱棡已经组建了三万余人的当地卫所军,今后三年他准备再编练至少五万人的卫所军。

西海卫因为性质特殊,只分去了二十多万人口,将在由大明移民过去的三千卫所军基础上,再训练出五千本地卫所军——西海卫今后还将继续从大明内陆移民过去,并增加移民卫所军的数量,直至建成一个都司。

说起来,不论是晋藩的卫所军,还是西海卫编练的当地卫所军,装备肯定不会跟大明移民过去的卫所军一样。

大明卫所军不仅兵甲精良,最重要的是火器装备率很高。

而当地卫所军则依旧是冷兵器,暂时不会装备任何火器。

所以,晋藩、西海卫编练的当地卫所军其实就跟辅兵、民勇差不多。

即便如此,这些当地卫所军只要给够粮饷,装备上充足的刀枪盔甲,战斗力在之前的北非、西亚地区也是第一流,毕竟马木留克当年称得上“以武立国”,其民众在当地算是很不错的兵源了。

朱标将电报送到了御案。

朱元璋将其折起放好,露出一抹忧色,“算算时间,老七应该到那毗奢耶那伽罗国境了吧?这小子虽然有几分武略,也不乏胆量,可性子终究跳脱了些。”

“而今在海外也没人能约束得了他,也不知他会不会搞出什么幺蛾子,能不能顺利建藩。”

朱标其实也有点担心朱榑。

一则朱榑在他看来还年轻,能力确实比朱棡乃至朱桢都差了一大截。

二则,齐藩那些人他也了解过,讲实话,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质量不说比燕藩,就是比晋藩都差了一些。

君臣皆差,朱榑海外建藩之事自然令人担忧。

但朱标还是劝慰道,“父皇,七弟既然通过了文考,自是有建藩的能力。况且七弟一向运气不错,想来就算遭遇什么险境,也能逢凶化吉。”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且等着吧,若是四月份他一直不发电报回来,就让老四派人去印度南边看看。”

这时有宦官在殿门口道:“陛下,礼部邱侍郎请见。”

朱元璋道,“邱世显八成又是为了高丽世家迁徙之事来的——让他进来吧。”

宦官应声离开,很快就带着一名胡须花白的老者进入殿内。

“参见陛下。”

“平身。”

“谢陛下。”

朱元璋直问,“邱卿有何事呀?”

邱世显拱手道:“陛下,高丽第一批迁徙来京师的裴、柳、宋三家今日到了,只怕看到朝廷给他们安排的住处,会心生不满,认为朝廷吝啬。”

“事情传到外面的其他藩属国,定会有损我大明朝廷的名声啊。”

朱元璋淡淡道,“此事朕不是早就说清楚了吗?彼辈本都是国之蠹虫、害民之贼,若按咱大明律法处置,多半都要抄家灭族。”

“而今朕不仅给了他们活路,还允许他们带着浮财迁徙到京师定居,甚至按人丁分给田宅。”

“他们凭什么不满?知好歹吗?!”

说到最后一句,朱元璋语调徒然加重,令邱世显都不禁颤抖了下。

但朱元璋对高丽世家的安排实在挑战他的认知,因此他硬着头皮还想继续劝谏,“陛下乃九五至尊,当广施仁义方能江山···”

“邱侍郎!”这次却是朱标忽然开口,打断了邱世显的话,“我父皇的话还不清楚吗?高丽世家、豪族多有罪孽,本该依律惩处,如今朝廷这般安置已经是法外开恩了!”

邱世显听朱标如此说,先是意外,随即恍然——他刚才差点就说了不该说的话。

如果不是朱标及时组织,他那话一出口,别说劝动朱元璋,说不得自己都得丢官罢职,甚至被打入牢狱。

想明白这些,邱世显只能道:“臣明白了···臣告退。”

待邱世显退出了奉先殿,朱元璋就不禁道:“这个邱世显,年纪还没咱大,就已经老糊涂了——好端端的非要为高丽那些虫豸求情,真是不知所谓!”

朱标道,“父皇息怒——咱中国历朝历代确实都是以礼待四方属国及外国,邱侍郎脑子一时拐不过弯儿来实属正常。”

朱元璋哼道,“礼?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今咱对那些虫豸的安排就是咱大明的礼!”

···

···

十四岁的裴玄珠坐在四轮马车上,并无任何好奇——在高丽国内,她家有好几辆这种四轮马车,且内外装饰都比这辆奢华多了。

她甚至因为这车内没有熏香,屁股下的垫子不是驼绒,觉得有些不适,一直用手绢捂着口鼻。

也不知过了多久,她终于忍不住了,掀开车窗帘往外看了下,见路两边都是田野,便问:“母亲,我们这是去哪儿?”

“我怎知道?”裴玄珠的母亲尹氏不耐烦地道。

尹氏也是世家嫡脉小姐出身,同样不习惯这辆内部宽敞却不舒适的四轮马车,最主要的是她心情不好。

此番高丽内附大明,她娘家尹氏不知怎么就被定了大罪,得了个抄家流放的处置——除了她们这些外嫁出去的尹氏女,尹氏其他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被发配到北洋、吉林、罗荒这三大都司去了。

夫家裴氏虽然逃过一劫,却被暗示放弃家宅田地,只带着些浮财,限期迁到大明京师来。

原本,尹氏认为大明朝廷怎么也会在城里给他们安排个宅院,可如今拉着他们嫡脉二十几口的车队却是到了城外。

显然,朝廷安置他们的地方也在城外。

马车下了水泥路,颠簸了一刻多钟,终于是停了下来。

裴玄珠跟母亲还有同车的几位姐妹下了车,便见面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约莫有四五十户人家的样子。

她仗着父兄宠爱,来到车队前面,便听见父亲跟送他一家过来的绿袍官员交谈。

“裴员外,这就是朝廷分给你家的宅院,有两进,十好几间屋子,应该够你家住了吧?”

父亲裴东显陪着笑,点着头道:“够了够了。”

绿袍官员道,“够了就好——这宅院中朝廷该准备的都准备了,但裴员外毕竟是高丽大户出身,若是用不习惯,或是觉得缺些什么,可以到城里购买。”

“反正这李家坡离京师也才十几里地,回头裴员外买两辆马车,进城方便得很。”

“至于分给你家的田地,可以找村老询问——京师人多地狭,田地价格连年上升,即便如此,陛下还是从官田中给你家每丁分了半亩水田、一亩旱地,可谓照顾有加啊。”

裴东显露出满脸的感激,“是是,皇上的恩德,朝廷的照顾,草民铭感五内——张副使要不要进去歇一歇,喝杯茶?草民从高丽带来了几斤好茶,您可以品尝一番。”

“不必了,我还要回城办别的公务呢,裴员外还是赶紧忙安家的事吧。”说着,绿袍官员转身,瞧见裴玄珠后似乎是想起什么,又转身道:“对了,裴员外若有什么难处,可到城中寻江宁县衙礼房帮助。”

说完,这才转身离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