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155章 方孝孺进京,穿越日试验【求追订】

七月走过,暑气略消。

方孝孺站在船头,脑袋像是被半空中某物吸住,随着江船划过大桥投在江面的斑驳阴影,他脑袋也跟着偏转,目光仍难以从那宏伟的桥身上挪开。

船家见了,笑问:“先生莫非过去一年都未来过京师?”

方孝孺不舍地收回目光,情绪复杂地点头,“我已有五年不曾来京师了。”

船家道,“听先生口音,是浙江宁波人吧?离京师也不算远,去年这仙桥降世后,多有浙东文人来京游览,先生怎按捺得住没来?”

方孝孺道,“尊师去年六月过世,我为尽孝道,闭门读书一年,不曾过问外间事,故前不久才知这大桥、铁路之奇事。”

听方孝孺为老师尽孝闭门读书,船家更添敬意。

“若如此,倒也难怪了。不过自仙桥降世后,过去一年京师出现的新鲜事物可不少,先生此番来京定要好好游览一番。”

方孝孺点点头,没再多说。

事实上,若非朝中有人举荐,皇帝召用,他即便听闻了跨江大桥与铁路之奇事,也不会专门跑来京师观摩。

只是,他之志向终究要到朝中方能伸展。

当年父亲因牵入空印案而令家族蒙羞,也唯有他进入官场任事,才能洗刷。

所以,接到皇帝召见的旨意,他便来了。

又过了好一会儿,船只才向江东门附近的码头靠去。

这时,方孝孺发现,以江东门为中线,大大小小的码头被分为两大片区域。

如今只有一片区域的码头供往来舟船停泊,另一片区域却成了繁忙的工地,有许多工匠、役夫在忙碌着。

他于是问:“那边可是朝廷在修建码头?”

“是啊。”船家点头,“说是之前码头太混乱了,舟船停泊不便,要重新梳理规划,建一座沿江大码头。”

“南边的先修建,待建好了再修北边(京师外扬子江为西南至东北走向),听说还用上了一种叫做水泥的东西,建起来可快哩。”

因为只有一半码头可用,京师原本就紧张的码头、泊位如今更紧张了,民间舟船都得在江面排着长队等候。

方孝孺站在船头观望了会儿工地上的情景,不禁评价道:“朝廷修整京师码头虽是好事,只是此番不知又要耗费多少钱粮,又得征多少百姓为役夫?”

“京师外墙广大,远胜历代都城,已修建十余年,尚未完工。此间中都先修后废。再加上朝廷大军南征北战,百姓徭役岂不繁重?”

船家听见这话,忍不住道:“方先生,中都的事不好说,但这京师城墙修了十几年仍离完工差一大截,正是因为修得慢。”

“修得慢,这平摊到每一年里,咱老百姓负担的徭役不就轻了不少么?”

“至于此番大修码头,更是与以往截然不同,乃是由太子督办。”

方孝孺皱眉,不解地问:“太子督办如何就截然不同了?”

船家笑道,“据说这码头修建至今,尚不曾动用朝廷调拨的钱粮,也不曾征百姓徭役——你瞧岸上的那些工匠、力巴,都是按日拿钱粮,干活可积极着呢。”

方孝孺闻言又仔细观察了一番,果然发现了异常——工地上监工的小吏、将卒竟不多。

须知,但凡徭役之地,役夫们干活大多不积极,搞不好还会闹暴动,往往需要多派官吏监督,再以军队在旁震慑,方能让工事进行下去。

可码头上这些工匠、力巴干活的样子却是很主动,甚至可称积极,大异于常。

方孝孺更不解了,“这是为何?莫非太子拿私钱来修这码头?”

“并非如此。”船家先摇头,随即解释,“听说是太子在开工之前,便将码头预备建造的货栈、店铺,或卖或租给了一些大商人,筹集了一大笔钱粮。”

“如此自然不需用朝廷的钱粮,还能雇佣工匠、力巴替代徭役。”

还能这样?

方孝孺听得满脸惊讶。

随即却不由皱起眉头,低声自语:“如此做法虽妙,却不似儒家治国之道,反倒类似传闻中的杨朱之法——储君若沉迷此道,岂是国之幸事?”

旁边船家不知是没听清还是没听懂,没再接话。

就这样,方孝孺在这舟船上等了好一会儿,才排到码头靠岸,登陆而去。

船家看着方孝孺进入码头息壤的人群中,便钻进了船舱,拿出一个小本本和一支铅笔刷刷地写起来,却是将之前方孝孺的言语都记录了下来···

···

刘宽背着书包,骑着乌云踏雪,在王广岳等人的护卫下往城外走去。

到了楼江门处,却被后面追上来的一名宦官和几名亲军骑兵喊住。

“刘驸马且等等!太子殿下有话传达!”

刘宽闻言,不得不勒马停下,等着小宦官过来。

小宦官来到刘宽近旁后,顾不得喘匀气,便道:“太子殿下得知刘驸马要去桥上,立即遣奴婢来传话,让刘驸马在此等候。”

刘宽听了皱眉。

他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道:“太子殿下既知我要去桥上,也该知道我赶时间吧?”

