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95章 崇祯身家竟不如一大地主!顺军之追赃助饷【求追订】

这封电报颇长,刘宽看了会儿才看完。

电报主要讲了两件事。

其一,巴尔库克率领五万兵马来攻,晋藩与西海卫如何打了一场漂亮的防守反击战,以及朱棡亲率近三千精骑追击马木留克溃兵并阵斩巴尔库克的经过。

其二,则讲述了马木留克高层官僚、贵族是如何**——他们大概抄缴了多少金银珠宝、粮食布匹等,甚至顺带提了一嘴谢玉所献的“夹棍拷问马木留克官僚、权贵”之策。

看到这里,刘宽差点没忍住笑出声来。

老朱、朱标一直都有留意刘宽神情,见刘宽最后露出的笑意颇为古怪,朱标不禁好奇地问:“妹婿为何笑得如此古怪?”

刘宽道,“微臣只是看到谢玉向晋王殿下献上夹棍拷问之策,想到了一件事。”

在朱标看来,夹棍拷问马木留克那些官僚、权贵虽然残酷了些,却也是那些人罪有应得——电报中可是提了,马木留克很多平民都被权贵逼成了奴隶呢。

老朱便没想那么多,直接好奇地问:“你想到了何事?”

刘宽觉得那事跟老朱说说也没什么,便道:“微臣想到了历史上李自成带领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后的一些作为。”

听此,不论是老朱还是朱标,立马预感到,多半又是一件甚至几件于老朱家而言并不光彩的事。

但老朱还是忍不住道:“你且讲一讲。”

“是。”刘宽见老朱一副做好心理准备的样子,便放心地讲起来,“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可以说已经席卷大明北方,算上当时各地加入其所建顺军势力的农民军及大明官军,顺军总兵力应该超过了五十万。”

“他既攻入了进城,逼得崇祯帝自缢殉国,坐上了龙椅,自然要大肆犒赏麾下将士。”

“不单单是随他攻入京城的十几万大军要赏,驻守各地的顺军肯定也要赏,再加上这些大军及其家属的口粮乃至军饷,便需要一笔数目巨大的钱粮。”

“李自成满以为攻入京师后,必然可以从大明国库及皇帝内帑中缴获大量钱粮,充作军资——再不济,也可以缴获大量银子充当军费,并用于买粮。”

“哪曾想,隶属于国库的很多仓库一片空荡,老鼠见了都落泪,最终只搜到了几千两白银。”

“而皇宫中崇祯帝的内帑也只有三千两黄金和几万两白银以及少量珍宝,再就是一些价值不高的铜钱,加起来也就值十几万两银子而已。”

听到这里,朱元璋、朱标都一脸难看。

虽然之前刘宽反复提过,大明是穷死的,崇祯更是有史以来中国最穷的一位大一统王朝皇帝。

可纵使再有心理准备,他们也没想到,崇祯朝竟然穷到了这个地步——国库就不必说了,入不敷出,空荡荡的倒也正常;可堂堂大明皇帝的内帑竟然只有几万两银子,这简直不可思议。

明末白银大量流入,银子当钱用,那时随便找个大地主,家中窖藏白银恐怕都不止几万两吧?身家也绝不止十几万两。

也就是说,他们那后代崇祯帝身家可能都不如一个寻常大地主!

刘宽这时又摇着头感慨道:“后来有投了满清的明末文人,写书说李自成从崇祯内帑搜出了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居然也有人相信。”

“崇祯就算再爱钱、再小气,若内帑真有这么多钱,大明都要亡了,他怎么可能不拿出来充作军费?”

朱元璋听了怒哼道,“把这种听着就荒谬的事写进书里,那人必然既蠢又坏,该千刀万剐!”

朱标也怒道,“这种人编造起谎言来当真是毫无底线,更是把天下人都当傻子看。”

朱元璋觉得这种新朝文人编排前朝之事不值得多说,便问:“那李自成既从国库、内帑中没搜到多少钱粮,又是如何解决军资的?”

刘宽笑了笑,道:“这就是之前微臣想到的事了——李自成麾下有一员大将,叫刘宗敏,铁匠出身,很早就追随李自成,还曾救过李自成性命。”

“李自成在西安登基称帝、建立大顺后,便封其为汝侯。”

“攻入京城没抄缴到多少钱粮,不仅李自成着急,他麾下一帮文武也着急啊——这事如果解决不好,至少有一二十万将士没法安抚,那时他们这些人的富贵怕是都要黄。”

“往日里顺军每攻下一地,都会将当地的士绅、地主全部抄家,钱粮抄归军用,田地则分给百姓。”

“可以说是打到哪儿,就吃到哪儿,一直没为钱粮的事多发愁。”

“只是后来李自成屡败明军,又登基称帝建立大顺,便有很多地方的大明官吏、士绅、地主直接望风而降,这种情况下,顺军自然不好再延续以前那套流寇作风。”

“但刘宗敏以前受过官府、士绅欺辱过,见到这些人就不顺眼。”

“顺军攻入京师后,也有很多大明官员、勋贵投降迎接,其中一些甚至已经但上了大顺的官,肯定不好直接抄家的。”

