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286章 朱棣开府!齐泰子澄【求追订】

朱棢、朱棣等人想象了下刘宽所描述的猛犸象模样,一时竟萌生了派人去极北之地寻找的想法。

如朱棢便道:“妹婿所说的极北之地有多远?那冰层中的猛犸象可好发掘?”

刘宽一听就知道朱棢想打猛犸象的主意。

他笑着道:“说极北其实不太准确——真正的极北是北冰洋,那里都被冰川覆盖,以前其实是海洋,自是没有猛犸象。”

“我所说的地方,其实是后世地图上的西伯利亚北边,荒原与冰川交界之处。”

“但我并不建议派人去寻这猛犸象。一则现在对咱大明没什么用处,二则很难寻找,也很难发掘。”

刘宽说完,朱元璋也发话道:“老三,别寻思猛犸象的事了,还是想想怎么多立功劳,好尽早就藩海外吧。”

随后朱元璋便起身离开了座位,道:“十岁以上的皇子,还有雄英、刘宽,都到偏殿来议事。”

“是。”

刘宽等人跟着老朱来到了大善殿偏殿。

这里依旧是摆好了座位,并准备了很多幅挂在屏风上的地图。

‘这算是老朱家的年会了吧?’

刘宽心中如是想。

待众人都落座后,朱元璋便洪声道:“第一件事——老四去年在日本督办‘改稻为桑’及‘移民’之策,做得很不错;年初时巡查北洋都司,亦称得上不辞劳苦。”

“再算上之前在北伐纳哈出之战中立下的功劳,累功距离指挥同知已经相差不远了。”

“因此,咱将在上元节之后下旨,允许你开府,为海外就藩做准备。”

“当然,在就藩之前,你还得继续督办日国事务,另外还得抽时间过了海外就藩的文考。”

“如此,待几年后你功劳彻底足够,时间也成熟,便可直接前往海外就藩!”

听完这番话,朱棣大喜过望,一时都呆了。

之前刘宽放视频、电影,让朱元璋几次迁怒于他,原本他还准备私下里挨一顿骂,甚至是一顿打呢,没想到竟先听到了这么大个喜讯。

回过神后,他立马起身拜道:“儿臣谢父皇恩典!”

老朱装作不在意的摆了摆手,“什么恩典,都是你应得的——只望你后续督办日国事务时莫要懈怠了。”

“儿臣定不会懈怠日国事务。”朱棣保证了一句,回到位子坐下,却又忍不住问:“父皇,这藩王开府可有什么标准?”

“还有,儿臣现在可为就藩做哪些准备?可否现在就招募移民?又可招募多少大明百姓为移民?”

听到朱棣这一连串的问题,朱标、刘宽都不禁失笑,朱棢等人则是露出羡慕、嫉妒之色。

朱元璋亦摇头失笑道,“你小子,刚才还说不会懈怠日国事务,转眼心思就都跑到开府建藩之事上了,让咱怎么相信你?”

朱棣讪笑,摸了摸后脑勺。

朱元璋接着道:“藩王开府之标准还需详议,至于需要为就藩做哪些准备,之前你们不是听刘宽讲过吗?还需咱来教?”

“至于移民方面,不管是你,还是后续其他就藩之藩王,咱只许移民五千户。”

才五千户?

朱棣听了一呆。

随即便忍不住道:“父皇,五千户会不会太少了?如今一些大县都不止五千户百姓吧?”

朱元璋哼了声,“允你迁徙五千户百姓,再加上三千护军家属,那便是八千户,已然不少了。”

“须知,不止你想海外就藩,你后面这些个弟弟也大多想去海外,人人都送五千户,加在一起说不定就超过十万户。”

“大明如今正是需要人口的时候,能给你们一人八千户,已经很不错了,得知足!”

“父皇,”朱棣先喊了声,随即又给朱棢、朱桢等人使眼色。

朱棢当即道:“父皇,五千户确实少了些,再加点吧?”

“对呀父皇,加一些吧。”朱檀也开口恳求起来。

不待其他皇子跟着开口,老朱就一脸不悦,提声道:“当是菜市场呢?还跟咱讨价还价。惹恼了咱,连五千户都没有!”

老朱一发怒,顿时皇子们噤若寒蝉。

随后,老朱又用一种舒缓的语气道:“你们肯去海外建藩也不容易,这样,二十年后若你们还有需要,可回来再招募两千户移民。”

“记住,不论是此番招募移民,还是二十年后,都得百姓自愿——若招不足五千户,咱可不会帮你们。”

朱棣等人听闻二十年后还能再招两千户,本来有些高兴。结果一听后面的话,顿时又郁闷了。

汉人安土重迁,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迁徙到海外去?

