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137章 老朱的选择,交友险露馅

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137章 老朱的选择,交友险露馅

作者:灵灵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02: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老朱道:“咱将科举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之中,那些出身贫寒,家中并无藏书,又没钱买书,甚至没有人脉借书的贫寒士子,只需学习这几本经典,便有望科场扬名,踏入仕途。”

“而那些世代簪缨、有家学渊源的,又或是家中不差钱买书的,他们受四书五经限制,在科场的优势也不至于太过巨大。”

“八股文取士亦是同样道理——那些家世好、有人脉、有钱的读书人,纵有名师教导,可受到八股形式限制,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比贫寒之士高超太多。”

“反过来,贫寒之士无需拥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多么高超的技巧,亦可在八股作文之道显露一定的天赋、才情。”

“这般算来,朝廷以四书五经和八股作文取士,岂不就是让科举又公平了些许?”

“确实是让科举又公平了些。”刘宽当时听得点头。

他明白,这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即便是追求公平,也只能是尽量接近。

如后世高考、公务员考试等,都是如此——能做到相对公平,已经不错了。

但他随即又忍不住问,“那陛下如今因何又对此事疑惑了?”

朱元璋不悦,指向刘宽道:“你小子跟咱装糊涂?既从你口中得知后世之事,明白科学、科技之重要,咱对科举的想法岂会没有改变?”

“咱之前想利用科举保大明江山社稷传续,是因为咱所知的各家学说中,儒家确实是最利于咱统治天下的。”

“可既知科学、科技之利,以及其对后世带来的种种变化,咱便等于有了更好的选择。”

“这一点,其实跟先前咱们讨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及‘发展科学、科技’该选哪个,是一样的道理。”

“咱既然决定以发展科学、科技为先,科举内容及形式自然也该有所改变。”

刘宽听了这番话,才是算是明白朱元璋如今的想法。

于是,他当时略微沉吟,便提出了在必考的入学内容中再添加史家、法家经典的建议。

如此一来,差不多算是在科举内容中形成一个以儒家为核心,以史、法为辅的思想教育模型。

再加上数学,以及历史上宋明清科举原本就有的公文写作、判案等内容,便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高考及公务员考试综合体了。

不论是刘宽,还是老朱,都明白改革很难一步到位。

倒不是说有什么阻碍——在老朱掌控朝廷的这个时代,绝大多数改革阻碍都不会太大,即便有,也会被老朱以铁腕粉碎。

令改革难以一步到位的是改革后未知的变化。

刘宽虽是后世之人,知晓后世制度,却不能往明初生搬硬套——明初之国情毕竟与后世国情不同,将后世某个成熟制度直接搬过来,未必就是好事。

就好像早先刘宽与老朱谈论的“重农抑商”之事。

农业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大国首重之事,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重商具体该怎么重,能照搬后世改革的种种政策吗?显然是不能的。

科举之改革,准确说应该是人才选拔制度之改革,亦是如此。

此番老朱重开科举,做出的种种举措看似大刀阔斧,可实际上于人才选拔制度改革而言,不过是投石问路而已···

当刘宽回忆当初与老朱讨论科举改革的事时,月升楼二层大堂中又传出一阵异样的喧哗声,令他回过神来。

一个声音清朗的士子大声道:“这几位兄台莫要在此抱怨科举新政了!”

“我方才从府学一位教授那里得知,当今圣上已下旨,要为各地官学再配备一套公用书籍,主要便包括科举改革后乡试、会试将考到的那些数、史、法三家经典著作。”

“诸位可以算算,而今大明有多少官学,每座官学都配备这么一套书籍,得花费朝廷多少钱财!”

“诸位再摸着良心想一想,自洪武二年圣上推广官学以来,建立了多少官学,让多少原本读不上书的人能读书习字。”

“而今诸位不思圣上恩德,反而因科举政策上的些许不利,便怨言涛涛,乃至诽谤君上,可有良心?多年的圣贤书又读到哪里去了?!”

这人说完,二楼大堂及隔间皆一时安静。

刘宽听到这一番逆流之言,却忍不住暗暗叫好。

他当即走出了隔间,扫向大堂各处。

便见许多茶客或面露惊讶,或若有所思,或神色惭愧,皆看向楼梯口处。

那里赫然站着一位身量不高却很挺拔的青年士子。

显然,方才那番话便是这人说的。

这时大堂中的客人们也都回过神来,立即便有人问:“这位朋友所说可是真的?陛下当真下旨为官学补充书籍了?”

