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18章 《海外风物》,北伐残元!【求追订】

刘宽沉吟着道,“据我所知,这几年各地出现了一些模仿《自然科学》的刊物,但品质大多低劣,有足够价值的寥寥无几。”

“而在自然科学方面,有一份《自然科学》期刊,在当下其实已经足够了。”

“因此,我准备办理一份关于海外地理、风物的杂志,计划取名为《海外风物》,你觉得如何?”

许臻听了嘴角微动了动,随即笑道,“这名字与《自然科学》一样,言简意赅,颇有大道至简之感,自然是好的。”

“哈哈哈,”刘宽看出许臻有点言不由衷,笑了声便解释道,“其实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将来要办的《海外风物》,我都不希望其文章太过深奥,乃至晦涩难懂。”

“尤其是《海外风物》,将以介绍海外的地理、诸国历史、风俗人情、地方特色物种等为主。”

“相关文章将很浅白,务必要让识地字的百姓都能看懂;即便是不识字的,也能听到就懂。”

“因为,我办这《海外风物》,便是希望以此刊物让平民百姓了解海外,开阔见识。”

许臻当即拱手道,“东家志存高远,属下佩服,定用心助东家办好这份刊物。”

刘宽道,“《海外风物》期刊的办理不必着急,可以待你们熟悉了《自然科学》的办理后,再招几名有志于此,又在这方面有足够才能、见识的编辑,专门负责办新刊物。”

“是。”

随后,刘宽又询问了一些杂志社的庶务情况,查看了下各院子、库房,这才带着随从、护卫回府。

才进入府中,便有下人向他报喜。

“恭喜老爷,二夫人有喜了!”

刘宽听了先是一愣,随即就加快脚步,来到中院。

进了屋,便见朱蕙兰、苏采薇正坐在偏厅说话,两人皆面带笑容,尤其是苏采薇,喜悦溢于言表,身上的母性光辉彷如实质。

不待两人起身,刘宽便急着问,“采薇,你有喜了?”

苏采薇微笑颔首。

朱蕙兰则笑着道,“下午采薇有些不舒服,便从医学院叫来大夫查看,这才得知有喜。”

“大夫怎么说的?采薇身子还好吧?”

苏采薇道,“谢老爷关爱,大夫说一切都好,只需正常养胎即可。”

说起来,苏采薇对再度怀上之事是真的高兴——她已经二十六七了,在此时已经算是大龄女子,甚至再过几年都是能当奶奶的年纪了。

因此之前她一直担心日后没有再怀上的机会。

偏偏刘宽说为了她身体着想,之前几年行房事时总是故意弄在外面。到了去年冬季,经她好一番劝说,这才改了主意,尝试与她再生一个。

俩人辛勤努力数月,终于是有了成果。

刘宽过去握住苏采薇的手,道:“你既怀了孕,就莫要为府中事务过于操劳了,多交些给下人们做,或是让蕙兰分担一些。”

苏采薇点头,“妾身明白。”

朱蕙兰也道,“夫君放心,我与采薇都不是第一回,知道怎么养胎。”

当晚,刘宽与朱蕙兰同房。

然后便被她死死纠缠。

“夫君,我也要再生一个。好不好嘛~”

朱蕙兰难得撒娇,让刘宽打了个寒颤,忙道:“行,行,咱们生。”

“那你从今晚开始就要努力一些咯。”

刘宽心里其实也有跟朱蕙兰再要一个的冲动,却故作无奈,道:“行,我一定努力。”

“那咱们开始吧。”

“这么快?”刘宽讶异,“才上床,我还想看会儿书呢。”

朱蕙兰粉拳捶了刘宽胸口一下,哼道,“看什么书,书有我好看么?”

说完,她便夺过刘宽手里的书,直接扔到了帐外···

···

洪武二十年,二月初二,龙抬头。

朱元璋发布圣旨,发四路大军,北伐残元!

