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36章 齐晋海外选址,燕藩先遣出海【求追订】

中秋节过后的次日下午,刘宽便又被叫进宫里。

不过这次找他的不是朱元璋,而是朱标。

见面地点则是在春和宫。

到了地方,刘宽才发现朱棢、朱榑两人也在。

“参见太子殿下,见过晋王、齐王二位殿下。”

朱标微笑着道,“妹婿不必多礼,快入座吧。”

“是。”

待刘宽入座后,朱标便开门见山地道,“这不是老三、老七都因北伐累功获得了就藩海外的资格嘛,便来向我询问海外藩国选址之事。”

“我对海外了解终究不如妹婿多,而藩国选址之事又极为重要,所以便将妹婿请来了。”

刘宽了然,随即看向晋齐二王,问:“两位殿下莫非已通过了就藩资格的文考?”

朱榑率先道,“四哥能过,我肯定也能过,这事就不劳妹婿费心了。”

朱棢则道,“妹婿,咱好歹也曾是你的学生,学了不少知识,哪里会过不了就藩资格文考?”

刘宽闻言很想提醒这两位,朱棣是第一个参加就藩资格文考的,老朱没什么经验,又有心放水,自然容易过。

但他们两个能不能一次过可说不好。

可他张了张嘴,终究没说出来——这事与他关系不大,真说出来好像他看不起两位藩王文化似的,还是不说的好。

于是改口道,“这海外各大陆的情况之前两位殿下也了解过一些,对于就藩之地应该有些大概的想法吧?”

朱榑率先道,“我最想去欧洲开拓藩国,却也知道如今不太现实;其次是南美,可那地方又太远。”

“再次是印度,但那地方四哥先去了,我再去也不知方不方便。”

刘宽评价道,“欧洲、南美洲确实都太远了,如今去彼处就藩不甚方便。”

“至于印度,涉及燕王,我不好多说什么,殿下若真有意印度,可以寻陛下、燕王商量。”

“除此外,我有两处地方推荐给齐王殿下——其一是南洋诸岛的南部,尤其是满者伯夷国所在的爪哇诸岛,虽气候炎热了些,但地理位置很不错。”

“再次是非洲,那地方既有足够的资源、人口,且又属于欧亚海上交通必经之地,未来发展潜力很大。”

朱榑听了略一沉思,便道:“东藩岛便够热的了,听六哥说南洋诸岛更热,我可不想去那边受罪。”

“印度、非洲···我回头先跟四哥商量一番,若不行便选非洲吧。”

朱标忍不住道,“七弟对那澳洲不感兴趣?”

朱榑摇着头道,“澳洲那地方,如今能用的资源相对较少,土著人口也少,还没什么优点;就地理位置而言,也不如南美、非洲,去了就是养老,没啥意思。”

朱棢倒是不急,等朱榑讲完,他才道:“咱倒是想去澳洲建藩,但澳洲看着挺大,咱不知道在哪里建藩合适,不知妹婿有何建议?”

刘宽道:“太子殿下宫中可有澳洲地图?”

“有的。”

朱标当即吩咐人去拿来澳洲地图。

不一会儿,澳洲地图便被挂在了殿内屏风上。

刘宽也不客气,直接来到地图前讲解。

“澳洲这块大陆从地理环境上大概可分为西、中、东三部,其中西部乃至部分中部地区属于沙漠或荒漠,气候干旱,绝非合适的移民之地。”

“中部偏东的部分则属于多属于平原草原地形,还有一处大盆地。”

“东部则有一条从南到北长达六千余里的滨海山脉,不过这座山脉山势较缓,多数山峰不过几百米,并不难逾越。”

“所以,其中最有利于发展农业的地方是东南部和中南部,北方沿海一带也可以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对了,东北沿海这一小片地方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跟南洋诸岛类似。”

“大致情况便是这样,想必晋王殿下对选何处就藩应该有决定了吧?”

朱棢掐着络腮胡须,道:“咱倒是属意东南沿海,可那里会不会太远了些?”

“是远了些。”刘宽点头,随即提议道:“晋王殿下若非要选澳洲东南,可尝试建议朝廷在澳洲北边建立卫所,这样可以方便移民迁徙中途歇息。”

“此外,东部沿海也可建立一些卫所,或殿下自建一些补给点,如此才方便移民以及和外部沟通交流。”

“另外,澳洲季节与大明截然相反,晋王殿下若要去彼处建藩,必须要有相关人才,修订一部专属历书才行。”

“怎这多事儿?”

