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196章 于少保之冤,孙皇后之能【求追订】

刘宽感叹着道:“陛下,于谦之事对后世历史上的大明可以说影响极为重大。”

朱元璋听了这话,又见刘宽神情异样,注意力这才转移,问:“为何这么说?”

刘宽道:“在土木堡之变后,是于谦最先站出来,顶着大多数人迁都的意见,喊出了‘提议南迁者当斩’的口号,建议坚守北京,并且其升任兵部尚书负责主持防务后,也确实守住了北京,击退了瓦剌军队。”

“因此,不论是在后世,还是大明当时之人看来,于谦是挽狂澜于即倒的民族英雄——毕竟当时大明若迁都,很可能就是个南宋的下场。”

“除此外,于谦还是一位清廉能吏,他在宣德年间虽以御史入仕,后来却多为地方官。”

“巡按江西时,于谦平反冤案数百起。朱瞻基见于谦能力卓著,便让他巡抚山西、河南。”

“彼时,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乃至河北,本就因为永乐年间数次北伐而民生凋敝,百姓多有逃匿山中为匪者。”

“宣德初年又出现好几次旱灾、水灾,因此出现了很多灾民、流民、盗匪。”

“于谦在山西、河南巡抚任上干了十余年,让盗匪绝迹,百姓安居乐业,虽水旱灾害仍时有发生,但山西、河南不仅不需要朝廷拨付粮食赈济,反而每年都能积蓄数十万石粮食。”

“因山西、河南治理得好,陕西、山东都有不少流民到前往求食。”

“山西、河南大治后,于谦本该升入中枢。但彼时三杨去世,王振把持朝政,因于谦不肯如其他官员那样给他送礼巴结逢迎,便被王振视为异己打压。”

“王振不仅阻挠于谦进入中枢,而且安排党羽诬陷于谦对朝廷心怀不满,将其下狱,预备处死。”

“因百姓群情激奋,联名上书,王振迫于压力,这才随便找个理由放了于谦,将其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后来因瓦剌猖獗,连年犯边,有人以于谦他通军事举荐,于谦才得以升任兵部侍郎,之后才有次年的北京保卫战。”

“至于他后来辅佐朱祁玉七年所做出的政绩就更多了,微臣记不清,也不再列举。”

“朱祁镇将于谦等人下狱后,一时找不到于谦罪名,便让主持夺门之变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献计。”

“石亨等人也找不到于谦罪证,于是便诬陷于谦制造不轨言论,意欲策划拥立襄王之子,犯了谋反之罪,将其处死,家人流放边疆。”

“据说于谦被抄家时,家无余财,仅有一些书籍,以及朱祁玉赏赐的蟒袍、剑器。于谦被处死后,许多得到消息的人都为之哀悼。”

“后世甚至将于谦之冤死与岳武穆并列,认为是从于谦之死令天下人心寒,大明读书人由此为己谋私者愈众,而愿谋国为公者愈少。”

听完刘宽这一番话,老朱、朱标、朱棣才意识到于谦之事对大明及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但同时也产生了些许疑问。

老朱还在思考,朱棣便忍不住先开口了。

“三妹夫,这于谦于大明确实有大功,也确是清廉能臣,但朱祁镇杀他,主要是因为他拥立了朱祁玉吧?”

“为何你方才却说他是冤死的,还说后世将其冤死之事与岳武穆并列?”

刘宽道:“燕王殿下,朱祁镇杀于谦主要原因确实是皇权斗争,但这原因却是无法公之于众的,因为于谦当初拥立朱祁玉在大明合法且合理。”

“彼时朱祁镇被俘,甚至被瓦剌挟持叫门,大有以朱祁镇为傀儡入主中原之势,这般情况下,大明急需一位长君,而非有朱祁镇儿子身份的幼年天子。”

“别的不说,瓦剌挟持朱祁镇攻打北京,朱祁玉作为弟弟尚可下令让将士们别顾忌朱祁镇之性命,朱祁镇儿子能这么做吗?他这么做就是不孝。”

“这般情况下,大明若不想亡国,就只有另立长君。这件事孙太后也知道,所以她同意了。”

“孙太后既然同意,朱祁镇复辟再次登基,也不能拿此事治于谦的罪——他若因此事判于谦谋反,岂不是说孙太后也谋反?还是有违孝道。”

“正因此,帮朱祁镇复辟的石亨等人才虚构了于谦意欲拥立襄王之子的罪名来。”

“殿下品一品,‘意欲拥立’,为何这么说,因为这件事本就是虚构的,他们自然找不到切实证据,只能以‘意欲拥立’为罪名。”

“此罪名与赵构、秦桧给岳飞定的‘莫须有’之罪何其相像?二人又都是在抵抗胡虏入侵上有大功的民族英雄,后世人自然会将于谦与岳飞相提并论。”

“事实上别说后世,便是大明当时,许多人都曾为于谦鸣冤。甚至英宗晚年都后悔以近似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于谦。”

“到了成化皇帝,也就是朱祁镇儿子朱见深即位,第二年便给于谦平反了。由此可知,于谦之冤,在当时便是天下皆知的事。”

“原来如此。”朱棣应了一句后,若有所思。

朱棣肯定是有政治天赋的,但绝对不如朱元璋高,再加上他此时又年轻,政治方面的见解并不高,这才会对于谦之冤死有疑惑。

如今听了刘宽一番解释,只觉得在政治方面大有领悟。

老朱这时也开口,感叹着道:“于谦能文能武,又清廉正直,可惜生的不是时候,运气也不好——朱祁镇那混账东西既然复辟,他便必死无疑了。”

“但朱祁镇那混账即便被软禁七年,长进也不大——他杀于谦的手段太过卑劣,确实会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忠君报国之心。”

朱元璋不想在于谦的事上多聊,因此一番评价后,便能话语一转,问:“朱祁镇这混账复辟后又坐了多少年皇位,干了些什么?”

