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五百零四节 华夏会盟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五百零四节 华夏会盟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新书《大国崛起1900》求收藏。

————————————

北京天坛。

隆武八年,二月间凛冽的寒风丝毫不能压下众人的热火,朱慈烺穿戴着古皇帝的衣冠,在孔家老礼官的指引下,规规矩矩的进行着祭天的程序。

观礼的使者众多,大明的势力中,李定国派他儿子前来,夔东军也派来了一批代表。

国外势力中,朝鲜国王派了他的世子李焞,日本人派来了一个大佬,琉球派来了世子,越南阮主阮福濒也派来了年轻的儿子,越南高平莫氏派了王子来,柬埔寨派来了一个武将,暹罗派来了世子,缅甸的孟族、掸族都派人前来。

就连荷兰人都派了一个代表前来观礼,可是越南挟天子令诸侯的权臣郑氏没有派人来,阮氏代表王子阮福顺、高平莫氏都联合起来打着不敬天子的大旗,要求所有会盟诸侯发兵讨伐。

这个众代表已经同意了。

尊王攘夷的旗号刚打起来,就有人这么不给面子。

同时诸侯早就已经商定好,今后三年一会,十年一盟,用来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纷争,平时突发事件,可以启奏天子召开紧急盟会解决。

这第一次会盟,各国就提出了许多问题来,朝鲜人提出了济州岛的问题,但是被杨潮以占领济州岛时,朝鲜还向满清效忠为由不肯交出来,朝鲜人说他们是迫不得已,反复挫伤了数次之后,杨潮才答应下来,这里可以还给朝鲜,让朝鲜人设官管理,但是已经圈占的马场算是私产不与收公,同时大明水师建造的海港交由水师管理一百年。

朝鲜人哪里敢不同意,恰恰相反,他们的代表以此为外交上的大胜利。心中自得不已。

随即朝鲜人就提出,反对日本人入盟,原因很简单,日本人不符合尊王攘夷这一条。因为日本国王僭称天王,华夏只有一个天子,未闻有一个天皇,日本人这是对天子的大不敬,朝鲜人甚至提出要发兵征讨日本这个不臣之国。

杨潮随即提出来。要日本国王去掉天皇称号,而改由华夏天子册封为日本国王,但是日本人拒绝了,于是就被直接请出了盟会。

可以说这又是朝鲜人的一大政治胜利,将世仇日本人驱逐出了华夏世界。

其他国家都纷纷答应加入华夏世界,但是他们必须承担的义务是,尊王攘夷、锦衣华服、礼乐文章,也就是要按照华夏的制度,有需求的时候出兵,更改他们的服饰。暂时只要求他们更改官服,不惊扰民间,同时制定符合华夏文化的制度,杨潮愿意派出顾问帮助他们。

很显然,这些条件,对朝鲜、琉球和越南来说不是问题,他们本来就符合要求,朝鲜临近中国基本上除了语言外都同化了,他们连史书都用汉子,年号都用中国的年号;越南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都被中原王朝直接统治。更是留下了一整套的制度;琉球基本上也是靠着从中国引进人才才得以建立一个有组织的国家。

但是柬埔寨、暹罗和缅甸的孟族和掸族这些受印度和中国文明双重影响,甚至受印度文明影响更多的国家,就不是太有利了,尤其是派出顾问帮他们改革制度的事情。更是影响甚大。

可他们权衡之下还是答应了,换一身官服而已,大家下了朝还不是各穿各的,他们没考虑到的是,上层的喜好会慢慢影响到民间的。改革官制问题虽然很大,可能引起强烈的反弹。但是看看人家大明的强盛,就知道改革也是有好处的。

只是没有利益他们绝对不会同意改革,他们得到的利益是华夏的保护,也就是安全感。

入盟之国,不得互相侵凌,其实也就是约束了大明的武力。

对一直被缅甸威胁的暹罗,被越南郑氏威胁的阮氏、莫氏,这都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一直靠大明保护才能存在的琉球,和刚刚复国的孟族和掸族更是需要这个安全。

因此这些国家才答应下来。

同时应该负担的责任还有,华夏之国互相通好,不得干涉民间的自由往来,也就是通商问题,其实暹罗这些小国一直都希望跟中国直接贸易的,他们可以出口粮食、木材、香料和各种特产来换取大明的各种产品,求之不得呢。

