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四百四十七节 年轻士子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四百四十七节 年轻士子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苏松夏家,侯家和顾家三家乃是姻亲,经常在嘉定侯家府邸聚会。

夏允彝自不用说乃是复社领袖级的人物,顾咸正是举人做过延安府的推官,侯家则是嘉定豪绅,顾咸正的儿子顾天逵是侯岐曾的女婿,侯岐曾的侄子侯玄瀞是夏允彝的女婿。三家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经常聚会于侯玄瀞家内,“谈及时事,各蓄异谋”。

其实就是一群怀有抱负的士大夫而已。原本的历史上,这些人纷纷参与抗清,最后不是自杀就是死于嘉定屠城。

“北直、山西皆已圈地,继而剃发易服。顾炎武说的好啊,鞑虏不但要往我大明天下,而且要亡我华夏之天下啊。”

顾炎武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最近是声名鹊起,他的认知得到了一大批文士的赏识,顾咸正就很欣赏。

“是啊,要亡我天下啊。”

中国古代没有民族观念,只有国家观念,天下观念。因为这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你周围都是跟你一样的人,一样的语言,一样的文化,确实很难让人产生异同感极强的名族观。

最有机会产生的时期,其实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形成一种观念,叫做诸夏!

诸夏指的是周朝下属的各个诸侯国,认可大家都是从夏禹一直传下来的法统,所以有了一个夏字,但是夏这个字最后没有产生民族概念,因为秦国很快就一统天下,大家开始有了秦人的称呼,秦国也没有形成民族,因为很快就被汉朝取代了,之所有后世有汉人的名称,就是从这里来的。

士大夫又提倡锦衣华服的中原文明,于是又取一个华字,合称华夏,就代表着文明。

天下就是以文化来区分的。所谓入中国则中国之,入夷狄则夷狄之,这就是传统的民族区分,韩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就是讲求以礼仪制度来区分华夷,是被士大夫普遍接受的华夷观。

孟子说:“臣闻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也。”

刚烈的孟夫子只认可夷狄学习中原文化,而不认可中原学习夷狄文化。更是被士大夫,奉为圭臬。

现在满清入关,一开始就推行剃发易服,结果治下起义不断,多尔衮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政策,可是在推行圈地的北直隶和山西两省,就没有放弃的必要了,这两省的土地都被占了,百姓都成了包衣奴才,谁还在乎他们会不会反。反正不剃发易服他们也会反,剃发易服彻底征服他们的精神才是最正确的。

这种情况让江南的士绅极为惊惧,认为这是以夷变夏,顾炎武当即抛出了他的天下观,说出了亡国不可怕,往天下才可怕。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顾炎武这种说法,得到了江南士绅阶层的普遍认可,以夷变夏就是亡天下,这跟后世的民族观和国家观显然不同。但这种发源自传统礼仪文化的观念,就是杨潮也很不理解,放弃仁义就是亡天下了?那么后世的天下确实亡了!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此句尤妙论!”

夏允彝的儿子夏完淳赞叹道。

后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从这里来的。

“南京新的邸报都看过了没有?”

这时候侯玄瀞匆匆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崭新的报纸,这些士大夫们,聚在一起议论时事依然是一种潮流了,就好似过去常去青楼一样。

“姐夫,拿来我看看!”

夏完淳跳起来,第一个接过来看,看着看着就皱起眉头。

“如何?是否有新政令?”

杨潮正在革除弊政,因此最近几个月,经常性的颁发政令。

“或是又有贪腐罪官公示了?”

每每查到罪官,杨潮必然刊登在报纸上,让他们天下扬名。

夏完淳道:“大都督府招募读书人从军。”

这个告示,让夏允彝等人都愣了一下,招募读书人从军,自古以来尚未有之,哪朝哪代不是优待读书人,谁敢让读书人上战场。

夏允彝不由问道:“是否招募幕僚?或是参军?”

读书人进入军队,要么是幕僚参军,显然他们最大的依仗是知识,出谋划策显然比舞刀弄枪的人更少,而读书人也更乐意接受这种既有地位,又不需要冒太大风险的差事。

夏完淳将报纸递给他父亲,叹道:“是直接招募兵勇。大都督府声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征召天下读书种子投笔从戎,为国征战沙场!”

顾咸正哼道:“大都督府算什么国,国朝在广东!”

他始终坚持正统,认为大明天子在处,即为国朝。

夏允彝道:“若从保天下来论,大都督府却比国朝更有功绩。”

一边看着报纸,一边发这评论,突然夏允彝脸色一变:“大都督府要开科取士!”

