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102章 活字印刷,工资翻倍【求订阅】

刘宽骑马走过去。

发现院门一侧挂了个很简陋的木牌,上书:三才印刷坊。

约莫是听到了外面的动静,一个身着短打、须发花白的老者走了出来。

瞧见刘宽一身官袍,立马跪拜:“拜见大老爷。”

刘宽连忙翻身下马,将老者扶起,道:“老伯不必行如此大礼——本官刘宽,便是这印刷坊的东主。”

老者刚起来又作揖,“原来是东主老爷,草民林阿九,是这坊中匠头。不知老爷要来,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林阿九?

该不会被族人称作九叔吧?

刘宽心中嘀咕了句,下意识重新瞅了瞅林阿九的眉毛,见他并非一字眉,便收起了奇怪的念头,道:“咱们到里面说话吧。”

“东主老爷请。”

进去后,刘宽发现这个院子并不算大,只分了前后两进。

前面院子有一半搭了棚子,下面摆好几排木搁架,其中一排上有些印刷好的纸张正在阴干。

两个青年男子则从主屋走出来,好奇又紧张地看来。

林阿九瞪了两人一眼,道:“这是东主刘大老爷,还不快来拜见?”

两名青年立马过来跪拜,“拜见东主大老爷!”

刘宽道:“起来吧——我这人不喜欢别人动不动行大礼,以后见我就不必跪拜了,行揖礼即可。”

因不知刘宽说的是场面话还真话,林阿九有点不知所措。

刘来福道:“别想太多,按老爷说的来便是。”

“草民记住了。”

刘宽没急着参观,准备先了解坊里的匠人情况。

“林老伯,这坊中有几位匠人?各有什么职司?”

林阿九道,“回东主老爷,就三个匠人,草民与两个儿子皆为刻工,兼任文字检校之事。”

“此外,草民老妻作为工余,平日里负责做饭和洒扫一类的杂活儿。”

心虚地说完,林阿九便有些忐忑不安。

他家世代在江南以印刷为业,据他父亲说,在赵宋时曾有自家的印刷坊,日子过得还不错。

可到了前元,他家先是沦为官匠,后又被分给权贵成为投下匠——实际就是从前元朝廷的匠奴变成了权贵的匠奴。

为何说是匠奴?

因为前元匠户毫无人身自由,婚姻都得由官吏或权贵做主。纵一身好手艺,也只能获得些衣食,不可能干私活赚钱。

因此,当朱皇帝到了江南,杀了诸多蒙古权贵,林阿九跟其他工匠一般都很高兴。

后来朱皇帝也将他们编为匠户。

林阿九最初很紧张,担心又沦为奴隶,甚至曾想贿赂管事官吏变为民户。

但后来了解到,大明匠户与前元并不相同,只需每月腾出十天到官坊服役,其余时间便可做私事赚工钱养家。

既然在大明做匠户能自己赚钱,林阿九便想用祖传手艺养活家人,乃至买下一个印刷坊,恢复祖业。

然而十几年过去,他虽娶妻生子,却距离恢复祖业的目标依旧遥远——前元文事本就荒废,经历元末战乱后就更加荒废了。

大明初建百废待兴,如木匠、砖瓦匠等活计几乎做不完,印刷匠人的活计虽也多了些,可跟其他匠人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他原本在官办的大印刷坊做事,每日印刷任务几乎都来自官府,如此情况,他只能赚个一家人的口粮和些许补贴。

后来得罪管事小吏,便被调到了这处小印刷坊来。

官府派的活计极少,只偶尔有文人过来印几本儒学经典、僧道来印些佛经道书而已。

没活儿干,官府便只发一家人的口粮,没有补贴,别说积攒钱财了,连过年给妻儿扯身衣服的钱都没着落。

多数工匠都因大明建立日子好过很多,他家却只是勉强度日,反倒让他比前元时更觉憋闷了——那时大伙儿日子虽都不好过,却没这般大的差距。

当然,若让他过回前元时的日子,他是决计不肯的。

只是不甘心就这么潦倒度日。

他原以为当时景况已经够差,谁知数月前突闻“噩耗”——这座三才印刷坊被朱皇帝赏给了大臣。

当被管事告知此事后,林阿九心里拔凉,暗想:这岂不是成了前元时的投下匠?

大明虽没匠奴一说,可这作坊成了人家的,东主若不用他,他一家人衣食怕是都没了着落。

至于说回大印刷坊,他得罪了人,如何回得去?

即便东主不赶他走,可若为人吝啬,给的口粮还不如官府,他一家子也是要挨饿受冻的。

就在林阿九惶恐之际,刘来福带着东家的意思来了。

不仅留下了他一家人,更按官办大印刷坊的标准给予口粮、补贴,终是让他放下心来。

日子安稳了些,林阿九心思便活泛起来,想着在东家面前表现一番,好提升些待遇。

谁知东家一直不来,让他苦等两个多月。

如今东家总算来了,人看着也和善,可第一个问题就让他心虚。

他在大印刷坊干过,自是知道三才印刷坊小得可怜,生怕刘宽因此生气,迁怒他家。

他答完话小心地看了眼,见刘宽只是皱眉,并未动怒,这才稍松口气。

刘宽问:“听林老伯意思,坊里只能做雕版印刷,做不了活字印刷?”