朱棢眉头一时皱成一团,对是否去澳洲有些迟疑了···

聊完这件事,刘宽又坐了会儿,跟朱标聊了些别的事。

他这才知道,朱棣不久便将启程带着全家前往广州。

因为朱棣明年便将前往印度就藩,而其所选的具体就藩地点大概相当于后世印度的西孟加拉邦,而更具体的建藩起始点则选的是后世加尔各答。

这个地方纬度与广州相近,气候也与珠三角相似。因此早在两年前,朱棣定下此地后,其招募的移民便都汇聚往广州,以提前适应气候。

朱棣这次提前带家人前去,也是为了适应气候,并了解未来藩国国民的。

除此外,朱棣还准备在今年便派一支先遣队前往就藩地。

一则是搜集当地政治、军事等情报;二则是为就藩大部队打前站。

至于大明在日国“改稻为桑”、“移民”等计策的督办,则移交给了楚王朱桢——因运气不够好,朱桢虽参与了北伐大战,可积累的功劳离海外就藩还差点。

不过待其主持一两年日国之事,功劳应该也就够了。

···

···

八月二十,苏采薇顺利生产,给刘宽诞下一个儿子。

当时他便在心中给取了名字,叫刘平定。

一转眼到了九月初,刘府再得喜讯,却是朱蕙兰如愿以偿,怀上了二胎。

先有朱蕙兰怀孕的喜事,再有刘平定满月酒,整个九月刘府都喜气洋洋。

与此同时,朱棣却是带着家人到广州半月有余了。

广州的天气九月依旧带着暑意。

朱棣穿着一身宽松的丝绸薄衫,带着几个随员、数百护卫,在珠江码头为派往印度的先遣队送行。

“刘参事、谭千户,此去印度近万里之遥,异域他邦,凶险莫测,孤还是希望诸位以先遣队安危为重。”

朱棣派往印度的先遣队有三百多人,军事方面以千户谭渊为主,其他的事责以参事刘隽为主。

谭渊出自朱棣的护卫军,年二十八,原本只是百户,专门负责侦察、探听之事,机敏果断而又武艺高强。被选为先遣队军事主官后,朱棣直接将其提拔为千户官。

刘隽年三十,本是湖广荆州一书生,两次参加乡试皆不中,在朱棣开府招贤后投奔。

其人善剖析、勇决断,缜密勤敏、筹策得宜,既是难得的参谋之才,又有成长为儒将、封疆大吏的潜力。

在朱棣如今手下诸文人、谋士之中能力可排入前三!

若非是先遣队任务太过重要,朱棣还真不舍得把他派出去。

不过既然派了,朱棣给的待遇自然也很高——如今燕王府谋士分三个等级,赞画、参事、军师,多数人都是赞画,军师则只有一个,那便是道衍和尚,刘隽能成为屈指可数的参事,已然是重任了。

刘隽、谭渊本就感念朱棣知遇之恩,如今听其一再嘱咐先遣队注意安全,便更加感动。

谭渊当即拍胸脯道,“大王放心,末将定顾得先遣队周全!”

刘隽则道,“微臣定竭心谋划,不使先遣队落入险境。”

该说的朱棣之前都说过了,此时便不再啰嗦,上前拍了拍谭渊肩膀,又握了握刘隽的手,方冲后面已经登船的三百多人环揖,高声道:“愿诸君一路顺风!保重!”

朱棣收买人心还是有一套的,先遣队又都是他信任度极高的,此时便一起抱拳,齐声回应:“大王保重!”

刘隽、谭渊转身登上了这艘仅两千多料的战船,随后船上便传来了一声声喝令。

“扬帆!”

“起锚!”

朱棣站在码头上,看着这艘“海燕”号战舰扬帆远去,逐渐变为一个小小的白点,这才带着随员、护卫回往广州城外的一处别苑。

这座别苑占地近二十亩,很不小了,哪怕是在广州城郊,要买下来也不便宜。

不过朱棣自从两年前确定海外就藩之事并开府后,采用向商贾募资的方法,募集了不少资金。

再加上他被封燕王多年,老朱年年都有不少封赏,积蓄颇多。

后来更是将督办日国事务、北伐之中多出的功劳也都折损为钱财,所以如今身家不菲,哪怕海外就藩用钱之处颇多,却也舍得买下这么座别院。

当然,他也不是奢靡浪费。

哪怕他带着家人去了印度,肯定也是要留人手在大明的,甚至日后隔几年还会回大明,广州这处别苑绝不会空置浪费。

回到别苑,遣散了大部分随员、护卫,朱棣到小校场上一看,便瞧见正在日头下挥汗如雨练刀的朱高炽和朱高煦。

如今朱高炽已经十岁了,此时只穿一件汗衫,露着两条胳膊,可见虽仍显微胖,却绝称不上肥,且身上隐见肌肉轮廓,皮肤也晒成了小麦色。

然而,此时朱高炽却在弟弟朱高煦木刀的攻击下左支右绌。

朱高煦才八岁,身高却差不多追上朱高炽了,最变态的是,他年纪小小,竟然就练出了一身轮廓明显的肌肉!

嗒嗒嗒!

朱高煦连劈三刀,将朱高炽逼得后退到小校场边上后,不由哈哈大笑,“大哥你不行啊,居然都挡不住俺片刻。”

朱高炽脸色涨红,却也说不出什么——哥哥打不过小两岁的弟弟,本就丢人。

朱棣见状,当即过去佯怒喝道,“高煦,怎么跟你大哥说话呢?”

朱高煦一点不怵朱棣,顶嘴道:“俺说的是事实,咋了?”

朱棣哼道,“那好,你现在给背一背《论语·学而》的第二章。”

“学而第二章?”

朱高煦挠起了后脑勺,迟疑着道:“有子曰···”

只背个开头,朱高煦就接不上了,显然后面内容一时记不起来。

朱棣又哼了声,道:“高炽,你来背。”

第二更。

感谢【你走开啊我不听我不听】的100起点币打赏!

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