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205章 朱标的电影观后感,诸王议定海外封藩!【大章求追订!】

杂交水稻的诞生过程?

听刘宽概述了电影内容,老朱、朱标皆神色狂喜。

自从之前听刘宽提过后世杂交水稻的产量,父子二人便对杂交稻念念不忘,甚至准备凭着从刘宽这里得到的那些相关信息,展开大明的杂交稻试验工程。

如朱橚、朱桢等不知杂交稻是什么的,在向知道的人问明后,同样期待起这部电影来。

这部电影并不算太长,一是影片原本就只有一个半小时,二则是刘宽进行过剪辑,将其中不适合播放又不关键的小部分内容给剪掉了。

待老式电影片头过去后,一个孩童抓阄选择了水稻,随即画面转换为星空,并浮现三个大字——袁隆平!

老朱一家子见状,都聚精会神地看起来。

影片开头是袁老在海边接受一位外国记者采访的场景,彼时袁老已经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在国际上都有了偌大名声。

影片以袁老对研究杂交水稻那段峥嵘岁月的感慨与回忆为切入点,进入到正片内容···

一个多小时后,电影到了尾声。

杂交水稻试验经历了诸多坎坷与磨难,但在袁老与其工作伙伴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永不服输的精神下,外加冥冥中一丝运气,终于获得了空前成功!

在海南试验田的杂交水稻试验获得了大丰收,全国各地都派人前来购买杂交水稻种子,电影也在百姓欢天喜地的大丰收乐曲中结束。(电影可自己去找来看。)

与刘宽以前放过的那几部电影相比,这部传记式电影明显枯燥许多。

这一点,从电影中后期几个年龄小的孩子开始打瞌睡便可见一斑。

然而无论是老朱、朱标、朱棣等朱家男子,还是马皇后等女子,都看得目不转睛。

电影放完,老朱一家子看懂了的都感慨不已。

老朱最先开口道:“没想到这后世杂交水稻诞生的过程竟如此曲折,堪称险象环生。”

“若非那袁先生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再加上新朝高层也足够重视此事,又冥冥中有一丝运气在,这杂交水稻还真未必能诞生出来。”

“即便能,只怕也会延迟许多年。而彼时中国有众多的人口,对粮食需求巨大,杂交水稻每晚诞生一年,便不知有多少百姓饿毙于饥荒中。”

“将来咱大明的科学工作者,要是也能有如此精神、意志,何愁大明科技不进步?又何愁全球霸业不成?”

听了朱元璋这话,朱标忍不住道:“父皇,儿臣倒是觉得这影片中袁先生之经历有颇多无奈。”

“他试验过程中的那些挫折,大部分都出自人为。若在他试验之始,后世朝廷便能给予最大重视,并派将士全程保护,以保证试验的顺利进行,说不定杂交水稻的诞生会提前好几年。”

朱元璋听了摇头笑,“标儿,你这想法便有些事后诸葛亮了——便如你如今作为太子,是大明高层决策者,管着大明许多方面的事。”

“而朝廷下面,类似袁先生那样的科学工作者有不少,其中很多人名气甚至比袁先生更大。”

“再加上那袁先生所提之试验思路并不为大多数人认可,你会在一开始便给予最高重视,给予最大支持吗?”

老朱这番话让刘宽听得直点头。

说实话,他最初看到这部影片时,也为袁老的经历感慨,曾产生过跟朱标类似的想法。

然而这世上一帆风顺的事本就很少——影片中,新朝彼时还面对着其他诸多问题、困难,高层之中能有一位提前识出袁老这块真金,已经很难得了,甚至可以说有一丝运气的成分。

毕竟那时谁也不知,不起眼的袁老会用一种当时绝对不可思议的理论,试验获得了杂交水稻。

朱标听了朱元璋的话,稍一沉思,也幡然醒悟,略带羞愧地道:“儿臣确实有些事后诸葛了···不过儿臣依旧认为,那袁先生试验过程中的一些挫折是可以避免的。”

朱元璋点头,“确实如此。”

朱标见状接着道:“因此儿臣认为,大明若想推动科技尽快发展,除了要尽量保证科学人员的工作条件外,还需避免他们卷入朝堂争斗中。”

“最好是让他们能安安心心地搞科研,其他事都不必管,如此各项科研工作才会进展得更快。”

朱元璋天听了点头,并露出满意的笑容,随即却看向刘宽,问:“刘宽,你怎么看?”