林阿九生怕刘宽不满,便道:“若坊中能添置木活字、转轮排字盘,便也能做活字印刷。”

他又担心刘宽外行,接着道:“有木活字虽能省材料、省工时,但印刷之物远不如雕版,故而只有官办大印刷坊才会用。”

略微犹豫后,又有一咬牙道:“东家,作坊如今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没什么人来印刷,入不敷出。”

听林阿九为作坊盈利考量,刘宽略微意外,但他当初向老朱讨要印刷坊可不是为了赚钱,至少没准备前期就赚钱。

他问:“林老伯可听说过铜活字及铅活字?”

这回轮到林阿九惊讶了,完全猜不到刘宽的想法,只能老实答道:“草民曾听闻有胶泥活字、淘活字,据说还不如木活字好用,至于铜活字、铅活字,却未曾听说过。”

听此,刘宽沉吟起来。

他要出版刊物,一直用雕版并不划算。

更别说,他还希望能将报刊引入到大明,那时对印刷技术要求必然更高。

木活字、淘活字之类的根本无法胜任,必须搞出铜活字、铅活字技术才行。

但他电脑中并没有这方面材料,所知也极少,只能靠大明工匠在前人基础上去钻研、试验。

这必然会花费很多钱财,耗时也不短。

他家如今虽有些钱财,却也不能消耗在这上面。

‘还是得找老朱、小朱,毕竟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受益的是整个大明,是朱明皇室——他家还有国库该出这个钱。’

想到这里,刘宽决定先用雕版印刷将就两年——只要刊物发行间隔长一点,雕版也是行的。

回过神,刘宽便道:“带我到你们工作的地方看看吧。”

见刘宽问了嘴活字印刷之事便没了下文,林阿九越发忐忑起来,却也不敢多问,前头引路,带刘宽在前院、后院都看了看。

前院主屋是印刷房,左右两厢都是存放雕版与木材的地方。

后院房屋要简陋不少,却是林阿九一家四口生活之处。

看完后,刘宽问:“你们平日在哪里刻雕版?”

“回东家老爷,基本都在院里。”

听了这回答,刘宽意识到他的问题很傻。

此时不是后世,没电灯不说,油灯、蜡烛都费钱,除非需要赶工,刻工一般都不会在夜里干活儿。

所以在院子里借天光雕刻才是常态。

略微沉吟之后,刘宽道:“我将要用这印刷坊长期刊印一类书籍,如今坊中仅你们父子三人肯定是不够用的。”

“稍后我会让人送来一笔钱,林老伯便暂代印刷坊管事,拿这笔钱将印刷坊修缮一番,再招募两三位刻工。”

“再多备一些雕版木材,印刷所需的纸张、油墨等材料,为刊印之事做好准备。”

林阿九先点了点头,随即问:“不知东主要印刷何等品质的书籍?”

刘宽从随行的阿荣那里拿来了一本书递给林阿九,笑道:“便按这册《山海经》来吧。”

这册《山海经》是刘宽从书铺花了几贯宝钞买的,不仅文字清晰还配了图,排版颇为精美。

那书铺虽还有印刷更精美的书籍,却并非刘宽所需——在印刷术没突破的情况下,印刷越是精美,刊物成本便越高,并不利于刊物发行。

他选这册《山海经》作为样本,便是要在刊物印刷品质与价格之间折个中。

林阿九翻了翻书,便收起来,略微犹豫了下,道:“东主老爷,三才印刷坊太小,招人怕是不容易。”

刘宽听了一笑,“这还不简单,其他印刷坊工钱多少,咱们翻倍就是了——嗯,你们的工钱也是如此。”

昨晚刘宽通过刘来福的账目,了解过林阿九三人先前的“工资”。

每月固定发给口粮一人半石,若来了非官府指派的活计,每日每人再补贴一升米粮及油、盐、醋、布等生活物资少许。

这个“工资”在刘宽看来是真的低。

他索性就翻个倍,既能吸引新刻工加入,还能提升印刷工匠的整体待遇,促进行业发展。

刘宽说完,只见林阿九一愣,呆呆问:“您没骗我吧?”

刘来福轻喝道:“老林头,你说的什么话,老爷乃是当朝驸马、五品命官,岂会骗你?”

“是草民说错了话。”林阿九惊醒后先忙不迭认错,随即拉着两个儿子一起给刘宽跪下,叩拜道:“多谢东家老爷恩德!”

刘宽连忙将三人扶起,佯作不悦道:“不是说了吗,我不喜别人行跪拜大礼。你若感激,就用心把事做好。”

林阿九忙道:“草民一定尽心尽力,把事情办得好好的。”

刘宽点点头,不再多说,带着随从们离开了。

林家父子在院门口看着刘宽等人远去不见,才回过神来。

老大林文升喜道:“爹,咱家总算碰着贵人了!”

“是啊。”林阿九也是一脸的感慨和喜悦,随即换上严肃脸嘱咐,“咱们得抓牢机会,不能令老爷失望,明白吗?”

“明白!”

···

在印刷坊做了一番布置后,刘宽日常之事又多了一件,那便是编写刊物。

这份刊物的名字他早确定了,就叫《自然科学》。

当然,在编写刊物的同时,他也没忘记进行备课。反正都是关乎自然科学的,倒也不费事儿。

仿佛是一晃眼,两天便过去了。

这日上午,刘宽在科技司跟苏铨说了声,便带着教材前往皇宫。

这章写了几乎一晚上,只能两更了。

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