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29章 重农抑商?早朝之谏【求追读】

刘宽虽然意外朱元璋会问及上海的情况,却也不介意介绍一番。

他道:“上海在此时虽然是边鄙小县,但因其位于长江入海口处,松江府之海滨,属于海贸便利之地,故后来以海贸为主的商贸十分繁荣。”

“到了清末,满清被西夷以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被迫开放诸多沿海城市为通商口岸,上海亦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通商口岸之一。”

“此后西夷列强更是以租借为名,各自在上海占地建立使馆、商行、洋房,成立租界。”

“西洋各国商船载着洋货纷至沓来,使得上海成为十里洋场,商贸、海事更为兴盛。”

“彼时,仅上海一地所贡献给清廷的商税、海关税等税金,便要超过许多州府。”

“待到后来满清灭亡,租界被收回,上海发展越发迅速,工厂、商行林立,人口亦多达数百万,所产价值、所供税金几乎能媲美某些行省。”

“所以后来国家便将上海行政地位拔高至与都城相若,由中央直辖,好方便治理。”

听了刘宽这一番话,不论是朱元璋、朱标,还是李贵、孙戈,都颇为惊讶,没想到上海日后竟有这般大的变化。

随后,朱元璋便忍不住评价道:“这满清真是无能,这等好地方不能保全,竟为西夷强据,合该灭亡!”

孙戈并不知这满清是大明后来的朝代,此时便能听得有些懵,却识趣地没有多问——毕竟他只是个百户,并非徐达、汤和那等大明开国将帅。

朱标则道,“父皇,这上海日后既能发展得如此繁荣,足见其地理位置确实得天独厚。既如此,我大明或可提前扶持上海县,令其早日呈现繁荣之态。”

朱元璋先是点头,随即却看向刘宽,问:“刘宽,听你方才言语,后世似乎颇为重视商贸?”

听到这问题,刘宽下意识就想吐槽老朱不够重视商业、商税的问题。

但念及那日随性谈起分割六部之事,说得并不好,他终究是忍住了再次“畅谈”的想法。

稍稍思考后,他道:“回陛下,我们后世有一句话: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也即是说,在后世,一个国家要想稳定,必须保证农业产出足够的粮食;而若想国家富裕,则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工业;但若想国家迸发出勃勃生机,经济充满活力,确实需要拥有良好的商业。”

说完,刘宽原以为朱元璋可能会对重视工业、商业之语嗤之以鼻,至少是不认可重视商业之事。

毕竟他以前在网络上看到过不少老朱“重农抑商”、“轻贱商贾”的说法。

谁知朱元璋听了却微微点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话说得着实不错,堪称治国良言。标儿,你需谨记。”

“是,父皇。”朱标乖乖地答应。

听此,刘宽终究没忍住,问:“陛下,大明此时施行的应是‘重农抑商’之策吧?”

朱元璋点头,“不错。”

“那陛下为何认为微臣方才所提那十二字是治国良言?”

朱元璋本想直接解释,却忽地起了考校朱标的念头,道:“标儿,你来说明一番。”

“是,父皇。”朱标应了声,面向刘宽,道:“重农这点想必刘公子能理解——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皆重农。”

“也正如刘公子方才所言,唯有产出足够的粮食,让百姓不陷入饥荒,方可保证国家稳定,方可谈其他。”

“至于抑商,我大明初立时经过元末乱世,丁口减少许多,田地大片荒芜。唯有抑制商贾,方能使百姓安于田垄。”

“毕竟商贾获利本就易于农夫,又不产出,若朝廷不对商贾加以限制,必多有百姓弃田地而从商。”

“届时田地抛荒不说,从商之百姓亦未必都能获利,若经商失败便会沦为流民,如此更不利于国家稳定。”

“不过,我父皇虽采取抑商之策,却并不轻视商贸。譬如在这南京城中,便设有东西南等数个大市场,专供商贾买卖。”

“此外,对官吏欺压、勒索商贾之事,我父皇也一直都是严厉禁止的。”

“曾有商贾被钞关官员无故扣押货物月余,以至于错过交易时期,亏得血本无归。父皇得知后,不仅将那官员免职,更令其赔偿商贾损失。”

