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34章 老朱喜得朝代灭亡真相,齐叹后世中国之艰难【求追订】

在朱元璋带着自信的求证目光中,刘宽摇了摇头。

“陛下,虽然整个清朝百姓起义频繁,到了清末更是爆发了波及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但清朝却并非亡于百姓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

清并非亡于百姓起义?

朱元璋迅速抓住了刘宽话语中的两个重点信息。

他虽对“太平天国起义”也感到好奇,却觉得与话题关联度没那么高,可以以后再问,于是道:“那清朝是怎么亡的?”

刘宽道,“其实各个朝代之灭亡大都是因为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巨大社会矛盾。”

“如汉唐之亡,主要是因为土地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让广大底层百姓产生了生存危机,不得不揭竿而反,进而让这个朝廷衰亡。”

“后世称这种社会矛盾为阶级矛盾,而汉唐的阶级矛盾主要便是广大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汉末门阀、唐末世家乃至明末官绅,归根结底都是地主阶级。”

“但宋末、元末情况便有所不同了。”

“宋朝内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一直很严重,到北宋末年就呈现总爆发状态,因此有了江南方腊、山东宋江等农民起义。”

“但宋朝还面临着与辽、西夏以及后来的金与蒙元的外族压力,彼时汉人与辽、西夏、金、蒙元的民族矛盾更加巨大,反而让宋朝地主与农民阶级矛盾难以总爆发,所以最后宋亡于外族入侵,而非亡于农民起义。”

“至于元末社会,则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夹杂在一起,即农民与地主间的阶级矛盾、汉人与蒙古人之间的民族矛盾。”

“正因这两种巨大的社会矛盾一起爆发,元末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才爆发的格外猛烈,一举掀翻了军事实力强大的元朝。”

听到这里,不论是老朱、朱标,还是朱棣、朱橚、朱桢、朱檀、朱雄英等皇子皇孙中理解能力较强的,都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只觉得过去数千年中国朝代兴替的真相在眼前揭开了。

老朱更是忍不住一拍大腿,“刘宽,你这番关于汉唐宋元灭亡的分析实在是太妙了,简直是直指根本呐!”

“对了,历史上的明末呢,令大明灭亡的主要社会矛盾又是什么?”

刘宽道,“据后世人分析,历史上让大明灭亡的主要社会矛盾,还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

“一则明末北京城是让农民军给攻破的;二则,若非是内部民不聊生、农民起义迭起,直到最后再难镇压、平定,关外女真是不可能趁虚而入的。”

听了这回答,朱元璋双眼微眯,手指敲着交椅扶手道:“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行了,你继续讲清末的情况吧。”

其实朱元璋很早就通过刘宽各种关于中晚明、明末的描述,意识到地主、士绅会成为大明灭亡的主因,如今不过是更加确定而已。

历史上的朱元璋就有意识地打压地主豪强,如今的朱元璋自然会更重视对地主阶级的打压。

不过如今的大明已经走入历史岔道,开始发展科技、工业,并重视开拓海外领地,所以朱元璋最终会怎么对待国内的豪强、士绅,还不好说。

“清末的社会矛盾尤其之多,如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工人与买办、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中国与列强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在当时都非常突出和巨大,以至于原本内部汉人与女真这等作为统治者的少族,乃至其他少族之间的矛盾,反倒变得次要了。”

老朱、朱标等人听了再次惊讶。

他们没想到,清末社会矛盾竟如此之多,更没有想到以前中国内部的民族矛盾会变成次要矛盾。

刘宽则接着道,“清朝的灭亡,是这些巨大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不过若说当时灭亡清朝的军事势力,其实主要分为两方。”

“其一,是以清末中小地主、民族资本家为根基,实际由先进读书人、开明士绅、江湖人士为主体,联合小部分工人、农民所组成的愅命军。”

“其二,则是以传统汉人地主士绅、买办资本为根基,实际则是由清末汉人团练武装发展而来的北洋军。”

“当时先是愅命军在南方各省发动了起义,随后进行第一次北伐。以袁世恺为首的北洋军先是帮清廷抵抗,随后迫于西夷列强的压力,双方没拼杀到底,而是选择联合起来一起结束清廷统治,让中国进入新的时代。”

“可惜的是,北洋军的根基有相当一大部分与当年清廷的根基重合,等于清廷残余势力;同时,愅命军内部山头太多,乌龙混杂。”

“因此清廷被推翻后,先是愅命军与北洋军爆发矛盾,开启了第二次北伐大战——之前视频中说新朝前身与另一个大团体合作北伐,其实指的就是第二次北伐。”

“结果想必陛下也看到了,因愅命军内部发生了问题,新朝团体的许多先辈被捕杀,双方合作亦破裂,新朝团体由此走向独立掌握军队、武装斗争的道路。”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禁感叹着道:“这两大方势力一起合力推翻旧朝,本就没听说有能和平共处的,更别说一方势力内部还有诸多山头了。”

刘宽苦笑了下,道:“陛下,那时北洋军内部其实也有诸多山头。”

“那就更不可能和平共处了。”朱元璋道,“就像元末,说起来咱与陈友谅、张士诚等人都是起兵反元,可不等真的灭掉元朝,我和他们之间就要分出个胜负,最终只能有一方统治江南。”

“那些推翻清朝的愅命军难道不读史,竟不知道如此简单的道理?”