刘宽也没憨批到拿着于谦之事反复说——虽然事是朱祁镇做的,但他到底是老朱家的种,且两度成为大明皇帝,老朱、朱标、朱棣听到这事肯定脸上无光,不愿多听。

他略微回忆了下,道:“回陛下,朱祁镇复辟之初,主要精力都放在清算上,比如于谦、王文等朱祁玉在位时信重的大臣、太监。”

“又比如在他当初回京后被软禁前的短暂时间中,曾得罪过他的人;还有在当初曾支持朱祁玉废除朱见深太子位的人。”

“而当初策划朱祁玉复辟的石亨等人,则借此机会贪污受贿,排除异己,结党营私。”

“朱祁玉、于谦在景泰年间提拔的很多能臣干吏、武将,都因此遭难,或被杀或流放又或贬职。”

“而徐有贞、石亨及太监曹吉祥则在各自把持了朝廷部分权利后,因此彼此争权夺利而相互倾轧。”

“徐有贞作为文臣,天顺元年被排挤出朝堂。朱祁镇或许是感觉到皇权旁落,略施手段,便在两年后处死了掌握兵权、飞扬跋扈的石亨。”

“曹吉祥认为朱祁镇有意处置他们这些复辟功臣,再加上在宫中逐渐失势,便密谋反叛,事败后被凌迟处死,夷族。”

“朱祁镇用四年时间处置完这三人后,提拔了一批有贤能之名的文臣,倒是令朝堂恢复稳定,大明也从之前几年的混乱中挣脱出来,开始恢复元气。”

“然而,朱祁镇虽有了好好治理江山的想法,却没活几年,天顺八年便因脚气病病亡。死前除了嘱咐身后事外,还顺带废除了嫔妃殉葬的祖制。”

“这,便是微臣所知的朱祁镇生平大概事迹了。”

听刘宽说完,老朱、朱标、朱棣一时都颇为感慨。

这回却是老朱先开口,“真没想到,这朱祁镇复辟后竟也显露了几分帝王应有的手段,可见他是有几分皇帝禀赋的。”

“说到底,都怪朱瞻基那祸胎死得太早,才没人好好教导朱祁镇。”

“还有那孙氏,朱祁镇年幼时既是太皇太后张氏署理国务,她就该负责教好孩子,结果却让一太监将孩子带成了个大昏君。”

“后来朱祁镇、朱祁玉兄弟争位,乃至储位之争,也是孙氏当初处置不当所导致。”

“这孙氏也就在应对土木堡之变时显露出了几分果断,在教育孩子与调和皇室关系上属实差强人意。”

老朱的话让朱标、朱棣若有所思。

刘宽却是暗暗摇头——他觉得老朱对孙氏的评价有失偏颇。

孙氏确实没把朱祁镇教育好——但当时宫里宫外都是太皇太后张氏说的算,孙氏便是想教育儿子,也未必使得上力。

至于土木堡之变中孙氏的反应、处置,老朱都说好,那自然是真的好。

而孙氏以立朱见深为太子同意朱祁玉登基,再到后来发懿旨促成了夺门之变,虽然就大明而言,是让朱祁镇这个昏君替代了朱祁玉这个还算贤明、有为的君主,不是好事。

可在她个人来看,这么做就很正常了。

她的亲儿子毕竟是朱祁镇——哪个女的能看着亲儿子被软禁,在失去皇权的痛苦中消沉度日?

更别说朱祁钰还毁诺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想将皇位转到他那一脉去。

孙氏能趁朱祁玉重病,以懿旨促成夺门之变,恰好说明了她的能耐与果断。

刘宽甚至怀疑,朱祁玉儿子的死,乃至朱祁玉的重病,都可能跟孙氏有关。

比如这种可能:朱祁钰改立亲子朱见济为太子,孙氏便让朱见济死,警告朱祁钰守诺。

朱祁钰不知是没懂还是不服,没儿子都不愿立朱见深。孙氏等几年,不见朱祁钰悔改,只好让他去死。

后世热播电视剧《大明风华》以孙氏为主视角,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女人很有些东西。

不过刘宽并没有就孙氏的事跟朱元璋辩驳,不值得。

朱元璋评价完孙氏便站了起来,伸了个懒腰,道:“时间不早了,朱祁镇那混账的事也讲完了,刘宽你便回府去吧。”

“是。”

刘宽应了声,却没退走,他猜朱元璋还有嘱咐。

果然,朱元璋又道:“后日便是八月十五,此番老四、老五、老六、老七也都在,你找几个合适的视频、电影来放。”

“你那日不是下了不少视频,还有一部电影么?可别推脱。”

刘宽笑了笑,再次应了声“是”。

随即退出奉先殿。

见刘宽走了,朱棣便也告辞,准备撤。

朱元璋却道:“这么着急要走,难不成怕咱再打你一顿?”

朱棣确实有这个担心,却不会承认,讪笑道:“父皇,妙云等着儿臣回府吃午饭呢。”

朱元璋冲李贵道,“派人去告诉老四的侍卫,让他回燕王府传个话,便说老四今日在宫中吃午饭。”

“是。”

李贵应声去安排了。

朱棣则一脸苦相,心道:老头子之前该不会没打够吧?

就在他这么想时,却听朱元璋道:“你们两个听了朱祁镇的事有何感想,都说来听听——标儿,你打个样。”

第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