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四百二十四节 第一次北伐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四百二十四节 第一次北伐

作者:狂人阿Q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6 01:33: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杨潮北伐最大的阻力,不是稍显疲惫的军队,不是刚刚遭遇战火洗礼的经济,而是自己的家人。

家人极力反对杨潮北伐,兵凶战危,让他不要轻易涉险,不但父母反对,几房妻妾都反对,尤其是怀着已经五个月身孕的公主朱媺娖哭的不停。

其实这段时间,杨潮始终坐镇南京,一次都没有亲临前线,就是因为家人,因为妻子怀孕,他也想陪伴妻子一直到生产,所以无论是阿济格还是豪格来攻,他始终坐镇南京,一步都没有远离家人。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了,这一次必须杨潮亲自回应,他必须给清廷重重的一击,才能让清廷老实下来,才能真正安心休整一番,杨潮太需要时间了,江南的改革才进行了一半,经济上的改革完成了一半,政治上的改革还没有进行。

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一年改革,两年稳定,三年发展,这样才有足够的余力,跟清廷进行长期的战争。

“公主,你听我说。如果为夫有一个理由能够留下,我就不会离开你。但是这次不同,这次谁去都不行,必须我亲自出面,必须是打着杨字大旗的大军狠狠的向满清心窝子里插上一刀,他们才知道疼,才知道怕。”

朱媺娖用手帕抹着眼泪。

“可是孩子再过四个月就要生了,你说要陪我一起的。”

杨潮叹道:“公主你放心,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一定会陪在你身边。”

朱媺娖也知道杨潮去意已决,作为妻子实在是不好阻拦男人谋取功业,哪怕现在明眼人一看杨潮的功业就是挖他们朱家的墙根,但是与其被其他人挖走,还不如让给自己男人,再说了她一个女人,那些政事根本就不是她该操心的。

所以朱媺娖也只能点头:“驸马说话可要算话!”

杨潮轻轻抱着她:“为夫那一次说话不算话了。”

公主的脸稍稍红了起来,光天化日的。她很不习惯,但是她又很享受这种被男人拥在怀中,而肚子里还有他的骨血。

“好了,你要好好保重。等我回来知不知道!”

许久之后,杨潮才放开朱媺娖。

朱媺娖红着脸点头。

“每天要锻炼锻炼,你这身子太弱了,不锻炼的话,生孩子时候要吃苦!”

耐心的叮嘱让朱媺娖感到一种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她本来以为身为公主是不会拥有的,但是现在她拥有这一切,第一次朱媺娖感觉到,似乎大明朝的失败对她个人而言,却不是一件太坏的事情。

离开朱媺娖开始劝说父母,跟父母讲道理,分析情况,父母也不是一个强硬的人,尤其是现在杨潮位高权重,父亲甚至认为杨潮是在给杨家打天下的时候。他并不想组织。

“儿啊,你要记住,你可千万不能涉险,你现在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了。”

父亲千般关心的叮嘱道。

“哎,子嗣单薄啊。”

说完不忘叹息一声,以前他发出这种感叹的意思就是没能纳妾多生几个儿子,每一次都会被母亲蛮不讲理的责难。

但是这一次母亲不但没有责难,反而露出羞愧的神色,似乎在为没有给杨家多添几个丁口而愧疚一般。

当天母亲就跟父亲商议,说给他找两个丫头做妾的事情。不过这一次父亲自己拒绝了,说孙子都快出生了,做爷爷的纳妾像什么话,一心期盼着公主能给家里添个男丁。

杨潮劝说完父母。就该去劝几个小妾了。

说起来小妾的地位确实低啊,怀有身孕的妻子此时最惹不起,蛮不讲理的父母第二惹不起,这些小妾吗,那还是惹得起的。

“哭哭,哭什么哭!为夫是去征战沙场。尽忠保国,你们如此哭闹多不吉利!”

对小妾吗,自然要摆出大老爷的架子来。

其实哭闹的也就是董小宛和陈圆圆,董小宛用哀愁的眼睛盯着杨潮一副哀怨,陈圆圆只是低声哭泣,李香君倒是没有哭,只是露出担心的神色。

“对,别哭了。夫君即将出征,不吉利!”

董小宛抽噎几声后,强行止住了哭泣。

“那今晚让奴家好好伺候伯爷。”

董小宛转而娇羞的说道。

陈圆圆抬起头来,用祸水级的美颜决然道:“奴家也要伺候伯爷。”

李香君欲言又止,还有些放不开,也怕累坏了杨潮。

杨潮哈哈一笑:“好,一起来吧!”

