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253章 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求追订】

在刘宽调视频时,朱元璋忍不住问:“这最后一个视频不会又是关于后世先进武器的吧?”

刘宽笑道,“陛下,这最后一个视频讲的并非后世之事,而是一件大明的事。”

大明的事?

大明的事也被后世制作成视频了?

这么一想,朱标、朱棣两人便都欲言又止。

他们担心刘宽要放与明史有关的视频,那样的话,两人都会不自在。

答话间,刘宽已调出视频,放好平板。

视频标题也出现了。

“造贵州,定西南!600年屯堡史诗,有多壮阔!”

看到这个标题,朱标、朱棣都心神一松,觉得应该不是关于大明历史的内容,至少不会是“叔侄相残”之事。

朱元璋则若有所思,心道:莫非讲的是咱派军队在贵州建立都司之事?

这时视频开始,只见山峰如林,雾霭飘渺,朝阳初升,同时悠长的山歌声响起。

接着镜头一转到了山林中,一个个带着古怪面具、身着戏服的人在林间飞奔跳跃,像是演戏,又像是在跟什么人作战。

一个后世青年背着包行走其间,显得格格不入,又超然物外。

随即干净有力的男子讲解声响起。

“这,是只有在贵州才能见到的地戏,艳丽的面具,豪迈的动作,粗犷的歌声。”

“在贵州高原上众多民族歌舞的海洋中,高亢的地戏像一首划破天际的战神之歌,在喀斯特山林里回荡。”

“而贵州,这个如今火遍中国的省份,诞生的秘密,竟藏在这些唱腔响起的地方。”

接着画面转换到一座几乎都是由石头垒砌建筑的屯堡前,一群戏服中的一个摘下面具,赫然是之前的青年。

青年介绍起来,“地戏的戏文里藏着屯堡人来贵州的使命,耕战戍边,保家卫国!”

“他们究竟是谁?来自何方?所谓的‘屯堡’又是什么?与贵州的诞生有何关系?”

视频进行到这里,终于引出了正题。

随即便是以视频主持人的视角,对贵州著名屯堡进行走访、询问,了解屯堡历史。

看到这里,众人才知道,这些屯堡人竟都是后世大明贵州卫所军的后代!

而一直保存到后世的贵州屯堡,则是如今贵州都司正在建立的各级卫所!

“在明朝以前,世上并无贵州省,彼时它夹在云南、四川、湖广之间,92.5%的面积被山地、丘陵覆盖。”

“尽管贵州山路崎岖,人烟稀少,但它却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通道。每到战争时期,它便以军事战略要地和大后方的姿态登上舞台!”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正面强攻不下,就绕过长江天险,沿着青藏高原边缘南下,攻破大理,直插南宋防卫薄弱的西南后方,对川蜀形成南北包夹。”

“兵力被严重牵制的南宋,最终遭到了迅速而惨烈的败亡。”

“时间来到明朝初年,朱元璋不想重蹈南宋灭亡的覆辙,派三十万大军平定云南。”

这还是朱元璋头回在聚会视频中听到自己的名字,不禁精神一振,看得更认真了。

只见视频以动画与石刻浮雕夹杂乃至融合的方式,先后介绍了蒙元灭南宋,以及他发大军平定西南的大战。

无数兵马在视频中呐喊厮杀,最终化作古朴石刻浮雕,令人望之震撼,又有一种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战争结束后,明朝重视贵州,视其为拱卫云南、经营云贵高原的关键,干脆将其中二十万大军留在贵州,建卫屯驻!”

“他们分别来自南直隶、江西、湖广等地,按照明代的卫所军制···”

随着视频画面不断变换,讲解的继续,明初卫所军平定西南并在贵州建卫屯驻的波澜壮阔之景展现在老朱一家子面前。

虽然众人都知道这件事是近几年大明正在做的,可看到后世人制作的视频,仍不禁心生自豪。

视频接着介绍了屯堡村落的产生,并以一个洪武年间就有的屯堡村落“鲍家屯”作为典例,对其建筑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在土司林立的山林里,建立起属于中央王朝的军事网络。”

“就这样,到了洪武三十年,一张由二十四卫,六十九驿,二十八站组成的庞大‘星链’在贵州高原上缓缓张开,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历经32年经营,到1413年,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成立,标志着贵州正式成为中国第十三个行省,登上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持续百多年的贵州大开发···”

这段开头画面明显有点不连续,却是那里有一小截被刘宽剪掉了。

那就是“从朱元璋到朱棣”这句讲解词,以及老朱、建文、朱棣三人皇帝画像轮流过去的镜头。

随后,视频详细讲述了屯堡人、地戏的衍变历史,再之后又粗略地提了下其他保存至后世的屯堡。

只见视频中的大明屯堡都被改造成了旅游景点,外面风景优美、里面则古色古香。

最后则一一介绍起中原来的“屯堡人”在过去六百年中给贵州农耕、水利、建筑、文化、饮食等方面带来的种种积极变化。

“至此,贵州从曾经刀耕火种、文教不兴的边陲之所,成为了高原上的小江南。”

“而那批屯堡后裔依然生活于此,江淮故地已成往事,但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

视频放到这里,一个穿着地戏戏服的青年男子取下面具,说了一段话。

“我们是屯堡人,因为六百年前一道圣旨,来到云贵高原,一直坚守到今天。”

“屯堡人骨子里那种忠君爱国、尚武精神,传了六百多年,到现在为止,没得变过。”

听到这段话,不论是朱元璋、朱标、朱棣等老朱家成年男子,还是马皇后等妇女儿童,皆大为动容。

不仅仅是因为这段话的内容、含义,更因为这男子说的竟是一口江淮官话!