只有日本有些担忧白银外流,当然他们没有入盟,也就没有这项义务了,但是如果他们敢禁绝贸易的话,杨潮觉得应该跟他们说道说道。

其实日本人入盟的心愿是很强烈的,作为一个岛国,心理上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孤立感,极其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才会出现冒充华夏一事,这样被直接承认为华夏之国,纳入华夏体系的机会,他们求之不得呢,可是让他们去掉天皇名称这影响就太大了,根本就无法接受,只能带着深深的失落离开了大明。

天子祭祀完后,杨潮携朝鲜等国代表上天坛,焚表文,立誓言,敬告上天,华夏之国皆为兄弟之国,大明为兄,诸国为弟,相亲相爱,互帮互助。

盟会的仪式进行了三天,之后获得公认的华夏天子的朱慈烺住进了紫禁城。

北京的紫禁城和南京的皇宫,以后都属于朱天子的领地。

至于收入,每年各国根据大小不同,都会给天子进贡,大明国最大,每年给天子进贡白银三百万两,朝鲜人居第二,他们进贡一百万两,暹罗、阮氏为三,进贡三十万两,孟族、掸族、莫氏和琉球为四,每年进贡十万两。

可以说天子不会太穷的。

而且朱慈烺获得了在诸侯面前的共同承认,他等于获得了一张护身符,一张不会被杨潮灭杀的护身符,这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中还从来没有过。

所以说朱慈烺是这次会盟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当然收益最大的还不是他,也不是取得了第二等国家地位,并且赶走了世仇日本的朝鲜,而是越南阮主,他们正是获得天子的册封,取得了历史上越南国王的南越君王封号,并且跟大明确定了边境。以西贡河为过界,大明在湄公河拓展的西贡府不得往北扩张。

其他受益者有孟族、掸族,他们确立了他们国家的存在,孟族恢复了白古王朝。被册封为白古郡王,定都白古(勃固),掸族则是阿瓦郡王,定都阿瓦(曼德勒)。

但是有人认为杨潮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只不过确立了朱慈焕册封的大明国王封号而已。很多亲杨潮的势力,纷纷在报纸上发言,光明正大的表示,大明国王(杨潮)才最应该自称天子,受万国来朝,而不是屈居一个国王,表示大明国王驱逐鞑虏,理应得国,朱氏理应让国。

可是杨潮立刻就登报声明,表示自己发誓尊天子。杨氏子孙永不能悖。

开玩笑,杨潮没有获利?

杨潮获得利益大了。

第一是完成了自己的政治构想,初步将东方大部分国家都拉进了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中。

第二解决了国内的**势力,谈判的时候,杨潮给了李定国两个选择,一是爵位降等,从晋王降到晋国公得千顷封地,军队接受杨潮的收编,成为杨潮手下一员;二是让他在打下来的缅甸北部裂土封藩,统管阿瓦王国以北的**土司。

李定国接受了第二种。保留了军队,获封镇南郡王,成为华夏藩国之一,每年向天子进贡十万白银或者同等价值的土特产。并且在天子征召的时候派兵参战。

夔东军则接受了收编军队,并且整体迁移到四川分地定居,当然他们也获封了从伯爵到男爵不等的爵位,享有一定的庄田。

天下会盟之后五年。

杨潮始终没有出关。

多尔衮带着八旗势力,将漠南漠北整合成了铁板一块,号称控弦四十万。多次试探性的攻击过边墙,但是都被大明军队击退。

这几年经济形势越发的好了,以会盟开始的纪年,华夏五年,大明王国财政收入达到了八千万两银子,还可以发行一亿两的债券,一部分用来偿还旧债,一部分用作财政开支。

各项行业都出现了大型手工工场为主的经营模式,尤其是纺织业,纺织业中又以松江的棉纺业最佳,吴淞口岸每年进口的印度棉花价值超过了一千万两,大明最普通的百姓,只要有工作的,每年也能添一件棉质衣服了。

造船业也十分发达,以龙江船厂为龙头,姚匠头在买下了荷兰人在台湾的造船厂后,也请来了许多荷兰工匠,将荷兰人的标准化造船方式继承了下来,已经开始能够跟荷兰人在巴达维亚的造船厂正面竞争了,开始从荷兰人手里抢夺大明商人的订单了。

造船业发达的原因是运输业的发达,开了海禁之后,江南、福建和广东的海商活跃起来,以福建的海商最为强大,从南洋到日本他们占据了六成以上的贸易额,广东的海商主要从事南洋贸易,而江南的海商则主要从事朝鲜、日本贸易。

荷兰人也大大加强了东方航线的开拓,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事印度到中国、日本的三角贸易的船队规模从百位数急速扩充到了上千艘,为此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增发了一千万荷兰盾的公司股票,结果认购入朝,而且一股难求。