“微臣所想,与太子殿下方才所讲差不多。”刘宽微笑着道,随即话语一转,“不过微臣相信,有陛下、太子殿下在,微臣所管辖的科技司下各局、所的科研工作者,必能得到应有待遇,也不会为朝堂之事所困扰。”

刘宽这番话有拐着弯儿拍马屁的嫌疑。

若是他人拍马屁,老朱多半没啥感觉。可只要是刘宽拍他马屁,哪怕手法再粗陋,老朱都会觉得很受用——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心理。

此时朱元璋便高兴得哈哈大笑,“你小子,这话一说出来,咱跟标儿若不保证科技司下那些人的待遇,不帮你们挡住朝野的是非异论,反倒不好意思了。”

笑完,朱元璋又正色道:“标儿,看完方才这部电影,想必你对杂交水稻之事了解得更深了些。譬如那什么雄性不···”

说一半,朱元璋卡住了,却是记不清那个绕口的名词。

这时朱雄英出声提醒道,“皇爷爷,是‘雄性不育株’。”

正要开口的朱檀一脸懊恼,颇为意外地看了朱雄英一眼,没想到这次大侄子反应竟然比他还快。

朱元璋笑道,“咱大孙子真聪明···那什么雄性不育株跟琼州府的一种野生水稻杂交,便可得到后世的杂交稻。”

“咱既然都知晓了大概答案,只需寻找到这两种水稻,要研究起来便能少走许多弯路。”

“纵然咱大明如今没后世的科研条件,也没那么多相关人才,但有这个答案在,只要用心去做,说不定咱有生之年便能看到大明培育出的杂交稻!”

如今是洪武十六年,如果按历史上老朱的寿数算,他还能活十四年。

但这一时空,老朱不仅定期让御医做体检,也更加遵守医嘱,按照御医的建议克制饮食。

最重要的是,老朱如今需要处理的国务不知比历史上少多少,且不会再早早经历丧孙、丧妻、丧子之痛。

甚至大明还多出了许多让他高兴的好事。

所以,如今的朱元璋多半会比历史上更加长寿——具体能活多少岁,刘宽也拿不准。

倘若朱元璋还能再活二十年,说不定真有可能见到杂交稻在大明横空出世的场景。

在场的除了刘宽、朱标、马皇后、朱蕙兰,其他人都不知道朱元璋岁数。

但吉祥话却都会说。

当即一众皇子、公主等便先后道:“父皇长命百岁,一定可以看到杂交水稻的诞生!”

朱元璋无意在他寿数的问题上多说,笑了笑便道:“电影也看完了,咱们便去偏殿聊一聊海外封藩之事吧——凡五岁以上的皇子、皇孙,皆可来听。”

朱植、朱允炆等不足十岁的皇子、皇孙,听了这话几乎高兴地欢呼起来。

朱棢、朱棣等成年皇子却有点无语,心想:几岁的孩子能听懂个啥?

不论心里怎么想,二十来个皇子、皇孙还是跟着老朱来到了大善殿的偏殿。

刘宽进来后,才发现老朱早已让人布置好了“会场”。

首先是殿内有好几副悬挂在屏风上的大地图,既有全球地图,也有区域地图。

其次则摆放了几十张桌椅,上面还备了笔墨纸砚。

若不知究竟的人,乍见此场景,说不得会误以为进了考场。

朱元璋进来后,先到北边的一张太师椅上坐下(偏殿无龙椅),随即挥手道:“尔等也都坐吧。”

刘宽找了个最末尾的位置要坐,朱元璋却道:“刘宽,你到标儿那边去坐,好方便一会儿给大伙儿讲海外之事。”

“是。”

刘宽答应一声,来到了朱标下首落座。

朱樉好奇地看了刘宽一眼,便收回目光——他已经想明白了,他今日就是来旁听的。他若不能恢复亲王身份,海外封藩之事便与他关系不大。

待众人都坐好后,朱元璋朗声道:“今年咱大明解决了纳哈出,便相当于卸掉了北元右臂。”

“再加上徐州至北平的铁路也快要修通,且我大明海运兴起,故自今年起,北元面对咱大明便只有守势。”

“只待两三年,咱大明就能准备充足,再发起一次北征,灭掉北元朝廷!”

