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194章 叫门天子,朱棣挨揍【求追订!】

朱标道:“父皇,您经常嘱咐我等安危为重,怎自己不重视呢?让人泡一壶茶也不需多久,等会儿再听后事又何妨?”

朱棣也跟着道,“父皇,您若真因朱祁镇那臭小子气出个三长两短,儿臣万死莫赎啊。”

朱元璋皱着眉,心想:咱若是真让那朱祁镇气病了确实得不偿失。

于是道:“也罢,咱就听一回劝。李贵,让人速速泡一壶清心静气的茶来。”

李贵应声去办,很快就带回了一壶茶,先喝了一杯,这才给朱元璋斟上一茶碗。

朱元璋喝完茶,觉得心里火气降下去不少,没那种三尸神暴跳的感觉了,便道:“现在可以继续讲了吧?”

“是。”刘宽应了声,道:“微臣印象深刻的第二件事,便是当时明军的回军路线。”

“朱祁镇、王振率领大军经过数日行军抵达大同后,发现许多地方都有明军尸体,这才知道前面明军败得比他们预想的更严重。”

“朱祁镇、王振皆是初临战场,瞧见明军尸横遍野的情景更是害怕、心虚,于是决定撤出大同。”

“王振想着他如今也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便想带朱祁镇从他家乡蔚州经过,由紫荆关回北京,好摆摆威风,光宗耀祖。”

“结果大军走出了七八十里,王振又忽然担心大军经过蔚州时会践踏地里的庄稼,给家乡造成巨大损失。”

“况且此番大军出征,连瓦剌军队都没看到便撤了回来,属实算不上风光,于是又命大军折向宣府,由出征之路返回···”

“荒唐!荒唐!”老朱又忍不住怒了,拍着御案道:“彼辈真当战争是儿戏不成?!”

刘宽只能劝,“陛下息怒。”

老朱道:“咱没怒,咱就是想将那王振揪过来,拆骨扒皮!”

毫无存在感的李贵听到这话,生怕同为宦官被殃及池鱼,于是缩了缩身子,更没存在感了。

刘宽则试探着问:“那微臣继续讲?”

“继续!”

“因为大军行军拖沓,又路线迂回耽搁,故而让一支瓦剌军队在鸡鸣山附近追上,并堵在了明军前面。随后也先也率领瓦剌主力追来,对明军形成夹击之势。”

“明军不得不迎战——当时明军毫无士气,状态也极差,且将士皆心怀怨念,朱祁镇、王振又胡乱指挥,此战自是大败。”

“仅此一战,明军便死伤过半,随军的公侯等武勋也战死不少。朱祁镇、王振则率领剩余明军,慌不择路地退到了土木堡。”

“当时天色尚早,便有大臣劝朱祁镇继续行军,到怀来城过夜。”

“可王振却惦念他个人财物所在的一千多车辎重落在了队伍后面,还未跟上,便执意让大军留宿土木堡。”

“当夜明军就被瓦剌追兵包围在土木堡,并截断了土木堡水源。”

“次日,也先为降低攻打难度,先假意撤退并遣使与明军议和。朱祁镇、王振等人信以为真,待瓦剌大军撤退后便想先移营河边,避免再被断了水源。”

“因为当时明军已断水一两日,故移营时士卒争相取水,颇为混乱。也先率领瓦剌大军杀回,便杀得明军大败。”

“败乱之中,王振被愤怒的明军将士杀死,朱祁镇则被瓦剌人俘虏——这便是后世史书中赫赫有名的大明土木堡之变。”

刘宽讲完,发现朱元璋反而没再像之前那样愤怒,而是皱眉思考着什么。

旁边朱标、朱棣也是如此神色。

朱棣最先出声,“三妹夫,你所说的这土木堡之变中有两件事很是令人疑惑。”

刘宽问:“哪两件事?”

朱棣道:“大军撤退前的事也就罢了,半路遭遇瓦剌大军并大败一场后,那王振竟还挂念他的财物?另外,他随军打仗带那么多财物干吗?”

刘宽想了想,道:“燕王殿下,宦官贪财难以常理度之。至于军中王振财物来源——兴许是他一路上收取的贿赂呢?”

朱棣点了点头,又道:“那也先假意议和,先撤兵再杀个回马枪,不过是个很寻常的计策,大明君臣竟无一人能识破且都毫无防备?未免太不可思议了吧?”

这次刘宽还没想好怎么回答,便听朱元璋哼道:“有什么不可思议的?通过之前诸事,便知那王振多半是把持了禁中,隔绝内外,寻常之人很难见到朱祁镇。”

“即便有王公大臣见得到,以朱祁镇的昏庸无知和对王振的宠信,他人之谏言如何会被采纳?”

“况且彼时明军才经过一场大败,只怕很多部队都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便是想要防备瓦剌杀个回马枪也做不到。”

朱棣想想,发现情况真的可能如此。

这时,刘宽略一犹豫,又道:“陛下,其实后世网络上还有种阴谋论的说法。”

朱元璋皱眉,“什么阴谋论?”

“有人说,土木堡之变其实是大明文臣集团勾结瓦剌,故意策划出来的。目的便是将大明武勋集团一网打尽,好让大明变成之后那种完全由文臣掌控朝政的局面。”

朱元璋听完,皱着眉问:“此说法可有实证?”

