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115章 欲开科举,大案牍术【求订阅】

刘宽回到科技司院,先将事情跟苏铨说了。

苏铨听了忧虑地问:“刘副郎真不知如何保养那大桥?”

刘宽苦笑,“真不知道——要不然怎么说得去大桥上查看,再根据咱大明的情况制定呢。”

苏铨又问:“这种由钢铁与混凝土铸造的大桥,一般能用多少年?”

“这个我也不清楚——但我知道,外面这座跨江大桥已经用了一个甲子有余,但前几年曾全面翻修过一次。”

“正常情况下,保养维护得当,再用个三四十年不成问题。”

“大明虽既无人懂得全套保养、维修技术,也缺乏一些必要的材料;可大明这边对大桥的使用强度却很低。”

“因此,这大桥具体能用多少年,我也估摸不准。”

刘宽说着便要离去。

苏铨道,“我还是跟你一起去吧。”

刘宽摇头,“苏郎中走了,若动力研究组那边再出了事故该怎么办?”

说完,转身大步出门。

出了司院,刘宽便吩咐阿虎回府去给他取一身方便活动的衣服。

他则乘坐马车,由王广岳等人护卫着,直接前往跨江大桥。

约莫半个小时后,刘宽的马车停在了南桥头堡前。

刘宽从车上下来,看了那两座雕像几眼,便径直走向一侧人行道,由人行道往桥中间走。

其实刘宽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这桥上一次,只不过很少去注意某些细节。

这大约是穿越前养成的习惯——公路、大桥、高楼大厦、各种车辆等现代基础设施,对后世人而言都是习以为常的存在。

即便每日生活都要依赖其中某样设施所带来的便利,也很少有人去注意设施的细小变化,更极少思考保养、维护之事。

只有等到多年后,尤其是去了外地数年再回来,才会陡然察觉,某座在印象中才修建没多久的路、桥、广场、体育馆等设施,就仿佛存放不当的老照片,已然褪去崭新的颜色,变得破旧。

此时,刘宽细看去,便发现大桥栏杆确实有些油漆、镀层剥落,尤其是往下靠近桥面的地方。

其中一些剥落较早处,暴露在空气中的钢铁也确实出现了锈迹。

走到了大桥中段,刘宽才停下脚步。

他觉得或许是大桥每年都有例行保养维护的缘故,如今剥落的镀层、油漆相较于整座大桥而言,面积还极小。

至于如何解决——重新镀锌是不用想了,只能用油漆修补。

当然,在修补之前肯定得处理上面的铁锈。

至于更多保养之法,刘宽暂时没想到。

他觉得,回头可以在科技司院,乃至工部召开一次会议,集思广益。

往回走时,刘宽又查看了桥面。

大桥每日都有打扫卫生,而且是比较仔细用心的那种,再加上游客行为也会被严格限制,所以卫生情况一直不错,排水系统也没出现任何问题。

接着,刘宽又乘坐马车,去到铁路与公路错开处,到铁路桥上查看。

果然发现这边钢铁上的油漆也有一些剥落的,但整体状况还行······

隔日。

刘宽来到奉先殿,向老朱递交了一份奏本——只是先给老朱看,回头还是要送往内阁走流程的。

朱元璋一看,只见奏本封面写着《关于大桥、铁路的保养维护办法(试行)》,和刘宽以往几分奏章名字一样,朴实无华。

这很对他的胃口。

当下翻阅起来。

不一会儿,他便看完,道:“除锈、刷油漆、桥梁关键处包裹油布,除了这些就没别的了?”

刘宽道:“微臣与工部同僚们讨论过,目前能做的只有这些。”

朱元璋道,“每隔三个月例行检查、保养一次,会不会太久?改成一月一次可否更好些?”

刘宽微微愕然,随即便道:“陛下若不怕靡费物资钱粮,一月一次自然更好。不过,根据微臣等估算,三月一次差不多就足够了。”

朱元璋道:“差不多那就是还不够——这跨江大桥之重要咱就不必再讲了,为了让它多用一些年头,靡费些物资钱粮不算什么。”

刘宽没说什么,心里则道:你是皇帝,你说得算。

朱元璋则又道:“你这奏本中说,保养得当,大桥约莫可再用个三四十年,这哪儿够?”

“三四十年,怕是咱大明还是不具备建造这种跨江大桥的能力吧?”

刘宽想了想,道:“建造这种超大型桥梁建筑,不仅需要一些先进材料及建筑工艺,还需要一些大型机械。”

“前者还好说些,但大型机械这方面,三四十年后造出来的可能性也极小。”

朱元璋略沉吟了下,随即手指敲着御案道:“看来还是得尽快发展科学、科技——咱计划明年重开科举,并将数学列为必考科目之一。”

“同时设立以‘自然科学’、‘百工技艺’为内容的选考题,挑选可用于发展科学、科技的专才。你以为如何?”

