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281章 海贼守国门,流寇死社稷!【求追订】

“后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率部数创折闽粤清军,屡拒招降。”

“曾两次派兵与张名振部合师北上,攻入长江,又与李定国互通声息。”

“永历十三年,再与张煌言合师入长江,破瓜州,下镇江,围江宁(南京),清廷震动。旋因连胜轻敌,战败撤回思明州。”

“永历十五年(1661年),率军两万入东藩岛,攻破荷兰人在东藩岛所建立的赤嵌城、热兰遮城,收复了被荷兰人占据38年之久的东藩岛。”

“永历十六年(1662年),郑成功先是听闻父亲郑芝龙被斩杀的噩耗,嫡子郑经又与其四弟乳母私通,内外交困中,郑成功急病而亡,年仅三十九!”

此时,视频的第二首配乐也到了**处。

“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我站在风头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前文已改,可以回看)

“血淹没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听着歌曲,看着视频中郑成功率领明军一次次北伐,一次次失利,直到最后急病卧床将死的场面,老朱一家子除了年龄太小的,无人不动容。

而此时,视频中关于郑成功的最后几段文字也一一出现——

“郑成功病中仍心念复明,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面而亡。”

“郑成功虽抗清失败,却收服了东藩,被视为民族英雄。后世文人为其作长联纪念:”

“纵绝岛别开生面,移山填海,三百年社稷系以存亡,仿箕子、比田横,志士苦心,特向胶痒留气节。”

“是胜代第一完人,起敝扶衰,十七载勋猷心挂日月,填滇海,连浙水,英雄无命,长悬肝胆照波涛!”

看到这里,关于郑成功的视频内容结束了,第二部分内容开始,老朱却直接探身暂停视频。

他道:“给咱大概讲讲这郑成功之事。”

见老朱想了解郑成功更多生平事迹刘宽并不意外。

他道:“郑成功是明末大海盗郑芝龙嫡长子,本名郑森。其父郑芝龙本出身海盗,后来几乎统一大明东南沿海海盗势力,并在崇祯初年归顺朝廷,官至都督同知、福建总兵官。”

“郑森曾在南京国子监进学,并拜当时的江左文宗名儒钱谦益为师。”

“后来北京城破,南明第一个朝廷弘光朝建立,为安抚郑芝龙,弘光皇帝封其为南安伯。”

“清军南下,弘光朝廷不到一年便灭亡,江南各省亦相继被清军攻陷···”

听到这里,晋王朱棢忍不住插话道:“南明不到一年就亡了?人家赵宋南渡还坚持了一百多年···”

“老三!”朱元璋开口呵斥,“有什么问题等刘宽讲完再问!”

朱棢无奈,只能乖乖闭嘴。

刘宽知道老朱是怕他讲出了不该其他皇子知道的内容,于是接下来讲话更小心了。

他道:“清军下江南后势如破竹,这种情况下,先是郑森的老师钱谦益在南京降清,后来郑森父亲郑芝龙也被清廷官员劝服想要领兵降清。”

“但当时郑氏是扶持南明第二个朝廷隆武朝建立的主要势力,因此郑氏内部有部分人不愿降清,于是就分裂了。”

“降清派以郑芝龙为首,被清军以封赏为由带去了北京软禁;抗清派则以郑森为首,在东南沿海抗清十几年。”

“隆武帝算是南明数个皇帝当中最有魄力和能力的一位,正是他赏识郑森,赐其国姓朱,名成功。故而,后世人虽习称郑森为郑成功,可在当时他其实被叫做朱成功。”

“至于郑成功后面抗清及收复东藩岛的事,方才视频中都讲得差不多,微臣便不多讲了。”

刘宽讲完,其余人还在沉思,朱棣便忍不住叹道:“这郑成功对咱大明忠心倒是忠心了,可军事能力未免差了些,都围攻南京了,居然还能因连胜轻敌而败,实在可惜。”

朱元璋也觉得郑成功最后一次北伐失败殊为可惜,但他考虑问题却更加全面。

尤其想到南明那些皇帝都是朱棣子孙,都没能守住南明几年,他听见朱棣这番话便莫名生气。

于是瞪了朱棣一眼,道:“南明第一个朝廷时,清军尚未曾过江,弘光朝都未能守住一年。郑成功以沿海起兵,必然兵力不足;又会合各路义师,多半号令不一,内部多有龌龊。”

“这般情况,能连战连捷已然不易,但大局注定了,他只要亏输一场,北伐便要失败——这般情况,便算将你放过去,表现也未必能比他好多少!”

朱棣这才想起,南明那些无能皇帝多半都是他的子孙,便低头道:“父皇教训得是。”

但他又有些不甘心,于是又道:“三妹夫,那隆武帝听着确实不错,可否讲讲他的事迹?”

‘看来朱棣是想用隆武帝这个后代挽回点颜面啊,可了解隆武帝事迹,只怕老朱更加生气。不过朱棣让讲,我也不好不讲。’

想到这里,刘宽便道:“隆武帝本唐王一系,其祖父因宠爱妾生子,想要废除其父世子之位,于是将其父子都囚禁了,想要活生生饿死。”

“幸亏有个小官暗中帮忙送些糙米饭,隆武帝父子才勉强苟活。”

才听了个开头,老朱一家子就都惊讶得瞪眼。

宠爱妾生子,要饿死嫡子嫡长孙?