徐达以太傅、右柱国(右为尊)、太子少傅、军机大臣、魏国公的身份,再挂征虏大将军印,前往北平坐镇,总督四路大军北伐。

原历史上,徐达在洪武十八年因背疽病发而亡,享年仅五十四岁。

背疽在此时本是险症,初发时因在背部,人不易觉察。而真正引起病人重视时,往往已情况严重,难以治疗。

故而历史上,即便以徐达的身份,也因背疽而死。

至于野史之中,说什么朱元璋故意赏赐徐达烧鹅,致其背疽发作而亡,纯粹是胡扯。

其一,彼时朱标尚在,朱元璋并不担心开国武将将来成为威胁新帝的祸患,根本没必要除掉徐达。

徐达、汤和两人既是朱元璋左膀右臂,又是早年的好兄弟,自大明建国后,基本上两人都是一个在外领兵,另一个必然戍卫京师,可以说是朱元璋稳坐天下的保障之一。

岂有自断臂膀之理?

其二,就算背疽禁食烧鹅,难道恰好吃一只烧鹅就死了?所以,朱元璋要用赐烧鹅搞死徐达,必须隔三差五就赏赐一只——这种方法既下乘,又不保险。

看朱元璋后来杀傅友德、冯胜等开国大将就知道其风格——派人直接叫到宫里,问一句诛心的话,然后就杀了,干脆利落,怎会用那种不靠谱的阴谋诡计?

在这一时空,刘宽自是早早告知了老朱徐达的死因。

再加上老朱如今很重视医学,因此徐达的背疽之症没出现前,就让御医给预防了。

徐达在得知自己历史上的死因后,便在御医建议下改变了生活习惯。少吃重油盐的荤食,多吃清淡素食,勤洗澡,还定期去泡温泉。

故而到了洪武二十年,年五十六的徐达虽较以前清瘦了些许,却没得什么病,且精气神也比前些年更好了。

此番北伐,大明发动了几十万卫所军,若算上征发负责后勤运输的民夫,则可称发动了上百万大军。

如此众多的人马,如此规模空前的一场大战,也只有多次统领超十万大军的徐达去坐镇北平,就近掌控局面,才能让朱元璋放心。

除了徐达这位征虏大将军,朱元璋所任命的四路主将也都赫赫有名。

北平这一路的主将为颍国公傅友德,左右副将为定远侯王弼、东川侯胡海,左右参将为吉安侯陆仲亨、荥阳侯郑遇春。

辽阳这一路的主将为永昌侯蓝玉,左右副将为武定侯郭英、延安侯唐胜宗,左右参将为凤翔侯张龙、靖宁侯叶升。

太原这一路的主将为长兴候耿炳文,左右副将为江夏侯周兴德、平凉侯费聚,左右参将为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兴。

西安这一路的主将则是宋国公冯胜,左右副将为申国公邓镇(邓愈之子)、乐浪侯濮英,左右参将为全宁侯孙恪、会宁侯张温。

其中北平、西安两路兵马为主力,实际各有十二万明军、十万明军。

太原、辽阳两路为偏师,实际各有八万明军、六万明军。

也即是说,此番北伐,大明实际出动了三十六万官军——大部分是卫所军,但也有部分天子亲军、亲王护卫军。

这个数目相较于大明前几次,尤其是洪武十四年那次北伐,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出太多兵马。

但别忘了,如今的明军战斗力绝对比五年前要高出一大截。

一则,如今明军的鸟铳、火炮装备率已经极高——而因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披甲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百!

这里的甲可不是指纸甲、布甲、皮甲,而是指铁甲!

二则,如今明军待遇相较五年前也略有所提升,甚至军队将士识字率、文化都因大办识字班而显著提高。

这两种变化,可谓是让大明军队的战斗力相较于五年前产生了质的变化。

徐达、傅友德、冯胜等大将甚至曾说过,若率领如今的明军,他们可以打赢两三倍乃至更多的五年前之明军!

···

因大明如今内有锦衣卫、外有光明卫,再加上户籍制度严格,所以北元的暗探在大明境内几乎寸步难行。

再加上北元朝廷依旧腐朽,内部有诸多斗争,故而对大明这边的变动并不敏感。

不过此番明军四路北伐,除动用了三四十万正规军外,更征发了大几十万的民夫,动静实在太大。

至二月初五,暂驻于捕鱼儿海(贝尔湖)附近的北元朝廷(北元朝廷是流动的)好歹是获知了明军北伐的消息···

第二更。

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