天大亮。

骑着马感觉到一阵阵腰酸,到底是二十来岁的小妾啊,掐出水的身子,太缺耕耘了,让杨潮元气大伤才满足了她们。

看到同行的赵康和孙长福两人也是如此,杨潮就知道他们昨夜也玩的过分了。

与骑兵部队先行,赵康带领的骑兵部队,名义上是杨潮的亲兵队,因此在这只部队中,大家对杨潮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士兵们对杨潮极为热情,无论杨潮走到队伍中的哪一处,都是绝对的焦点,甚至还因为太过于关注杨潮,行军都乱了的事情。

孙长福率领的军队坐船慢慢行动,他和赵康这次南下唯一的作用就是最了一回长途行军训练,除了多消耗几千担粮食,没有任何贡献。

大军经过扬州和淮安的时候,看到这两座城市已经完全恢复了归来,破损的房屋重修了,街面也恢复了以往的繁华。

在杨潮新的验证制度下,淮扬盐商们投资在海边新建了十八个大盐场,加上官府原有的盐场,江淮食盐产量比过去翻了两倍还多,最大的好处就是常年远比鲜鱼价格高昂的咸鱼,第一次价格落到了鲜鱼之下,而且还在飞速增加中,据估计明年海边渔村渔民生产的咸鱼就能达到一百万担。

中国盐业专卖造成这种十分奇葩的事情就是,老百姓普遍对咸鱼比鲜鱼价格低感到很不可思议,放在过去咸鱼价格总是高高在上,普通百姓根本吃不起。真是因为食盐价格太高,就只有海边的渔民家庭才吃得起,因为他们自己煮盐,自己腌制,留着过冬吃。

但是渔民不可能也不敢大量制造咸鱼,第一是自己煮盐本来成本就高,而且还是犯法的事情,偷偷煮盐自用官府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如果大肆制造咸鱼出售,无异于破坏朝廷盐政。

现在有淮扬盐商盐场中晒出来的大量廉价食盐供应,这些渔民大可放开了的制造咸鱼,男人下海捕鱼,女人在家腌制,工作比过去忙了数倍,但是收益也比过去翻倍了。

作为一个有广阔海岸线的国家,海洋馈赠的大量海鲜,过去竟然只能让渔民独享,这极其的不合理,要知道荷兰这种海洋民族,鱼肉可是提供了他们巨大多数蛋白质供应的,就是日本的咸鱼也是最低等的食物,到了大明反倒成了高档货。

原因就只有官府每年要收取一百万两白银,同时相关官吏、盐商套取了绝大部分利益,付出的代价就是整个国家要吃高价劣质食盐。

现在杨潮通过改革,一张盐票,十万两银子,盐商就有资格参与食盐产销的所有环节,而盐商们落后的经营思路和被限制了几千年的野心,加上一个个财雄势大,让他们一个个都愿意拼命在这些环节投资。

盐场要建,盐船也要卖,盐铺也得开办,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白银被他们起了出来,投入市场变成货币流通起来,而这些投资淮扬两府是绝对绕不开的,作为试验集散地,这两地的经济快速恢复过来自不用说,而且发展速度极快,要是有现代统计的话,绝地不会小于一年半分之三十的增长速度。

但是盐商窖藏白银流入市场,绝对不意味着仅仅推动了淮扬两城的发展,会带动一整条经济链的,比如海边的渔民,过去因为捕鱼只是自己吃和供应附近集市,无法长途运输到大城市,结果导致他们的生产兴趣不大。

现在有了大量的食盐,可以放开了生产咸鱼,一个巨大的市场突然向他们敞开,好似一个黑洞一般,无论他们生产出多少咸鱼来,市场都能消化,在经济作用下,渔民肯定会投资扩大他们的船只,打造更大更多的渔船,出海到更远的地方捕捞。

然后造船业增长了,航海人才也培养出来了,这些渔民捕鱼季节可以捕鱼,休渔季节还可以用渔船运货,荷兰人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他们规模庞大的鲱鱼捕捞船队,捕鱼季节之后,就开着小船在北欧到南欧一带贩运货物,最后让荷兰人发展成了海上马车夫。

淮扬两府是发展起来了,但是到了徐州一带就显得萧条起来,本来是靠着运河发展的城市,由于南北漕粮断绝,商旅也绝迹,市面一下子就清淡起来,别说发展了,徐州等地尚且没有几年前繁荣,街市冷冷清清,有一般人都关张回家了。

但是徐州城萧条的商业相比,人口数量倒是没有变少,反而可能更多一些。

因为此时这里聚集了近十万大军,而且已经整装待发,士气高昂的准备北伐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