刘宽听了倒也不算太惊讶。

如今他比在后世时更加了解老朱,知道老朱一旦认准了某事,便会雷厉风行,乃至对朝堂制度的改革都称得上大刀阔斧。

当然,老朱绝非一味莽,而是粗中有细,甚至计较深远。

想到这里,刘宽便拱手道:“陛下圣明,数学用途广泛,后世更是以之为治国要术,理应列为科举必考科目。”

“至于自然科学、百工技艺,如今读书人中涉及这类知识的怕是很少,也只能列为选考题,挑选专才了。”

朱元璋听了却颇感兴趣地问:“数学如何会成为后世的治国要术?”

听老朱询问,刘宽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但这两样很难跟老朱解释清楚,且解释的意义不大。

想了想,他道:“陛下,其实历朝历代都将数学当做了一种重要的治国工具,只不过没有明确并重视起来而已。”

“比如将帅打仗需了解兵马钱粮之数,且需知道多少兵马在某种情况下会消耗多少钱粮。”

“又比如说税收——多少人口、多少土地一年能有多少产出,朝廷应收取多少税赋合适。”

“再如建造宫殿、修筑河堤、赈济灾民、制定与发放俸禄,等等方面,皆依赖数学。”

“正因为数学在这些事情中的应用太过常见,且目前涉及的问题又相对浅显,才被历朝历代所忽视。”

“微臣听闻,历代治国多是外儒内法,依臣之见,却应该是儒法数并列才对。”

朱元璋听了先是若有所思,随即一笑道,“你倒是将这数学之道捧得极高。”

刘宽见老朱似乎并未因他的一番话更加重视数学,不禁心中一动,道:“陛下可知盛唐时长安有多少人口?”

朱元璋道:“据诸多史书记载,应有百万之众——这并不算什么,咱的京师如今也有七八十万人,想必数十年后,人口也能上百万。”

刘宽一笑道,“陛下圣明,历史上京师即便后来成了南京,也是大明人口最多的城市,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加起来约莫以后一百二三十万。”

“彼时,北京为大明首都两百年,人口却也不曾过百万。”

“不过南京人口虽众,与盛唐长安相比却不算什么了——据后世考证,盛唐长安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加起来有二百二三十万,几乎是京师后来人口的两倍!”

以老朱的城府,听到这里也不禁吃惊。

大明立国十几年,京师人口每年都以好几万的数量在增长,他已然体会到要治理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有多难。

于是不解地问:“两百多万人口,那大唐时如何保证都城安稳的?这么多人,一旦产生民乱,如何控制得了?”

刘宽道:“自然是依赖数学——陛下莫要忘了,唐代科举可是有明算一科的。”

“数学在大唐治理国家方面起到的作用实在太多,微臣就不一一列举了,只说一个后世颇为出名的例子——大案牍术。”

“大案牍术?”

刘宽知道,大案牍术不过是后世人根据大数据想象编造的,却不防此时拿来震撼下老朱,让数学在其心中地位更上一层。

他道:“据说玄宗时,唐朝为保证都城稳定及安全,设立了靖安司配合不良人监察城中诸事,并迅速办理各类案件。”

“为了足够高效,便将长安城所有人,以及所有商铺、作坊、民居等所在的资料,乃至各类就进出城的物资情况,都按规制编写成一份份案牍送往靖安司,再按照一定规律存于该司的案牍库中。”

“又挑选记忆能力强、数学好的官吏,专门负责管理及查阅案牍。”

“譬如某坊突发命案,哪怕死者只是寻常百姓,只要将地点、涉事人员汇报到靖安司,便可通过调阅相关案牍,迅速破案!”

“也是有这大案牍术在,但凡有心怀叵测之徒进入长安,除非不做坏事,一旦做了坏事,很容易就被靖安司查出来。”

“又因为大案牍术,其藏无可藏,很快就会被抓捕、审讯,进而将威胁消弭于无形!”

朱元璋并不知刘宽形容的是后世影视剧中的机构,听刘宽描述完不禁一阵神往。

‘怪不得李家能将大唐治理得超越大汉,竟是有靖安司这般厉害的机构保驾。’

‘锦衣卫自设立以来,搜查情报、监察百官之能远胜从前,咱还暗自得意来着。可如今和那靖安司一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了。’

‘看来咱还得给锦衣卫多拨付些钱粮,再提高一些要求才行。’

‘还有数学,确实该更加重视!’

朱元璋原本计划重开科举的头一次科考中,只让数学占据必考内容的五分之一。

如今却暗暗决定,起码也要让数学占据必考内容的三分之一!

回过神来,朱元璋便道:“没想到李唐竟有大案牍术这般妙法——李唐能有,咱大明也能有,你下去后便写份大案牍术的相关奏本呈上来吧。”

刘宽听了一呆。

第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