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39章 摊丁入亩,无线电报!【求追订】

奉先殿。

朱元璋正与朱标、李善长、徐达及几位内阁大学士议事。

“年前咱要在直隶试行摊丁入亩之策,明年夏税之后便推广向大明**行省。”

内阁大学士吴伯宗见李善长一如往常的打瞌睡,朱标、徐达亦是一副淡然模样,明显早就知晓了此事,只好出列询问,“臣请问何为‘摊丁入亩’?”

朱元璋道,“标儿,你来解释。”

“是,父皇。”朱标应了声,便转过来面对几位大学士(洪武朝内阁不设首辅、次辅),“摊丁入亩又名‘地丁合一’,顾名思义,便是将某地丁税摊入田赋中,然后按照各户田亩数对百姓进行征收。”

吴宗伯、吴沉、何真等大学士听了不禁面面相觑。

随即吴宗伯便问,“请问太子殿下,这丁税(人头税)一直是由地方征用,田赋则上交朝廷,若是混在一起,难不成到时全部上缴朝廷?”

明朝的田赋、丁税其实都是由地方征收,只不过是田赋算是代收,收上来后大部分上缴朝廷,小部分地方留用。

丁税则完全是地方收、地方用。

至于田赋、丁税如何合一,却没谁有疑问——这对朝廷官员来讲是常识。

明初朝廷会定期对各地清丈田亩,更新鱼鳞册,然后根据各地的田亩总数、当年农业情况,要求地方官员收上来多少田赋。

丁税则由地方黄册决定。

黄册记录着人口,地方官府年年更新,朝廷则是五年或十年一查。

地方的田赋都是由朝廷定的,丁税虽是由地方制定和收取,但朝廷也会过问。在鼓励生育时期,朝廷不会允许地方征收太多丁税,甚至会免丁税。但不管收取多少丁税,都是由地方官府留用。

所以吴伯宗才有此一问。

朱标一笑道,“即摊丁入亩,自是按照田赋的规度来——地方官府截留小部分,大部分则上缴朝廷。至于地方截留多少,则由朝廷根据当年该地的民政情况来决定。”

把“摊丁入亩”之事弄明白,吴伯宗、何真等阁臣就不禁交流起眼神来。

朱元璋推行“摊丁入亩”的目的很明显,让拥有田地更多的豪绅、地主多承担些丁税,进而减轻少地农户的丁税负担。

随后阁臣吴沉便出列道,“陛下、太子殿下,若行此策只怕各地豪绅、富户会有怨言。”

“此外,如今大明各行省仍有不少荒地需要开垦,正是鼓励垦荒之时,若地多便要多承担丁税,怕是不利于促进垦荒。”

摊丁入亩的事朱元璋、朱标早几年前便达成一致想法,只是时机未至才没有实施。

如今既要推行此策,朱标自是支持此策的。

朱元璋适合直接下场跟阁臣争论,便由朱标来开口。

他对吴沉所提问题早有预料,道:“大明如今是还有不少荒地需要开垦,可相较于将荒地变为田地,而今大明更需要尽快增加人口。”

“另外,摊丁入亩虽会让地多之人多承担丁税,却也只是略微摊薄种地之利而已,不会让地主无利可得。”

“还有,朝廷如今既大力发展工业、商业,将来便会视情况减轻田赋、丁税。如此一来,地主每年所需要缴纳的税赋并不会增加多少。”

“最后,荒地在那里不会跑,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开垦。而大明对人口的需求却更加紧迫——开拓海外、发展工商,皆需人口。”

“若将眼光放长远些,如今以鼓励人丁滋生为主,待数十年乃至百年后,大明人口一增再增,百姓平均田地拥有不足,自会有人去垦荒。”

听完朱标这一番话,几位阁臣都若有所思。

论起来,这几位阁臣中虽然家中田地都不少,有的更是大地主,但还远不像大明中晚期那样,心里只想着自家及所属群体的利益——他们也不敢。

而以公心考虑此事,道理确如朱标所讲,当前鼓励生育比垦荒更为重要,也更利于大明长远发展与稳定。

“诸卿对这‘摊丁入亩’之策可还有异议?”

吴伯宗、何真等当即拱手道,“臣等无异议。”

“好。”朱元璋露出些许微笑,“那接下来便议一议施行此策的具体章程。”

“是。”

后世清朝施行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以及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改革朱元璋、朱标都记忆深刻。

只不过,在如今的大明只需施行摊丁入亩即可。

火耗的存在主要源于大明中晚期开始,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当时朝廷并不铸银币,民间多用碎银,在使用、运输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火耗。

如今大明却是以宝钞、铜钱为主,金银并非法定货币。宝钞、铜钱虽然会用废,但其所产生的损耗跟使用白银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没有火耗,自然也没必要搞什么“火耗归公”。

至于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大明的士绅从来都是需要缴纳正税正赋的,在职与致仕官员免役则是维持国家运转之必须。

也就是说,如今的大明对士绅群体远没有后来那么多优免,这“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改革自然也无从说起···

当君臣把“摊丁入亩”在直隶试行的章程议得差不多时,殿外宦官进来汇报。

“禀陛下,科技伯求见,言有喜报。”

喜报?

朱元璋听了心中一动,考虑到“摊丁入亩”之事差不多议完了,便道:“让他进来。”

“是。”

宦官应声出去,很快就将刘宽领了进来。

刘宽在殿外时便知道老朱在里面跟阁臣们议事,进来后也不惊讶,规规矩矩的行礼。

礼毕,朱元璋颇为期待地问:“刘宽,你有何喜事上报?”

刘宽道:“回陛下,无线电报研究所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研制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无线电报机!”

阁臣们不知什么是无线电报,听了这话还有点迷糊,便连李善长、徐达都不例外。

可朱元璋、朱标却都是大喜。

朱元璋甚至不敢置信地问,“可是真的?”

刘宽略有些无语,但还是回道:“微臣绝不敢谎报此事。”

朱元璋随即便问,“东西呢?可否拿到殿内来演示?”

刘宽道,“无线电研究所李涉等官吏、工匠已带着两台无线电报机在殿外候着,随时可进来为陛下演示。”

朱元璋更高兴了,道:“传他们进来!”

宦官又出去了,很快李涉等官吏、工匠十共九人进了奉先殿。

李涉等人此番携研究成果来面圣也都很激动,好在有些心理准备,行礼时并未出什么差错。

事实上,朱元璋等人此时根本没注意他们行礼的细节——在他们进来时,几乎所有人目光便落在了他们抬进来的两个木箱上。

只见这两个木箱长三尺有余,宽、高皆一尺多,以黄花梨木打造,外表还雕刻着不少精美的云纹、瑞兽,却并未上漆。

因是箱子,他们也看不到里面装的是什么。

回过神后,朱元璋便下来查看——他也不怕有危险,一则刘宽不可能害他,也不敢;二则这东西在宫外、殿外必然就经历过至少两次检查,否则便是禁卫们失职。

来到两个箱子前,朱元璋便道:“快打开来让咱看看。”

“是。”

研究所大使李涉应了声,小心地打开了其中一个箱子的盖。

众人只见这箱盖打开后并未翻过去,而是竖直立在一侧。

这种小设计虽精巧,却不算什么,众人更好奇的是箱内景象。可惜此时老朱在前,他们不好往前凑。

第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