顾咸正哼道:“他不是早干过了吗?”

夏允彝道:“这次不同啊。去岁不过是军中科举,这次却是要说出来了。不过这不从军者,不得科举,岂不是断了天下读书种子幸进之路!”

顾咸正一把夺过报纸,仔细看完,只见上面字字清晰,声言凡大都督府治下州府,无论士农工商,此后不从军者,不得参与可靠,不得做官。

顾咸正手都抖了起来:“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啊。”

顾咸正实在接受不了让读书人上阵厮杀的政令。

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的是,夏完淳神色复杂的纠结了许久之后,突然露出一股决绝。

“父亲,孩儿想去从军!”

“你?”

儿子突然说要去从军,夏允彝不由惊讶了一下,但是看到儿子决绝的神色后,他轻轻点了点头。

“既然你已想好,甘冒奇险的话,你就去做吧。杨大都督出身匠户,非我缙绅。行为做事确实偏颇了一些,却无士绅辅佐,难免做出这些荒唐之事来。你去从军切保住有用之身,待将来入朝做官。好匡扶正道!”

顾咸正一听夏允彝的话,顿时就翻脸了:“你这是认定他要做皇帝了,他还不是皇帝,如此不忠不孝之言,当我顾咸正不认识你。”

说完拂袖就走。

夏允彝不由苦笑。这个姻亲脾气也太烈了,杨潮不是皇帝吗,他已经是皇帝了。

易姓改号而已,只是杨潮还没有做,但是行使的却是皇帝的权力,而且夏允彝认为,杨潮做了大明皇帝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革除弊政,反贪反腐。哪个皇帝好好做过了,就是张居正也没有做过,张居正的改革,也不过是让地方多纳税,谁会管官员贪腐民不聊生呢,如果不是这些贪官污吏,或许西北也不至于反,汹汹数岁颗粒无收,反倒要严刑拷打催逼税赋,卖儿卖女都不可得之时。如何不反!

“我想那顾炎武也该从军去。”

夏完淳决绝的说道,他最近是有点佩服这个顾炎武的文章了。

夏允彝笑道:“他不会去的。”

顾炎武果然没有去。

夏完淳到南京后,多方打听,发现像他这样的豪族子弟来报名的少之又少。难有同道中人,不久还看到顾炎武在报纸上批评募读书人从军的文章,认为这是有辱斯文,声言读书人有投笔从戎的志向,但不可有执刀杀敌的手段,读书种子。不该上阵冲锋,当出谋划策,以智取胜云云。

此时夏完淳其实心中也很认同的,读书人吗,上阵杀敌实在是太浪费了,但是他为了博取高位,将来规劝杨潮,从军不过是权宜之计。

“夏完淳?”

“我是。”

“多大了?”

“十七。”

“会写字吗?”

“四书五经倒背如流。”

“这张纸给我念出来。”

新江口征兵处,一个军官在一沓厚厚的纸张中,随即挑出一张来。

夏完淳张口就念:“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

“好了好了,在这里写出三字经前十句!”

夏完淳挥笔很快写完,看到征兵官啧啧赞叹,那字写的太好了,比他这个军中识字的二把刀强了太多了。

“嗯,好好。果然是读书人。练过武吗?”

“没有。”

“会骑马吗?”

“会。”

“好了,拿这张条子去报道,以后你就是骑兵了。”

夏完淳用了两刻钟完成考核,得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他读书写字都是优等,让他去找骑兵教官郭同武报道。

夏完淳进入军营,分配到了一个宿舍,一张床,一身棉布衣,碗筷等物。

同室已经有了好几个人,都热切的讨论着军旅生涯。

发现这些人说话都比较斯文,一打听才知道都是读书人,三两句之后,大家就相互热络起来,尤其是一听说夏完淳是松江夏家的,更是对他态度热切。

除了夏完淳,一整间营房中,都是一些乡下小地主,城里商人的子弟,豪族没有一个。

有一个是出于父亲逼迫而来,他家世代乐户,杨潮废除了乐籍,他家感恩戴德,希望给杨大都督当兵打天下。

有一个是苦于科举无望的小商人子弟,希望通过从军走捷径的,他听说军中科考十分简单,不考经文,只靠实学,他懂得算盘记账,希望能靠一个管钱粮的小官。

真正励志报国的却没有几个,也没有几个像夏完淳这样,希望通过从军博取功名,从而匡扶正道的人。

正悻悻然,突然看到又一人走进来,夏完淳不由一愣,叫了出来。

“克咸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