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四百三十三节 洪承畴困局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四百三十三节 洪承畴困局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调集兵力,弹劾容易。

主力都在山东淮北一带,轻易是不敢撤回来的,江南只有十来万军队,防守还显吃力,如何能帮助郑成功。

杨潮现在的首要目标,并不是南下福建,而是往西攻打江西,洪承畴在自己卧榻之侧,始终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但是杨潮也不用担心,自己现在占据主动,是自己进取,而洪承畴只有防守的份儿。

别以为杨潮突然北上攻打山东,是一时心血来潮,或者是急着扩充地盘,那是一盘很大的棋,是让杨潮拜托战略被动的大计划,而此时效果已经显现出来了。

早在北方的时候,杨潮故意让赵康带骑兵朝北京腹地突进,不求攻城略地,只是在天津附近转了一圈,目的就是为了让清廷震动,而清廷震动的结果吗,反而是洪承畴倒霉。

老实说洪承畴此人的谋略已经炉火纯青,杨潮到现在都心有余悸,可以说上次完全被这老匹夫玩弄于鼓掌之中。

但是,洪承畴能力出众不假,谋略深远不假,可他是个汉人。

而他的主子却是满人。

这就是洪承畴的原罪。

当杨潮让赵康去京畿腹地转了一圈之后,效果就出来了,北京朝堂上一开始一片惊慌,大小权贵们吵翻了天,但是他们不怪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把山东拱手让给杨潮的济尔哈朗,反而一股脑把责任都推给了洪承畴。

洪承畴又是多尔衮强力启用的,连带说明多尔衮用人不明,其实依然是反多尔衮势力在借机滋事。

这些人攻击说,都是因为洪承畴在江南没有好好牵制杨潮,才把杨潮放出去咬了他们,还说洪承畴这个汉奴显然出工不出力,居心大大的坏,要多尔衮惩处这个奴才,并且把洪承畴手下的三顺王调回北京保护主子们的财产。保护主子们在北直隶广袤的庄园。

多尔衮心里很清楚,洪承畴做的已经相当不错了,起码洪承畴没有输,还打的福建小朝廷几乎解散了。小皇帝又一次逃跑,政治对南方明廷实力的打击是沉重的,除了杨潮这个蛮子外,其他地方都是一片哀嚎。

但是多尔衮只能委曲求全,暂时罚了洪承畴半年俸禄。并且下旨斥责,却没有把三顺王调走,开玩笑洪承畴带着三顺王在江南都让杨潮跑到了天津,没有洪承畴在这里进行战略牵制,杨潮就敢放手攻打北京了。

所以洪承畴不但不敢抽调洪承畴的兵力,反而打算加强他的兵力,只是暂时捉襟见肘,实在是拿不出富裕的兵力来,有杨潮在山东钉着,基本上就把北方八旗兵力给钉死了。

多尔衮只是下密旨。允许洪承畴自己招兵,将手里的兵力扩充到十万,并且给他下令让他想办法对江南发动一场胜利的攻势,不求取得什么实质性胜果,只需要能看得过眼就行,好让多尔衮堵住八旗贵族的口。

得到多尔衮的密旨,洪承畴不由苦笑连连,密旨扩军,这是把洪承畴当成了弃子,将来肯定有人拿这件事搞他。如果事成还好说,一旦稍有挫折,性命恐怕就不抱了。

至于发动攻势,洪承畴也有些力不从心。上次三顺王一败,四万大军折损小半,眼前能作战的也就两万人,加上巴山的一万八旗兵,也不过三万,如何跟杨潮在江南的十多万大军作战。

经过这一战之后。洪承畴也算是摸清了杨潮军队的战力,杨潮的军队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跟八旗野战的,这一点让洪承畴吃惊不小,他分析过杨潮以前所有的战力,都没有展现出出色的野战能力,所以他才敢让三顺王不顾一切的冲到南京城,然后用内应打开了城门,本以为只要进城,杨潮在城中的五万新兵比如不战而溃,南京就拿下了,拿下南京,最好也拿下杨潮,那样整个江南也就基本上拿下了。

可是洪承畴没想到杨潮指挥三万新兵,竟然也打退了三顺王的进攻,接着坚持到了援兵到来,将三顺王的军队彻底打出了南京城。

洪承畴的谋略没有任何问题,军队的战斗力也没有任何问题,出问题的是,小看了杨潮军队的纪律性。

所以这段时间洪承畴也一直在寻找方法,希望通过谋略来挽回兵力和战斗力上的差距,只是主动进攻他是不想了,能守住江西就不错了,事实上洪承畴从福建撤出后,就将主要兵力集中在南昌和九江两城,其他地方只留下文官和少数守兵,跟放弃没有什么差别。

杨潮也很清楚洪承畴的困局,在徐州时候就很清楚了,因为当时北京八旗贵族的态度太激烈,传的沸沸扬扬满城风雨,刁二斗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传给杨潮知道。

所以杨潮才敢在南方被洪承畴偷袭过一次之后,却反而大咧咧的跑到北方去北伐,因为满清权贵一个劲的要调动洪承畴手中兵力北上防御,这种情况下给洪承畴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打江南的主意。

因为他手下的兵力其实也没有再次攻击江南的能力了,而如果顶着北京八旗贵族的强大怒火,冒险在偷袭一次江南,别说失败了,只要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胜利,杨潮都能看出来,洪承畴这条老命大概就要交代了。

甚至杨潮还巴不得洪承畴在打一次江南呢,就他手下那点兵力,在杨潮吃一堑长一智,有所防备之后,恐怕连一个县城都打不下来。

所以在北方大胆的待了一个多月才回来,而回来也不是被动的,而是杨潮打算主动的,主动找洪承畴麻烦了。

不过在这之前,还有一点事情要处理一下。

“内应!哼!”

