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四百三十九节 大造声势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四百三十九节 大造声势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都是指导怎么打仗的,这种详细的战斗法则对将军的帮助显然比将谋略理论的孙子兵法来的实际。

而百战奇法这本宋代刊印的兵书,则是收集了一百个真实的战例来分析,又比更偏重战术的练兵纪实和纪效新书讲求理论一些,介于战略性的孙子兵法和战术性的纪效新书之间,比较合适高级将领来学习。

赵康也觉得纪效新书他不用看了,哪里写的练兵打仗跟他们做的也差不多,只是不能读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让他有些遗憾。

“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 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勿得与战。”

赵康读到步战和骑战篇后,不解的问:“要是骑兵与骑兵对上,或者步兵与步兵对上,该怎么打?”

李元胤摇摇头:“书上没有说。”

“大人,南京密令!”

两人正讨论间,卫兵进来报告。

看过使者送来的迷信,赵康转给李元胤看,他自己则想起来,想着还翻开兵书。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

这是谋战篇,可看完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用谋。

此时清军和明军,隔着运河新城一种犬牙交错的态势,临清在赵康手里,而德州却还在清军手里,赵康时不时派兵去北直隶渗透活动,清军也经常会南下骚扰一下。

双方虽然没有大战,但是小股部队几乎天天都有接触。

出现这种情况,一开始也不是赵康主动滋事,对方也没有挑衅,导火索是不时从北直隶逃到山东的包衣们,这些包衣有时候一两个。有时候三五个。

一开始赵康不知道情况,还险些截杀了这些人,结果他们见到明军级跪下,之后赵康才知道。这些人惨啊,有的过去是佃户,有的还是地主呢,可是地现在被鞑子给占了,他们被鞑子圈了做奴才。不做奴才就没饭吃,做了奴才却要往死里干活,干不好就会被狠狠的打,实在受不了了就逃。

包衣逃跑的情况太常见了,在辽东时候,八旗下的包衣就经常逃亡,有往朝鲜跑的,有往蒙古跑的,甚至还有往深山老林里跑的,要不是实在受不了。这些老实的汉人绝对不会跑,可是满清不能任由包衣逃跑啊,都跑了谁给他们种地,再说了这些人都是他们入关抓的,就这么跑了损失太大了。

于是满清出台了残酷的捕逃人法,入关之后更是严酷,崇祯十五六年的时候,清军西劫掠山东,抢走了三十多万老百姓,入关后。有的百姓也被带到了北京,近在咫尺之下,他们就大量逃亡山东,这时候清军抓住之后。藏匿的人,直接处死,包衣打一顿鞭子抓回去继续做奴才,能给他们干活的,他们可舍不得杀,倒是苦了那些收留往日亲朋。或者不知情的百姓。

所以一段时间以来,但凡有人逃到了山东,都没人敢留下过夜的。

现在不一样了,杨家军收复山东之后,而清军却开始将整个北直隶圈占,造成的逃奴比过去多了百倍千倍,结果天天都有小股百姓穿越封锁线,而清军在后面紧追不舍,然后杨家军出击拦截清军,所以天天才会爆发这种小规模冲突。

虽然每天都有伤亡,但是也不算大,反倒是让骑兵应对各种突发能力和小股渗透的战术能力给练了出来,所以赵康也乐于让手下去做这种渗透,保护一股一股的百姓逃亡过来,同时跟清军小部队不断的厮杀锻炼。

但是这次不是小股厮杀了,现在杨潮突然让他大张旗鼓,把动静闹起来。

怎么把动静闹起来,他反倒是不会了,再像上次那样,突袭一次天津,吓一吓鞑子?

但是赵康觉得不好用,上次已经用了一次,而且上次清军在撤退中留下的空当太大,现在清军严阵以待,各个据点都有兵把守,想要突击过去不是那么容易的。

“恐怕得让王总兵和李总兵配合一下了。”

李元胤想道。

“怎么配合?”

赵康问道。

李元胤道:“我军在临清打起北伐旗号,然后让王总兵和李总兵出兵往临清进发,这样鞑子肯定以为我们要北伐了。”

赵康道:“要是鞑子没发现怎么办?”

李元胤笑道:“怎么可能不发现。逃过来那么多人,难保其中没有鞑子的探子。而且鞑子在山东这么长时间,怎么可能不留下暗桩。再说了,大都督肯定还有后手,我们只管闹起来就好,大不了真的出兵一万过河去。”

虚张声势这种事,李元胤最擅长了,当年做农民军的时候,经常玩这种把戏。

赵康觉得有道理,尤其是万一不行就用一万人做一次攻击,总能打灭几家鞑子的庄子,不会空手而回。

北京!

