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我的爱情在奔跑 > 50,再会李一萌(三)

我的爱情在奔跑 50,再会李一萌(三)

作者:李和义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16 01:42: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50,再会李一萌(三)

当我们见到李一萌的时候,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在饭店的中餐厅里,李一萌一个人守着一个大桌子,正在等着我们,我们到了时间不久,于芳芳也来了。

和于芳芳一起来的,还有于芳芳的姑姑,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于教授,以及于教授的儿子韩伟,李一萌,于芳芳,韩伟都是清风师兄高中时候辅导的学生,几个人一见面,就是热闹非凡。

我和李一萌于芳芳是熟悉的,于教授和韩伟都是初次见面。

清风师兄先把我介绍给了于教授,“于教授,这是我的女朋友江挽,是燕京大学中文学院一年级的学生。”然后对我说,“于教授在教育方面很有研究,给他们三个人辅导的时候,外语的材料主要都是于教授提供的,路上我和你说了,机会难得,在辅导学生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可以向于教授请教,于教授一直在研究高考的问题。”

于教授40左右岁的年纪,干净利落学者型,我赶紧上前和于教授打招呼,“于教授,经常听清风师兄提起您,我现在也在给几个学生做家教,有许多问题准备向您请教了,希望您不吝赐教。”

于教授笑着对我说,“今年刚入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我除了关注高考以外,听他们几个人说,你的诗写的也很好,后来我就到网站上关注你了,你的诗写的确实是不错,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特点,怪不得现在的学生都追着看呢,有什么事儿我们可以共同探讨教育就是研究探讨出来的,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可以一起谈一谈今年高考学生的一些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韩伟很热情的向我打个招呼,“我叫韩伟,是于教授的儿子,现在在清华大学上大二,欢迎你加入我们其中,我们几个人都是,风大哥的学生,你的诗我们大家都特别喜欢,听说你出了司机是不是可以签名送我们一人一本呢?”

于芳芳插嘴说,“江挽,他是我的表弟,跟谁都是自来熟,不过现在可是了不起呢,在清华大学学计算机,是你的铁杆粉丝。”

李一萌张罗着大家坐下吃饭,“我在这儿一直等了你们三个小时了,所有的菜我都点好了,大家先坐起来吃饭吧,一边吃一边说。”

顺着声音看过去,李一萌还是原来那样的时髦,一点儿都不像在电视剧里面扮演的村姑,但是明显的感觉到消瘦了很多。

于教授说,“今天是李一萌张罗的,刚从西部回来,这么累,还急着忙着照顾大家,真是辛苦你了。”

李一萌笑呵呵的说,“元旦期间我和清风哥都不在北京,每年都是他张罗,我们大家一起过新年的,我昨天晚上刚到北京,知道今年大家没有聚会,所以就赶紧的张罗,请大家一起吃饭,这么长时间不见面,真的很想大家。”

韩伟对李一萌说,“李一萌,听说现在的剧组都在紧锣密鼓的拍摄,你这个女主就擅自回北京了,投资方肯定是亏钱亏大方,你是不是开小差回来的?还等着看你的戏呢,给我们讲一讲这次拍摄感觉怎么样啊。”

李一萌笑容满面的说,“这是一部60集的农村大戏,专门讲精准扶贫的,现在已经被好几家卫视,定为黄金时段的大戏了,所以拍摄的时间很紧张,估计春节前后就要封禁了,我的主要镜头已经拍完了,回去以后就是看一看还有什么要补拍的,我的事儿已经不多了,所以才敢回来,不影响剧组的进度。”

于芳芳说,“今天也没有外人,你给我们透露一下剧情吧。”

于是,大家一边吃,一边听李一萌介绍这部电视剧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

李一萌这次拿到的剧本,是一部描写治理沙漠英雄事迹的电视剧。

故事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有一个穷困潦倒的村庄,祖祖辈辈受流动沙丘的危害,良田因为沙漠的扩展变成了沙漠,本来很富裕的村庄,现在已经是人烟稀少了,回乡知识青年赵友亮,开始了他一生与沙漠战斗的人生。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赵友亮带领着他的伙伴们,治理了20万亩沙漠,把荒漠变成了绿洲,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栽植了宽公里长20公里的护春林,经过20年的奋斗,过去荒芜的村庄,现在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良田被保住了,村子被保住了,进入新世纪以来,赵柳亮的儿子和他的儿媳,在自杀观念上和赵友亮起了冲突。

