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九节 要账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九节 要账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杨潮心中压着事情,已经无法安心休息了,早早就出了门。

昨夜的梦让杨潮有了急迫感,自己不能干等下去了,必须得想办法获取权力。

科举是不可能的,造反也不用考虑,想来想去,杨潮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买官。

买官需要钱,也需要路子。

关系不是那么好就牵上的,就算有了关系也得有钱,而有了钱,才能有关系。

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显然杨潮那五十两银子解决不了问题。杨潮需要更多的钱。

所以今天跟昨天不一样,杨潮没去秦淮河,而是往东走到了南门大街上,就往北走了。

这条路就是后世的中华路,不过此时中华路分为四段,南面从镇淮桥到下江考棚称为南门大街,从下江考棚到大功坊(后世瞻园路)称为花市大街,从大功坊到水西门称为三山街,再向北到内桥称为府东街。

跟后世一样,这条路依然十分繁华,是南京数一数二的繁华大街。

尤其是三山街,由于有水西门有许多码头,通过秦淮河可以直入长江,这里是南京东西南北通衢,论繁华程度甚至要超过秦淮河两岸。

所以杨潮第一个打算,是用五十两银子能在这里经营个什么项目,毕竟像周公子那样的事情,绝对不可能每天都发生。

就算每天都有人想见柳如是,杨潮也不可能天天都能帮人,昨天帮到痴情的周公子,那是适逢其会,换成其他人,杨潮就是有通天的手段,也不可能让别人想见就见这些名妓的。

南门大街到三山街这条大街,跟秦淮河两岸不同,这里更加的市民,经营的多是些酒楼、商铺,以及书铺和印刷等商铺生意。

换句专业点的术语,秦淮河两岸是以娱乐业为主,而这里则是以商贸业为主。

杨潮不时走入一家店铺,跟主人闲聊两句,打听一下市面行情。

进过衣帽店,靴鞋店,甚至连当铺、银铺也进过。

杨潮发现,明代的商铺,悬挂招牌的不多,比较体面的不过是挂一张布番,迎风招展,上面写着“皮货”、“靴鞋”、“金珠兑换”等字,甚至仅仅写一个“茶”、“酒”之类的字,表示经营的范围。

这些店主对招牌、品牌的意识不强。

他们做的都是长远生意,靠的是长久的关系,做日常用品的,则是街坊生意,做皮货等生意的,则是买的往来客商,往往都是别人找上门来。

这些生意,大都不需要靠招牌品牌来扩大知名度。

反而是那些靠名声吃法的青楼、酒楼等就高高挂着体面的招牌,比如媚香楼。

杨潮想着,如果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把招牌立起来,扩大知名度,真正把品牌做起来。

杨潮还发现,绝大多数的商铺,都是“前店后厂”的形式,大都是自产自销,前面的门脸用来做铺子,后院就是加工作坊。

这种经营显然分工还不够细致。

如果能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倒是大有作为。

不过具体如何做,杨潮还没有想到。

就这样转了大半天,见识了繁华的明代市井,明白了明代的商业已经繁荣到了涵盖日常起居住行各个方面,只是经营还比较粗犷不够专业化。

此时已经是晌午,太阳挂在正中间,得回家吃饭了。

这次回去刚好路过铁作坊跟三坊巷和颜料坊交接的街角,杨家的铁匠铺子就在这个位置极好的地方,索性去铁匠铺跟父亲一起回去,杨潮已经挣了点钱,也不忍看着父亲依然像以前那样操劳。

杨家的铁匠铺是祖传的,爷爷死后,就传给了父亲。

置办这样一个铁匠铺和其中一应工具,不是那么便宜的,少说得三五十两银子,杨家甚至是数代积累,才能置办起这样的铺子来。

这是杨家最重要的资本。

父亲正在做活,铁匠铺里还有一个人等着,坐在唯一的桌子旁。

“爹,早点回去吧。”

杨潮跟那人先点点头,然后对着父亲的背影喊道。

杨勇这才回头:“潮儿啊。”

说着父亲停下手里的活计,转过头来。

然后对着杨潮道:“快见过李公公!”

杨潮一愣,旁边坐着的人,是一个五六十岁模样,穿着一身青色长衫,带着小帽,白面无须,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中年人,没想到竟然是一个太监。

杨潮好奇了一刻接着拱手:“见过李公公。”

杨勇却道:“这是兵仗局的监局大人,快跪下磕头。”

这时候那李公公才道:“免了免了。又不是在局里。”

李公公声音很细,却没有什么嘶哑,好像压低了声音的样子,到跟后世电视上的太监说话颇为相像。杨潮这才真正接受,这人真是一个太监。

杨勇拱手拜谢,接着继续去做活,已经不用锤了,而是在打磨,打磨的是一把菜刀。

杨勇手艺精湛,最擅长打刀,砍柴的刀,杀人的刀都能打,不过最热销的还是菜刀。

粗磨、细磨,一道道工艺很细致,杨勇做的很认真,看样子已经做了很久,最后慢慢清洗了一番,用干麻布擦洗干净,并用一块白布包起来,这才将菜刀交给了李公公。

“这用来用去,还是你的打的刀好使,它剁不坏。”