顿了顿,朱元璋接着道:“咱说这些,是想让尔等明白,北元已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

“故而如今咱大明无需像以前那样,将大量的军力、物力都花费在北方,朝廷军事重心也不必全放在北疆。”

“如今,咱大明已经具备开启大航海的条件——咱已经决定,明年开始,咱大明便全面开海!”

“届时,北洋水师负责与高丽、日本两国打交道,保护官私商船前往两国开展贸易。”

“东海水师则会靖平东海海寇,开拓东藩岛等东海诸岛。”

“南海水师则负责保护官私商船前往南洋诸岛展开贸易,并宣扬我大明国威,了解南洋诸岛各国的情况。”

“这一番部署,算是咱大明开启大航海的初步计划,待其完成,尔等就藩海外的时机便成熟了。”

听朱元璋讲完这番话,早就有心封藩海外的朱棢、朱棣、朱桢等人都激动起来。若非担心被老朱训斥,性格跳脱的朱榑甚至都想大声欢呼了。

激动之余,朱棣看了朱棢一眼,见朱棢就傻乐,便主动开口问:“父皇,儿臣等若欲就藩海外,可有什么章程?”

朱元璋道:“自然是有的——总不能你们想去便去。咱趁着中秋,将你们几个外放的都叫回京师,一是为了团聚,二便是为议定此事。”

说到这里,朱元璋看向一侧,“刘宽,当初你不是说后世有人写穿越,或是有人在网络上发帖子,都有涉及明初封藩海外之事吗?”

“那些、帖子中,大抵是如何开展此事的?对就藩的皇室子弟又有何要求?”

刘宽没想到这么早就被老朱点名。

虽然后世关于这方面的、帖子不少,但刘宽却觉得,这事不该由他起头说。

于是道:“回陛下,微臣所知道的那些毕竟是后世人戏言,未必适合此时的大明。”

老朱皱了皱眉,道:“就算不适合,你说出来咱借鉴一番难道不行?”

听老朱这么说,刘宽只好讲一讲。

“后世这方面言论太多太杂,微臣只能粗略地梳理出三条建议,如何借鉴全凭陛下定夺。”

“其一,让陛下之子孙自主选择是否就藩海外,若谁有意就藩海外,可先到大明军中磨练,获得一定军功后,方可拥有前往海外建立藩国的机会。”

“其二,还需对藩王进行文考——毕竟要在海外建立藩国,不是只懂军事就行的,还需有一定内政能力,以及对海外情况足够了解。”

“其三,待藩王通过这两方面考核,获得就藩资格后,便可开府,招募人才及愿意到海外闯荡的百姓。”

说到这里,刘宽就停下了。

因为他毕竟是老朱的女婿,而非儿子,所以有些话他不好说,也不该说——说出来既可能令老朱不满,也可能得罪几个藩王。

比如说,不想去就藩的藩王如何安排,以及藩王开府规格如何,朝廷允许他们招募多少移民合适,等等。

老朱在这方面颇为敏锐,看出刘宽是有意的适可而止,便没多逼问。

他想了想,道:“让藩王到军中立功方可就藩,倒是跟咱想的如出一辙。那咱们便先议这一条——老三,你觉得藩王立下何等军功方可封藩海外?”

‘父皇居然第一个问咱的建议!’

朱棢分外惊喜,心里美滋滋的。

他对封藩海外之事早有思量,此时稍稍沉吟便道:“回父皇,儿臣以为藩王若想就藩海外,这军功不易太低,但也不能标准太高。”

“太低了,达不到鉴定藩王军事才能的要求;可若是标准定得太高,难以达成,只怕会大大打击藩王到海外就藩的积极性。”

“再考虑到,皇室子弟从军必不会从小卒做起,最低也得是个千户吧?如此一来,其必然更容易获得军功。”

“故而,儿臣衡量再三,觉得若皇室子弟以千户为起点从军,若能积功至卫指挥使,便可拥有封藩海外的资格。”

听了朱棢这番话,其余皇子、皇孙都认真思考起来——便连才五岁的朱高炽,虽听不大懂,却也装模作样地用小胖手掐着双层下巴思考。

大明军队如今以卫所制为主。

千户为正五品武将,卫指挥使(俗称指挥使)则是正三品武将。

从正五品到正三品,须得升四级方可···皇室子弟立功更容易,要在军中累功升四级至指挥使似乎并不难。

第二更,

四千多字!

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