在新观念与旧观念的斗争中,女主人公,也就是赵有亮的儿媳妇,毕业于西北农大的生态学博士梁玉珍,利用系统学的方法,对20万亩新治理的沙地进行了全面的生态规划,采用最新的自杀技术,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把20万亩沙地,初步得到了治理,并在沙地上采取打方格的方式,进行生态开发,在市政府的帮助下,接收生态移民12,000人,建立了移民生态新村,在利用乡土植物苦豆子,进行生物农药提炼,和种植养殖复合技术的推动下,形成了沙地循环经济模式,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得到了联合国荒漠化联席机构的重视,并被评为联合国认可的荒漠化治理模式,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也是12,000人两年内脱贫,形成了具有规模化发展的新模式。

李一萌作为这部电视剧的女主角,对人物原型进行了采访,并在已经治理好的沙漠,深入生活三个多月,与人物原型治理荒漠化女英雄进行了亲密的接触,在深入生活和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中,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李一萌对大家说,“没有去沙漠的时候,就觉得暖绵绵的沙漠,一望无际,既漂亮又温馨,谁知道到那里以后,在没有治理的区域,几乎是一年有一半的天气,生活在沙尘暴的气息之下,生态环境极其恶劣,流动沙丘随时都有可能把房子淹没,把良田吞噬,真是一种生态灾难。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1代治杀人,就是在这艰苦的环境下开始大规模治理沙漠的,他们摸索了一条成功的治沙之路,看到他们治理的规模和艰苦的程度,真是为他们的英雄事迹所震动了。”

韩伟说,“荒漠化作为全球的十大危机之一,确实是一种生态灾难,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们时刻都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李一萌接着说,“原来我以为电视剧本就是写出来的,没想到实际生活比拍的电视剧要惊心动魄的多,那些被沙漠吞噬的房子和良田,看到了荒漠化扩展的危害,人类不进行生态建设不走防治荒漠化的道路,真是难以生存呢。那个时候还强调以粮为纲,所以肆意地开垦,造成了荒漠化无休止的扩展,沙漠边缘的人们造成了很多的灾难,人们已经被逼到绝路上了,不同荒漠化做斗争就难以生存。”

清风师兄说,“在北方是土地的荒漠化,在我们南方就是石漠化,同样都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条件,所以现在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一萌介绍说,“经过三四十年的摸索,现在已经有很先进的治理荒漠化的技术和经验了,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人们进行生态建设的情绪也空前的高涨,我们塑造的人物原型,现在已经是一个规模化治理荒漠化的科学家了,他们针对荒漠化治理进行全面的规划,采取新技术新材料,还建起了很有规模的生态移民新村,在原来的荒漠上建立起了绿洲,采取循环经济的模式,让这些人短时间的脱贫致富,一些大企业特别是私企,现在投入大规模的资金进行生态建设,不仅治理了大面积的荒漠,而且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发展模式,让当地很多贫困的农民都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这些生态企业也正在逐渐的壮大,现在他们已经把治理荒漠化的模式推广到非洲去了。”

于芳芳说,“要是不听你说还真不知道有这么多的好故事呢,在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地区,还有生活这么苦的人,还有那些与荒漠化或斗争的人们,不仅是解决了生存问题,还解决了发展问题,让那么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更可贵的是,进行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达到了,发展的循环经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把荒漠变成了绿洲,把危害变成了资源,这可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啊。”

我有点儿疑惑不解的问,“这个故事持续了好几十年,到底是要告诉人们什么呢?是第1代治理荒漠化人的艰苦奋斗艰苦卓绝,矢志不渝的治理荒漠化的精神吗?还是要表现新时代治理风化人的新的治理模式,新的治理理念,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呢。”