“听说了吗,那杨蛮子又要北伐了!”

“听说了,还说是那洪承畴叛变了。”

“那老狗早就该死了,我大清待他以厚恩,他反而做出这种事。”

“听说那老狗把江西卖给杨蛮子了,所以杨蛮子就来打北京了。”

北京城里两个八旗子弟碰到了一起,相互传问。

这样的事情几乎在各个角落都在发生着,一种暗流在北京流动着。

就连朝堂上都惶惶不安。

“那洪承畴为什么要放弃江西?”

“为什么洪承畴把兵聚在九江?”

“为什么杨蛮子不去打洪承畴?”

“为什么洪承畴不去打杨蛮子?”

一个个问询放在多尔衮案头,有八旗权贵对洪承畴提出了质问,更有激进的直接就说洪承畴叛变了,要多尔衮派兵把他擒回来杀了。

多尔衮也是头疼,他没想到这个杨潮才刚刚从山东回去,就又闹出事来了,一点时间都不给他。

多尔衮已经征调了十万辽东汉人,将他们抬入汉旗,在各个满八旗军官的带领下在山西镇压大户地主的反抗同时练兵,等着十万人形成战斗力。还需要一段时间,可是杨潮却又打来了。

“让郑亲王必须死死守住!”

“告诉洪承畴,他稳守九江是对的,不过让他想点办法把杨潮拖在江南!”

多尔衮一方面只能靠郑亲王济尔哈朗能将山东明军挡在运河以南。一方面虽说是宽慰,其实是严令洪承畴,必须想办法给北京分担压力,否则后果他应该清楚。

多尔衮就想不明白了,怎么看杨潮的地盘都被清军包围着。可是为什么他总觉得很被动呢。

南京。

“哈哈,清廷果然疑神疑鬼,洪承畴啊洪承畴,任你诡计多端,但你终归是一个汉人,你在满清眼里不过是异族,而且是一个奴才,没人信任你!”

“以后你洪匹夫若在南方闹事,我就去北京闹事,看你能坚持多少时日!”

杨潮越来越发现。依托内线作战优势明显,现在表面上看自己四周都是清军,北方是八旗,江西是汉军,福建是绿营,但是自己的地盘紧密联系,中间还有运河相通,反而比包围自己的清军调动更加灵活。

所谓包围与反包围,这种事情都是相对的,军事问题必须辩证的去看。关键看谁主动,同样的态势,一方主动可以说是两面夹攻,另一方主动反而可以说分割敌军。现在清军兵力不足。反而强行包围杨潮,于是处处尽显被动。

但是这包围还是要打破的,毕竟多面作战总是不利,历史上的腓烈特大帝依托普鲁士内线作战,积极调动兵力,先后打败奥地利、法国和沙俄。是军事史上的奇迹,但其实也不过是逼不得已。

所以如果有机会,杨潮依然要破洪承畴,只是代价太大就不划算了。

“只是,让谢飞和吕末两人对付洪承畴这个老狐狸,怕是要吃亏啊。”

杨潮有些担心自己的手下,说起来,这些人也算战斗经验丰富了,可是只是战斗经验,说起来一个个战术素养已经足够,但是作为总兵级的指挥官就显得不够了,他们的总体指挥能力甚至达不到战役级别,而洪承畴显然是战略级的对手。

这也是杨潮一个劣势,毕竟起兵太晚,包括自己在内,都没有带兵十年以上的经验,却一个个都要统兵数万,确实是赶鸭子上架。

反观清军,打过十年,甚至二十年仗的老家伙比比皆是,还有洪承畴这种不但战阵经验丰富,又熟读兵书,历史上的战争经验了然于胸,各种谋略层出不穷,就是自己应付起来,都有些吃力,更何况从来没有从大战略方面了解过战争的那些总兵了。

“所以洪承畴的对手只能是我啊。”

杨潮不由叹道,这些手下都习惯了在杨潮手下作战,单独领兵的时间太远,而杨潮以前总领全军,积累的经验依然比不上洪承畴,更何况这些手下。

“等此战之后,必须改组军事结构了,倒是有几个合适的人选。”

杨潮心中暗道,打算用组织的智慧,来弥补个人经验的不足。

之后一个月时间,虽然北京清廷议论声很大,可是洪承畴就是窝在九江不动。

杨潮虚张声势的计策似乎失效了。

“那就真打!命令赵康等部派兵五万,攻打北直隶(河北),沿途摧毁八旗贵族庄园,释放包衣农奴!我倒要看看,动了这些旗人的财产,洪承畴还坐不坐得住!”

杨潮见没有调动洪承畴,立刻下达新的命令。

“让王璞送十万北京逃奴回来,这些人都是好兵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