刘宽无奈道,“陛下难道忘了?微臣说过,他们是迫于西夷列强的压力,才决定停战,联合结束清廷统治。”

“当时不论北洋军、还是愅命军,想要成立新的朝廷,都得面临西夷列强的压迫——若是他们打生打死,将中国打成一片白地,后世之中国只怕彻底没救了。”

“咱们的祖祖辈辈也许都要在西夷列强的压迫下生活,中华文化甚至都难以为继,也不可能有后世新朝之崛起。”

“那时情景,多半会变得像此前一些视频中的高丽、菲国、埃及等曾被西夷殖民过的国度般,国家发展都难以自主了。”

听了这话,老朱先是微愣,随即略带感叹地道:“照你这么说,后世那北洋军和愅命军的首领当时还是顾全大局的。”

刘宽点头,“可以这么说。”

他接着又道:“那个时候,中国是真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一步不慎,便有可能跌入比蒙元灭宋时更大的深渊中。”

“蒙元灭宋,却也自称继承中国,虽亡了汉家天下,却并不算亡了中国。”

“可清末那时的局势,倘若中国被西夷瓜分,只怕地球上将再无中国,甚至数百年后中国的诸多语言、文字都有可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至于衣冠等文化习俗,更难以保留。”

朱元璋、朱标等人想象了下刘宽所描述的情景,一时呆愣,这才意识到清末的局势对中国而言多么凶险。

刘宽则接着道,“彼时,许多先辈、仁人志士都预见了中国这种巨大危机,很多人持着悲观或无所谓的态度,但也有很多人努力寻找救国之道。”

“不论是北洋势力中,还是愅命军中,其实都有一些真正为中国寻求出路的志士,只不过囿于见识,没有选择对的道路而已。”

大约是话题太沉重,老朱一家子一时沉默。

过了会儿,却是朱标开了口。

“妹婿,那之前视频中说的新文化、思想启蒙又是怎么回事?那位周先生的《狂人日记》为何让那么多当时的志士推崇?”

刘宽反问道,“太子殿下看之前的视频可有想过一件事?为何推翻清朝统治后,人们剪掉了辫子却都变作了短发,穿短褂乃至西装,而非恢复汉家衣冠?”

老朱眉头一动,若有所悟。

朱标则皱着眉头问:“是啊,为何不恢复汉家衣冠?”

刘宽道,“这就是清末中国所面临的一个更可怕的问题——在过去近百年不断的战败与割地赔款,还有落后于西夷列国的事实打击下,中国人已经没有了文化自信。”

“当时有些极端的人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是错误的、落后的,西夷列强的一切都是对的、是先进的。”

“故而推翻清廷统治后,这一小部分极端人士曾提出全盘西化的想法。”

全盘西化?

虽然刘宽没解释这个词的意思,可老朱、朱标等一听就明白了——那就是全面西夷化!

刘宽又道,“部分开眼看世界,知道中国与西夷列强巨大差距的人变得极度不自信,而广大百姓却因为清廷数百年的愚民统治,变得相当愚昧无知,延续着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或者说错误的习俗。”

“比如说女子裹脚、娶亲冲喜、冥婚、人血馒头治百病,等等。”

“可以这么说,那时的中国在思想上可谓是内外交困——传统文化思想中确实有些糟粕,甚至是毒害;同时,传统文化又面临着有先进科技及强大国力加成的西方文化冲击。”

“当时知识分子,也即是读书人,是最容易认识到中国这些问题和巨大危机的人。”

“虽然大多数人读书人为此感到茫然,却也有不少读书人为寻求救国之道努力探索,并从中觉醒了一批仁人志士,于是便有了之前这五个视频里的人和事。”

说到这里,刘宽看向朱标,“那《狂人日记》对当时人来说,有两个巨大特点,或者说用处。”

“其一,最先采用全白话的方式书写,彻底摈弃过去数千年传下来的文言写作方式。”

“其二,他以‘吃人’做比喻,犀利地讽刺了传统文化中一些糟粕乃至毒害思想。”

“所以在当时其他有志读书人来看,这部《狂人日记》就好像一个无畏的勇者,引导人们冲破旧思想的束缚!”

第二更。

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