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121章 六部变九部,李善长之邀

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121章 六部变九部,李善长之邀

作者:灵灵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02: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老朱演戏很敬业。

装模作样地将刘宽的奏本翻阅一遍,才放到案头,道:“刘副郎这些关于改革六部的建议确有些意思,太子,你给众卿家读一读。”

“是。”

朱标应了声,便去拿了奏本,站到御陛下边,侧对着徐达、李善长等大臣,不疾不徐地念起来。

这份奏本朱标也是提前看过的,他演技虽不如老朱那般浑然天成,却也达标,读起来就好像第一次看到其中内容般。

当朱标清朗的声音在大殿内落下,与会众臣也知晓了奏本内容。

徐达、李善长因朱元璋或明或暗地通了气,对奏本内容倒没那么吃惊。

刘仲质、赵民望等阁臣就不同了,此时一个个都露出了惊讶之色。

赵民望更是回头瞅了低眉顺眼站在他后面的刘宽一眼,心道:你这哪里是一二建议?明明是好几条。等于是将六部砍下来一半,拿去开肠破肚,肢解了!

原六部中礼部、吏部、兵部倒还好,并无太大改动。

工部只是在增加科技司后,又增加了个工业司,说是专管**钢铁厂、青龙山煤厂这类由官办成功转型为官营的场坊等。

户部、刑部最惨,活脱脱一副被开肠破肚肢解了的样子。

原户部被一分为三,即:户部、税部、财部。

新的户部职权大大缩水,只负责掌管田地、户口、矿产、山林之类的事务。

虽然仍负责收取田赋,可收取丁税、商税、关税、杂税的权利却都转移到了税部。

至于财部,则负责与户部、税部、盐运司以及类似工部工业司这样的机构对接财务之事,负责大明财政的收支与审计。

刑部遭遇也差不多,被肢解为刑部与警部。

不过刑部上层职权倒没太大变动,只不过是将原刑部大牢交给警部负责。

其主要改革在地方上。

地方上原本若有案件,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皆可负责审理,一般的百姓纠纷刑房典吏、书办就能处理。

可以说县官及刑房吏员皆可插手。

至于案件的侦破,也是县官、刑房吏员乃至捕快,皆可去做。

如此权责混乱,既给了官吏在案件中贪腐徇私的机会,也会让事责混乱,降低破案、审案的效率。

而根据刘宽奏本中的建议改革后,地方府州县将增设警房,设巡长、巡判各一名。

并将三班衙役中的快班,更名为巡捕,与该地方的巡检司、县狱一起归入警房辖下。

同时,刑房事权固定给典史,知县等县官只有案件知情权,不再具有审案权。

并且刑房、警房都将以上一级的刑房、警房为直管部门,虽仍受地方主官兼管,却是以直管上级政令为主。

各布政使司将则撤除刑部清吏司,转设刑事厅、警务厅,专门负责管理辖下刑事及警务···

待朱标收起奏本,朱元璋便问:“众卿家觉得刘副郎改革六部的建议如何?”

几位阁臣先闻言,下意识看向了徐达、李善长,却见两人老神在在,完全没有开口的意思,顿时明白,这两位多半也事先知晓了奏本的内容。

这几位能成为阁臣,在此时都称得上学识渊博、阅历颇丰、才思敏捷。

虽然猜到朱元璋可能已经属意按这奏本内容改革六部之制,但有些问题他们作为臣子却不得不提。

曾为四辅官的赵民望先开口,却是看向刘宽,“请问刘副郎,你既建议将户部一分为三,户籍职权仍在户部,为何却将丁税权划入税部?”

“税收之事本就不易做,丁税收取需依赖户籍黄册,你将户籍管理及丁税收取之权分开,丁税岂不是更难收取?”

刘宽并没有开口,因为朱标开口了。

“此事在本宫看来并不算问题——地方上户房管理户籍,税房负责收税,只需在收税前去户房借阅黄册,抄录户籍认定数目即可。”

“此外,地方上多有户房吏员借住职权之便贪腐谋私的,而今将户籍与丁税事权分开,正好令二者互相挟制。”

“即便户房、税房勾结在一起贪腐谋私,也比原来难一些,事情败露的可能也更大些。”

说完,朱标笑了笑,问:“赵大学士对刘副郎的这份奏疏可还有别的疑问?”

朱标如今在朝中是非常得文臣们拥护的,几位阁臣更是对他寄予厚望,万万没想到,此番他不仅支持六部改革,还如此维护刘宽。

赵民望虽仍觉这么做会带来人员冗杂的问题,却知说来没用,便拱手道:“谢太子殿下解疑,微臣没什么要问的了。”

