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260章 称号天工!议专利法【求追订】

刘宽道:“第一件事,重新设立一套工匠等级划分及评定体系。”

朱元璋道,“咱大明不是有一套工匠等级及评定体系么,难道不行?”

大明原本的工匠等级体系刘宽在改革**铁场时就了解了——匠徒、下匠、中匠、上匠、大匠。

后来老朱为鼓励工匠上进,又在大匠之上增设“宗匠”级别。

这套等级体系在封建时代已经称得上先进了,但对于一个要步入工业化的国家而言却远远不够。更别说,大明目前的工匠评定之法也存在不少漏洞。

“陛下,要想发展科技,让大明步入工业化,就必须设立一套更加严谨且实用的工匠等级及评定体系——大明目前的工匠体系虽已不错,却还不够好。”

朱元璋一笑道,“哦,那你倒是说说,这工匠等级和评定体系该如何改革?”

刘宽道:“根据后世的经验和一些相关理论,微臣认为应该让等级更多更细——匠徒、下匠、中匠、上匠这前四个级别可以不变。”

“再往上可以增设匠师、大匠师、匠宗、大匠宗及称号天工五个级别,加起来便是九级,恰好与数之极相对应。”

朱元璋道,“你说的后四个等级咱都能理解,可那‘称号天工’是何意?”

刘宽道,“微臣的设想是,各类工匠技艺实际只划分为八级,也即是说,只论技艺的话,工匠上升到大匠宗层次就到顶了。”

“至于称号天工,则是一种特殊荣誉。必须某位匠宗或大匠宗,在工艺上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才可由大明皇帝授予‘天工’称号。”

“称号则是一个前缀,可以用来描述其功绩。比如某位铁匠在打铁方面有重大贡献,陛下便可授予其‘铁艺天工’称号。”

朱元璋听得点头,“你这想法倒是不错,不过‘铁艺天工’这个称号未免俗气了些,倒不如用四个字的前缀,找专门的文人去想。”

刘宽笑道,“此事自然是陛下说的算。”

“可还有别的?”朱元璋又问。

“工匠技艺若能达到匠宗级别,便算是不可多得的重要人才,国家应给予一定年俸,进行供养。”

“同时,还应当给予工匠足够高的社会地位,比如若到了匠师级别,地位便与秀才等同,大匠师则等同于举人,匠宗则等同于进士,大匠宗则等同于翰林学士。”

听到刘宽这番话,朱标张口欲言。

他觉得若朝廷一下子给工匠能比拟读书人功名的地位,只怕会引起天下士子反对。

但想到工匠对国家的重要,且如今是大明最好改革的时候,他便将这话咽了下去——他很清楚,若他父皇都不能做成此事,等他即位后更难办成。

朱元璋听了刘宽关于提高工匠社会地位的建议,并未说行还是不行,而是问:“那工匠级别该如何评定呢?”

大明以前的工匠评定方法颇为简陋,只需一名同类别的大匠及管理该工匠的衙司长官认可其技艺,便可定下其级别。

里面的操作空间很大。

不少工匠因为得罪了人,得不到应有的级别和待遇;同样也有不少会钻营、有关系的工匠获得超过其水平的级别和待遇,尸位素餐。

若提升工匠社会地位,还给予匠宗、大匠宗年俸,那么这里面涉及的利益便更大。

如果没有一套合理且严谨的工匠级别评定方法,那么新工匠级别体系对工艺发展的促进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刘宽道:“可由工部新设一衙司来负责此事——最主要的是监考人员必须来自多方,尽量公正。”

“比如,匠徒只需在县里有司备案即可,无需考核;下匠、中匠、上匠则需在府里有司考核,监考人员可为本地、外地匠师或大匠师各一名,工部有司官员一名,府衙派遣官员一名,按察使司派遣官员一名。”

“匠师、大匠师则需在各省城考核,可尝试分为笔试、实操两部分,监考配置则参考府一级别。”

“至于匠宗、大匠宗的考核,自是得在京师举办,由工部、天工院、都察院三方派人监考——大匠宗的考核结果也可由陛下参与决定。”

朱元璋听了微微沉吟,道:“你这考核方法听着确实比以前更加严谨些,但用笔试考核工匠能行?工匠没几个识字的吧?”