“于是刘宗敏便献计,说这些大明官员、勋贵必然都贪污了很多脏银,便让他们按照级别高低交付银两,称之为‘追赃助饷’。”

“本来定的并不算高,如内阁大学士需交十万两白银,各部院主官则需交七万两。”

“李自成、刘宗敏在地方上,随便抄一个大地主的家,都能抄缴到价值十万两以上的财物,若是做过大明知县以上官员的,则能抄缴更多,他们自然认为京城的这些大明高官、权贵家里更有钱,觉得定下的价码并不高。”

“然而,一则当时京城有部分高官确实没钱,即使有家财也都在老家,而不在京城。”

“二则,很多有钱的官员、勋贵都善财难舍——陛下应当记得微臣说过,顺军将攻到京城前,崇祯向群臣借钱,结果只借到了十几万两。”

“他们都不愿借钱给崇祯,又怎么舍得拿出自家银子给顺军当军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即便他们有钱,也舍得拿,可要是真拿出那许多银子,岂不坐实了他们在大明朝是贪官?”

“所以,愿意主动按要求拿银子给顺军助饷的大明官员、勋贵寥寥无几。”

听到这里,朱元璋、朱标乃至侧立柱子下毫无存在感的李贵都格外的聚精会神,想知道接下来事情的发展。

刘宽露出一抹嘲讽的笑容,接着道:“这下可把李自成及刘宗敏等一大批大顺将领给惹恼了,认为这些大明降官、勋贵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于是负责操持此事的刘宗敏就命人连夜赶造了五千副夹棍,随后派顺军精兵按‘助饷名单’抓人。”

“有些官员、勋贵自负‘硬骨头’,被抓进刘宗敏大营后上夹棍,都不肯交钱,又或是真的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于是连家属也被抓来。”

“当然,事情进行到这一步,以李自成为首的顺军势力,其实已经算是跟那些投降的大明官员、勋贵关系破裂,甚至是撕破脸了。”

“所以,刘宗敏的人拷问起来,要的也不止是当初规定的助饷脏银,而是要让这些人主动交出所有浮财。”

“其中最为后世人笑话的是崇祯老丈人,受封嘉定伯的周奎。”

“崇祯当初准备向群臣借钱时,怕群臣没人带头,便派太监向周奎传话,让周奎带头输捐。”

“周奎说没钱,向周后哭诉求助,周后便给他五千两。结果周奎却只捐了三千两,还昧下了两千两。”

听到这里,朱元璋、朱标都是一脸的难以置信。

随后朱元璋便又怒又疑地问:“周奎这种人是怎么当上国丈的?这种人能教出一国之母?”

刘宽道,“周奎虽然不堪,但周后还是颇有贤名的——崇祯朝贫困,据说周后不仅带头让后宫省吃俭用,还带着公主和宫女们织布、刺绣,让宫人拿出去贩卖,补贴宫中用度。”

朱元璋顿时无话可说了。

虽然马皇后也织布、刺绣,但却是给他或者儿女们做衣裳,马皇后虽然也比较节俭,却不至于织布让人拿到宫外贩卖。

哪怕是王朝末世,堂堂皇后能做到这一步真是不易了。

朱标亦感慨道,“如此作为,当称得一声贤后。”

刘宽又道,“周奎成为外戚前,其实就是北京城摆摊算命的,是在崇祯还是信王的时候,他走关系让女儿参与选秀,成为了信王王妃。”

“另外,大明似乎自仁宣之后,为防止外戚坐大,便只挑选低级官员乃至平民良家之女为秀女,以后的皇帝后妃、藩王妃子也多出自小户人家。”

“这样的人家,虽然难以坐大成为干涉朝政的外戚,可万万也帮不上皇家什么忙,且皇后亦多是见识寻常的妇女,少有眼界高远、见识广阔的。”

“当然,周奎的品性在大明历代外戚中都算差的——顺军攻入京城后,周奎亦是最先一批投降的勋贵之一,还好好招待了进入府中的顺军将士。”

“不过后来刘宗敏搞追赃助饷,周奎依旧是善财难舍,眼睁睁看着长子被拷打至死都不不愿意说,他的妻女不堪受辱自尽而死,他仍不肯说。”

“直到后来顺军将他拷打了三次,又威胁说要杀了他的小儿子,他才松口,供出了藏匿金银的所在。”

“前前后后,顺军竟从周奎家中抄缴得金银五十多万两,若算上其他一些财产,总价值更是超过百万两。”

“周奎其实只是当时北京城中追赃助饷的一个稍微特殊点的例子,顺军从其他官员、勋贵那里拷问得来的钱财同样不少。”

“后来有人说顺军总计从北京城得到了七千多万两白银,也有人说是三千多万两。”

“虽然根据后世史学研究者的推测,前一个数据多半都不实,后一个数据虽也有待商榷,却也说明李自成从北京城得到的金银等浮财绝对不少。”

刘宽讲完,偷看了眼,发现老朱脸上竟并没有多少怒色,可眼神却冷得仿佛能结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