虽然与如今的江淮官话略有点差别,却比占据了视频绝大多数时间、内容的后世普通话,让他们亲切多了。

感觉就好像在异域碰到了老乡一样!

后面,视频又介绍了不少屯堡人的宗庙及族谱,可以看到,很多大姓祖上都能追溯到明初的卫所将官身上。

而这让老朱一家子感觉到,他们是真真切切与后世之人血脉相连的。

视频再次转换镜头,到了山林、河流间的一座城市。

“当我们来到黔东南的镇远古城时,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条舞阳河将古城一分为二,一边是府城,曾经由土司掌管;另一边是卫城,曾经由卫所管辖。”

“这就是贵州历史上有名的镇远卫,被称为‘滇楚锁钥,黔东门户’。这里以军兴商,码头会馆林立···”

视频又用三分多钟讲述了镇远卫是如何成为商贸繁盛的镇远古城的,并顺带讲述了镇远的其他方方面面。

“这样因卫设城,因城而兴的不止镇远一处,青岩、隆里、黄平等,都是因屯军商旅而发达起来的商贸重镇。”

“而贵阳、安顺、凯里、福泉、毕节等城市,多与明代建设的卫所城高度重合。正是卫所屯堡的建设,奠定了如今贵州省城镇的基本格局。”

视频中一幅幅屯堡村落仿佛时光被加速,迅速变化着,像由茂密山林变成了屯堡村落,随后越来越繁华,最终成为了一座座高楼林立、交通发达的现代化都市!

“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以贵州为枢纽的西南地区,扩展了中华民族的战略纵深···”

视频接着讲述了后世新朝崛起及抗战与贵州的关联内容,又讲了贵州在建国后七十多年中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三线建设,铁路铺进贵州高原,钢铁巨龙见证贵州走向工业现代化。”

“如今,2.8万座桥梁飞架峡江两岸,山地贵州真正化身‘高速平原’···”

“哇!”

“天呐!”

“好宏伟的大桥!”

“这才是仙桥吧?!”

看到这里,不少年纪不大的皇子皇孙公主竟一时忘了老朱的存在,惊呼出声。

因为视频中出现了贵州诸多高速公路桥连通群山万峰的宏伟壮观景象。

尤其是当北盘江大桥出现时,便是老朱、朱标、朱棣等都不禁瞪大了眼睛,惊叹起来。

北盘江大桥后世人每次见到都惊叹不已,朱元璋等人又岂能不为之震撼?

和“坠落”大明的跨江大桥相比,视频中的北盘江大桥确实更具“仙桥气象”。

因为太过惊叹北盘江大桥的行为,老朱一家子连视频最后几段赞扬卫所屯堡的话都没注意听。

众人再回过神时,发现视频已经放完了。

反倒是最后迅速切换的贵州各种景观画面中,巨大的“天眼”又让老朱等人一阵瞪眼。

可惜镜头变换的太快,他们来不及细看,就过去了。

几息之后,朱元璋才感叹道:“没想到不过六百年,贵州竟能发展成视频中的模样,当真不可思议。”

刘宽道,“视频中不是说了吗,贵州六百年开发与发展,多赖陛下以建卫屯驻之策打下的良好基础。”

听到这话,再想起视频中对二十万明军于贵州建卫屯驻之策的赞扬,朱元璋也不禁露出得意、快慰之色。

不过,当想起视频后面展示的贵州在后世新朝建国后的迅猛发展,他便摇起了头,叹道:“咱大明对开发贵州打的基础固然不错,可跟后世新朝对贵州的建设相比,就差太远了啊。”

刘宽听了暗笑,心想:老朱啊,你非要跟后世新朝比建设,这不是找不痛快嘛。

不过有一说一,历史上的朱元璋和大明,以十四世纪末的科技水平,用千里屯堡镇守西南,令云贵从此与中原不可分割,确实是大魄力,也是于中华民族有大功劳的。

想到这里,刘宽道:“陛下何必妄自菲薄?以历史上大明的科技水平,在北修筑万里长城,在南修筑千里屯堡,皆留存六百年,为后人所敬仰,亦是堪称奇迹之事。”

朱元璋听了一笑,道:“你这话倒是好听,不过如今那万里长城、千里屯堡,咱可都没修建。”

“而你为大明带来了科学、科技,还有铁路、火车、蒸汽机、水泥等便利交通之物。”

“照这么发展下去,大明便可直接以科技之利,统治北疆草原与西南山林,无需再北修长城、南修屯堡。”

“可听你这么一夸,咱又想修了,你说如何是好啊?”

第二更。

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