刘宽道:“陛下,当前识字的工匠确实不多,但咱们可以培养识字的工匠啊——能识字读书的工匠,潜力可比不识字的大多了,对国家发展工业作用也更大。”

“微臣的想法是,可以在各省城、府城,乃至各县城建立专门培养工匠的学校,可称之为工校。”

“这工校除了教授有意做工匠的年轻人各种工造技艺,也教授他们识字、学算,乃至自然科学知识。”

“若依此法,五到十年下来,大明便可多出一批识字会算,懂得一些自然科学道理的能工巧匠,甚至是诞生出一批未来的匠宗、大匠宗,乃至天工!”

朱元璋抓着胡须思考了会儿,道:“既然要将科技司改为天工院,不如就由天工院负责改革工匠等级及评定体系之事。”

“且日后这工匠的等级考核及工校的建立、管理,也由天工院负责。”

“你既要担任天工院院正,回去后便就这几件事写到一份奏疏上,交送内阁走个流程。”

听到朱元璋用“交代任务”的语气说出这番话,刘宽一呆,心想:怎么说这么多,最后活儿全都落在我身上了?

我这不是挖坑埋自己么?

朱元璋见刘宽在发愣,便问:“怎么,你不愿做此事?”

刘宽回过神,立即拱手道:“微臣愿意。”

说起来,如今科技司各方面事务都已步入正轨,对他这个主官而言,确实没什么挑战性了——开春后他在科技司除了处理日常公务,不少时间都在看书喝茶,就跟养老一样。

也不知老朱是不是知道了他的工作状态,这才给他加担子。

另外,若真设立天工院、在各地建立工校,他确实是最适合负责督办的人。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确实觉得刘宽自忙完铁路运输公司之事后懒怠了些——人看起来都比原来微胖了一圈便是最好的证明。

“不是说加速科技发展,要办两件事么,另一件事是什么?”朱元璋问。

刘宽道:“陛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若想让大明百姓重视科技,乃至多出科学家、发明创造之才,还必须让他们看到切实的利益才行。”

“朝廷提升工匠地位,表示对工匠的重视只能算一方面,最好还能与财富挂钩。”

“因此,微臣建议出台‘专利法’,让发明创造之人可以通过专利获得财富,以此激励百姓去研究有用之科技。”

“专利法?”朱元璋、朱标听了皆是疑惑。

因为中国封建时代根本就没有专利保护的概念——事实上其他国家也没有,都是到了近代才陆续设立此法的。

而即便到了现代,也有阿三国不鸟部分国际专利法,我行我素。

所以,老朱父子一时很难凭借字面意思理解专利之概念。

刘宽解释道:“陛下,所谓‘专利’,指的是专有权利和利益。而微臣所说的专利,主要指发明专利。”

“比如说,蒸汽纺织机是由朝廷下属机器制造局所发明的,但随着日后蒸汽纺织机推广向民间,必然会有人设法仿造。”

“原本,机器制造局可以通过生产蒸汽纺织机卖给民间,将研究这套机器耗费的钱粮等成本连本带利地赚回来,甚至赚得千万倍利益。”

“可若是他人很早就破解了蒸汽纺织机,仿造出类似的,也拿去卖,抢占市场。”

“这种行为无疑会让花费大量时间、金钱,苦心研制出蒸汽纺织机的机器制造局损失很多利益。”

“若不对这种行为进行限制,天下间谁还会花费心思、时间、金钱去研发新科技?岂不都等着仿照别人的?如此一来便于发展科技大大不利!”

“因此,后世各国开始重视科技、发展工业后,都出台了相应的专利保护法,甚至有国际专利保护法。”

“为的便是鼓励人们钻研科技,不断发明创造出更好的机器、更高的技术,促进科技发展。”

刘宽这番话虽然说得浅白,但道理却很新,因此老朱、朱标听了一时沉思起来。

约莫过去两分钟,老朱才堪堪消化了这番话,却皱着眉问:“按你所说,若日后民间某人研究出一项重要发明,而朝廷又要大量使用他的发明,岂不是也得给他钱?”

“而此人则能依靠这项发明,越来越富有,乃至子子孙孙都一直能通过专利从朝廷获得海量钱财?”

第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