如今洪武朝在国内的几次大移民,可都是朝廷强制执行的,就没有几户是自愿的。

因此,他们若想招募到五千户愿意迁徙到海外的百姓,只怕极难!

此时朱元璋道:“第二件事,明年咱便要再次征讨北元,务必将北元朝廷一举覆灭。”

“故而,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四省,以及甘肃、吉林两大都司都需做好准备···”

···

朱棣离开皇宫,一回到燕王府,便来到了道衍居住的小院儿,将朱元璋允许他开府并为海外建藩做准备的事说了。

最后又道出了需要自己招募移民的烦恼。

道衍听完却笑了。

朱棣问:“大师何故发笑?”

道衍道,“招募移民本就是殿下避不开的问题,又何必为之烦恼?”

“此话怎讲?”

道衍道:“若朝廷强令百姓移民,这些百姓心不甘情不愿,到了海外如何能与殿下同心同德?所以,贫僧本就想建议殿下招募移民,而非由朝廷划分。”

“至于说百姓安土重迁,却要看殿下选什么人迁徙,又能开出什么样的条件了。”

“比如说,长江以南,尤其是沿海地带,多有疍户。彼辈无有土地,被视为贱民,殿下若能从这些人中招募移民,允他们在印度一人分多少田地,承诺带他们建功立业,彼辈如何不心动?”

“再如那些被朝廷贬为罪民的,殿下若承诺解除他们罪民身份,他们不仅会随殿下去海外,还会感恩戴德。”

“大明国内如今这类容易迁徙到海外的人群是有数的,殿下能先开府、先去海外建藩,占了大大的优势,该高兴才对,却愁眉苦脸,贫僧这才发笑啊。”

听道衍分析完,朱棣先是微愣,随即也哈哈地笑起来。

“看来确实是孤想差了——海外建藩确实不易,但孤的局面却是一片大好啊!”

这时道衍又道:“要招募寻常移民易尔,其实殿下开府之后最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招募士人、匠人。”

朱棣点头,“士人、匠人于海外建藩而言确实重要。对此,大师可有计策?”

“贫僧却有些想法。”

“哦?大师快快道来,孤洗耳恭听!”

···

···

正月十五过后,朱元璋果然颁布了准许燕王朱棣开府及为海外建藩做准备的圣旨。

一时之间,朝野瞩目。

圣旨颁布后的次日,京师内外告示栏上便张贴了燕王府的《招贤令》,引得京师不少人围观,尤其是失意的读书人。

在外城某处公告栏外,也围了一群人,在听官府小吏宣讲告示内容。

很快,便有两位书生打扮的青年一前一后走了出来。

仿佛是有命运牵引,两人对视了眼,便生出结交之心,于是较为年轻的书生先拱手一揖,道:“在下江西分宜黄子澄,是来参加春闱的考生。”

较年长的书生一板一眼地还礼,道:“在下齐泰,应天溧水人,亦是来京参加春闱。”

黄子澄听了讶异,“溧水离京师如此近,齐兄为何这么早就来了京师?”

齐泰叹息道,“去年乡试数学、自然科学试题不仅占比更多,且比三年前难了不少。我数学一般,自然科学方面更是鲁钝,乡试不过勉强考过。”

“今年春闱同样加重了数学、自然科学试题占比,我实在没信心过会试。”

“溧水是小地方,能相互讨论数学、自然科学的人很少,京师却是自然科学发源地,又英才荟萃,我便想提前来京师,看能否在数学、自然科学方面有所提升。”

听了齐泰这番话,黄子澄顿觉同命相连。

他出身江西大族,自幼便师从理学名儒欧阳贞学习《易经》,又师从周与学习《尚书》,师从梁寅学习《春秋》,深得儒家理学精要,学得文章斐然,又德行传播乡里,可谓少年成名!

本以为,朝廷若不开科举,他可通过举荐入仕;若开科举,他必能榜上有名,乃至独占鳌头!

谁知朝廷重开科举后,却与宋元科举考试内容有了颇多不同,居然要考数学还有那什么自然科学!

数学倒还好说,那自然科学他之前听都没听过,如何能考得过?

于是,洪武十五年的乡试,自负少年天才的黄子澄竟名落孙山!

之后他苦学三年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奈何天赋都在儒学上,去年乡试也不过是勉强过了,吊在榜尾而已。

对于今年的春闱他同样没有信心。

因此,他听了齐泰的话叹息道:“不瞒齐兄,分宜到京师走水路其实也快得很,我亦是想提升数学、自然科学,这才提前来京师。”

齐泰点头,“京师数学、自然科学水平确实更高。”

黄子澄上前拉住齐泰的手道:“我与齐兄一见如故,不如去茶楼喝壶茶,交流一下儒学、数学还有那自然科学?”

齐泰先是不自然地抽出手,随即一揖,“我亦有此意。”

第二更。

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