杨潮此时开始清算,上次南京城莫名其妙的被打开,杨潮十分诧异。

战后调查清楚,是南门守军一时大意,结果夜里突然一批百姓突然推着车子冲进了城门洞中,车上装着慢慢的火药,引燃之后疯狂的跑掉了,火药将城门炸的整个飞了出去,很快城外骑兵就冲了进来。而守城门的士兵不死被炸死,就是被清军砍死,所以相当长时间,杨潮都没有弄清楚敌军是怎么进城的。只知道是炸开了城门,却不知道是怎么炸的。

后来是俘虏的一批三顺王手下中,有一个军官交代了出来,南京城里有内应。

杨潮急着北伐去了,因此搜捕内应的事情就交给了留在南京的许多男。杨潮这次回来后,许多男已经抓住了内应,等着杨潮处置。

“大人,怎么处置?”

许多男有些拿不准。

“还能怎么样,奸细不都是直接杀掉吗。”

杨潮冷哼道,内应的情况让他很不满,因为其中竟然有他的兵。

“可是那候公子!”

许多男有些顾虑。

顾虑的正是其中一个杨潮的士兵,侯方域,大名鼎鼎的四公子,杀这样的人。肯定会惹起非议,而且不管你是不是证据确凿,都会出现怀疑杨潮公报私仇的说法,而且答应会计入史书,成为后世人研究的谜案之一。

事情是这样的,鞑子派出的内应早就潜伏在南京城,然后勾结上了被杨潮跟秀才们一起抓去充军的侯方域。

几个内应都是跟杨潮有仇的人,是曾经为害一方的许仲孝家族,许家其实是被冯可宗收拾的,当时男的发配。女的发卖,但是他们清楚幕后主使是杨潮,因此深恨不已。

这种仇是消不了的,巧合的是。许家男丁被发配到了关外,不久就被鞑子给俘虏了,成为了满洲贵族的包衣奴才,受尽苦难之后,只有许仲孝和弟弟许叔孝活了下来。

海州一战后,他们的命运开始改变。当时皇太极下达悬赏令,能提供杨潮消息的人,赏牛一头,许仲孝当时就揭了榜文,把他知道的杨潮的事情统统说了出去,而他也得到了回报,不止是得到了牛,而且被皇太极要到了身边,境遇一下子改变了,否则许仲孝和弟弟恐怕也会像几个儿子和大哥、侄子们一样活活累死。

成了皇太极本人的包衣之后,就不用在去干活了,不久就成了一个庄头。

在之后就是多尔衮掌权和入关,他们知道的杨潮情况,又一次成了抬高身价的筹码。

杨潮斩杀多铎之后,多尔衮也找到了他们,仔细询问杨潮的情况,但是多尔衮显然比皇太极用人更扎实,听完杨潮的情况后,就让他们作为内应,悄悄回到南京潜伏起来。

许仲孝本就是锦衣卫出身,这种事情倒也拿手,戴着假发乔装打扮,竟然成功在南京城隐藏起来,并且开始私下活动,一直到杨潮抓秀才充军的时候,他找到了机会,跟侯方域联系上了,而且结成了反杨联盟,打算在关键时刻给杨潮致命一击。

这个关键时刻他们没有等多久,洪承畴激活了他这枚棋子,要他想办法给三顺王的骑兵打开南京城门,这就有了后面的用火药炸城门的故事。

“杀!不要顾前顾后。”

杨潮态度很坚决,侯方域这个蠢货,自我感觉良好,自视甚高,一次又一次挑衅杨潮,一次次失败也不知道收手,终于到了背叛国家的一步,那么就死有余辜了。

以前杨潮还可惜他是一个才子,对付他虽然阴损,到不会要他的命,否则冲他们组织秀才闹事,就可以砍他的脑袋了。

“不过杀之前可以审一审,最好顺藤摸瓜把那些蠢货都揪出来。”

还别说许多男还真的从侯方域口里敲出了不少东西,军中许多士兵都是他们的同党,这一点也不奇怪,本来那一万秀才中,就有相当数量是二立社的成员,而侯方域又是二立社的领袖人物,要说不能在军中发展出自己的人马,那才是见鬼了。

只是他利用这点关系,竟然帮助敌人里应外合打开城门,这就太过分了。

“查,查清楚参与过的,统统杀了!”

许多男很快就完成了命令,揪出上百个侯方域党羽,然后统统放在菜市口处斩,当众宣布他们的罪名,张贴告示公示。

“怎么样,是不是临死还对本督骂不绝口啊?”

杨潮想象着侯方域这种清高书生临行前的模样。

许多男不屑道:“没有。一个劲的哭求讨饶,屎尿流了一地。倒是那个许仲孝倒是有些骨气。”

杨潮竟然猜错了,不过想想也是,这种吃喝不愁,风流倜傥的贵公子,哪里舍得死啊,许仲孝已经是烂命一条,加上本来就是街面上的恶棍,两人的文化是不一样的。

后面的事情,杨潮也猜对了,果然有文士们开始骂杨潮,但是他没猜中的是,那些人一边骂杨潮残害忠良,一边拼命的给侯方域洗地,说什么他是被诬陷的,说什么他宁死不屈,临死前都大骂杨潮不已。

哎,文人啊,上下两张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