这特娘的什么人呀?!

朱元璋更是扭头,目光如刀锋般斩向朱棣。

朱棣则满心后悔,暗道:俺咋这么欠呢,非要问那啥隆武帝的事。还有刘宽也是,把这段瞒住不讲不行吗?就不知道给俺留点面子。

“隆武帝虽身处牢笼苟活十六年,却勤读不辍,志存高远。后来眼见老唐王将死,那妾生子便毒死了隆武帝之父。”

“老唐王要封妾生子为世子,被当地官员警告,才不得不罢休。之后老唐王去世,隆武帝这才得以即位为唐王。”

“唐王即位后锋芒毕露,在宗室问题上与崇祯帝多有冲突。后来清军围困北京,他不顾朝廷规定,招兵买马,率领上千护军北上勤王,路上被农民军所阻。”

“待北京解围后,崇祯帝得知此事,忌惮之下便将隆武帝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内。而这一次囚禁,又长达七年。”

“北京城破,崇祯自缢殉国,当时一小部分官员看重隆武帝能力,本想将其从凤阳高墙内接出来继任为帝。”

“但当时扶保福王一脉的势力更大,且先行一步,让福王登基为帝,即弘光帝。”

听到这里,老朱、朱标都记起,刘宽曾说第一代福王乃万历宠妃之子,野史中说其因为太胖被李自成农民军做成福禄宴分食了。

虽然野史不靠谱,但也说明了福王一脉不得人心。

没想到南明那些大臣竟多数支持福王为帝,怀的什么心思可想而知。

“隆武帝当时虽没能登基为帝,但被放了出来,并恢复了唐王爵位,并随其他藩王一起被迁移到了江南。”

“后来弘光朝廷破灭,比唐王即位次序更高的潞王直接降清,唐王这才得到郑氏扶持,在福建登基为帝。”

“可惜彼时隆武朝既无多少兵马,内部又有郑氏与其他势力内斗,便是南明亦有鲁王建国、永历等多个小朝廷相继建立,难以统合南明力量,因此也是坚持不到一年就败亡了。”

听刘宽讲完隆武帝之事,朱元璋忍不住怒哼道:“这崇祯当真是无能之极——自己困在北京不说,竟不知将太子或其他皇子送去江南。南明若有皇子坐镇,何至于如此?”

“还有那南明君臣,除了隆武、郑成功等少数人,多数都是些虫豸!都要亡国了,还困于内斗,简直愚蠢之极!”

说到最后,朱元璋又瞪了朱棣一眼,恨不得将其拉过来当场暴揍一顿。

朱标担心这话题越谈越深,一会儿收不了场,便道:“妹婿,这南明三柱石莫非指三个郑成功一般的忠烈之士?”

刘宽点头,“可以这么说。”

“父皇,不如咱们继续看视频,了解下另外两位南明柱石的事迹?”

朱元璋也知道眼下不是教训朱棣的时候,便道:“放吧。”

刘宽触屏继续播放该视频。

视频副标题已经改换,老朱、朱标等人定睛一看,却是: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两蹶名王——李定国!】

短短两句诗,一下子就让老朱等人感受到了南明的艰难局面。

视频开始又是之前放过的那首配乐(悬溺)。

同时何中华饰演的李定国出现在镜头中。

“大明三军将士听着,自我大破桂林、双峰山之敌,连杀孔有德、泥堪两王之后,闽南延平王朱成功和舟山张煌言部亦会师攻入长江。”

“我两军当趁此大胜,誓师北伐,驱除鞑虏,还我河山!”

“李定国,大明气数已尽,改朝换代势在必行,你又何苦逆天而行?”

“···”

这个视频要更短些,大概讲了李定国两蹶名王、北伐失利以及病死勐腊等事件。

视频最后同样是一段段介绍李定国生平的字迹。

“李定国,陕西榆林人,生于农户。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收少年李定国为养子,改姓张。”

“李定国随张献忠南北转战十数年,立功无数。张献忠为清军所杀后,他与张献忠另外三位养子决定归顺南明朝廷,合力抗清。”

“永历六年,李定国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靖州,继攻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孔有德自杀···”

随着一段段文字的介绍,老朱、朱标等人都露出惊讶之色。

他们看前面的视频,听人称李定国为晋王,还以为其出自世受过恩的勋贵将门,没想到竟出身造大明反的农明军!

原本反明的农明军,最后跟南明朝廷一起抗清?甚至还成了抗清主力、柱石?

这当真是难以想象。

很快,视频到了末尾。

“清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领兵入缅,逼缅王交出永历帝,带回昆明后用弓弦缢杀,南明灭亡。”

“同年六月,生病的李定国在勐腊闻讯恸哭,号诵抢地,目泣血泪,道:“我对不起大明,也对不起皇帝,该怎么面对天下?”

“为永历帝发丧半月后,李定国病逝于勐腊,临死前仍嘱咐儿子及部下:宁死荒野,也不降清!”

“后人作诗纪之曰:胡风南渡尽草偃,大义捐嫌王出滇。一身转战千里路,只手曾擎半边天。诸葛无命延汉祚,武穆何甘止朱仙。”

“板荡腥膻忠贞显,江山代代颂英贤。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

第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