这青年士子当即作发誓状,“此事我若有一字虚言,便叫我今生今世都不能中举!”

这话对读书人而言,属实是毒誓了,因此大部分人都信了青年所说。

事实上,只要稍稍分析,便知这青年不可能谎编皇帝旨意——那可是要杀头的。

于是好几个文人打扮的茶客都羞愧地掩面而去。

茶客们虽然又议论起科举改革来,风向却是与之前不同了——不再是抱怨老朱不照顾贫寒士子,而是交流起各自所知的乡试必考的数、史、法几本经典的内容。

刘宽见停留在那青年身上的目光少了许多,便过去拱了拱手,问:“阁下方才一番逆流之言,当真有澄清玉宇之态,令人印象深刻。”

这人拱手道:“不过是直抒肺腑罢了,当不得兄台如此夸赞。”

刘宽微微一笑,“在下刘长,不知可否与阁下交个朋友?”

“在下许臻,荣幸之至。”

刘宽当即邀请这人到隔间一起喝茶。

许臻进去,这才发现里面竟然还站着两名护卫,立马意识到“刘长”家世不凡。

许臻所不知的是,刘宽在月升楼的护卫可不止两个——二楼大堂还有几人,一楼又有几人,外面更是有几十个!

许臻虽将刘宽当做了富贵人家公子,却依旧不卑不亢。

互相了解几句后,刘宽得知,许臻是溧阳人,因学习成绩优异,才得以进入应天府学。

随后,刘宽便问:“至善(许臻字)可是要参加今年的乡试?”

许臻点头,“好不容易遇到朝廷重开科举,我自是要参加的。”

“可有把握中举?”

许臻苦笑,“此番科举改革如此重大,谁知能否中举?”

刘宽对此人颇有好感,虽不能透露身份,但还是点拨道:“我想此番科举改革虽增添了数史法三家经典,但如你所说,毕竟是头一回考,题目多半不会太难。”

“与之相反,以儒学为主的科考宋代不知考了多少遍,我大明再考儒学,题目多半不会简单,甚至可能偏难。”

“故而我私下以为,与其在儒学方面下苦工,不妨趁着乡试尚有大半年时间,通读数史法三家经典著作,或可于科场建功有奇效。”

许臻听了稍稍沉思,点头道:“刘兄所言确有道理。”

刘宽接着又道:“至善若感兴趣,自然科学、百工技艺方面也可做些了解。”

“倘若乡试必考内容太难,也可考虑通过选考题提升评等,同样可以进入仕途。”

许臻听了微微摇头,道:“不怕刘兄笑话,百工技艺我并无兴趣。”

“已出的两期《自然科学》杂志我倒是看过,却也难以领悟其中要点,想要藉此提高成绩,怕是很难。”

刘宽微笑道,“我倒是对那《自然科学》有些许领悟,至善有何不解之处,不妨与我说说。”

许臻听了既意外又高兴,“那可太好了!”

接着便连续问了几个《自然科学》杂志上面的问题,刘宽皆一一解答。

待几个问题都讨教完,许臻不禁赞叹,“刘兄对这自然科学哪里只是些许领悟?分明是通透明达。”

“我曾与不少同学、好友讨论过这些问题,刘兄之解答,比他们不知高明多少,怕是只有那编写《自然科学》的刘驸马可比了。”

说到这里,许臻话语忽然停住,用猜疑的目光重新打量刘宽,问:“刘兄该不会就是···”

他没有说下去,意思却很明白。

刘宽连忙否认,“至善想哪里去了,我不过是恰好姓刘,又对自然科学有些了解罢了。”

刘宽担心再说下去,身份的谎圆无可圆,便起身匆匆告辞了。

离开月升楼百多步,在其二楼无法眺望的地方与王广岳率领的其他仪鸾司将士汇合,又骑上了乌云踏雪,刘宽便道:“走,去铅活字项目组。”

刘宽与老朱接触的多了,才发现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老朱谋划、做事都很稳。

就比如这次科举内容方面的改革,老朱也觉得不利于贫寒士子,老早就想了一套弥补之法。

为各地方官学配备一批关于数史法的书籍只是第一步。

与之配套的另一重要手段,便是降低书本的价格,扩大书籍印刷范围与数量,让出身普通的读书人,也能轻易获得各种科举相关的典籍。

在这件事情中,铅活字的研制显然是重中之重。

第一更。

奶奶已经火化,丧事估计还需两三天才能完。

在老家只要能抽出时间会尽量更新。

谢谢诸位的订阅支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