李一萌很认真的说,“这个故事起伏跌宕,第1代治理荒漠化的人们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才寻找出一条成功的治理模式啊,不仅仅是,苦奋斗,矢志不渝的精神,还有一种科学治理的探索,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观念,在新技术新观念到来的时候他们不容易接受,要想应用新的技术,新的材料,还是相对容易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观念,让他们接受起来就很困难了,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新一代治理荒漠化的精神更为可贵,他们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用综合的模式进行治理,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生态建设中去,这种困难不仅是在实际工作中的,更是在思想观念上的。”

清风师兄深有感触的说,“特别是灾难艰苦困难的岁月,摸索出的成功经验,面对新技术新观念的时候,更不容易接受了,因为他们是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要让新技术新观念扎根,需要新一代的治理荒漠化的人更加勇敢的面对过去,更加科学的规划未来,在实际操作中还要让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才能够有可能形成新的模式,才能够达到经济的可持续,治理模式的可持续,这需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和试验示范,农民是最讲究实惠的,特别是受到生态威胁的农民,他们有荒漠化给他们带来的痛苦经历,所以在发展上会比别人更慎重,在选择发展模式上也会比别人更保守一些,所以要冲破思想牢笼,建立新的治理模式,可想而知会有遇到多么严重的阻力,巨大的困难,才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李一萌,听着清风的叙述,不住的点头表示赞同,“我扮演的这个角色,实际上是生长在城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在大学是生态建设的模式,面对着治理荒漠化英雄的家族,特别是他未来的老公公,曾经是第1代治理荒漠化的带头人,在当地有崇高的威望,在治理荒漠化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他固有的观念和固有的模式束缚了他的发展,在新一代治理荒漠化的人面前,继续对他过去治理荒漠化模式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他治理荒漠化模式的一种发展,最后在事实面前也是他带头去实现新的治理模式,从宏观上指挥着循环经济,带领广大一生态移民进行脱贫致富,形成了很有规模的荒漠化循环经济模式,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和赞扬,老英雄谱写了新篇章。听起来是很美的一段故事,但是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时候,这位老英雄竟然把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都轰出了家门,差点儿和他们断绝关系,虽然最后接受了他们的新思想,这个过程中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于教授对李一萌说,“你们这些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对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段经历是模糊的,甚至对那些时候的事情也是模糊的,面对着新的发展模式,虽然有新的技术,新的思想观念,但是对历史的尊重不够,对上一代的成就肯定不够,所以就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应该设身处地的从第1代治理昏昏花英雄们的事迹当中,总结对新时代新技术新理念的有益的东西加以肯定,再发展他们过去的生态建设思想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才是基础更牢固的,才能够在农民中广泛的推广,在实践中取得成效。”

清风师兄说,“于教授说出了这个故事的关键,虽然都抱着良好的愿望出发,只想用新的模式新的理念去推广应用,而忽视了对实践经验的尊重,一定会给新一代的治理荒漠化的人造成很多的困难,甚至是阻力。要科学的历史的认识,第1代治理荒漠化人的科学性和艰巨性,要把他们的技术理论加以总结提高,让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有机的和他们的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那就事倍功半了,最后剧情应该从这里着手,这才是感人至深的,也是人性化的,才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

我说,“虽然这是一个脱贫致富的电视剧,技术含量也太高了,不但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建立与发展,还有生态文明在实现过程中的艰苦奋斗,积极的探索,最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下,形成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最后达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有着严重的矛盾冲突的过程,随着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的认识,对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发展理念的确定,最后才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这个电视剧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

于教授说,“李一萌虽然扮演的是第2代治理荒漠化的科学家,但是对老一代治理荒漠化的人,要充分的研究和尊重,在这方面的体会应该是感人至深的,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接触的过程,要想用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技术解决生态问题,必须吸取老一代治理荒漠化人的,思想和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才能够真正做到锲而不舍,才能在宏观上做好规划,在技术上脚踏实地,在理念上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最后要达到军纪的可循环,治理的规模化,最后达到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

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讨论着李一萌的电视剧,也讨论着上一代人和新一代人的磨合,老的观念与新的观念的衔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