刘宽道:“并无实证,只是后世网络上极小部分人的猜测——大部分人对这种说法是嗤之以鼻的。”

“首先,土木堡之变葬送的不止众多武勋,六部中的好几名尚书、侍郎,还有内阁学士等文臣,也有好些个殁于此战。”

“其次,这种猜测很有些倒果为因的意思——大明文臣权力变大在永乐朝有了端倪,到了朱瞻基在位时,朝堂活跃的便都是文臣了。”

“可以说,即便没土木堡之变,正常发展下去,大明文臣也会逐渐掌控朝廷权力。”

“土木堡之变葬送了众多武勋及大明京营,只不过是让这一过程加快了而已。”

“最后,朱祁镇时期的大明文臣或许会有意识的对抗武勋集团,但若说他们能联合起来策划出土木堡之变这种大事,微臣是不信的。”

朱标知道,朱元璋本就对文臣集团很是提防,生怕其因此事进一步打压朝中文臣,便道:“父皇,这种事确实不太可能——且不说文臣们能否策划出这般大事,即便能,他们难道不怕汉家江山再次葬送于胡虏手中?”

“蒙元时儒学可是被打压的,汉人文臣也少被重用,多为蒙元权贵附庸。大明文臣如何肯再见到那般局面?”

朱棣没吭声,不知在想什么。

朱元璋眼底闪过一抹冷色,口中却道:“放心,咱还没气恼到胡乱猜测的份儿上——若有文臣敢且能策划出土木堡之变,下一步便该谋朝篡位了,哪里还有大明后来的一百多年江山?”

他随即看向刘宽,道:“你接着讲——朱祁镇都被俘虏了,几十万京营大军也被葬送,那北京是如何守下来的?”

刘宽道:“朱祁镇被俘后,也先等瓦剌高层得知其为大明皇帝,大喜,随后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大明皇帝乃大元仇人——瓦剌也自视为蒙古一部,应该处死朱祁镇。另一派则认为,朱祁镇在乱军中仍能安然无恙,必是上天庇佑,主张将朱祁镇送还大明以议和。”

“也先则认为,这是上天赐给大元重新一统天下的良机,遂以朱祁镇为质,南下攻打北京。”

“另一边,明军土木堡大败、朱祁镇被俘的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动,人心惶惶,朝中也分为两派。”

“大部分朝臣都主张南迁,移都南京;唯时任兵部侍郎于谦等极少数人主张固守北京,抵御北虏。”

“当时国务由孙太后署理,并以朱祁镇异母弟郕王朱祁玉监国。二人权衡之后,决定支持于谦,遂升于谦为兵部尚书,主持北京防务。”

“此间,孙太后曾想以财物赎回朱祁镇,可惜也先不为所动。”

“也先这边则挟持朱祁镇先来到宣府府城外,要求守将开门迎驾,被守将拒绝。”

“几日后,也先又挟持朱祁镇至大同,让朱祁镇亲自到城下叫大同守将开门迎驾,再次被拒绝。朱祁镇见此便向守城将领、宦官等索取财物,分给押送他的瓦剌将领及士卒。”

“此后,也先每至一城,都先让朱祁镇去叫门,虽均未能成功,可朱祁镇却因此在后世得了个‘叫门天子’的称号···”

“叫门天子?!”朱元璋听到此处眼睛瞪得老大,满脸怒气,打断刘宽的话问道:“朱祁镇这孽障此时竟还有脸一直苟活着?竟真听从那也先的话一次次地去叫城门?!”

朱棣则抱着万分之一的希望问:“三妹夫,这个朱祁镇该不会是那也先找人伪装的吧?朱祁镇作为大明皇帝被俘虏已经是耻辱之极,如何还有脸帮也先去叫开大明城门?!”

刘宽听两人这话,道:“陛下与燕王殿下或许觉得朱祁镇受辱至此,应该以死谢罪,可他本人却未必这么想。”

“须知,当年靖康之耻时,徽钦二宗可是宁愿率领群臣、子女、嫔妃向金人行牵羊礼成为俘虏,也不愿死国。”

“朱祁镇只是被俘,成为人质,并未遭受其他侮辱,自然也不想死。”

砰!

一声巨响,却是老朱气得猛击御案。

“居然拿赵宋徽钦二宗作例子,刘宽,你故意气咱是不是?!”

刘宽没想到这句话会引起朱元璋这么大反应,连忙拱手道:“微臣不敢——微臣只是想说,朱祁镇在宫中长大,自小锦衣玉食,没经历过什么磨练,被俘时才二十三岁,惜命很正常。”

朱元璋骂咧咧,“正常个屁正常!那混账就该去死,省得给咱老朱家丢脸!”

见朱元璋气到失态,朱标也劝道:“父皇息怒——这毕竟都是后世史上之事,如今已不可能再发生了。”

朱棣则当场表态道:“父皇,儿臣日后定告知子孙,曾孙辈绝不再取朱祁镇这个名字!”

“不取朱祁镇这个名字有个屁用!”朱元璋只觉得怒火难消,尤其是在看到朱棣的时候,这句说完遂冲其招手,“老四,你过来!”

“啊?”

朱棣有点懵懂地走到了御陛下。

朱元璋几步下到比朱棣稍高三层的位置,板着脸道:“背过身去!”

朱棣意识到了什么,顿时涨红了脸,想说什么,却又不知该如何说,只能一脸委屈地背过去。

朱元璋拿起桌上一把镇纸的玉尺,就啪啪地往朱棣背上打去。

“朱祁镇那混账还没出世,咱打不着,你这个朱祁镇的太爷爷咱总能打得着!”

“那个混账东西无智又无能,连节操都没有,简直给咱老朱家丢尽了脸!”

朱标见朱元璋打得又快又狠,偏偏朱棣还不知道跑,就那么硬受着,忙上前劝道:“父皇,收手吧,四弟又不知道他以后会有朱祁镇这么个败家的曾孙。”

朱元璋一听“败家”二字,下手更重了。

朱棣欲哭无泪。

心道:大哥,你会不会说情?不会就别开口啊。

第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