朱标点点头。

其实将丁税权分到税部,是君臣三人商议的结果——他方才所说都是表因,真正的原因,却是刘宽当时提出了“摊丁入亩”之策。

他和父皇当时一听,便知道此策有利于穷苦百姓,又能促进人丁增长,还有些许压制土地兼并的作用,自是喜欢得很。

只是考虑到六部改革未成,此事不适合在此时就拿出来,便让刘宽在奏本中隐没不提。

至于他出来为刘宽说话,也是之前就讲好的。

在他和父皇眼中,刘宽专心做事即可,不应该陷入朝堂争论中。

朱标原以为,他站出来力挺六部改革之事,应该能让其他阁臣都闭口了。

没成想刘仲质又站了出来。

刘仲质直面向朱标,道:“太子殿下,微臣以为,地方上案件审判若只交给典史,只怕很容易造成冤假错案,殊为不妥。”

朱标道:“如何不妥?案件既指定由典史办理,若出了冤案,便可让典史负责。”

“况且典史也并非没有监督——知县、县丞、主簿对案件皆有知情权,刑房典吏作为副手亦可监督。”

“此外,大案、命案、要案,都是需要报给上级部门核查、定案的,若有冤假错案,很容易显露。”

“再不济,还有巡查御史,澄清污浊。百姓若有切实证据,甚至可以捉拿贪官污吏,上京来告状。”

“凡此种种,皆可降低冤假错案出现的可能,何必非让几个县官参与其中?”

听了朱标这番话,刘仲质便意识到,朱标不止是支持六部改革那么简单,只怕是刘宽这份奏章内容都提前与其商量过了。

他一时又挑不出别的缺漏,便拱了拱手,退回原位。

两位阁臣先后折戟,其他阁臣也挑不出这份奏章的毛病,便都沉默下来。

见此,朱元璋道:“既然众卿对刘副郎这份改革六部的奏疏没别的意见,咱们便趁着今日的机会,集思广益,说一说这六部变九部之事该如何详细落实。”

随着这次并不正式的御前会议继续,讨论到各部改革的一些具体内容,刘宽才开口说两句。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

等到刘宽等人从奉先殿出来时,天似乎都黑了,却是这场会议足足开了近两个时辰!

会议最后不仅确定了变六部为九部的详细办法,还在老朱的授意下,顺带改革了通政司。

通政司将提升级别,改为通政院,设院使、院丞、院判各一名。

下辖承进司、驿传司、交通司。

其中承进司、驿传司都只是将通政司原有的职能规整一番,改了个名字。

承进司甚至是唐宋时便有过的,俗称银台。便是驿传司,也同样是元代通政院的下属机构。

唯有交通司是真正的新设机构——刘宽在六部改革奏本中原来设想了十部,最后一个便是交通部。结果让老朱给否了,于是就有了通政院交通司的出现。

···

当刘宽从午门出来时,鼻尖上忽然落下一片凉凉的“鹅毛”。

“下雪了。”

刘宽抬头望向天空,喃喃出声,不禁想起了父母、哥哥、嫂子。

‘嫂子应该生了,也不知是侄子还是侄女。’

就在刘宽仰着头,呆立在鹅毛大雪中想念家人之际,一辆马车咕噜噜地从紫禁城中驶了出来,停在刘宽一侧。

能在紫禁城中骑马、坐车的人并不多,诸皇子也只能骑马,至于能坐车、坐轿的,唯有徐达、李善长这样功勋卓著的老臣。

果然,车窗打开,露出了头发花白的一张老脸。

却是韩国公李善长。

“刘驸马是要去工部司院吧?老夫正好顺路,可要上车坐一程?”

‘你顺路?当我不知道你家在哪儿吗?除非你不回家。’

刘宽心里嘀咕,面上却微笑着道:“多谢韩国公好意——下官难得遇到这般鹅毛大雪,想在雪中走一走。”

李善长脸上失望之色一闪而过,随即微笑道:“刘驸马好雅兴,那老夫便不多打扰了。”

说完关上了车窗,马车又咕噜噜远去。

刘宽看着李善长的马车若有所思。

他怀疑李善长应该是想让他上马车,问些什么——重阳节那日,李祺既跟着看了三部电影,听他讲述那么多事,回去后必然会告诉李善长。

所以,李善长多半确信了他后世之人的身份。

既知道他是后世人,谁不想了解自己的后事呢?

‘我既然知道你的结局,又怎么会跟你搅和在一起?’

‘不过以老李的聪明,该不会从我的态度就判断出他结局不美好吧?’

心中如此想,刘宽却没担心什么。

眼见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一会儿就让人白了头,他便加快脚步往工部大院走去···

没过多久。

又有两辆马车从东华门驶出紫禁城,过了朝阳门、上方桥,来到外城西南区域贫苦百姓最多的槐树里。

马车在距离槐树里几十步的地方停下,一名身披貂裘的青年下了车,便有一队队亲军开进槐树里,却是清场、排查危险。

没多久,去排查危险的亲军将领回来冲青年抱拳说了句什么。

青年于是带着几名随从,提着几样东西,步行来到槐树里边缘处一栋农家小院前。

说是小院,其实只围了个篱笆墙,里面不过正偏两座茅草屋。

青年走进去,来到正屋,便见一人躺在床上裹着薄被发抖。

这人闻声看过来,瞧见青年先是一喜,随即想到什么,便裹紧了被子,背对过去,阴阳怪气地道:“太子殿下来这破地方作甚?看我笑话?”

第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