李公公点着头,接过杨勇的菜刀,也不打开看,用尖利的嗓音连声夸着。

杨勇点头哈腰道:“公公喜欢就好。”

李公公点点头:“嗯。这刀钱就不给你了,咱家替你垫了代役银吧。”

杨勇忙道:“怎么能让公公破费。银子在这里,早就准备好了。就劳烦公公帮忙交了吧。”

杨勇早就伸手从怀中摸出了一块碎银子,恭恭敬敬的递到了李公公面前。

李公公呵呵一笑,也不客气伸手接过:“还是你懂事啊。”

说完转身,摆摆手,就走了。

杨潮一直站在一旁看着,也不说话。

这个李公公是兵仗局的监局太监,杨勇就是兵仗局的匠户,正归这个李公公管。

兵仗局作为明代最早的八局之一,可不仅仅有一个太监监局,掌印太监一员太监之外,还有提督军器库太监一员,有管理、佥书、掌司、监工等官员。

就像这个李公公一样,这些官员家里如果缺了用具,往往就找局里的工匠帮忙做,从来是不会给钱的。

“李公公家新请了一个厨子,缺把菜刀。”

李公公走后,杨勇说道。

好厨子一把刀,菜刀制作起来并不是想象的那样,中国厨子一般就使一把刀,切、剁、割,都是这把菜刀,剁肉也是它,切菜也是它,雕花甚至都用它。

所以中国的菜刀必须要剁不坏,切不钝。

因此一把好菜刀往往要千锤百炼,几乎相当于百炼钢刀了。

不过这是给当官的做的,普通百姓的菜刀就简单多了,杨勇平常做的菜刀没这么麻烦。

“没刀就找我们要啊。”

杨潮说道,口气有些低沉,这是明显的索贿。

杨勇道:“这李公公算个好人呢。平素是很少找我们匠户的麻烦的。”

杨潮心中哀叹,这种找人打刀还算是好的,兵仗局其他那些官员,可是要有孝敬的,逢年过节杨家都会给他们包上一些银子,也不多,每家几分银子,最多也不过一钱银子。

但是像杨家这样的工匠,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聚集在一起就是一笔巨款。

没人觉得这钱有什么问题,大明朝的**已经到了根子里,这算是好的了。

“爹,一起回去吧。”

杨潮哀叹也只能哀叹,当官的不找麻烦就让老百姓很感激了,所以没有百姓喜欢当官的,也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能当官,这心态,也让人无奈。

“不了,你先回去吧。”

杨勇说道:“那我等你!”

杨潮很坚持。

杨勇想了想道:“好吧。这几天都忙着打这把菜刀了。今天弄完了,也早点回去。早上听你妹妹说,胡全送了二两肉来,你娘今天包饺子吃。”

听到饺子,杨潮心中暗自得意,不是想吃饺子了,而是因为胡全送肉,这是杨潮交代的。

昨天分手的时候,杨潮给了胡全一锭银子,足足十两,其中五两杨潮送给了胡全,算是昨天帮自己挣钱的分红,另外五两,杨潮要求胡全每隔三天来送一回肉。

当然家人是不知道的,因为杨潮实在不好说自己挣钱的事情,如果是其他方法挣的,那还好说,可是是帮公子哥见名妓这样的事情,怎么看都像是拉皮条。

杨勇不让杨潮帮忙,自己一个人收拾工具,压灭炉火,再小心的锁上铁匠铺的木板门,然后才跟杨潮一起回家。

杨潮心想,自己早上就出门了,家里一般两顿饭,自己跟父亲有优待,父亲做体力活,自己读书,因此两人可以多吃一顿早饭。

自己今天早饭都没吃就出门了,母亲肯定很担心。

想着大概自己一会去,母亲肯定会一番唠叨,喊着妹妹帮着马上下饺子的场景。

结果一回家,却发现,家里气氛十分的压抑。

正堂里,一个人早就等着了。

此人穿着体面,一身细布衣服,还带着一顶很考究的帽子,端坐在椅子上,对旁边的茶水一点没有兴趣。

母亲赵氏和妹妹杨月拘谨的站在一旁,满脸都是忧色。

父亲杨勇看到此人,脸色也是一变,快步走上前去。

说着就要下跪:“草民杨勇拜见百户大人。”

杨潮倒是也认识这个人,这人姓许,家住铁作坊东北的许家巷。

许家在明初立过功劳,是世袭锦衣卫百户,并且聚族而居,是本地大族,连他们居住的巷子都叫做许家巷。

另外,许家不但是世袭勋宦,还经营着当铺和银铺的生意。

“免了,免了!”

许百户颇有些不耐烦,没有让杨勇行礼。

而是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来:“这是你的借据,本官今日手头有些紧,是来收账的。”

许家经营当铺和银铺,也有放贷的业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