小宦官道:“太子殿下就在后面,一会儿就到,还请刘驸马稍安勿躁。”

刘宽深吸了口气,不再多说。

今天是八月初三——他正是去年的今日来到大明的。

所以,他今天必须到桥上进行一些尝试。

这次尝试中,把握时间点很重要。所以,如果过一会儿朱标还不到,他只能强行去桥上——或许他会被拦住,但总要试一试。

好在他没等多久,朱标便带着一大队侍卫骑马赶来了楼江门处。

见面后,朱标道:“是本宫险些忙忘了,没耽误妹婿的试验吧?”

去年的八月、九月、十月,刘宽经常往桥上跑,尝试用手机连接后世网络。

如此异常行为,老朱、朱标自然早就注意到,也早就询问了缘由。

所以刘宽今日要去桥上试验之事,朱标也是知道的。

刘宽道:“不耽误,但时间也不宽裕了,我们最好尽快赶到桥上。”

“好。”

朱标点头。

随即与刘宽并马而行,出了楼江门。

刘宽见状,稍稍勒马,落后朱标半个马身。

因为急于赶路,两人没再交谈什么。

到了大桥南桥头堡,只见军队已经提前按老朱的命令,暂时封锁了大桥。

越过桥头堡,到了桥面上,刘宽与朱标便放慢了马速。

虽然还没到地方,也没到时间,刘宽却忍不住拿出手机观看——还是一点信号都没有。

此时朱标问:“妹婿,若真的能连接上后世那互联网,会出现何种情况?”

刘宽道:“若能连上后世的互联网,我便能用手机、电脑下载更多于大明有用的资料,甚至是更多的视频、电影、音乐。”

“另外,我或许还可以通过网络跟后世的家人联络,报个平安。”

朱标听了先是一喜,但过了会儿却又露出忧虑之色。

“妹婿穿越之事若让后世家人知晓,他们会不会告知后世官府?若后世朝廷知道此事,又会如何?”

刘宽听了一愣。

他之前还真没往这方面深想过。

稍稍沉吟后,刘宽道:“若只能联网,后世朝廷知道了此事,对双方来讲,应该都是好事。”

“一则,若后世朝廷肯动用力量搜集、传递大明所需要的各种资料,要比我们自己做有效率得多。”

“二则,我在后世的家人,也可以因此得到朝廷的照顾,过上更好的生活。”

朱标若有所思的点头,然后问:“那后世朝廷可能从大明这边获得什么好处?”

刘宽道:“只能联网的情况下,大明能给后世的,估计只有一些历史资料吧。”

这话说完,刘宽心里却在想:若后世朝廷真得知此事,必然会为此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试图以网络连接为突破点,掌握真正的时空穿梭科技。

那样的话,说不定若干年后,后世之人就能如他一般来到大明,甚至再回去。

这事刘宽是不准备给老朱父子提的——如果老朱为了避免大明为后世朝廷掌控,做出什么过激的事,那可就不妙了。

一行人在桥面上骑马慢行了一会儿,才到达去年今日刘宽穿越的地方。

刘宽下马,背着包拿着手机来到了当日迷雾出现时,他在桥上所处的位置。

然后耐心等待起来。

那日,他虽然没第一时间看手机记下时间点,但事后却推断出了精确到几分钟内的时间段。

所以,他只需在该时间段,看是否能联网就行了。

当然,考虑到一些意外情况,他实际从上了大桥开始,就一直盯着手机信号显示。

甚至时不时的刷度娘网页——这是防止出现实际有信号,手机却没信号显示的情况。

朱标、王广岳等人因为对互联网不了解,此时都站在十几步外,保持着警惕,安静且耐心地等待着。

结果一群人等了半个时辰,什么也没发生。

刘宽从人行道的护栏翻过来,面带苦笑地收起手机,冲朱标拱了拱手。

“太子殿下,看来是微臣妄想了——穿越这种事碰到一回已是不可思议,怎能再奢求连接上后世的网络?”

朱标听了这话,不知为何,既失落又庆幸。

矛盾得很。

但他还是安慰道:“妹婿不必失望,你穿越到大明,其实已经带来了许多改变。别的不说,雄英如今便活得好好的,母后身体也还健朗。”

“此外,你又带来了火炮、火绳枪、千里镜、盐田晒盐法等种种发明和秘方,更让我们认识到了科学、科技之重要。”

“有妹婿在,即便不能连接后世的网络,相信我大明也能开创一个远迈汉唐的大盛世!”

刘宽最希望的其实是能借用网络跟家人报个平安。

但朱标这番话,也确实让他心中失望减轻不少。

之后,刘宽一路拿着手机盯着信号显示离开大桥,可直至他走过南桥头堡,手机依旧没网络。

他收起手机,驻马桥头堡前的工农雕塑旁,不禁再次回头望向桥面。

心想:或许那场迷雾才是穿越的关键?

第二更。

晚安~

(欠更看状态还——病好了,但感觉身体、精神状态都不如国庆前,可能需要多休养几日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