说到这里,朱标便停了下来。

他的意思也很明白——朱元璋施行重农抑商之策是不错,却不代表其轻视商贸。

刘宽听了若有所思。

虽然朱标这番话,让他知道朱元璋并不似后世某些说法中那么轻视商贸、轻贱商贾,但也称不上多么重视。

这一点,从朱元璋制定商税的粗疏便可知一二。

当然,这未必全怪老朱。

毕竟大明建国之后的种种制度虽是由他拍板作出的决定,却未必是由他想出来的——其中大部分制度是由李善长等洪武朝文臣提议的。

刘宽并没有现在就劝告朱元璋,让他更加的重视商业。

因为这事说起来多半又会是长篇大论,且不说他尚未想好说辞,如今时机也不合适。

况且,朱元璋对商业的态度既然并非极端轻视,日后只要找到合适的机会,劝起来想必不难,甚至可能朱元璋自己就改变了观念。

甚至,他今日提的后世上海之繁荣,以及“无商不活”四个字,可能已经让商业在朱元璋心中的位置提升了···

在刘宽思考这些时,朱元璋转换了话题。

他洪声道:“刘宽,明日你便要去工部科技司入职,倒时候一心一意做事即可。”

“咱会为你打造火车扫除各方阻碍,大开方便之门。只望你能够早日造出火车来,让这铁路尽快派上用场。”

刘宽拱手道,“微臣定竭尽心力,争取早日造出火车!”

朱元璋颔首,又道:“皇后那边已经找人看好了日子,正要找你商议婚期之事。她此时已在柔仪殿,你快过去吧。”

刘宽正准备退下,忽然想起上早朝的事。

为了不成为天天凌晨四点多起来“上班”的苦逼,刘宽决定硬着头皮向老朱提提意见。

“陛下,微臣还有一事禀奏。”

“何事?”朱元璋笑问,“莫非那划分六部之事的奏本你已经写好了?”

“额,”刘宽略微尴尬,道:“划分六部之事重大,微臣这几日又忙于学习朝会礼仪、规矩,故奏本尚未写完。”

“那你要禀奏何事?”

“早朝之事。”

早朝?

早朝之事有什么好禀奏的?

朱元璋、朱标都感到奇怪。

刘宽接着道,“微臣这几日才知道,陛下卯时中便要上早朝。而这意味着,陛下很可能卯时初(五点)便要起来——太子殿下也是如此。”

“臣又听闻,陛下与太子殿下常常处理政务到深夜。如此晚睡早起,必然睡眠严重不足。”

“我们后世通过医学研究,得知睡眠是人体消除疲劳、恢复损伤的最好办法。”

“若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让身体越来越虚弱,加速人的衰老,甚至还会酿造疾病。”

为了不凌晨就起来“上班”,刘宽也是拼了,只觉得语言方面的潜力都被激发,言辞都比之前顺畅了不少。

说到这里,他拱起手来,更加恳切地道:“为了陛下与太子殿下的身体着想,微臣恳请陛下推迟早朝时间!”

刘宽说完,奉先殿内一时寂静无声。

若有人注意观察,便会发现朱元璋、朱标乃至李贵神色都略微古怪。

大约过了几息,朱元璋忽地一笑,道:“刘宽,不会是你小子不想凌晨起来上朝,才故意编造出这么一番道理吧?”

刘宽额头冒汗。

没想老朱竟一下看出了他的用意。

他抬起头来,道:“陛下,微臣如此提议确有一些私心在,但所言也是事实。卯时中上朝,卯时前便要起来,确实太早了。”

“另外,自陛下之后,无论是大明皇帝,还是后面的清朝皇帝,就没有天天上早朝的。”

“尤其是清朝皇帝,有内阁、军机处辅助处理政务,清朝皇帝都是有事才上朝,或是十天半月才开一次朝会,照样将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经过微臣那日在楼江门城楼上一番叙说,想必陛下也知道,并非所有人都如陛下一般精力过人,又极端自律。”

“故而,为了大明后继之君着想,陛下不如早些更改早朝、朝会制度,以便后人适应。”

“若之后的大明皇帝如陛下般勤政自律,便不会因过于勤政而短寿。”

“若其非勤政、自律之辈,大明也不至于因为这一位皇帝的懒政、任性而乱了朝政,荒废国事。”

说到这里,刘宽便停了下来。

最初的些许心虚、尴尬已全部消散,因为他这番说辞有理有据,也确实是为了大明和老朱的后人们着想。

现在就看老朱想不想得通,是否愿意做出改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