因为荷兰人的大力经营,他们几乎垄断了印度洋到太平洋两洋之间的转口贸易,无论是中国海商还是西方人的公司,都无法跟他们竞争,英国人始终打不开局面,当了机会海盗,结果被大明和荷兰人连手绞杀,连他们在印度的据点也一一拔出,让英国人彻底失去了在东方的立足点。

海洋贸易就这样五年间翻着翻的增长,华夏五年进出口贸易额达到了五千万两,其中主要是跟华夏内部的贸易,大明国内贸易还超过了这个数字,每年沿海地区的国内贸易额有一亿两规模。

不过大明的贸易依然是顺差状态,每年顺差达到了一千万两白银,杨潮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要限制白银进口了,因为大明银行的存银已经达到了一亿两,信用坚挺无比,用国家信用发行国债来增发货币的情况下。似乎不需要太多的白银。

江南以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已经出现蜕变的姿态,城市人口开始暴增,苏州、南京、扬州等过去的大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不稀奇,连松江府、杭州、广州这样的城市也成为百万大城。似乎就预示着一种不可遏制的大潮了。

内地经济则恢复了原来的盛况,湖广再次成为了大明的粮仓,湖广丰天下足,因为有湖广的粮食支持,还有海外殖民地、以及缅甸、暹罗、越南等盟国进口的超过两千万担的粮食。江南老百姓种植粮食的收益实在是不划算,因此才促成了他们大量涌入城市,同时乡下开张桑蚕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河南、陕西甚至云贵等地都从战争的阴霾中走了出来,北直隶和山西的土地也都分给了当地的过去被当做包衣的百姓,虽然还没有恢复到以往的程度,但是也出现了丰衣足食的景象,起码大家都吃喝不愁了。

唯独四川还在缓慢的恢复着,劳动力不足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四川人口还不到两百万,连成都平原都占不满。大量地区还是一片蛮荒,战争对这个地方的伤害,尤为严重,没有十年二十年很难抚平伤疤。

政治上杨潮已经解决了各种不和谐的问题,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官员,习惯了高薪廉洁,同时抑制没有松懈,并且不断完善的监管制度也保证了这种廉洁风气持续下去,而且大量从军过的书生背景的官员,做事自然有一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官府运作十分的高效,基本上可以满足杨潮十天之内一条政令下达到底的要求。

政通人和的情况下,北伐草原的条件终于成熟了。

从南京往南北眼神的铁路南到广州,北已经修到了北京。并且延伸出了张家口。

修铁路是隆武六年那次北伐失败后,杨潮回江南的时候突然萌生出来的念头。

当时他看到士兵们用木板在泥泞中铺设的两条炮车车路,突然恍然大悟,谁说没有蒸汽机就不能有铁路了。

轨道带来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

在轨道上,一个妇女或一个孩子能拉一辆载重一千的货车,一匹马能干二十匹马在普通的道路上所干的活。

但是修铁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是一个想法,或者一个理念就能成事的,杨潮提出概念,同时自己出了大量建议,宋三金还是用了一年时间,才造出成熟的铁轨和车辆系统,投入建设后,又用了三年时间,才开始掌握建筑技巧。

第一年从南京出发只修了不到三十里,可是到了今年,一天时间就能够修三里了。

据说华人在美国修铁路的速度记录是一天十公里,杨潮不求达到这个速度,等到了草原的时候,希望那种平坦的土地上,自己的建筑工人可以一天修十里就可以了。

每隔一百里建设一座容纳百人的堡垒,驻扎上骑兵,足可以维护这一段铁路的安全了。

军队跟着铁路的延伸,会一直通到天边。

站在张家口的城楼上,看着沿着铁路线慢慢前行的大军,以及随性的长达数里的车队,杨潮觉得在铁路上推动的不是一辆辆货车,而是一个帝国!

————————

结束了,该写的感觉都写出来了,留一个开放的结局。

吐槽一下,真他么累!

我都不知道下一本书,还敢不敢动笔了。

似乎网络的时代结束了,除了趟过了蓝海的那些大神之外,普通的作者处境越发艰难了,似乎废话成了一个精英阶层和广大扑街阶层的哑铃结构,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坏,是预示着网络文学走向成熟呢,还是走向垄断。

总之像我这样水平的作者,似乎看不到吃这碗饭的希望了。

感谢一下那些一直默默支持本扑街的书友们,投票的兄弟们,打赏的兄弟们,至于订阅始终没有突破一百个,能写到现在这么多,也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兄弟们了。

希望我们有缘继续在网上再见。

爱你们的,阿Q!(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